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欢迎查阅!
儒林外史读后感1
在课余时间,同学们会阅读经典书籍吗?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要这么问大家呢?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实力,也是中华民族崛起,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维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耻辱,辩是非。青年人如果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阅读经典书籍是其中的条件之一,传统文化也许不会帮你创造发明,但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正直,有修养,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是做事成功的第一步。
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我近期在看的文学作品——《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出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一件事——悼念亡妻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愿意,充分地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的特点。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利,不顾人民利益,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
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的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了县里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华传统文化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读后感2
我读《儒林外史》是在《红楼梦》之后,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较而言虽在结构的宏大完整、人物的类型众多等方面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例如它的以神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现代小说。在读它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曾读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
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吴敬梓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读的淋漓尽致。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还有,在他笔下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其的吝啬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在后面作者其实也写到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读到此时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严监生既可怜又可笑,却也颇有一点人情味。这些都是作者对平凡人物矛盾心理理解和同情的描写。另外,小说中杜少卿的出场,这位杜少卿,委实是挥金如土,但凡有个人来哭上几声,或是孝养母亲,或是做个小本生意,他并不多问,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家财散尽,搬到南京城。这还不算,他在南京城,陪娘子去看景致,轿里带着赤金杯子,融融春光做了下酒菜,喝得大醉,携着娘子的手一起走路。两旁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有人举荐他出仕,他却装病推辞不就。娘子问他为何不去,他反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通部书里,多少人只要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做官混钱,杜少卿却是一心一意地要生活:作诗、会友、喝酒、赏花……但他为人又最重孝义,杜慎卿说他“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说到杜少卿我不禁要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们身上都有着其他人物形象身上所没有的叛逆精神,蔑视功名利禄,不已光宗耀祖为念。他们不仅是作家的精神寄寓,而且是寄托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体现了我国伟大作家对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
最后,宗上所述,《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作者却用其生花的艺术之笔,描绘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将其塑造成一面历史的明镜,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也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中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学意义才使得《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大大高出其他同类作品才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儒林外史读后感3
十多年以前买过一本书,已经放在老家无从找回了。今年七月在kindle上重看了一遍。
开篇的王冕就把人吸引住了,文字一读就让人有功力深厚的感觉,这感觉只在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时有过。王冕的故事就让人爱不释手。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引出来,虽然由于人物众多,而我自己有些反应迟钝,以至于不得不花费一些力气才能理顺,又看了后面的会忘了前面的,有些吃力,象这样的好书也是需要仔细地读才可以吧。
有三处最让人难忘,一个是和尚用牛骗钱的故事,一个是杨执中访邹老爹,邹老爹家中一贫如洗的事,还有一个是虞博士夜宿两位死去的老夫妻家中时的苍凉。
这一群文人,最后他们修了泰伯祠,主持了一场大礼来祭祀,这是他们最大的事情,当然到最后泰伯祠荒凉了,人也都或老或死,风流云散。
当我们老时是免不是要找一个归处吧,说起身的归处,是故乡或者儿女。心之归处又是哪里呢,红楼梦归于僧道,儒林外史归了一场祭祀,最后还归了皇恩浩荡,当然还有一首词: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耄旧,写入残篇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后感4
这本书很难读,故事很碎,结构一直掩映在幕后。不像是一本小说,倒更像是一本野史。情节虽然有出色之处,但是整体氛围都太压抑了,要一口气读下去真的非常辛苦。最好的办法是每天读一点,然后读一点想一点。等整本书都啃完了,回顾起来,终于免不了惊叹一声:这是何等的杰作!
读完书,顿时感觉眼界顿时又开阔了很多。语言的美,人设的巧,情节的绝,这是儒林外史的长处。结构散而不乱,横跨上百年,数代人,以祭祀泰伯为高潮,随后吹吹余波,干净利落地结束,不留半点废话,这是儒林外史的精髓处。写人性写得入骨,刺制度刺得惊心,这是儒林外史的无可比拟处。
我翻来覆去地想,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厉害,不只是因为讽刺功底的强,更多的是因为它写的是人的毁灭,写的是灵魂的挣扎,写的是思想的衰落,一整场悲剧,从头到尾看不到出路。讽刺看了容易让人笑,但悲剧看了却容易让人哭。
我其实一点也不觉得范进周进可笑,我感觉得到他们的惨,也同情他们。周进穷困潦倒的时候,想要一头撞死,后来他正的中了举,当了考官,审查卷子的时候看到范进身上有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忍不住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地看范进的卷子,这个细节我觉得特别感人。还有那个迂腐的马二先生,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难道他不曾向往自由,向往成就?如果王玉辉真的不心疼女儿,他为什么还会哭?难道他的心是石头做的不成?还有像萧云仙,虞育德,庄尚志,鲍文卿,这都是相当可敬的人。没有堕落之前的牛浦郎,发迹之前的匡超人,难道都不可爱吗?但他们一个个都被榨干了汁水,成为了行尸走肉,这难道不是一场大悲剧?看泰伯伺的建立与倒下,难道这不心酸?倒过来看,小人的趋炎附势,乡绅的丑恶嘴脸,真是令人痛恨!最后几章里面,那个凤四算什么人物,一个有手段有见识的流氓罢了,竟然也敢称爷!真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儒林不止写个人的悲剧,也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于是到了这个地步,读完的人,必能开始反思:社会的悲剧,根源必然不在个人,而在制度,而在宏观的秩序设计。明清二朝的问题都太多,我说不来;但若只从这书看,依我之见,其中之一的问题在于八股取士制度培育的全是无用的知识分子。这类人既缺乏社会实务的经验,又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只知做做文章,装装样子,真到了任上,还不变成被下面的吏们戏耍的官?最后的结局就是,整个国家里最优秀,最有资源和潜力的人被完全废掉了,而国家事务的运行全然赖于一个臃肿低效的官僚系统,导致政令不达,上下不通,国家秩序的崩坏,社会精神的颓败,早已无法阻挡。好比一个大房子已经快倒塌了,这时候再做粉刷,买新家具,也不顶事。必须要推倒房子,重新建立新秩序,才能令格局焕然一新。
破局的法子在哪儿?泰伯祀已经失败了,狂徒杜少卿显然也不是的。答案在于铁与血。当然,这已经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
我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警示一下自己:过去曾经有这么多的人,过着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理想,也失去了挣扎的信念和奋斗的希望。而我们这些后人应该过得更加警醒:反正这条命本来就是赚来的,就应该过得更有信念一点,更有追求一点。
儒林外史读后感5
所谓外史,大抵既有一点正史的庄重,也有一点野史的诙谐,是一种综而合之兼严肃和幽默皆有之的叙述方式。
后人有把吴敬梓与塞万提斯搁在一起品味,把《儒》称之为讽刺小说,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提并论。吴敬梓写的是儒士外史,塞万提斯写的是骑士外史。一中一西,一文一武,而其中内容又都同样的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又不免掩卷不语。盖出于其文其事虽读来荒唐,却又无端亲切,仿佛就在身边发生不久。
荒唐,就是这个东西,构成了我们世界的离奇性和生活的趣味性。惟其荒唐,才能于肤浅中有了娱乐性,于沉重中有了深刻性。惟其荒唐,才能于善中见到恶,于悲中看到喜。惟其荒唐,才能于短暂中体现永恒,于喧嚣中品味无声。
某种意义上,小说是对真实世界真实生活的某种影印,影印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的行为。而被影印的原件,亦即世界和生活本身,其荒唐又甚于被影印件。看上去,对于个体而言,影印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是在于一种展示的效果。设使一件影印品从未得到展示,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受到什么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小说作品,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即意味着某种不可克服的荒唐性。而恰恰就是这种荒唐,正是其意义所在。正如世界的荒唐和生活的荒唐本身,正是世界与生活的意义所在。
《儒林外史》叙述的荒唐是一个群体的荒唐,从周进与范进的痛苦与疯狂,从伪装斩下人头的张铁臂到炼银的假神仙,从散财如土的杜少卿到建功立业的萧云仙,荒唐的看上去是那样郑重,郑重的看上去又是那样荒唐。在荒唐之间,没有被矫正的荒唐,只有被抽象到荒唐得近乎不能被觉察再也正常不过的荒唐。而也有一种荒唐令我们不免肃然起敬,杜少卿问其父遗言,杜父说,我活着是我的事,死了是你的事。此话荒唐而坚硬,坚硬到我们不免为之一振,有想要喝采的愿望。
相较于《儒》,《堂吉诃德》叙述的是一个人的荒唐。然而荒唐既然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作为疾病的一种,难以避免其传染性。所以桑丘受到感染。其后,当荒唐得一本正经戏弄堂吉诃德的贵族以骑士之礼戏弄吉诃德时,贵族们也正在与同等量和质的荒唐戏弄自己,然而他们无从得知自己的荒唐。而荒唐的作者曾经在小说中郑重而荒唐的和主角进行了对话,却忘记了与荒唐的贵族讨论关于荒唐本身。作者的荒唐,的确未免太荒唐了。
读完了这本书,吴老先生笔下入木三分地描述了很多沽名钓誉,表里不一,吹牛扯淡,道德败坏的读书人,也有坚持自己,人格独立,性情洒脱的真名士,真豪杰。这些读书人群体总的来讲层次都不算很高,很少接触到高层,这就与很多正儿八紧的史书不同,让我们看到了普通读书人的人生与人品。今人都说人心不古,实际上不管古今都有道德败坏及道德高尚之人,古代有些人之虚伪龌龊不亚于如今。
读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人间百态,读到老先生对那些人的暗讽,更能培养三观,识人更明,也能对各种现象抱有平常心态,自古以来各色人都有,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上演了无数次类似的人间故事。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珍惜身边人就好。
其实这本书读下来还有很大的一点收获就是了解了无数的传统习俗,讲了这么多人,而且又有很多生活描述,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习俗。吴老先生本是安徽滁州人,晚年又客居南京和扬州,所以能在先生笔下看到不少至今我老家盐城能够看到的习俗,觉得非常有趣,感叹传统的魅力。很多东西具有了仪式,便让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有了寄托之处,读了本书,对于古人对礼节的重视,印象深刻,到处充满了仪式,小到见面前写拜见贴,大到泰伯祠那一段极其繁杂的礼仪。我觉得从中吸取营养,去其不合时宜部分,对我们的待人处事大有裨益。才读一遍,感悟不深,有趣的地方该选段再读,有妙处了再与大家分享。
我们无力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生活,审视世界,审视整个严肃的人类文明。因为,当我们试图严肃时,严肃本身即是一种对严肃的讽刺,荒唐的讽刺。正因为这样荒唐的原因,促使我们永远不能摆脱文学,正如我们永远不能摆脱荒唐。于是我们努力严肃,以一种荒唐的姿势。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