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复杂经历。本书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复活读后感,欢迎查阅!
复活读后感1
昨天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本书还是我大一的时候借的但并没有看,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借了书并没有看又还了,不过还是要多读点书,总会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又续借了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了,算的是解决了大一时候的一个遗留问题,大二了要做一个多读书的好孩子,也把它作为一个开端吧。《复活》一个阶段的结束,一个阶段的开始。
对他人的拯救,也是对自我的救赎:
这本书主要围绕主人公玛斯洛娃和涅赫柳多夫的遭遇展开的,讲了玛斯洛娃蒙冤下狱被流放,在她被审判时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认出她是曾经被自己诱奸的女子,觉得是自己当初的行为才使她走上了不好的道路,因此决定为自己的行为赎罪。他知道玛斯洛娃是被冤枉的便四处奔走为她上诉并陪同她去流放地,想和她结婚。
虽然他为了救玛斯洛娃放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放弃了土地和社会地位受到他人非议,但这也是他对自我的救赎。去为玛斯洛娃奔走是为他年轻时所犯下的错误赎罪,把土地分给农民符合了他以前认为土地私有制不正确的想法,他也改变了以前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生活困苦的农民,因宣传革命而被捕的先进人士,自私的各种军官等各层次的人士,了解到了农民的不幸,看清了上层人士的丑恶嘴脸,他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所以说在他对玛斯洛娃的拯救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对他自我的救赎,这也是他自我的复活。
复活读后感2
在矛盾中产生,在矛盾中消亡: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那么主人公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很多时候他都举棋不定。有时候因为一顿饭一个人都会让他对自己去为玛斯洛娃上诉和他结婚的决定产生怀疑,时常为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可过几天甚至是一晚他就会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羞愧,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想。如此循环反复,我真的觉得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不过这样也显得他这个人物很真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况且让他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去过另一种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确实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并且这些他都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他可以不去做,相反他去做了反而受到了他人的非议,但他坚持去做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他的。
他去为马斯洛娃奔走,放弃土地等想法都在他的矛盾心理中付诸实践了,并且让他一步步走的更远,坚信了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在他矛盾的想法中认清了旧的世界,认识了新的世界,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生活,走进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用你来描绘我所见到的世界:
其实我看过的托尔斯泰的书很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还是在课本上,对他的人生经历也不是很了解。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后面还有一个“关于《复活》"的部分是李明滨先生为这本书写的书评,书评写的特别好从作者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结构安排,人物描写多方面评价了这本书,读后感mst指出了优点和不足。看完书评后我得出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写作来源于生活。这本书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在书中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暴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法律的反动,还涉及很多土地私有制问题等社会问题,而托尔斯泰的文学活动主要也是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至一九零五年革命爆发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书中所揭露的问题正是度他所看到的现实的反映。
在书评中交代了这本书的素材来源于别人给他讲的一件真人真事,基本上就是和书中所讲的故事一样。但我同时也觉得男主人公身上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同样都出生于贵族家庭是伯爵,都曾在自己的庄园中实行减租减役,加入过军队……也许正是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让涅赫柳多夫这个人物如此饱满,列夫托尔斯泰是在用涅赫柳多夫这个人物来反映自己所见到的世界。
复活读后感3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坚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文章写的是玛丝洛娃因被迫给一位商人的茶里下安眠,案发后,茶房和侍女贿赂律师,把罪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被叛了去西伯利亚苦役四年的罪行。
这时,法院陪审员聂赫留朵夫认为法院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要求上诉到高级法院,玛丝洛娃也上诉到大理院,却被理由不充足而驳回了,聂赫留朵夫把自己所有的田地贱价出租给了当地的农民,也复活了自我的精神,关掉了人的本性的阀门,开启了精神之人的阀门。
于是,他灰暗老化的眼角膜脱落了,使他对社会与生活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他的心中,革命者都是思想用心、向上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对他们充满敬意。
《复活》一书如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高尚的人性。学习座右铭
我认为拥有人性是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要让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见,有勇于自我审视检讨的勇气。
善与恶往往只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
复活读后感4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思想的结晶,是他文学艺术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小说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马斯洛娃原本是一个贵族地主的养女,贵族地主的侄子是一个大学生和家财豪富的公爵,这个侄子在奔波战场的旅途中顺便到他姑姑们家住了四天,他在临行前夜诱奸了卡秋莎,第二天给她一百卢布的钞票就走了。
在过不就他发现自己怀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后,不久她就被赶走,四处漂泊,后来她搬到乡下一个寡妇家里住,在过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刚好那个寡妇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顺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个接生婆给村里有病的女人接生,把产褥热病传给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产褥热必须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时小男孩就死了。
后来卡秋莎恢复健康后身边已经没有钱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几份工作都做几天就走了,是因为那几份工作的男主人调戏她,结果就辞职了。直到她被姨母设寡款,灌醉约她到本城一家的妓院做妓女。马斯洛娃照这样生活了七年,这期间她换了两家妓院,进过一次医院,在她失身以后的第八年,她二十六岁那年,她出事,为此下了监狱,如今已被关押六个月了,也在法院受审。
在法院她遇到当初诱奸她的偌维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现在法庭,十年后他以陪审员身份出现在法庭审理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后来认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诱奸的后抛弃的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责。为了给他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波为她减刑,当所有的付出都无效时马斯洛娃已经被押送到西伯利亚,这时涅赫柳多夫也与她同行,在途中收到减刑通知,苦设改为流放,这时马斯洛娃还有点爱他,但为了他的前途他拒绝了他的求婚。
这两个主人翁的经历可以表现出他们在道德精神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色贪桩法官,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和贵族中的贪色无责的行为。
《复活》这本书还从方方面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道德丧失。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让我懂得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复活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著《复活》,我被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尤其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大学期间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远大志向、美好追求的青年。玛丝洛娃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聂赫留朵夫到姑妈家度假时,认识了玛丝洛娃,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彼此渐渐有了感情。等到他进入军队后,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整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当他再次路过姑妈家时,一时冲动,对玛丝洛娃心怀不轨,事后,给了她一百卢布,就离开了。几个月后,玛丝洛娃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是,孩子生下就死了,从此,玛丝洛娃也走向了堕落。玛丝洛娃进了妓院,后来,被别人诬陷成杀人犯,进入了监狱。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遇到了玛丝洛娃,他作为陪审员,审理玛丝洛娃的案子,回想到自己以前所犯的过错,而使玛丝洛娃走向堕落,他找了许多认识玛丝洛娃的人,了解他走后玛丝洛娃的情况,他感到愧疚不堪,决心帮玛丝洛娃平反昭雪,以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一路奔波,最终使他的精神复活。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所感动,渐渐觉悟,最终精神也得到了复活。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接触不良的事物,而渐渐自甘堕落,走向社会的黑暗,整天游手好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是越陷越深,有多少人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又有多少人的精神能够得到复活?这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对自己的错误不但没有醒悟,反而变本加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做到“一日三省”,每天都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看看自己有那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就不会步入歧途!
这就是我读后的感悟,希望大家多读名著,愿名著伴我同行!
复活读后感6
近期,我读2113完了俄19世纪大作5261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4102》。
“复活”1653,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其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才渐有所悟:
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政治的~。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 (求赞)
( 打这么多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