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是由王竞执导,谢晓东制片兼编剧,冯远征、戴立忍、冯波、余少群领衔主演的历史灾难题材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大明劫观后感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大明劫观后感作文600字1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有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恶龙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屠龙的少年变成了恶龙。
影片背景为李自成起义攻打潼关,而城中瘟疫肆虐,感染无数军士百姓众多医生引经据典却收效甚微,最后此重任落在了主角——吴又可身上。他临危受命,大胆质疑《伤寒论》,自创祛除瘟疫方法,著《瘟疫论》。然而大明朝积病已久,非医者可治,终难逃命中注定的劫。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吴又可给孙传庭的启发。历朝历代都反复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那么,何为人心?在孙传庭看来,人心就是粮食,是源源不断的兵源,这人心在李自成那儿,所以它输个十次八次都可以。孙传庭文韬武略,并非亡国之臣;崇祯励精图治,并非亡国之君,可大明还是亡了。难道真如崇祯所说:“非朕不明,非臣不忠,而是天灭大明”?其实是他们看不清人心,也丧失了自己的心。瘟疫再可怕,鼠疫再嚣张,在四海八荒的人心面前,都是纸老虎。
皇帝猜忌臣子,不派兵拨军饷,终败兵城下;将军残暴虐杀,罔顾人命;军士们杀医伤医,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互相背叛,罔顾他人救命之恩……无解之症,疲敝之师,将倾之国。曾经的他们都是那个屠龙的少年,想要励精图治,一心为民,却最终无一例外变成了恶龙。
但有一人仍坚守初心。即使遭遇性命威胁,吴又可仍坚持为患者疗伤;瘟疫如火如荼,无数医士束手无策,他却在孙传庭一番话语之下毅然踏上祛瘟疫之路。纵使患病军士不理解甚至拒绝治疗差点打伤吴又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帮助渴望回家的年轻士兵隐瞒身体状况;在孙传庭火烧隔离病人后愤然离去;隐居苏州呕心沥血整理《瘟疫论》……治病救人,是他一生不变的信仰。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危难、无可奈何……有些人背离初心,有些人性情大变,那个满心希望的少年,似乎忘记了为何出发。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疫区,无惧风险,不求前程,英勇逆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汇集成抗击疫情的“滚滚暖流”,构建起抗击疫情“钢铁长城”。他们是时代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的骄傲。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关键时刻冲在前,他们立志于解除人类病痛,即使前路艰险,也无法改变他们救死扶伤的初心。
何为人心?不是兽,不是恶龙,是那个满身正义的少年,是那个坚守初心的少年,是那个心怀善意的少年,是那个不受诱惑的少年!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他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带走了洞穴里的金银财宝分给了全村人。从此这个村庄过上了安宁和谐的生活。
或许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大明劫观后感作文600字2
近两年来,在讲述明朝那些事的众多影片中,《大明劫》是一部上乘之作。
首先,剧情构思精良—–在大的历史背景(明朝末年)的小切口(抵抗闯军前的准备)下,集中关注各色人等的人性善恶。
比如,临危受命的大将孙传庭在国库空虚、军队钱粮短缺、在崇祯帝多次苍白无力的催促,向众豪绅求救无效的情况下,怒杀豪绅头子,强抢豪绅的家产财物,以备出关讨伐闯军。孙传庭在临近出征前,把患瘟疫的众多将士活活烧死。为的是维持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和避免瘟疫蔓延后方。我们很难说清楚孙传庭是善或是恶的,但我们可以说他是“舍弃小我为了成全大我”。
比如,明末的土强豪绅们,他们宁可花重金为博驻军都督孙传庭一笑,也不愿意捐款给朝廷军队用于抵抗闯军。难道他们不懂得无国就无家?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明朝是强弩之末了,已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他们自认为只要固守自己的些许家产,谁成王败寇,和他们又有何关系!其实,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强抢豪夺贪图享受,明朝才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
又比如,剧中的男主人公游医吴又可,身处动乱年代的小人物,他的生存哲学是“遇事走为上策”,曾供职太医院的他因道德底钱,他出走当游医;因为与恩师对瘟疫病症治疗的意见有所分歧,他半夜悄悄出走;因为与孙传庭对于人生价值有严重分歧,他以出走的姿态拒绝了孙传庭的聘任。但是最后,他的出走使他完成了中医传世之作《瘟疫论》。
其次,尽力的真正的还原历史原貌,还原人物的'本性。
编剧没有把崇祯帝刻画地昏庸无道,而是真正还原他帝王该有的品性—–对重臣武将的猜疑,对闯军欲亡国的畏惧,对大将拥兵自重的厌恶。
编剧也没有对李自成的闯军歌功颂德极尽吹捧,而是暗示起义军的滥杀强抢及其所到之处即变满目疮痍的丑恶。
编剧没有把临危受命的大将塑造为救国的大英雄,而是还原他作为一名武将凡事权衡、只问结果的性格。编剧也没有把游医吴又可吹捧为悬壶济世的良医,而是还原他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动乱年代无法安身立命的无奈与悲哀。
最后借用本片的主题曲中一句歌词做结:秋草难遇春光,大明在劫难逃。
大明劫观后感作文600字3
在连续三部现实题材影片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后,编剧谢晓东和导演王竞再接再厉,联手推出第四部作品。这次,他们把笔触放到了历史上的明末时期,以一场瘟疫切入了当时社会的悲剧性。转战历史题材,二人依旧保留了写实的风格,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史书中对明末时期的各种细节记载,让整部影片的历史风味达到了教科书和馆藏的级别。正是在这样写实的历史氛围中,片中的两大主人公孙传庭和吴又可跃然银幕之上。通过这两个人的内心挣扎,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历史洪流中,即便是看清时事的人,也终究摆脱不了身不由己的宿命。
王竞导演之前的作品,女性主角和女主演的表现都十分亮眼。《我是植物人》中的`冯波、《万箭穿心》中的颜丙燕,都是影后级的表现。而《大明劫》中的角色设置则更像香港双雄片。戴立忍饰演的孙传庭和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之间,有着鲜明的角色对立和戏剧矛盾。孙传庭的史料记载较多,戴立忍则着重表现该角色在历史事件中的内心世界。吴又可的史料记载很少,冯远征便将其独特的性格和对疾病的新认知凸显出来。一收一放,相得益彰。两位演技派大咖的碰撞,令人赞叹不已。
谢晓东编剧的作品,往往注重悬念的铺设和照应,以及细节上的社会深意。《无形杀》和《我是植物人》,都是看到结局后才恍然大悟到让人脊背发凉的真相。《大明劫》也不是温情的作品。尽管这部戏中没有悬疑的戏份,但是谢晓东依旧用了很多暗示来讲述一些残酷的现实。在他细研史料后,已经了解到明末时期,当社会积弊已久,历史洪流已经不可逆地像下一个时代涌去,个人的悲剧就已经无法避免。孙传庭为了保证出关作战,最后对军营中的传染病采取了根除性解决,是一种取短痛免长痛的悲情。谢晓东曾提醒来观影的朋友“这部戏会很冷”,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态度。
如果大家只是注重了影片的故事,那么会误以为《大明劫》是中医名家吴又可的传记片。因为影片几乎详尽完整地叙述了吴又可发现传染病、提出瘟疫传染的理论、以及用理论去实践救治、最后将起初不被认可的理论总结成了流传后世的《瘟疫论》。其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角色鲜明的个性表现,都是一部优秀传记片所应该包含的。不过王竞和谢晓东的野心可不止于一部吴又可传记片那么简单。王竞明确其努力,是为了把《大明劫》做成一部史诗片。
于是我们看到,《大明劫》的细节考究程度达到了令历史学家都佩服的程度。影片中的明代武器,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文明是多么珍贵;士兵们的铠甲、平民和官绅们的服装,以及各种建筑和室内装饰,都还原了史料中的描述。尤其是三眼铳和可以换“弹夹”的大炮,让影片开场的攻城战,显出了无与伦比的气势。据说《大明劫》中根据史料打造的诸多道具,已全数被电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可见用心做电影的内地电影人仍在,内地的史诗片,也将会区别于古装片而为观众所接受。
大明劫观后感作文600字4
《大明劫》的故事平实的'不像一部古装大片。尽管开头那一场开封攻防战拍出了近年来少见的冷兵器时代战争戏的高潮。三眼神铳,子母弹等明朝特有的火器都有巨细靡遗的展示,那股凶悍、真实又辽远的战争气息仿佛就在鼻息之间。不过接下来,很快故事就急转直下,走回了王竟导演更擅长的写实路线。
一个临危受命的儒将,一个云游四方的游医,孙传庭和吴又可这两位在史书上笔墨截然不同的人物适时登场,开始了他们之间短暂却又传奇的合作与交锋。恰如编剧、制片人谢晓东所说,这是术与道历尽多年,纠缠不休的争斗,兵不血刃,但却万千人头落地。
很喜欢王竟导演处理这些看似寻常故事的手法,简单、干脆、干净。兵营、朝堂的斗争都付烟歌一曲,戏剧的张力尽在歌舞升平之间,突然地爆发,恰如孙传庭杯酒血洗宴会厅,周阁老血溅当场那种冷静却突然的暴力场面,张扬却又克制。吴又可救治万千兵士性命的冗长过程,与孙传庭恩威并施,独掌兵权的手法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有趣的互文模式。济世与救人的共同目标让孙传庭和吴又可走到了一条道上,但是术与道的争执又让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中国文人,中国式社会的特有现象,通过一件小事显露无疑,寓意深远。
冯远征和戴立忍两位中台老戏骨的对决也是《大明劫》好看的要素之一。冯远征看似轻飘、浪荡,实际上坚守内心;戴立忍喜怒不形于色,儒雅淡定的外表下,却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澎湃心绪,尤其是到影片后半段,一切渐渐超出他的掌握,一股戾气油然而生,杀伐决断的气质与儒雅的文士宿命,在戴立忍坚韧的脸上合二为一,令人侧目又心寒。
诚然,熟读了明史,哪怕只是《明朝那些事》的观众,或许会不屑于影片所展示的这段半史诗半虚构的小故事。但是恰恰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从一处看似偶发的事件中,揭示出大明朝必亡的宿命,才是编剧和导演真正想要通过《大明劫》传递给观众的。其中孙传庭精擅权术,却最终输给了吴又可大巧无锋、悲天悯人的道,更是全片最精华所在。中国式社会,术与道之争,仿佛永远也没有穷尽的时候。
大明劫观后感作文600字5
《大明劫》是一部具有警示意义的影片,通过导演王竞抽丝剥茧之手,以战将孙传庭和游医吴又可的视角,分别从军、民两个方面,来解构大厦将倾的必然性与无可拯救性,诚然,国之将倾并非两人所直接导致,历史的悲剧也并非一天所写就,但临危受命的大将孙传庭,同样有很多人性弱点,虽然自己免于被杀,却在整军过程中大开杀戒,令人胆寒,唯有冯波扮演的孙传庭夫人冯氏,算是给大明这个即将翻页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丝端庄与贤淑。
孙传庭由戴立忍扮演,作为从死牢中被突然放出,并委以重任的阵前大将,他人生的戏剧化逆转,也同样影响了整个家庭,包括妻与子。孙传庭,从名字上看,似有“传宗接代,延续朝廷”之意,但及时历史使命降临,全民打拼,依然无力回天。夫人冯氏,如古代千千万万女子一样,只能以“有姓无名”的方式存在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中。
如果回过头来揣摩《大明劫》,其实对于大明气数将尽苟延残喘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从上至下,通过崇祯帝和孙传庭来进行的,尤以孙传庭戏份颇为吃重,无论是朝廷事,社稷事,地方事,事事操心,唯有家事,令他完全无忧,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贤内助——冯氏。
如果说崇祯帝在闯王破城之际,上吊于景山的老槐树,足以证明在大明的若干年统治中,总算造就出了一个有气节的贵族,那么随着丈夫战败而投井自尽的冯氏,也是代表了名门闺秀的英烈与忠贞,同样令人记忆深刻。
扮演冯氏的冯波,其实可谓经典的“竞”女郎,在《大明劫》之前,就参演过《圣殿》、《我是植物人》和《无形杀》三部王竞导演的作品,并在国际上斩获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能有今天的成绩,以及导演的深度认可,并非是几个奖项可以代表和说明,冯波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以及在影视作品中的入木三分的角色刻画,才是她作为优秀演员的关键。
《大明劫》中留给冯波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少,但她并未因此而敷衍了事,据导演介绍,冯波曾为片中惊鸿一瞥的弹琴场景,自寻专业老师一学几个月,挑战八级曲目《将军令》,只为呈现最写实的表演而已。冯波的表演毫不张扬,非常内敛,却充满了角色魅力,这不仅是她演技所致,也是她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明末明显不是一个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们辈出的女英雄年代,但在几千年的传统礼制熏陶下的端庄女风,却一直保留完好,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冯氏,就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爱有悯,能隐能忍,即使目睹丈夫无端残暴,依然会不离不弃守护左右,是以恪尽职守,妇道楷模。
给战台烽印象最深的三出戏,均围绕这一主题出现,继而将冯氏这个人物,刻画到立体而饱满。其一是孙传庭被崇祯帝特赦,令其征兵打仗,孙传庭从大牢之中返家,是时冯氏一身素衣,教子颂文,虽然国将倾,家若破,但对孩子毫不放松,是典型的“严母”风格,在这样艰难的岁月和生活中,她默默承受着一切,也默默教育下一代传承着一切,寥寥两个镜头,将一个饱经风霜却从未向生活低头的奇女子呈现出来。而随着家仆的一路奔跑呼号“老爷回来了”,就能感知孙传庭的回归对一家而言,是多么巨大的事件,但冯氏的从容不迫,确实让我们见识了宠辱不惊的大家闺秀气质,自此就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
其二是孙传庭出征中,身为妻子的冯氏随夫征战,一身红衣,端坐车内,满脸的从容,是已经深刻解读了将门之妻的宿命?还是身为人妻四方追随的使命?没人知道,但在那一个,仿佛所有的瘟疫,连年的征战,都已经被这一身红衣的红给刺破,那种转瞬即逝的美好,却足足留下了最深刻的如图画般的印痕。看到这里,战台烽会想,如果换一个演员会怎样?或许就是各种表情、眼神、小动作,生怕错过了镜头前的每一秒表现机会,但这样的表演小聪明,确实非导演所要,所以由此看王竞选择冯波,那是想到的正确。
片中有冯氏为丈夫披甲的桥段,为大家津津乐道,但战台烽认为,冯氏被劫持一段,更是把夫妻二人的丝毫不同的人生观集中于一个逃兵身上,展现得淋淋尽致。是时冯氏行路途中,侍者遇到逃兵,冯氏看对方饥寒交迫,逐安排饮水,却未料孙传庭追来,逃兵一见将军,自知活命难逃,不得已伸手抓过恩人冯氏做人质,以保活路,冯氏似乎对丈夫的残暴本性了然于胸,虽然自己被抓为人质,但一脸的淡定从容,似乎已经做好了或被丈夫弯弓射死的决心,未做任何反抗。
虽然后来逃兵在孙传庭的威逼利诱下松开了擒住冯氏的手,但孙传庭似乎并未将劝服的承诺当回事,还是一箭令逃兵毙命,也并未对虎头脱险的夫人进行安抚,而又继续上路,或许对他而言,一个人的生与死,只是瞬间的念想所决定,无论是逃兵,还是贤妻。而冯氏对丈夫的举动相当坦然,或许从一而终的思想,让她早就伴随自己的宿命,一路前行,无怨无悔了。
其实,在《大明劫》这部以小见大的影片中,冯氏代表着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虽然朝代屡改,但封建思想却一直存在,就如片中上至明皇,中至大将,下至百姓,尸横遍野,社稷又换新天,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却未发生根本改变,即使是起源于满族的大清,依然沿袭了下去,所以,冯氏所体现的,就是那种看似无力无形,却决定着一切的力量,这是《大明劫》中孙氏简直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