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用《芳华》证明,几位演员的表现清纯自然,富有活力与青春气息,到了后面的年龄跨度部分,也较好地诠释了各自的角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芳华观后感,欢迎查阅!
芳华观后感1
电影上映时,没来得及看。近期腾讯开放,才得以一睹。
没有别的感触,就一个:这个世界,没有成就的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当然说这句话不是要大家不去善良,而是,要在你满足了自己的生活,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善良。
剧中的刘峰是活雷锋,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大家有什么困难都爱找他,连食堂的猪跑了,都喊他去抓!没有人愿意跟何小萍搭档练舞,他去;腰扭伤了,战友结婚,他撑着扭伤的腰为战友打造沙发……
按理说,这样的人,本该收获完美的爱情,然而事实,并卵。他放弃读书深造的机会,只为呆在林丁丁身边,而林丁丁,却因为私欲,落井下石,谎称他亵渎了自己,最后,嫁了有钱的澳洲人。
我想,林丁丁拒绝刘峰,除了惊讶、慌乱、刘峰雷锋形象在她面前倒塌以外,更多的是,因为刘峰什么也不是,甚至,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所以,好人有什么用?一味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好人,最后,能收获什么?在这个世俗的社会,没有傲人之处,你的善良,只会让你在他人眼中,一文不值。
02、
这个社会,光有善良,是不够的。没有人会单单因为你的善良而喜欢你,接受你。他们只会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才想起你。而他们喜欢你,接受你,是因为你优秀,你成功,而在优秀、成功以外,难能可贵的是,你还善良。
所以,影片中,如果刘峰当初选择了去上学,有了一定成就地位后,再跟林丁丁表白,也许,结局会不一样。当然,也不一定,因为,还有更“成功”的澳洲人在等着她。
所以,当陈灿没有任何标签的时候,郝淑雯觉得他特讨厌,正眼都不瞧他一下。而后,临近分别,知道他也是“官二代”之后,突然就“也不知道怎么的,就爱上了”。而陈灿,我们不知道他知不知道穗子对他的心意,也不知道他对穗子是否有相同的心意,但,Whatever,最后,他还是选择了“门当户对”的郝淑雯。穗子,也在经历了一番痛苦后,选择了考上大学。
而刘峰,做了那么多好事,帮了那么多人,为国家断了一只手臂后,却只能靠卖力气生活,唯一糊口的车,还被城管扣押好几天不还。经历了好几次取车被拒之后,他也只能向世俗低头:向城管头头行贿,却依然无济于事。最后还是碰巧目睹这一幕的赫淑雯,帮他出了取车的钱。赫淑雯那句哽咽的话“你们居然敢打战斗英雄……”让人无限伤感:战斗英雄又如何?还不是蹬破三轮车,生活勉强糊口,连一千块取车费也出不起?老婆还跟长途车司机跑了?
03、
来不及感慨良多,镜头切换,刘峰与何小萍在烈士陵园看牺牲的烈士。何小萍,一个被所有人嫌弃、抛弃的人,只有经历过被排挤,享受过孤独的人,才更明白,善良的可贵。所以,只有她,看重刘峰的善良。甚至,默默暗恋刘峰的她,觉得配不上刘峰,以至于,一直未能表白。直到多年后,在这个烈士陵园,知道刘峰被妻抛弃,孑身一人时,才说出了那句一直压在心底的话……
影片结尾,何小萍与刘峰生活在了一起,互相照应,一生没有孩子。当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听见自己的一声唏嘘……那个最善良的人,最后只落得右胳膊残疾,孤独地,与另一个孤独的人,相依一生。没有孩子膝下成欢,没有世俗人们的尊重,没有欢声,没有笑语,只有内心的平静,与袅袅升起的烟雾……
这个世界,缺少善良的人,君不见,越来越多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恶性事件发生?这个世界,也不缺善良的人,君不见,大山里,乡村上,那么多淳朴敦厚的亲切面孔?
这个世界,缺少的是,努力、上进,有了一定自我成就之后,还保有善良宽厚的人,尽自己一切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的人。
愿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和刘峰一样,但路不同的善良的人;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有一定自我成就,还保有善良的人。愿世界因我们,越来越美好。
芳华观后感2
我无数次紧张, 我总是思考。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如此之多的困难,那些不怀好意的眼神,那些轻视嘲笑的眼光。离目标越近越感到难以抵抗的窒息般的压抑。我需要勇气去超越自我,我还需要常常反省回顾。我不愿再反省些什么,因为我发现这会导致我做事畏首畏尾。未来的我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的自己。想象自己的成功,臆想自己的杰出,意淫自己的海阔天空。即便我是错误的,也要勇敢一试,万一对了呢?当你被那些糟糕的生活琐事困住,当你为那些别人的错误买单,思想狭隘,心胸狭隘,没有气度。我相信自己的直觉,任何后果我坦然承受,你的变化的每一步都那么的不容易,有多少的敌人,多少的浴血奋战,当我饿着肚子通宵看书的时候,当我一个人历经了风雨,终于赢来应得的成就。当我走过愚昧的环境,当我深刻体验了生活,当我在狂风中被吹得东摇西晃得时候,当我被无数次拒绝仍然不放弃,当我失败无数次还是没抛弃,因为我知道,像我这样的情况不失败个七次八次是不可能涅槃重生的。人活一世,该体验的都经历了,值了。感受过一切的糟糕和人生低谷,也经受过万众瞩目的成功。考得起第一,也考得起倒数第一。真正的宠辱不惊,真正的云淡风轻,我想最后我会是幸福的,会是看得开的人。生命就像一条大河,什么环境下都要冲开一条道来。我发现我有个硬伤就是要求自己身边的人和自己一样优秀,这样让别人十分反感我。是的`,我的性格需要调整,这种不利于成功的性情中人,这种直话直说的人。
在经历许多之后,我终于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变得和我一样优秀,他们并不拥有我的那些优势,诸如想象力,爱的能力。我接受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上进,很多人其实就执拗的过着动物性的生活,你只能说服自己不要把每个人都看得和自己一样潜力非凡。我常常感到计划赶不上变化,我的现实总是超出我的预想让我痛苦不已。
芳华观后感3
芳华,顾名思义,芬芳四溢的美好年华。单就这个名字都会令人扶首追忆,令人沉吟回味,令人满心欢喜,令人心生向往。我本也欣欣然想去观影的,不幸没有时间。退而求其次,购买了书籍。看那军绿色的封皮,满是青春气息,又见军旅风貌。封皮上那两条修竹一样挺拔的小腿,传递着活力、激情、优雅、美好。军旅胶鞋的质朴、奋斗,芭蕾舞鞋的精致、高雅,诠释着芬芳年华。
满怀向往,满怀参加青春盛宴的.激动,打开扉页,打开每一个篇章,却在阅读中,慢慢地冷却了热情。那平白无奇的铺叙中,我没有看到青春飞扬,只看到一地鸡毛,一片流言蜚语和八卦嚼舌,直到小说的三分之二,都没有新奇可言。于是断言,本书一般,便搁置了。后来本着总要看完的心态,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又再次拿起《芳华》。
读完后,我收回之前对本书草率的判定。一个平凡普通的好人,好一时不难,难在好一世。你好我也好,不难;难在你对我不好,我依然对你好。我好也会对你好,不难;难在我不好,却依然对你好。把无私奉献坚持一辈子,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样的平凡就是不平凡,这样的普通就是伟大。刘峰就是这么一个平凡普通又不凡而伟大的好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好人”这个概念,也是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好人”的事迹,他的一生就是大写的“好人”二字。也正因如此,我改变了对《芳华》这本书的看法。
很多人都会说,当好人能得到什么?当个好人,在某些世俗意义上,不能比别人得到更多,反而付出更多。所以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很多人不再愿意当个严格意义上的“好人”。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好人”变得更加珍贵。我也曾为此困惑。后来有哲学家说“成为好人就是对好人最好的奖励。”我愚昧,还是不甚理解。直到看到这段话,“成为好人,心中自有美好天地,这就是好人最大的福报。”我心中豁然开朗,上天从不曾亏待过善良的人们。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芳华》里的刘峰就是这么一位不计任何因果联系,始终善良的人。他的默默无闻,他的善良,他的人性的光辉,令我深深折服。乃至他的死亡,平静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都彰显了他豁达和超然。
严歌苓貌似擅长从平淡无奇中发掘人生的意义。原来读过她写得《陆犯焉识》也是如此。大量的琐屑的日常生活铺叙,牵引着你走入一个个平凡的普通的人生。却在这平凡普通中,看到不可泯灭的人性光辉和爱的影子。
如果说《无问西东》是伟大崇高,那《芳华》就是普通平凡;如果说《无问》是日月霓霞,那《芳华》就是微风细雨。《无问》用那恢宏史诗般的气度,碾压《芳华》中庸庸碌碌的人生百相,但《芳华》却似燎原野草,恣意在人们心间生长,坚韧顽强,虽杂乱虽渺小,却无法无视和逾越。就像理想与现实一样,《无问》是前者,《芳华》是后者。
芳华观后感4
这应该是第二次读《芳华》了,以前电影上映的时期读过一次,但是没有看电影,觉得小说也不过如此。昨天冲着免费看了一遍根据《芳华》改编的电影,找来书读了几页就停不下来,没想到竟然又看了一遍。才知道以前心乱如麻的时候看书也很潦草,这么简单的情节硬是把我看迷糊了。第二次重读让我爱上了这本小说,写的确实很好。
出场的几个人物性格都很鲜明,但是我晓得刘峰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因为他这个角色串联了所有的人物离开文工团后的命运轨迹,不敢相信没有刘峰这个故事还要怎么写,所以他是全书的灵魂人物。
刘峰让我想起了雷锋,雷锋叔叔那么年轻就牺牲了,如果他没有年纪轻轻就死去,雷锋也一定成不了英雄,被一直传颂当成道德楷模来规范大众的行为。只有死去的英雄才是真的英雄,否则还没盖棺定论呢,什么都可能发生。而雷锋的形象和当时的宣传机器导致雷锋同志不能有私人的情感,他只能是一尊佛,被人膜拜,但是一旦雷锋有了人的私心,有了爱恨嗔痴,他必将万劫不复,就好像刘峰后来的遭遇一样。
世人发觉雷锋这类平凡的英雄或者道德标兵一旦有了正常人,即他们自己一样的为自己的幸福打算的想法后,就会感到幻灭。我想起了前几天做的一个英语听写,If you see your own flaws in a person, you cannot stand this person most. But you often do not realize that they are your own flaws. 是的,因为我们的卑鄙自私,都是与生俱来的,谁人从没做点亏心事,我们恨,我们无奈,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跟自己和解。
当大众发现自己崇拜的道德楷模雷锋也不过如此,跟我们一样有不可告人的欲望时,会感觉受到了欺骗。一旦过去拥有威望的人跌落神坛,身边的人会把他看做平等的人,不再拥有任何优越性的人,继而会采取报复行为。因为大众就是这样崇拜强者,反抗弱者的。
小说的作者让刘峰除了自卑所带来的天然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外,也让他真实了一会。最后刘峰对着小曼撒谎,说爱而不得的丁丁从澳洲写了信给他,这让刘峰显得有点可爱和真实了。这应该是刘峰第一次在小说里做了坏事…让他在读者眼里立了起来,不再是一个无法置信的完美好人了,这样的烟火气,这样的俗气可能才是我们大家接受的朋友的样子。朋友不用完美,但他的缺点要是能够接受的不伤大雅的,更不会给自己造成伤害的那种缺点。一旦一个人有了完美无瑕的形象后,他也很难有朋友了,有的只是崇拜他的群众,并且内心不相信他的完美,暗戳戳想要揭露这个人的阴暗面才能安心,或者招来的是只知道利用,却不会珍惜的随从们。
你的善良必须带着锋芒,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真是太对了。
那个时代离我太遥远了。人真是奇怪,质朴的大同理想主义以及邪佞的告密诋毁习惯存在于同一个时代的同一批人身上!我想任何邪恶的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正义理由,愿我们铭记历史,让这段经验刻入DNA,以此警醒不要重蹈覆辙。
芳华观后感5
芳华已逝,生活继续
冯氏幽默与诱惑
如果有一天冯小刚不搞冯氏幽默,冯的电影就不好看.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再到《手机》、《大腕》冯氏幽默就从没有断过.
最近几年的冯氏电影,幽默的深度比之前更隐秘,每一个镜头,每一件事情暗合情理之中,但又不得不让人反思.冯氏的幽默有了更深更值得挖掘的潜力.
也许因为冯小刚是1958年出生的人,所以对70年代-80年代之间的事情记忆较深,在者随着年龄的逝去,人总会想回忆些什么,然后就有了《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芳华》一系列只有他们同龄人才能看的懂的和喜欢的电影.当然,回忆是过去,但更重要的是警告和教育后人有些东西,不能舍去或者不能忘记.有些观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芳华》一群在文工团里面的文艺兵,虽然不是藏龙卧虎,但其中也有几个比较有代表的人物.刘峰、萧惠子、何小萍、林丁丁、郝淑雯、陈灿、他们之间的故事贯穿了主线.
男主:刘峰
刘峰,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活‘雷峰’在那个年代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对整个文工团来说就是一活宝,如果没有他估计许多事情都执行不了.比如说修道具,再比如说为炊事班的同志打一对结婚的沙发;他的热心肠让大家对他有了很高的评价‘活雷峰’;但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人性的情感,‘活雷峰’再好,他也是有情感的,也是有喜怒哀伤的;一直喜欢林丁丁,因为听了邓丽君的歌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林丁丁被发现,加上林丁丁的告发,导致了刘峰的人生发生逆转,最后在1979年上了的前线.
刘峰有二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次是在文工团时上级给予他名额到军事院校进修,但是他一直‘好人’做习惯了,把名额给了别人;另一次在中受伤,本可以和重伤员一起到野战医院及时手术,救下自己的一条手臂,但是为了看守已经阵亡同事的遗体,他没有去.
这二次改变他命运的机会,一次到军事院校将来升官发大财是肯定的;一次是及时的对自己的手臂进行抢救,然后不需要截肢,也肯定就不需要退伍,以他的人品和能力在军中十年后肯定是师一级的干部.十年后不输任何人,但是他的选择决定了自己最后的命运.也许是因为年轻,或者也许是因为‘活雷峰’当久了,觉得道义比命运更珍贵,总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
电影《芳华》内容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