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出师表读后感,欢迎查阅!
出师表读后感1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后汉的皇帝刘禅的。学习他我感触颇深,也感受了许多。
刚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都有些不认识其中的字,因为生僻字生僻词太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最后全部能认识,并且能流利通顺地阅读下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了对这篇文章的细致学习。
刚开始是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觉便是诸葛亮那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因为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想着北伐,平定中原,从而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鲜丽的梦想,这才是他终生的志向。
他还有满怀感激地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在南阳那片地方种地,但是先帝他不计前嫌作文//Www.ZuoWEn8.Com/,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顾茅庐请我出山,这样才使我有了建军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着刘备,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诚实善良,他们受点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诚实了吧!
其实诸葛亮他的考虑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仅考虑到了宫内的事情,而且就连宫外的事情,他越考虑的很恰当得当。他不仅考虑到宫内有许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虑到战场上也有许多立志要报效国家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羽扇纶巾,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的政治家风范!
细细品读此文,更能决出其中的味道。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蜀汉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
出师表读后感2
手里捧着《出师表》这传世佳作,恍然,错觉那是一个将要远征的老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然而,开篇的「臣亮言」三字点明了一个无情的现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罢了。而此种只言片语,谦敬的已不似臣子,读到这些,我不禁为一代英雄难过。
从分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当今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孜孜规劝,诸葛丞相之心人神共鉴;从道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与乱世」而自己无争霸野心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七擒孟获以示忠心,孔明贤人之忠天地共知。
恍惚间忽然想起一句《后出师表》中传颂千古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一生七擒孟获定南方,六出祁山伐中原,的确践行了他所许下的誓言。
然而,恐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自己一生呕心沥血、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后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和孔明的足智多谋是人人皆知的。就连《三国志·蜀传·先主传》中都记载着,刘备临终向诸葛亮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站在我这个后人的角度,这却是刘备为了「家天下」而使的一条欲擒故纵的毒计罢。当真是如后世杜甫所言「两朝开济老臣心」啊!正是因为刘备的「理解」、「宽容」把诸葛亮推向为他的傻儿子卖命,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忘先主之「遗德」,绝不敢动废王自立之「贼心」。
于是乎,从此,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从此,一代贤相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样,竟把自己的前程卖给了刘家王朝,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了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上……
从现代人最现实的眼光来看,智慧如神人的诸葛孔明也不过如此,也不过只是个只知忠君、王权至上、不懂跳槽的傻蛋!设若当年孔明先生不为愚忠思想所囿,择贤主而尽其能;甚或有得司马懿之一半野心,自立为蜀中之主,那么三分天下终归谁手,亦未可知也!
只可惜英雄气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纵使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最终也只落得「五丈原一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英雄的凋零竟如此凄惨,何也?只因为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的只手可数,概率几近于零!但若当初丞相选择了曹家甚或是孙家,有着不同于刘家那般羸弱的资本,恐怕三分天下的日子就不如现实中那么久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人格上是可敬的,可在历史和现实中是可悲的!历史是公正的,它让刘备之类想「家天下万世一系」者的美梦在其愚子身上便做了了结;历史却又是不公正的,它让本该做君主、做父亲的人做了大臣、儿子……
出师表读后感3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出师表读后感4
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
出师表读后感5
《出师表》从古至今可以说是所有的忠臣学习的典范,也是诸葛亮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整篇出师表,最大的体会就是诸葛亮的深思熟虑以及心思缜密了。在整个的出师表当中,诸葛亮就像是一位绅士的英国管家一样,将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列表。
而且,在这个列表当中,也是充当了一个闹钟的作用,将所有的能够想到的都挥洒其中。但是,虽然一切的安排都是如此的缜密,最终的阿斗还是没能够像预期的那样获得最后的胜利。其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恰恰就是诸葛亮的这一份缜密的心思。
因为,在整个的过程当中,诸葛亮都没有将阿斗视作一个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对象。而是像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一样手把手地教导着阿斗该怎么办。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阿斗并没有任何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诸葛亮提及的情况可能能够按照预先的计划逐步实行,但是一旦出现了计划之外的情况,整个的进程就完全被打破了。
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大忠臣,但是却不是一位很好的教导者。他有着无人能及的智慧,但是他的智慧只是在于本身的行动当中。所以说,忠臣虽然是最大的智者,但是不一定是最佳的导师。从孔子的观点来看,执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现在广泛接受的灵活教学。但是,诸葛亮显然在这方面是不合格的,所以,这位大忠臣最终也还是回天乏力。
出师表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