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在学科发展中体现出的特点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发展性。通过学习民族理论,谈谈个人心得体会。关于民族理论学习心得怎么写?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民族理论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民族理论学习心得1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也曾经了历代王朝的更替换代,以及个别少数民族的繁荣和没落,但华夏文明的包容和求同存异,使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然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西南部和北方。虽然人口很少,但占据着中国广大的国土面积,这些地方不仅物质之源丰富,而且人文资源也非常独特,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护这些地方的繁荣稳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重大事宜。
我是来自于湖北恩施的一名土家族的同学。很幸运的是,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把我们恩施这片贫穷落后的地方也纳入到西部大开发中。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修建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以后,恩施地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不仅仅是在城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拔地而起,在乡村许多人家也都盖起了小平房。以前只能在电视中看见的各种高档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和小轿车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现代科技文明,的确,让这些贫困落后的地区焕然一新。但使得我们丢掉的不只是贫穷的帽子,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我二叔结婚的时候,我爷爷为他筹备婚礼的时候,还是严格按照土家标准仪式举行的,记得在二叔迎亲的时候,我婶婶的父母在出嫁前前,还在家里为她举行“哭嫁”仪式,而且每交一件嫁妆的时候,都会说很多台词让新郎这边接后半部分„„,只是我那时候还小,不明白这到底要做什么的。而2014年国庆的时候,我表妹结婚的时候,仪式就非常简单了,直接在乡镇上租了一个酒店结婚,只需要一个证婚人,简单的举行一个仪式就结束啦。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文化知识的影响,以及年轻一代上学读书,外出打工和老一辈人员的逐渐老去,这使得文化传承工作异常艰难,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正在逐渐失去,甚至基本上都被汉化了。如今,走在恩施的大街小巷上,看到玲琅满目的各类商店,你很难把它和一个具有土家苗族特色的自治州联系起来。当然,在湖北恩施市西南边陲盛家坝乡,还有极具名族特色的小溪古村落,那里有保存完好的胡家大院和各式各样的木瓦结构的吊脚楼。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很传统,基本上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同化。现在,这里已经开始立项坐位一个旅游地对外宣传了,不知道这种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还能传承多久?
当曾经的那些土家文化中的苞谷饭、合渣汤、过月半、“哭嫁”、“跳秧歌舞”等等,在我们90后、00后的记忆中已渐行渐远,我们只能从爷爷那里像听西游记、水浒传一样来聆听这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化故事,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让我们高科技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同步,也让我们与曾经拥有的土家精髓文化的时代渐行渐远了。我们失去了玩泥巴、学跳秧歌舞、举行哭嫁的仪式,但我们却拥有玩iPhone、学跳小苹果、举行西方婚礼仪式机会。得与失不是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就能换算比较的,而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节奏、什么样的精神文明更能让人类生活地更舒适美好!在大力提倡发展高科技驱动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能注意文化建设,特别是注重民族地区的继承和发展,要求人们鼓起来的不只是钱包,还有人们来自内心深处的对生活的满意度。而文化建设恰恰是我们现在非常紧缺的,这就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大力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特长。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形成的基础设施、生活消费条件、教育水平、以及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保健制度,大力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了确保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也需要保留传承原来的拥有的民族文化,做到“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把能够反应本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加以保留,政府部门、相应的学术团体和文化机构都应该尽职尽责地弘扬民族文化,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要建立专门遗址,整理成图书加以保存,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要号召年轻一代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把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成果联系起来,在渊博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精髓,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各个民族才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永葆青春,才能长久的繁荣昌盛生存下去。
民族理论学习心得2
纵观历史,在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之后的每一届执政政府,每一届领导人,都把解决民族问题和协调民族关系作为一项根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_更把民族团结视为人民的生命线,并描绘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宏伟蓝图"中国梦",充实了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工作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时代内涵。可见民族团结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提,也是今后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民族无小事".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日趋复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显著问题,和睦相处、和舟共济、和谐发展是关键。__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深刻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14年人民网理论部就刊出了_《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深入调研分析了闽东少数民族状况,并指导性提出了摆脱贫困的战略方针。__总书记高屋建瓦,非常重视各民族工作,从祖国的世界屋脊到黄土高原,从西南的山寨到天山南北,从北国的边疆到南海椰林,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懈努力着。
团结稳定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核心问题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这是关乎人民是否康乐幸福的关键指数。民不富则国不强,同时,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我深知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我深感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怎样使我们的民族能够真正的团结、富足、有礼呢?结合实际,我们社区现有居民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居民总数的百分之,少数民族党员名,占全体党员的百分之,每一个小团体,每一个分子,一枝一叶总关情,社区居民的事就是大事。新形势下,深入贯彻执行_民族团结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__同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思想精髓,巩固和发展辖区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民族关系,凝聚各民族居民团结一心,打造和谐社区,推进民族团结的楷模社区建设,让民族团结之花竞放,是我今后的职责,也是我今后继续努力地方向。
民族理论学习心得3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民族理论学习心得4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传统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民族理论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 2021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 2021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五篇
★ 2021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 2021年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五篇
★ 2021年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 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五篇
★ 百年追梦学习心得五篇
★ 参加政治学习心得五篇
★ 最新政治学习心得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