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

悲惨世界读后感1500字大学5篇

发布日期:2022-04-08 08:18:21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悲惨世界》读后感,欢迎查阅!

《悲惨世界》读后感1

雨果是法国大文豪,中国人对他有点好感,因为他在听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罪行时说了点同情中国的话。我的大学时代阅读的第一篇英文小说就是《巴黎圣母院》,虽然是简写改写本,敲钟人卡西莫多人丑心好、吉普赛美女爱斯梅拉达人好心好、神甫克洛德人好心丑已经刻在心里。看完电影《巴黎圣母院》,再看小说原著,雨果写得干净利落,情节紧凑,人物不多,读起来很有浪漫主义的味道,雨果不愧风流才子,文笔有点惊风雨泣鬼神感觉。巴黎圣母院从此成为巴黎城市象徽,雨果于法国文化走向世界,功莫大焉。

雨果年级轻轻就写成《巴黎圣母院》,他后来写《悲惨世界》还能超出自己多少呢。看到《悲惨世界》那个大块头,我都打了几次退堂鼓。这次终于把《悲惨世界》啃读一遍。说真话,阅读《悲惨世界》,真不如阅读《基督山伯爵》和金庸武侠小说,小说情节慢,伏笔又少,没有勾人读下去的文字魔力。《悲惨世界》开篇写了个主教神甫米里埃尔,似乎好得过了头,主教独闯匪区宣化,让强盗头子主动送来法器。写主人公冉阿让出场,由于是苦役犯黄色身份证,释放出狱后一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都没人敢接待。走投无路之际,他闯到神甫门上,住了一夜。顺手牵羊,顺走银器。故事人物情节终于徐徐展开,警探沙威出场抓捕冉阿让,神甫解脱冉阿让,埋下本部小说主题。

《悲惨世界》描写聚焦点是法国下层民众生活,重点写法国监狱弊政和苦役犯冉阿让一生。雨果写美女方蒂娜未婚生女,工作失脱,沦为妓女。写孤女科赛特被泰纳迪夫妇残酷剥削,写得确实让人看得难受。写冉阿让仿制玉石发了大财,变成马德兰市长,又因为良心发现,不愿看到别人顶罪,紧赶急赶赶到法庭,承认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让。雨果文笔变化多端,设计出冉阿让爬桅杆救人,主动落水,造成溺死假象,二次逃脱,救出孤女科赛特。小说至此进入高潮,写沙威忠于职守,本想利用泰迪拉做局,逮捕冉阿让。想不到好人自有天佑,冉阿让安然逃生,最后进入修道院,化名做了园丁。这一节写得比较刺激,比较传奇,可以拍成惊险电影。

雨果花了大量铺垫描写1832年街垒战。。。他安排冉阿让和沙威两大对头在街垒战场碰头,设计出一直是追捕者角色的沙威落到被追者冉阿让手头,结果是冉阿让高抬贵手,放了沙威一条生路。写冉阿让背起昏迷的马里于斯,在巴黎下水道迷宫中穿松软洼地惊险逃生,才要活出升天之际,又遇到对手泰迪拉和沙威挡路。《悲惨世界》写到这里,我看写三大男主角才写出了神彩,写出了复杂,写出了人性美,写出了人性丑。《悲惨世界》写马里于斯和科赛特爱情,写一见钟情,写好事多磨,写单相思,写出了变化,写出了味道。雨果写得深刻。

《悲惨世界》最后以冉阿让自我承认自己是苦役犯后,被马里于斯冷漠赶出,一个人孤苦伶仃生活,在气息奄奄之际,马里于斯才发现冉阿让是自己救命恩人,倍感忏悔结束。小说结束有力,看来西方人也有喜欢团圆美满心理阅读定式。雨果《悲惨世界》揭露社会丑恶有力,揭露社会人性多面有力,他没有追求高大全主角形象描写,让人感觉比较真实。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是有点喜欢炫耀知识,每在小说一个情节结束和下一个故事展开之间,夹杂大段大段伦理说教和滑铁卢之战、巴黎下水道建设等历史文字,我想《悲惨世界》这120万多字巨著,如果删除这些枝枝蔓蔓的东西,压缩到80万字以内,读起来感觉更舒畅一些。

《悲惨世界》读后感2

这是一部很长的书,虽然目前没有读完,但已经受益匪浅。为了使自己读书时有过的感动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最终烟消云散,那么就开始边读边写下一些读书的体会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人问我是《悲惨世界》里的故事悲惨,还是《活着》里的故事悲惨?我只能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悲惨,《活着》的悲惨发生在特定的年代,悲惨的原因很多是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造成;《悲惨世界》的悲惨则是一种在人类社会随时都会发生的悲惨,它也许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但你分明知道它也或多或少发生在你身边,因为它不仅仅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而是由人性所造成。

冉阿让,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他出身贫困,从小与家境困难的姐姐相依为命;他辛勤工作,却无法为自己的侄儿们带来起码的温饱;他为了侄儿们不挨饿而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被判了5年的苦役;他因为屡次越狱不成,最终坐了19年的监牢;他获得了“自由”,却躲不开社会歧视的目光,城市里的人没有人愿意给他工作,没有人愿意为他提供住宿。在这样一次次被社会抛弃,一次次被他人打击下他已经变得心如铁石,仇恨社会。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仇恨社会的确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就在这条叫做冉阿让的丧家之犬走投无路的时候,城里的卞汝福主教,这位活在人间的天使,收留了这可怜的人。主教大人虽然享受着丰厚的薪酬,但由于常年把自己的大多数收入用来救助贫苦百姓,所以生活得十分朴素,以至于冉阿让错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神父。主教收留了他,给他准备了晚餐,为他铺好了床褥,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上给他温暖,然而冉阿让在午夜醒来之后,还是在作恶的惯性下偷窃了主教家唯一值钱的一套银餐具后逾墙逃走。

命运显然喜欢开玩笑,冉阿让虽然背负了近二十年窃贼的名声,但显然他并不擅长这一行,于是他很快便被警察发现,虽然他向警察撒谎身上所带的银餐具是主教送给他的礼物,但显然没有谁愿意相信他,于是他立刻被押解到了主教家中。天使般的主教大人没有责罚他,而是在第一时间承认了他的确将这些餐具送给了冉阿让,并温和的埋怨他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忘记拿走他送给他的一对银烛台,并祝福他用这笔钱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就在这一刻,冉阿让多年构筑起来的精神防线开始崩塌,冰冷的心开始融化,尽管这并不容易,于是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他还是依照惯性抢劫了一位孩子的钱币,但顿悟之后的他终于嚎啕大哭,他在旷野中呼喊着那位孩子的名字,希望把钱还给他,他跪在主教的家门前,忏悔自己的罪孽。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名换姓,洗心革面,成为了另一位活在人间救苦救难的天使马德兰先生。

严酷的法律与惩罚将一位当初单纯的青年变成一个内心冰冷、充满仇恨的罪犯;主教的宽恕却将他由一个不断沉沦的恶徒重新改造成为一位人间的圣徒。细细的阅读这本小说,我并不觉得这样的转变有什么不可思议,也不认为这是出于作者的虚构与编撰,反而觉得这样的转变是十分自然的,阅读的同时感受到良心的震颤。这或许是因为雨果是在这部书里真正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吧。

冉阿让生活的在一个缺乏宽恕的社会中。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让诚实的劳动显得没有意义,每日辛勤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却无法给家人带来最低的生活保障;仅仅因为微不足道的罪行而让人身陷苦役,却无人理会他的家庭如果缺了他将会陷入怎样的境地,法律以惩恶扬善之名活生生摧毁了他姐姐侄儿们生活;监狱的存在并不为了如何将有罪的人改造成为高尚的灵魂,而仅仅用恐怖与苦役来折磨囚犯的肉体,羞辱囚犯的自尊,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阴暗;社会大众不愿意给于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即使是那些平时生活并不如意的人也觉得自己有资格鄙视所谓的“有罪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而这一切的恐吓、冷漠却将人不断推向更深的黑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现实,主教大人的宽恕才会显得如此的震撼人心。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利己的本能,每个人也都会产生利他的愿望。人人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理想社会是不符合人性的,因而也是不可能来到的;人人专门自私而不利人的社会则是恐怖冷漠的地狱,“他人即地狱”的地狱。雨果在书中借冉阿让之口说:“入狱之前,我是一个可怜的乡下人,智力很低,像个傻瓜;牢狱改造了我;原先愚蠢,后来变得凶恶了;原先是块劈柴,后来变成了焦木;严厉惩罚毁了我,后来宽厚和仁慈又救了我。”

惩罚将人推入地狱,而宽恕则将人带回天堂。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的作家,他的作品里面无不充满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关怀,他的思想如果说在我们东方有什么知音的话,我觉得最贴切的便是孔子“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做到这样一层,天堂便尽在我们的身边了。

《悲惨世界》读后感3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黄色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

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

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

《悲惨世界》读后感4

悲惨世界这部历史名著,围绕着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通过他的不平凡的身世经历和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展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下层的苦难—冉阿让为了使姐姐和她的孩子免于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十九年徒刑。

冉阿让出狱后,带着对社会的报复情绪,偷了帮助他的卞福汝主教大人的两个银烛台和抢了一个穷小孩的一枚钱币。而卞福汝主教面对再次犯错的冉阿让,没有把他投进监狱,而是宽恕了他,并再次帮助他,冉阿让产生了深深的内疚,这种内疚使他醒悟,并升华成更深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

冉阿让是善良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第一次救人是在苦役场,冒着被加重刑罚的危险,砸烂脚镣去救被大石头压住的同伴;第二次是当了市长后,仍然不顾市长的身份,只身去救一个被马车压住的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帮助人的事情,都是在不同的境况下去做出的看似普通的壮举。

他又是伟大的,在资本主义现实的压迫下,不得不改名换姓,从事生产经营,拥有巨额财富,进而成为一个地方长官,当上了市长,但当他知晓一个和他长相非常相似的人被当成冉阿让而要被惩罚的时候,不顾个人面对的危险,挺身而出,用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使一个无辜的人免于受到旧制度的迫害。

冉阿让凭着自己过人的体力、毅力和智慧,与命运抗争,帮助处境悲惨的芳汀及她的女儿珂赛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资产阶级社会机器代表的沙威。

尽管有冉阿让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与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斗争与奋斗,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劳苦大众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生活困苦的悲惨命运。

《悲惨世界》读后感5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如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读一本好书就似给人生增添了一份充实。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悲惨世界》。它曾被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为最有影响书之一,它在世界文学名著宝库中占了一席之地,它被誉为人间苦难的“百科全书”。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可悲的法国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因报答姐姐养育之恩却为饥饿偷面包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潦倒成为娼妓的芳汀;因母亲经济匮乏被寄养的小女孩珂赛特……虽然他们身份及其卑微,但是他们却有着无比崇高的精神,是这唯一的力量使他们度过了这困难的一生。终于,冉阿让的灵魂受到神的洗礼后,为社会尽了一份微薄之力。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倾洒了许多笔墨写悲惨的生活,到我却在其中体会出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对他人的爱惜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更多流露出对他人帮助的乐趣。

曾有一件事如今回想起来令我后悔莫及:一天中午,我和别人发生了嘴角,怒气冲冲的我回到座位,低头不语。突然,好友小玲的声音在耳边浮现。“小雯,你有没有纸巾?我的手指出血了。”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纸巾,随口说了一句:“没有!”我看着她默默离去的背影,却无动于衷,更没有想冲上去的假想。我却很冷血地想:小玲你也真是的,看到我正生气,一句慰问的话都没有,现在又想问我借东西,没门!我的手紧紧地抓住那张纸巾。

过了一会儿,我拔出手,发现手上沾满了水珠。又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朝我看来,周围溢出尴尬的气氛。我看了周围一圈后,把目光投向小玲脸上,小玲马上躲避我的目光,低头奋笔疾书起来……但鲜红的血依然流下来,闯进我的视线,我却当做没看见,继续做我的事。这件事慢慢在别人的脑海里卸去,而我却记忆犹新,比起冉阿让当马德兰市长为民除忧、帮助人民,我感到十分羞惭,我只是一个冷血动物,面对朋友请求都拒绝的无用之才。但雨果告诉我“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这本书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人间真情永存,那么爱就能抵抗世上的万恶,愿这世界里不会出现冷血动物。

悲惨世界读后感1500字大学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炎热、除夕、情话、暖心句子、劳动实践心得、句子、你好、爱国、对联、国庆节祝福语、假期实践个人心得、元旦祝福语、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