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教育的观后感感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新教育的观后感感想1
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没有看书的习惯了。又一次偶然间,我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先生提到“新教育的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读朱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关于新教育的观后感感想2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新教育》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创建和-谐社会是眼下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二、最欣赏的两句话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对于新教育,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最新奇的事是“开办成功保险公司”。
朱教授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做法,他美其名曰“成功保险公司”。他说,只要参加他这个公司,他包你成功。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十年后拿3650文章去找他,如果那时你还不成功,就以一赔百。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过许多的理想,但一路过来,大多随着时间而流去,要说成功的可真是很少很少。然而朱教授这个保险公司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持之以恒,十年不止”。朱教授倡导教师要每天写一篇教育叙事,他说每天坚持写,坚持写十年,你就能拥有玫瑰的芳香,你就能夺取胜利的桂冠,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四、最有意义的课程:儿童阶梯阅读课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和孩子一起编织着幸福的教育故事,从中我能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在每一次生日诵诗时,我想带给孩子的会是一生的难忘,心灵的震撼。所以我会为每一个孩子精选最适合他们的生日诗,虽然很费时间,但我觉得是辛苦并快乐着。
五、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校园
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践行者,成为新教育的尝试者,成为新教育的享受者……
关于新教育的观后感感想3
在《新教育》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
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
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
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
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新教育的观后感感想4
一个时期里我很少看影视剧,为什么?如今的影视剧太商业化,太娱乐化,太浮躁,太没有教育,太缺乏精神。实在唤不起人们的兴趣,往往给人一种枯躁无聊的感觉。真正能反映贴近贫民百姓生活的作品太少!近日,我无意看了一部名《最后的讲座》的影视剧。一下子把我拉到戏里去了!
这是一部反映教育界里的一名教授的真实故事,这位教授的名字叫郭丽华。在一所大学里任教,她热爱教育事业,从心里往外的执迷自己的事业。执迷到家庭,爱人,孩子都对她有了意见看法。用她爱人的话说,为了你我自己的一切都舍弃了,从东北到南方,你让我们还得怎么样啊?
为了一名困难学生的家庭不幸,她四处奔波作工作,号召师生们捐款,可这位学生不理解她,认为是不尊重她的人格,决定退学另找出路。在追回这位学生的路上她晕倒了,当她得知自己已患癌症晚期时,她作出了几件事,她决定同爱人离婚,她让儿子去陪爸爸,她不用学校的钱为自己看病,而同同事们借的钱来看病。
在上手术台前她说自己自愿把眼角膜捐了,术后她最后登上讲台,向全校师生作了《最后的讲座》。讲了她为什么热爱教师这一行,讲了自己从教二十三年感受,讲了对自己的学生的期望。那种场面感染了我,我落泪了。特别是她讲到,教书育人,首先如何做到自己是个合格的人。我联想到时下我们的一些教育界的一些为钱是教,无钱不教的现象,真的让人失望。
在戏的尾声,一连串的镜头催人泪下。看!她在生命按时,分,妙计算的情形下。她为老爸理了最后一次发,当老爸问她;你小的时候为什么剪爸爸的电影胶片时。她说我的理想就要做一名教师;她的爱人得知她得了绝症后从外地赶回来看她,又问她为什么不告诉他时,她说;这些年苦了你我要给你自由。两人再次相拥共同回首当年。
当她就将离别人生的最后时刻,手里就握着当年一段胶片,爸爸最后再一次在女儿的病房里放映了《乡村女教师》。郭丽华满意的走了!离开她的亲人,学生和她执迷的教育事业。我们为郭丽华惋惜,她的英年早逝也给我们如今活着的人提个醒,别忘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关于新教育的观后感感想5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关于新教育的观后感感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