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重要的人物命运轨迹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欢迎查阅!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
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推出又一个轰动全球的力作,既《唐山大地震》,影片刚上映,引起很大反响,观众都说故事真实,情节感人,是一部好片子。
我属于情感丰富之人,对于这种悲剧片一般不想看,但听到朋友说这部片子确实值得一看,也就进了电影院,刚买票,工作人员就递给一包餐巾纸,我以为是搞赠品活动,随手就把餐巾纸放入包里,没想到看完影片,纸也用完了。
入了场,刚坐在座位上,电影就开演了,随着镜头的变换,把我们带到了一九七六年那个动乱的年代,有这么一家四口人,夫妻二人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十岁以下的孩子,生活其乐融融。
那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突然天空飞来蝗虫,铺天盖地向人们袭来,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了烦恼,其实是大震来临前的征兆。这一家四口人,父亲刚给他们买了个电扇,全家在享受着电扇带来的快乐,谁也没有想到大难已经来临到这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地震的当天夜里,夫妻二人还在工地干活,姐弟俩都睡在屋里,突然一声巨响,大地震发生了,房屋瞬间倒塌,到处是人们的惨叫声,夫妻想到孩子还在家里,没人去救,父亲不顾一切冲进废墟中,瞬间就被埋进倒塌的建筑物中,父亲喊着孩子的名字死去了。这时姐弟俩也被房屋的一个大梁压在两头,正痛苦地呻吟着,当妈妈到处寻找这两个孩子时,救援队发现了他们,可悲的是,因为两个孩子刚好被压在一个房梁的两端,撬房梁的这一头,就能救活弟弟,那房梁的另一头就会压死姐姐,当救援队问母亲,你是救哪一个呀?母亲哭着喊着:“我两个都救,求求你们了,给你们跪下了。”可救援队只能无奈地说:“你快点决定,要不我们就去救其他快死的人了。”妈妈看看姐姐,问问弟弟,只好哭着说救弟弟吧,姐姐听到妈妈的话,彻底绝望了,一个昨天还活蹦乱跳为弟弟打抱不平的姐姐,一句话就决定了生命的取舍。姐姐流着泪闭上了眼睛,等待死亡的到来。当救援队救弟弟时,弟弟的胳膊又被一块大石头压着,看到弟弟已经奄奄一息,只好锯掉胳膊保全生命,当妈妈看着救出截肢的孩子,妈妈昏倒了,看到这样的场面,电影院里唏嘘一片,观众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实际上这四口之家只是大地震大难中所有遇难市民的一个缩影,几十秒死了二十四万唐山人啊,多么可怕的数字啊,这中间有多少悲惨凄切的故事发生,又有多少孩子从此变成了孤儿,看到后来建起的为纪念唐山人民的纪念碑,那上面刻着震死的二十四万人的名字,感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啊。大自然给人类造成了多大的灾难啊!从纪念碑的这头骑车子到那头最少也得十几分钟,那都是活生生的人命啊。
看了这个电影,使我悟出生命之真谛:人啊,要善待生命,要珍惜生命,要快乐生活每一天。生命是如此脆弱,当你为生活中的事情苦恼时,何不想想,活着就好,不必烦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热爱生命吧,朋友,让我们享受人生吧!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心里是有一点点抵触情结的。铺天盖地的宣传中,无一不提到一点,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自带纸巾等等语句。好似看完电影不滴上几滴泪、不用上几张纸巾便是没有人性似的。好吧,我承认我是眼泪比较浅的一类,每每看韩剧都能看的稀里哗啦。如果自带纸巾的提醒是善意的,我不是不能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拿它来作为一种宣传的筹码、炒作的卖点,那就有点做作了。为了流泪而流泪,为了不是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没有人性而流泪,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大胸怀而流泪,那我不得不说,同志们,你们被冯导涮了,就是你们的所谓的"人性"的眼泪,拿来被制片方用作下一次宣传的卖点。
抛开一切附加内容不说,但就这部影片来说,从一个并不十分专业、甚至谈不上业余影迷的视角来看,确是值得一看。
内容上,亲情贯穿影片始终,元妮对一双儿女的亲情,丈夫对元妮的亲情,方登对方达的亲情,养父母对方登的亲情,方登对女儿点点的亲情,唯一与通篇主题相悖的只有陆毅饰演的学长在面对自己的爱人、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这一道冷漠的色彩在全片温情的大背景下虽然无足轻重,但给人的感觉总归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缺憾美吧。
手法上,时间的流逝可谓飞速,一眨眼,三年过去了;再一眨眼,五年过去了;这时间过的,我都来不及眨眼的。可是话又说回来,在时间的安排和断点的衔接上,一点都看不出做作的痕迹,顺其自然就过度了下去,好像三年过后就是五年,五年过后就该演完。名字是叫唐山大地震,可相当大的篇幅都在说余震,地震过后的余震,对家园的余震,对人心的余震,这一震就是一生。
细节上,个人认为有几处把握的非常到位,细腻、真实。
镜头一:地震来临后,余震不断,面对丈夫的离去,一双儿女的取舍,元妮撕心裂肺的一声惨叫: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这是一个女人竭尽所有的气力发出的对上天的控诉。一双儿女她无力保护,丈夫她无力挽救,面对灾害更显出女人的软弱。于是,满腔的悲痛化作对这灾害源头的愤怒与憎恨,化作对老天爷极度的控诉。可是,在自然面前,这样的控诉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这让我想起了祥林嫂,同样是面对人世间最惨痛的事,同样是女人,不同的只是表现方式的差异,但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性质都是相同的,那是纠其一生的灾难。
镜头二:时隔数年后,与本以为已死去多年的女儿方登相见,在厨房忙碌的元妮透过窗户看着推开门走进院子的方登,没有奔出去迎接、然后拥抱,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进来吧。我曾设想过元妮情感的流露会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就像许多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飞奔、拥抱、喜极而泣?都没有。那是我忽视了一个细节,32年,元妮一直在赎罪。想起方登,第一时间涌上心头的,不是想念,而是愧疚,那是一种犯罪的心理,这32年,她觉得自己在偷生,苟且偷生的活着本不该属于她的生命,为了她,丈夫生死相隔;因为她,女儿生生"死"在自己面前。所以,她才会说,只有自己过的越不好,心理才会越安心,如果她花红柳绿的活着,只会更对不起丈夫和女儿。基于这样的心理,元妮才会在第一次与方登见面时,不是拥抱,不是欢喜,她跪下了,跪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这一跪,是纠结32年的赎罪;这一跪,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灵魂深处的涤荡。(真没用,写到这儿,我又忍不住流泪了。)
影片中,元妮有一句台词曾反复出现: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伤痛,"因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所留下的泪,是洒在墓碑上最悲痛的眼泪"(深山如是说)。有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有;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样的伤痛,像插在心上的刀子,拔不出来又忍不下去。
也有一些小的地方让人感觉如同鸡肋:陈道明饰演的方登的养父去学校看望两年未回家的女儿,敲开宿舍门,看到的却是衣冠不整的方登和陆毅饰演的学长。个人感觉这一情节带的太过牵强了,如果说是为了突出方登在经历重大灾难后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行为的变异,那这一情节显得太过突兀,因为张静初的表演实在是太过机械,在这里我们不做那种无谓的假设,如果换成周迅或范冰冰会怎样,单就张静初的表现而言,确实整部戏里演技单薄从而显得表现过于机械,不圆润。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
上个星期回家了,这次还是一样的“忙碌”,一样在不停的赶场。很累!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挤出了一点时间去看电影。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同时也是一部我看了那么多大片最有感触的一部!看这部片子时,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同时也是悲伤的。震撼着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是那么的大,同时悲伤着地震后的灾区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以及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看这部电影我不禁泪流满面,为那死去的同胞也为影片中人物所演绎出来的故事。
在这两个多小时里,我即害怕又感动,害怕地震时片中人们惨死的情景、小女孩在死人堆清醒的情景,画面的灰暗让我不禁想如果我在的地方也发生同样的事情的话,我会怎么样?影片刚开始时给我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情绪,我的神经是紧张的。但与此同时我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发生地震后,抢救被埋在地下的伤员时亲人们所做的决定,是那么的无奈和心痛!我想我会有段时间都忘不了当方登听到妈妈说:“救弟弟”时那绝望的眼神;忘不了李元妮背着儿子去医院时那麻木的眼神;忘不了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忘不了……
影片中的几句台词也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在李元妮吃饭时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那时元妮的表情是迷茫的,她在追忆也在回忆。我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很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但是依然觉得这句话很让人心痛,这里面蕴含的是怎样的含义和情感?!是怎样的情感让她说出这句话?内疚?还是思念?我不知道,但从她话语中我能再次体会到: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王登在和大师兄谈堕胎时说:“牺牲,你哪知道什么叫牺牲”——在里面包含了多少对母亲元妮的嫉恨和自己受到的委屈,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情感;在方登回到唐山老家与分别三十年的母亲见面时,元妮跪着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老母亲的意外和感动以及她内心情感的释放是那么让人揪心和高兴。还有很多经典的台词我忘记了,在看这部影片时,我想到了最近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很多事情我太过于执着!很多机会我放弃了!很多时候我错过了!所以我造就了现在的自己,让自己走进了一个胡同里,自己把自己困死!
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网上有褒也有贬,但我个人觉得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影片中所演绎出来的情感是让人寻味的,是让人深思的!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这也是我看了那么多的电影最想推荐的一部影片。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4
临近尾声的《唐山大地震》自开播以来一直有着不错的收视成绩,作为一部由电影衍生出来的电视剧,姚晓峰导演将这部电视剧打造的扎实丰满,整体表现的张弛有度、趣味横生,电影中删繁就简的爱情戏份和家庭戏份也有了更多表现,不但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赢得观众与角色的情感互动,引起观众关注到震后家庭重建与心灵重建的社会话题,体现其社会舆论引导的价值。
对于“主旋律”题材的《唐山大地震》来说,姚晓峰通过屏幕似乎并不单单只表达对一场灾难的记忆,在这部电视剧中,地震也不单只是三十二秒的一段特技,真正的故事在灾难之前就已经开始铺垫,也在之后的三十二年中延展,人物经历情感的重生,观众得到情感的释放,以故事本身的普世价值,来记录人类受到自然灾害的摧残之后,内心重建这样一个积聚人性和情感的故事,在如此浮躁的市场环境中,无疑有着质朴而强大的力量。
在这部剧版《唐山大地震》中,姚晓峰导演的切入点是信念,主题则是爱的坚守:母亲对孩子爱,男人对女人的爱,孩子对母亲的爱,这也是这部剧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亲情、友情、爱情在剧中融合,并且利用影像的艺术将“没有过不去的坎”这种朴实的价值置于一种温情的氛围之内,在自然灾害过后,让所有人努力,以使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通过理解而达成共识,充满温情,这正是“治愈系”的价值体现。
作为导演,姚晓峰有着较为传统的价值观,他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和对生活的感悟提炼,所以他的作品传达的核心价值,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宫斗、穿越、抗日等雷剧最火爆的时间,他能坚持自己的创造,是一件很有“情怀”事,也正是他的坚守,才使得这部剧保持了市场标准和制作标准,贴近生活才能打动观众,这种真情实感的作品必定会成为荧屏的主流。
除了对珍贵美好的情感记录,导演还通过小登小达经历的种种生活磨练,反映年轻一代唐山人的奋斗历程,两代人在困境中努力挣扎,最终走出感情与生活的桎梏,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品,《唐山大地震》既有时代的特征,也深刻剖析人性的多面,导演这种透过长篇剧集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非常值得珍惜。
在最后的故事中,阖家团圆的大结局让所有人物经历过的千辛万苦终于有了反馈和价值。被关闭的心扉再次打开,被记恨的情感因为谅解获得重生,离去的再次归来,破碎的得以完整,坚守的又再重逢,大灾之后收获的幸福便格外厚重,导演让一场经历了半生的挣扎,在母女两人关乎生死的抉择中完成救赎,正是这种具有“治愈”的情怀,让一个悲情的故事投射出反思的智慧。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5
日前收官的《唐山大地震》因其“治愈”情怀为观众所瞩目,这部由姚晓峰导演,陈小艺、张国立、佟丽娅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以地震为故事引,讲述的却是心灵余震,尽管都是改编自张羚的小说《余震》,但电视剧在心理重建方面的人文情怀有了更多展示,由《唐山大地震》观察姚晓峰的创作轨迹,从而也可以发现他的一些坚持,以及对“主旋律”独特的表达视角。
在姚晓峰导演的镜头中,“主旋律”并非只一味拔高,更多的是一种对普世价值观的表达,是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可以制造希望,也可以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是在物欲横流中的一次反思,也是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为残存的理想找一个喘息之地。而置入《唐山大地震》中,主旋律就是传递能鼓舞和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作为从摄影师转型的导演,姚晓峰更是深知做这一行的不易,初次做导演时制片方曾对他说“拍不好马上就换”,在这样的创作压力下,他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夜深沉》,姚峰经常会提醒自己,转型容易但能做好,难,正是这种谨慎,固化了他此时坚持对创作负责的态度,让他导演的作品更趋严谨,更能准确表达剧本意图呈现的效果。
而在创作过程中,姚晓峰导演对拍摄周期以及预算都有着严苛要求,必须按照计划进行推进,他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在开机的时候,跟整个剧组的人说一句:我一定会如期完成拍摄。这句话也总能在第一时间赢得剧组同仁的掌声,而在《唐山大地震》拍摄期间,除了如期完工,他们还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以不可思议的少量经费,完成了该剧在美国戏份的摄制,再一次体现了超强的掌控能力。
但其实生活中,姚晓峰甚至是一个异常低调的人,出了片场,他甚至极少向人介绍自己是一名导演,他喜欢乘坐公交或地铁出行,以便能感受到更多生活气息,而这些对生活的感触,总是能被一次次放入自己的作品中,成为和这个时代同步的信息。
正因如此,姚晓峰以及他们这一代导演心中,对于主旋律都有着自己的态度,姚晓峰导演的同学,沈严亦或管虎,三人的创作各有特质也互有交集,沈严导演的剧版《手机》同样是改编自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姚晓峰导演除了这部《唐山大地震》,还有一部和冯小刚导演《1942》题材重合的《叶落长安》,而管虎无论《斗牛》还是《厨子戏子痞子》都有着难以消融的“抗日”情结,从这些导演身上,都能找到对“主旋律”的表达方式,或轻松或严谨,或学院或另类,除了面对市场以及票房收视率,在创作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能够植入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价值观,则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从《夜深沉》到《头发乱了》,从《幸福还有多远》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叶落长安》到《唐山大地震》,姚晓峰从情感戏专业户到治愈系导演,一点点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一点点的阐述自己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这也是这次《唐山大地震》能在冲入收视排行前三并收获良好口碑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