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这本书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凄惨的童年生活,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落伍,当初的沙皇专制制度是多么不公平。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查阅,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童年的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
主人公阿廖沙因父亲去世随母亲来到了外公家的大染坊。在这个家里,有自私,贪婪的外公,粗野,狠毒愚蠢的舅舅。小阿廖沙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童年。之后,俩个舅舅闹分家,他又随外公迁到别处。可新家又总是被哈伊尔舅舅骚扰,全家又被迫再次搬迁。外公后来又要凑齐母亲的嫁妆,不得不卖掉可爱的新家,迁到一座老屋的地下室。阿廖沙最后随继父迁到一个墙上没有糊墙纸,里面全是蟑螂的小屋。
在小小年纪的阿廖沙看来,这世间更多的是不和谐,不痛快。在无边的苦难中,善良的外婆却在阿廖沙心中埋下了善良和正义的种子,阿廖沙个性的意识逐渐丰满。
与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们童年是那么的美好。阿廖沙小时候上学穿的是妈妈的皮鞋,外婆的外套,有着补丁的裤子。而我们呢,穿着都是漂亮的新衣服,穿久了就不再想穿,又让爸爸妈妈买新的。阿廖沙的学习费用都是靠捡垃圾维持的,有时候运气好能收获一个卢布,运气不好的话都没有上学的钱了,班里的有钱人家孩子都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不上学的时候,阿廖沙总是背着一个麻木袋,到处捡东西给废品回收厂。对比阿廖沙,我们现在的学习费用都是靠父母的辛勤工作换来的。对此难道我们不该反思一下吗?
阿廖沙有个专横,不讲理的外公,经常受到外公的毒打,还有两个舅舅,为了钱闹得不可开交,他们当然不希望高尔基的加入。现在我们身边的亲人是多么的疼爱我们,都把我们视为小公主,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更加地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童年的读后感2
“艺术是生活的缩影”,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总会是作者真实生活的缩影。而《童年》也正是高尔基童年的真实写照。高尔基四岁丧父,此后便寄居在外祖父的家里,但他的生活并不舒适,几乎可以说是黑暗而可怕的,但在这黑暗中任有光明存在,催人奋进,使他以坚毅的步伐,一步一步脱离黑暗的深渊。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童年是如诗如画般美好的存在,在童年的空气中溢满了欢笑与童真。但对于阿廖沙,早在他不谙世事时,黑暗就已经用它的魔爪牢牢扼住了他原本美好的童年。纵使千磨万击,他却并不臣服于黑暗,揣怀着一颗坚定的心在苦难中找寻着那个通往光明与美好的出口,使我领略生命的坚强。
残暴与仇恨
“外祖父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就连孩子们,也争先恐后的加入了这个行列”“雅科夫大吼一声,揪住了他,;两个人立刻在地上滚成了一团”“我清楚地看出,外祖父那双锐利的绿眼睛老是盯着我不放,让我感到非常害怕”
这就是在外祖家的厨房里用餐时爆发的一场争吵,而这样的争吵却时常发生。外祖父在家业的衰落中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时常打骂外祖母和孩子,暗地里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去偷东西,这样的坏事几乎数不胜数。而两个舅舅呢,粗野自私,整日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并疯狂的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悲惨暴雨出很笼罩着的家庭里,年幼的阿廖沙早就对人间的痛苦与丑恶深有感触。而这样的家庭生活,让我想起了夏洛蒂的《简·爱》中的主人公在盖茨黑德府的童年,同样是寄人篱下、受尽虐待的。但简·爱追求个性自由,坦言而直白,相比较之下,阿廖沙却更为隐忍,即使身处黑暗之中也能感受到光明的美好。
温暖和光明
“几乎每天早晨,她都能找到新的词语赞美圣母,所以我特别喜欢听那些颂词,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听她祈祷”“她认为,不论是狗、鸟、蜂、草木全都服从于她的上帝,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亲切”
在外祖父家不平静的生活中,也不乏温暖和光明,而这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一种生活。外祖母善良、此峡谷、热爱生活,对谁都十分宽容、十分忍让。而这些优秀美好的品质,慰藉了小阿廖沙敏感而迷茫的心。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交到了小阿廖沙,使他更加坚强而勇敢。此外,还有了乐观活泼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他们的美好品质给予了小阿廖沙力量,使他即使身在黑暗而污浊不堪的环境中,任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迈着刚毅不屈的步伐向着光明前进。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也更聪明”——高尔基
总有人像书中的外祖父与两位舅舅一样,重视权利,重视钱财,而却对道德品行不屑一顾,他们一步步的发展,也一步步走向了通往黑暗的道路。而总也有人即使身处黑暗中,也保留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定的信念,一步步脱离黑暗,一步步走向光明。而我们,应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涌动的一股生生不息的坚定而顽强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勇敢坚强!
童年的读后感3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它都会成为生命中最大的诱惑。而《童年》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令人感慨的呢?
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印迹!
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曾经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繁花落尽,败叶纷飞,我们又想起了那段最无暇的时光——与亲人相伴,与蝴蝶共舞,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可它却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一去不返,只留下了那些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读后感4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的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
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外祖母一起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个性格怪癖、暴躁、自私的人,他经常狠狠地、无缘无故地打阿廖沙,最严重的一次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觉,大病一场,在床上躺了几天。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的人,他们为了阿廖沙母亲嫁妆而天天闹分家,打得头破血流,还把自己的妻子活活打死。阿廖沙唯一的朋友伊凡对他很好,为他挡了不少打,逗他开心,但是伊凡却被阿廖沙的两个舅舅放在他身上的沉重的十字架砸死了。从此以后,给他慰藉的人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乐观,给阿廖沙黑暗的生活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她相信上帝,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来临。她以轻柔的语调给阿廖沙讲故事,安慰他。后来,忠厚老实的长工格里戈里教导他要做正直的人,被人们看作是疯了的科学家“好事情”,也给他带来了快乐和知识。
阿廖沙是一个坚强、乐观、善良的孩子,他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还有对是非的判断。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呵护下成长,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我们要磨练自己的毅力,要像阿廖沙一样像一朵坚强的花儿挺立在风雨之中。我们还要学习故事中的外祖母、伊凡等人,他们在阿廖沙最艰难的时候给了他正确的引导与爱护,我们要时时、处处想着别人,不要自私自利。
童年的读后感5
高尔基,俄国著名作家。他有怎样的童年?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向我们揭示了答案。主人公阿廖沙生父早亡,他与母亲不得不投奔外祖父—-一个性情乖戾、贪婪的人。家中慈祥的外祖母却给了阿廖沙以阳光,与外祖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阿廖沙三岁至十岁的几年里,母亲改嫁,舅舅们反目,母亲过世,给了阿廖沙极大的震撼。最终,他离开了这个家。
阿廖沙的童年是艰苦的,但在这片黑暗的土地上仍有阳光。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都是阿廖沙苦寒生活中的温暖!
这本书反映的是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史。是的,譬如外祖父,他的出身是一个小叫花子。他小时候也受尽了苦难,毫不隐讳地说,外祖父的暴躁性格就是被当时的黑暗社会逼出来的,他本身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与其说有这样一个外祖父是阿廖沙一家的悲哀,不如说社会造成了千百个“外祖父”是人类的悲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外祖父,就成了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每个“外祖父”这样的人生下来就带着一本“坏人守则”,外界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可见,人的道德修养,与所处的社会的风尚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在当今21世纪,“创建和谐社会”,这样的主题是多么必要!这对于我们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多么巨大!让我们联起手,一起努力,为和谐的明天共同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