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字

发布日期:2022-04-07 13:29:00

《乌合之众》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题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作者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字1

翻阅这本书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以为讲述的是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小说,看完才知道是研究群体心理的书籍。

勒庞的这部心理学力作被翻译成汉字只有寥寥200多页,但他却探讨研究了“群体的感情、道德观、观念、信念、意见的变化范围、推理与想象力、分类”等许多与群体心理相关的问题。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晦涩,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说服力并不强,作者所讲述的不过是指出当时所处社会很多重要现象,而这种现象恰巧在目前的社会也广泛存在,这或许就是该书如此畅销的原因。

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勒庞是一个不顾世俗眼光,凭借自己本能的嗅觉去揭露人类的虚荣心,将种种可悲的人性曝光于公众让人们自己审视。

他怀着绝望的心态看着群众在法国掀起一场场革命,讽刺那些所谓理性的人,伟大的群众,以及平等和幸福!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者归纳出群体的一般特征:头脑简单、多变、易受暗示以及少数领袖人物的主导作用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社会中依旧存在现象,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后,就容易产生与一个人单独活动所没有的感受,会觉得充满支持,自己不是异类,会跟风学着这个小群体其他人的做法,会很轻易地被怂恿喝酒、抽烟、赌博,这些以前自己从来不会沾上的恶习,在此时此刻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对。

最直观的现象比如过马路,国际友人戏称“中国式过马路”,只要在马路两边一群人中,有一个人闯红灯,会接二连三的有人闯红灯,很多人都是跟风,觉得自己不跟着做,会被耻笑,会是异类,只有跟着多数人的路径才不会让自己显的那么扎眼。

同理可得,同样这群人,在优良社会道德的暗示下,我们也会遵守宿迁文明20条,不闯红灯、礼让行人、不乱扔垃圾等等,这就是勒庞所说的群体中头脑简单、易受暗示的情况吧。

再比如国外举行的动物保护游行示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先有个领袖类的人物带动一小股人游行,再扩大到整个科室、整个院,就跟得了流行性感冒一样,总找不到病源一样,在游行施压时,官方做法是把带头的领袖类人物(类似代表)抓起来,进行谈判,互相商讨后达成一致,马上又恢复平静。

虽然他们仅仅是群体中最普通的一员,但其中不乏头脑聪明的人,但是群体冲动怎能独立于大众,理性也无法阻止传染。

当一个人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方式说明问题时,往往在群体中是没有地位的,因为在观念简单化效应的作用下,面对群情激奋时,他说的一切显的那么的苍白无力。

因为他意识到他在挑战“群体的力量”,他自己是异类,当面对这些被传统观念冲昏头脑的群体时,即便自己洞悉其中的利害关系,再怎么努力,都会觉得自己十分偏执和无知,不如同群体一起陷入其中,但事后却又觉得自己愚蠢。

很多时候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很难,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终其一生保持不变的事情只发生在理想世界。

只有环境单一,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反之,就可能造成性格的不单一,所以我们在群体中显现不同于一般单独时的特征。

该书中对群体的相关特征有很多描述,很多地方理解还是有困难。

但最终,我们应该理解,就像勒庞所说的一样,“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动脑筋。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回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字2

乌合之众是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的巨著,前一段时间家里没装网络,闲来无事就买来翻了翻,因为自身水平有限,读完后感觉明白些道理却又无从说起,今天看了杨涛大哥的读后感,真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第六条尤为重要),这里转来给自己做个记录顺便给想看这本书的朋友们也分享一下。

1、什么是群体。具有共同意识活动的人们,构成群体。所谓群体,是指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相同的意识活动。当他们的意识活动不同时,就不再是群体。群体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群体是指人们主动、自愿加入的群体,如政党、团体等。被动型群体是他们未必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群体的一员,如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群人,一旦遇到影院失火,慌乱之中,有了共同的意识。又如持有股票的群体,在面对股市突然暴跌时,他们也有了共同的意识。

2、群体形成的根源与逻辑。群体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他们具有了共同的意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有相同的意识呢?其根源在于人生存的欲望与本能。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繁衍是人的第二本能。其它一切行为及行为产生的意识,都根植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为了生存,活不下去的一群人会成为一个群体,这是起义者和革命者之所以聚成团的原因。为了生存下去,人们需要占有资源,为了占有资源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在这些团体中,人们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有一种群体看似不为生存,如人体炸弹的执行者群体。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肉体作为炸弹,表面看是反人性的,违反人的本能的。这与先天本能与后天教育有关。人的本能是维护自我个体的生存和繁衍,但也有维护种族生存繁衍的潜意识。这样的潜意识与后天教育结合,人们会形成一种自己认可的意识,即便这种意识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3、群体的特征。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是因为群体中的个体意识被抑制了,以至于群体意识取代了个体意识。因此,在群体中,意识变得简单、单纯,所以,群体的表现有时候看似很荒谬,实则有其本源。群体特征之一是行动的统一性。由于意识单纯,群体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做出冲动的行为来。如影院失火后,有人大喊一声,“这里有出口”,此时,不管这个出口是通向生还是死,群体往往会一窝蜂涌过去,甚至会因此而造成一些人被踩踏致死也在所不惜。群体特征之二是思维的低智能性。由于群体意识相同,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偏离群体意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被排除的。也正因为如此,群体中的思维逻辑往往是简单的,缺乏发散性和开放性,这就注定其智能水平比较低。如今我们回想,___中的造反派,那些年轻人,经常做出一些在今天看来很荒谬不经的行为,比如虐待其他人,毁坏文物。甚至一些当事人自己事后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一切都是正常的,不这样,反而不正常。这正是当时他们处于一个群体之中的表现而已。

4、群体中的领袖。群体中的领袖诞生,有很大的偶然性。由于群体意识的单纯,要获得群体的认同,则必须有与大众相似而又不同的行为。这就注定那些高智商、超水平的人往往不会成为群体的领袖。相反,群体中的领袖更多时候是平庸的,是与大众相似的。他看起来的与众不同,往往是成为领袖之后刻意包装的。比如,在一次会议上,如果要确定张三还是李四为某项任务的负责人时,决定因素往往不是张三和李四的能力,而是最先提议者选的是谁。最先发言的人如果提出了张三,其他人往往很容易就放弃了李四。再如,在影院失火的时候,大喊出口在哪里的人,也许事先并无意识,只是一种逃生的本能,但出口如果真的错了,陷入的是死路,大家都死在了那里,也没有人说三道四。但如果侥幸出口果然是生路,那么,大喊一声的人就可能因此成为英雄,成为群体中的领袖。在群体中,认同领袖,往往不需要更高智能,而更需要偶然的机会。所以,群体中的领袖,并非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更多的是平庸者。我们看看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选出的总统,真正优异而为后人传唱的,又有几人呢?同样道理,人家民选总统都平庸的居多,我们世袭的皇帝制又怎么可能选出最优秀的人做皇帝呢?领袖乃是普通人,英雄乃是偶然。这是群体中的基本特点。

5、如何激发群体的行动力。群体既然意识行为单纯,那么,激发群体行动力,就要使用简捷的语言,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反复宣讲。也就是勒庞所提出的:断言、重复。在此基础上,群体会自然地互相传染。断言,就是不给你第二条路,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杜绝了思维的多样性,才容易激发群体的行动力。战场上,首领一声吼“跟我上”,胜过千言万语。其他随从者当然就不会耐下性子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应该不应该遵从,而会一跃而上。重复,就是把断言的东西翻来覆去地说。最简捷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前的大字报、标语。比如,“只生一个好”,就是一条很好的标语,各地到处都是,渐渐的,大家也就不再去思考为什么,只会顺嘴就说出只生一个好,并把政策贯彻到自己的骨子里。“谎言重复一万遍也会变成真理”,人性懒惰,思维更懒惰,是不愿意多想为什么的,所以,一句谎话如果翻来覆去地重复,大家就会以此为真,真话反而没有人信了。

6、群体中的个人如何超越群体低智能。我们学习群体理论,目的在于理解群体特征,从而掌握群体动向,自己则能顺利地超越群体。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很难的。首先,个体既然成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共同的意识,要想超越,就要先否定自己原来的意识。而人性中的以我为主,又注定了人不会轻易否定自己,所以,群体中的个体要超越群体的低智能,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个体要想超越群体低智能,首先就必须认识自己,然后否定自己,将自己从群体的圈子里拔出来。然后再来研究群体的特征,并由此思考超越之法。但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因为群体中没有人会支持,你还必须假装与他们一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考验面前,人们往往会放弃自己脱离群体的努力。比如说,股市中的投资家,与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资的人都有共同的意识,要想赚钱。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其他股民一道,都是一个群体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经常与大众思想不一致,像涨得好的时候卖出,跌得惨时买进,横盘时还要忍受。他需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却又时常要遭受市场的惩罚以至于不得不怀疑自己是错的。要想从中脱离出来,其实很难,很难。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字3

终于花了2周的时间把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看完了,这本书是以我认为相当缓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头雾水,无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获不同。

这本书在同学的推荐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到尾我都觉得这本书中偏见很多,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群体的心理、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罗伯特·莫顿的《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他指出这本书确实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勒庞生逢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他在此书的这里或那里,以十分简约甚至时代错置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逃避自由投向领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庞考察了一大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念,这使这本《乌合之众》具有持久的意义。

群众,乌合之众。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勒庞看来,当人们变成了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时,一种降低他们智力水平的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因此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群体具有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书中列举了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因此,“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同样,这也可以解释___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狭窄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希望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这也给领袖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勒庞解释说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会让人犹疑不决(这点我没看懂?)(“每个时代的群体杰出领袖,尤其是革命时期的领袖,大多才疏学浅,他们往往勇气超过才智。才智过多甚至会给领袖带来障碍,但正是这些才智有限的人给世界带来最大影响。”)。但领袖们会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回想历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法西斯主义当时为什么得到德国人民普遍拥戴的原因了。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但我觉得这点又不知如何解释毛主席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适用性)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字4

这本书耳闻已久,一直以为是一本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学书籍,也从别处听说过本书的一些观点,如“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与独处时有明显差别”、“群体整体呈低智商、易冲动、无逻辑等特点”云云。拿到书的时候简单翻了一下,发现本书著于1895年,距今已120年有余,同时很多都是作者勒庞受到法国国内及欧洲国家的革命运动影响,而对社会群体进行思考得出的相关理论。这本书读起来绝对不是轻松愉悦的,如果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思维很容易开小差。

一、群体的基本特征

本书起始章节对于群体心理进行了分析论述,总的来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总是受无意识因素支配,群体易冲动、易改变、急躁,被外界刺激所奴役;群体更易受到暗示及轻信;群体的情绪夸张、单纯;群体易偏执、专横和保守。

如果上述罗列的这些特性看起来有些抽象的话,你可以想想几年前爱国青年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等群体事件。即使你没参与过这些活动,事件过后留下的视频影像资料也可以如实的还原现场,我曾问过一位参加抵制日货活动的朋友的感受,他的头两个字说的是“疯狂”。据他自己描述,当时他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随着人群围观而已,完全吃瓜群众一个,去之前他也只觉得这样的活动无非就是拉个条幅,呼个口号而已。当大家喊得口号从“抵制日货”变成了“赶走小日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人人都是热血沸腾,仿佛不做些激烈的举动都是不正常的,于是人群里有人开始建议砸掉路边的日系车辆,这时的群体已经没有逻辑可言,如果当下有人提出来“这些日系车都是中国工人在中国组装的,不应该砸”,非但无人会用说理的形式提出反驳,甚至愤怒的情绪有可能还会波及到这个人。

这样的事情也充分应证了“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孤立的个人有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一旦融入群体,这样的能力似乎消失殆尽”。

二、是什么影响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1.首先是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种族和传统大抵可以归为一类因素,因为一个种族的传统一定是这个种族形成的综合产物,它是种族漫长延续过程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没有这些传统,文明是不可能形成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种族和传统对于群体观念的影响,举个不太恰当但方便理解的例子,中国人过年在传统观念里是一定要回家团聚的,而美国人就没有这样的群体观念;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看到了春运的压力,选择打破传统过年不再随春运大军回家,而选择出国游,这种打破传统的行为可以看做是一种进步么?

而政治和社会制度严格来说也是种族的产物,制度的形成依靠的是种族传统、观念、习俗等,而传统、观念、习俗却很少根据新制度的发布而立马发生大的变化。存在于不同种族中的不同制度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更适合相应的种族,更体现了该种族群体的需要。暴力革命改变的可能只是表面,其本质却依然如故。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不断,但集权制却从未发生根本变化,甚至强化了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应当承认它是当时的群众迫切需要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种族生存的条件。

书中同样论述了教育对于群体形成观念的影响。作者批判了当时法国对年轻人的教育仅仅存在于书本,仅仅要求取得相应的文凭,却缺失了年轻人最应该得到的教育机会——从实践中认识世界。教育对于改善年轻人头脑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但作者显然表现出了对当下教育制度的不满与担忧,“为当前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让人灰心丧气,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头脑,冷漠而中立,且逐渐演变为一支心怀不满的大军,准备随时听从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的暗示。”

2.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及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形象、词语和套话对于群体的影响很好理解,群体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灌输给他们的口号而得到激活,使模糊的形象变得更加深刻。理论和说理在群体中战胜不了词语及套话。“团结就是力量”“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这些广为流传的口号,一定比苦口婆心的解释更深入人心。一些词语套话虽然在时代变迁中一直存在,但这些词语唤起的形象和群体赋予其的意义却在发生着不断变化,不同种族对于同一词语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如作者举例,拉丁民族的“民主”更多是指个人意志及自主权要服从于国家所代表的社会意志及自主权,因一切党派一概求助于国家(对于该实例我只做叙述,能力有限未做详细考证)。而美国的“民主”却恰恰相反,国家要尽可能保护个人意志的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演说家和领头者总是借助群体的感情而非理性,所以想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令其兴奋的感情是什么。作者抛出的一个观点不得不引起思考,“幻觉引起的激情和顽愚,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起到多大作用”。

3.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芸芸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之人,而这些人也知道如何使群体接受他们的看法。断言、重复、传染,是他们激发群体热情的法宝。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越容易深入人心,但如果没有重复的断言,不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断言的不断重复就会形成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想想广告的传染效应,千百次的重复播放会不知不觉的让你认为某某品牌就是最优,即使你不太相信,你也会在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首先试试该产品。

想要建立一种信念不容易,一旦一种信念根深蒂固,想要根除它也同样困难,群体对于不同于传统的意见都持不宽容态度。在中世纪的欧洲,正是为了寻求和坚持一种不同于宗教信仰的普遍信念,才有不计其数的发明创新者被送上了火刑柱。即使是在一段时期建立了一种牢固的信念,但在同时期群体的意见还是会发生左右摇摆,作者所述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比较有意思,即“报业(报纸)的发展,不断的把十分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体面前,而每一种意见所产生的的暗示作用很快会受到对立意见暗示作用的破坏,结果是任何意见都成为了过眼烟云,难以普及。”这个原因放在120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海量信息充斥了各种媒体,没有人能抓住绝对的重点,最有价值的信息被“抓人眼球”的娱乐新闻、突发事件所掩盖。

三、不同群体及其特点

本卷主要介绍了异质性群体、同质性群体、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等。这些群体与普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并无大的区别,无论组成这些群体的个人是高学历者、聪明的人还是普通人。在这些群体中亦有所谓的意见领袖,主导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而这些信念也绝非由理性头脑生成,不再赘述。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字5

本书虽然成书于上上个世纪,但其中所谈及的社会现状及社会心理相关的内容,在近期的生活中依旧可以看到;另外,由于本书作者是持精英主义及保守主义观点的人,所以部分观点涉及的实例在我们看来会有些局限;并且由于文中观点并非实验心理学相关结论,尤其在“种族的遗传禀赋”等相关问题上,勒庞的观点有失偏颇。

建议近期心态不是很平和的宝宝尽量不要去读这本书。

一些想法:

原本是想以书中内容为依据针对“逼婚”及近期的一些社会性群体行为等方面的事情进行一些讨论,然而在复读的时候发现,如果以这本经验分析的书作为依据来谈很多东西,其逻辑有些不成立。另一方面,作者本身是持精英主义观点的人,对普通的人民群众这一群体本身就是有一丢丢的看不起的感觉,而且行文有很有煽动性,所以我在第一次读书的过程中间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想法。

再一次强调,近期心态不是很平和的朋友,请立刻放下你手中的这本书,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精英主义or种族主义者,请当我没说这话。

虽然书的内容并不足以给我的观点提供某些强有力的支撑点,但我还是想谈一下关于个人生活和逼婚相关的事情:

以我个人为例,从我毕业开始,我妈就开始以各种旁敲侧击的方式催我结婚。虽然,我们已经在某些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即结婚并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能有一个人在和我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互相陪伴。但无论是隔壁家的姐姐结婚,还是又有哪个邻居的朋友邀她去帮忙做媒,都要“顺便”关心我一句:你准备找个什么样子的啊,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啊等问题。可能对她而言,这是起到督促,或者关心的作用,从而能让我更主动的去寻找一个人,并跟她结婚。但这种半强迫式的关心对于一直生活在高压环境下的我来说,依旧会产生很大的干扰。

我妈因为保持着不断看书的习惯,相较于我认识的很多朋友的家长已经算是相对开明了。但即便是这样,她依旧跟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太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算一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自己也可以生活的很好。针对这一观点,无论我怎么跟他们解释,我父母都存在抵触心理,并不愿意去承认这一事实,一直认为我只是年龄还没到,等我到了30岁,就自然知道婚姻的好处了。这种言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只有征服另一个人,或者被另一个人所征服,这个人的人生才有意义。

有很多的亲戚(我觉得跟我并没有太大关系的人)看待婚姻这件事,更像是到了某一个年龄,就应当去完成的一个目标。只有我结了婚,无论是因为爱情、相亲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结了婚,在他们的眼里我才算是一个正常人,否则,我和我的家人将面对着他们异样的眼光,就像是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情一样。

在这些亲戚劝我赶快结婚的时候,他们一直在讲:“你结了婚就知道结婚的好处了。”可是当我反问他:“你结婚之后觉得过得开心么。”的时候,他们却总是避而不谈;然后就将话题转移到:“你结了婚才好生孩子啊!”,可是当我又问起:“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呢?”,他们就只知道说:“为了传宗接代啊,可千万不能断了香火啊。”可是在我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的却是:他们却是生了一个或者几个孩子,但却没有做到作为家长的责任(我真的很想说,看他们的表现,他们的基因根本就没有遗传下去的必要,因为孩子被他们生下来,真的是一种磨难),似乎他们的人生完全是为了繁衍,而没有其他的意义。

工作之后的这几年发现:无论怎么跟他们解释都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跟他们少联系。后来发现不仅我会碰到这种亲戚,很多人身边也都有这种人:总以为他们过的生活安稳、不愁衣食才是最好的。爱情、父子之情、母女之情对他们而言都没有意义的,孩子只是一个用来夸耀自己的繁殖能力的道具。“繁殖”大概就是铭刻在这些人基因里最重要的事情吧。

有朋友跟我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觉得很苦恼,因为他似乎没有办法拒绝父母对他的要求,总是会被迫干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私以为,在这种事情上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独立了之后才能开始谈人格独立。只有当你的收入足够支撑你独自在外面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开始有自己的生活。要不然以传统中国的观念来说,你花着父母的钱,在大多数父母观念里,你就是他们的奴隶,不能抗拒他们任何的命令,否则就会切断你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来自父母的道德绑架是很难拒绝的,一旦你觉得他们对你生活的干涉到了你不太能接受的程度,我的建议是尽量跟他们保持距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青春励志语录、交通安全、有感、小年祝福、文艺、无聊、英文句子、城南旧事、情侣签名、圣诞节句子、七夕祝福语、心情不好说说、你好李焕英观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