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的人,可是很多对于连的评价是负面的,我想这些评价者恰恰忽略了当时社会的一个背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红与黑读后感,欢迎查阅!
红与黑读后感1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 达(1783-1842)的代表作。其副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 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
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 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 年间的生活历程。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他幼 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
遭父兄打骂和奚落。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 视。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他接受
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 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
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然而,在他
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 代过去了。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
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而市长只将他看成拿工钱的奴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 便以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 后,被迫进入了贝尚松神学院,投奔了院长彼拉,当上了神学
院的讲师。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 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
·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 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
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尽管不爱玛特儿,但他为了抓住 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得知女儿已经 怀孕后,侯爵不得不同意这门婚姻。于连为此获得一个骑士
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此时的于连又开 始做起了“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他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
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中为主子效力,冒着 生命危险为侯爵传递情报。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
反动教会狼狈为奸,诱使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致 使侯爵取消他与玛特儿的婚约。于连美梦破灭,盛怒之下枪
伤了德·瑞那夫人,被判处死刑。在狱中,于连终于明白:像 他这样出身卑贱的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中是不可能通
过个人奋斗而飞黄腾达的。他拒绝上诉,坦然走上了断头台。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
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 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
积极反抗的性格。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 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
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 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
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 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
社会作战。“在这个奇异的年轻人心里,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 暴风雨”。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
保持自己的尊严。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 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
绝。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于连当即要加以证实:“到他 家里,我同谁一块吃饭呢?”可见于连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
然而,正是这种自尊心理使他赢得了尊敬、友谊和爱情。而当 他最初出现在市长大人府邸的大门时,显然还是个质朴幼稚、
天良未泯的年轻乡下人。也就在这里,他目睹种种社会贫富 不均现象而十分气愤,但更为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而痛 惜不已,于是就对市长及其一家人产生了本能的轻蔑和憎恶
之感。虽然他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赢得了市长一家的 好感,但他在这里感受到的“仅仅是他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 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 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
胆反击。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 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
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 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
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 房间的。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
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 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这一点,也在于连和玛 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敢于轻视傲慢的
玛特儿小姐,并曾这样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没有向 她说我爱她。”当他收到玛特儿小姐的爱情告白信时,首先想
到的是他终于战胜了情敌柯西乐侯爵,可以平等地与木尔侯 爵坐在同一条凳子上。他立刻自豪地得出结论:“侯爵和我的
价值,已经过去了,结果是汝拉山的穷木匠占据了重要的一 面。”这哪里是什么谈情说爱,简直就是一场斗争,而斗争的目
标便是贵族阶级的荣誉和地位。正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 “在这场尚在准备的战斗里,身世的骄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
我当中的军事阵地,这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由此看来, 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
去“征服”的。他占有她们不在于肉感,而在于满足他那平民 的、要求尊严的灵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残酷
的阶级斗争现实,也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 分。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
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 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
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 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
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 步转化。
进入巴黎时,于连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憎恨 巴黎的一切,认为“巴黎是阴谋伪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
因“终于要在伟大的事业的舞台上显露身手”而高兴。在他的 内心深处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真诚与虚伪、自尊与虚荣的激烈
搏斗之后,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欣赏他们的“文 雅有礼”,逐渐陶醉在上流社会的美女、音乐和鲜花之中。他
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 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
效力。在维立叶尔,于连从未曾想过“怎样去奉承人,怎样去 替人家说话”,到巴黎后,他却在野心的驱使下,为了替极端无
耻的“老蠢材”谋取美差,竟利用职权之便挤走了正直的葛斯 先生。事后,他良心复现,对自己的恶行惊叹不已。但随机又
为自己辩解道:“如果我想成功的话,我还要做许多不公道的 事情。”然而,即使在堕落的过程中,于连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
持了平民的自尊,个人反抗未尽泯灭。他在侯爵面前的从不 卑躬屈膝,以及在侯爵的责骂伤害了他的尊严时的傲然离去,
使得老奸巨猾的侯爵深感这个平民青年的“性格的根本处有 可怕的地方”。他的这种自尊是“贫民骨气”的一种表现,任何
情况下凛然不可侵犯。正如彼拉神甫和玛特儿小姐所说,于 连虽出身低微,但意气高傲,心中燃烧神圣的火焰。他最不能
容忍“别人的轻视”。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 武器。
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 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
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 力量赢得的。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
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在咪列诺的 豪华的客厅里,他曾想如果把这里劫来的财产分一半给他,他
也不会要。与德·瑞那夫人分别时,这位夫人要将数千法郎 送给他,他愤怒地拒绝了。他对德·瑞那夫人说:“你是否愿
意使我们的爱情变为可憎的回忆?”他不需怜悯,也不容玷污 爱情,而希望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的力量和奋斗来取得功名。
他争的是骨气而非虚荣。正是为了雄心和骨气,他才给自己
规定了反抗上层社会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于连的奋 斗和抗争“是除了个人尊严和出路而别无他想的个人英雄主
义”,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个野心家。在作者笔下,他的“野 心”,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敢于在复辟时代对现实表示不满和
反抗,敢于在才智、勇气和人格上压倒包括大资产阶级在内的 上层社会;“敢于在大事业舞台上显身手”。为自己赢得和拿
破仑一样的命运,作者声称于连是“野心家”即表达了对复辟 时代的不满,也隐晦地赞美了于连的反抗精神。
然而,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以悲剧而告终。于连是王 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其反抗是基于
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他个人的野心。他追念大革命时代,因为 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会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大显身手。可
是,在这个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朝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 逆叛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
人”。他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蔑视贵族的“合法的权威”,鄙 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于是他对复辟社会进行了报复性
的绝望的反抗。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 议情绪,但由于其是孤军奋战,缺少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
所以必然遭到失败。另外,于连的奋斗和抗争伤害了大贵族、 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准许出身低贱的于连跨进他
们的营垒。最后贵族和教会勾结,设下圈套,逼德·瑞那夫人 写告密信揭发于连,断送了他飞黄腾达的前程,致使于连枪伤
市长夫人而被推上断头台,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于连 的悲剧,是一个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无从 发挥、野心不能实现的悲剧。
于连死时年仅23岁。他热爱自由和生命,但为了不在贵 族面前失去平民的尊严,他拒绝上诉。当德·瑞那市长提出
上诉时,于连被激怒了。他叫道:“我不愿对死刑上诉,即使你 用毒药、刀子、手枪、火炭或任何另外一种方法,终结一个危害
你的生命,我也不对死刑上诉。”这种硬汉,为了保持尊严,为 了不成为上流社会耻笑和侮辱的对象,宁可失去爱情、生命, 真可谓不乏英雄气概。
在那个黑暗的复辟年代,于连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为 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
精神是应该给以肯定的。他那难以折服的骨气,无疑在当时 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同情他的根本原因。
总之,无论从时代背景、主题、艺术构思,还是从于连性格 形成发展的全过程着眼,于连都不是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
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悲剧英雄。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 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反抗始终是他的主 导方面。虽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但我们不应该用现
代的尺度去苛求一个特殊时代的人。在一个半世纪前封建复 辟时代的法国,个人英雄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 人民,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要求改变地位的愿望
客观上对反动统治阶级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红与黑读后感2
《红与黑》这5261部作品可以说是十4102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1653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作者司汤达赋予了主人公于连十分丰富的性格,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他的性格,他所生活的时代,注定了他必将是一个悲剧。所谓悲剧,就是将美的事物打碎了给别人看。于连不是一个伟人,但确实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他善良、勇敢、真诚,他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跻身于上层社会,摆脱贫困。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冀完成自己的宏伟志向。但这种超越是非历史的,势必被时存秩序扼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而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他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王权贵族压制之下的小资产阶级反抗者的典型。他凭借不屈的意志,采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表现出令人叹服的超越现实的精神。于连并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突破社会对人的束缚和限制,追求个体思想的真正实现,显现出对现实时代的超前性。他的行为方式是不择手段的,结局是可悲的,然而把这一形象升华到超越伦理道德、社会政治之外的美学范畴,他就不是一个平常的奋斗者、野心家,而是一个具有充分审美价值的对象,因为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殊品格和顽强的精神生命,所以,于连的悲剧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倒退的时代,于连生活的维立叶尔小城在资本人侵
的冲击下,充满了庸庸碌碌的浮躁与不安。他的家庭中有精于琢磨、善于钻营的父亲和两个行如巨人、只会发泄蛮力的哥哥。与之不同,造物主赐给于连的是聪慧的天资和动人的神彩。
压抑的环境,独特的外貌,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格。沉郁、孤独、倔强压抑住了他的理性思想而使他耽于不现实的幻想和妄图实现这些幻想。于连以拿破仑和卢梭为偶像,希望自己摆脱困境,在法国的上流社会谋得一席之地,能够卓然不群、傲视天下。
于连以热烈的激情迎接挑战,同时又以孤芳自赏的傲态自居。激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孤傲是对外界侵扰的强烈自卫。强烈的激情和倔强的孤傲在于连身上完美地结合着,成为他与社会冲突的悲剧基奠。
为自由、平等和幸福而奋斗的力量是人的天资的一部分,这部分天资在于连同时代的许多人身上由于遭受挤压已经丧失。而在于连的生命体中,通过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得到了强化、冲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成为他超越的核心动力。他希望从受屈辱的位置上升到神圣的受尊敬的地位,成为拿破仑第二或是主宰一方的大主教,但社会使他一直处于难堪、屈辱的境地。在他投人社会以后,对上层社会展开了激烈的复仇。他凭借聪慧的天赋、强烈的欲望进行反抗,使上层社会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他把擒获、占有德·雷纳尔夫人和拉莫尔侯爵的女儿看作是平民对上层社会最有力的复仇,这种复仇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满足了他个人的欲求。
但每次都在他即将达到胜利的彼岸时,统治者都无情地把他的希望之火熄灭。他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即使命运使他陷人苦难或毁灭的境地,他也敢
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
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 的悲剧英雄。
红与黑读后感3
《红与黑》不是一部凭空杜撰的作品。在作者司沕达笔下展现的是整个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窗口――法国复辟王朝后期小小的维里埃城的政治格局。而作者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身份也令主人公与连的一生染上了浓重的政治气息一与戏剧色彩。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红与黑》。有人读出了政治,有人读出了革命,也有人读出了爱情,而我看到的是于连在社会中出人头地的欲望与勃勃的野心,是一个年轻人追求梦想的美妙旋律。于连对拿破仑佩服得五体投地。想要驰骋疆场,马革命裹尸。可为了适应时代,他只好掩藏自己勃勃野心,做一名伪善的君子。但他聪慧出众,被聘为市长的家庭教师。然而做仆人的卑贱处境激起了他反抗的欲望,因为与女主人德瑞纳夫发生恋情,后来事情败露,不得不去贝桑松神学院学习。后被人推荐,来到巴黎,在侯爵府当了秘书,又同其家小姐拉莫尔产生恋情,并借助她登上轻骑兵等十五团中尉之座。当他高高在上,出人头地时,却被市长太太告发,他便开枪射杀德瑞纳夫人,被判死刑,心甘情愿走上了断头台。
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巨大野心,作文s他不仅要处处显示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各种不光彩手段,例如虚构,作假和违人之举。他蔑视贵族阶级的庸俗,怯懦,却又羡慕其他地位和财富,他憎恶大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虚伪,却又不得不穿上教会的黑袍。
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对前途和命运充满渴望与希冀,也有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欲望。我们也许早就忘却了小时候第一篇关于理想的习作了。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为了遵循利益的法则,我们不停地改变着,追随着更体面更充裕的物质生活,哪怕在纷繁的人流中难以呼吸,遍体鳞伤,仍要强忍着华丽外面下内心的焦虑和煎熬。
人流中一双双几近木讷的眼睛,也曾经闪闪发光,也曾经怀抱这自己最本真、最单纯的理想踏上人生的旅途,但在希望成为科学家、军人、老师的种种过程中渐渐变质,变得更能趋合别人的需要,变得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已经丢失了灵魂。不断戴上又摘下一个又一个面具,在重复地演着于连的一个又一个悲剧,而这时,谁又会想到自己孩提时代,其实向往的是永远快乐。
好酒都是俞陈俞香,一部好作品亦是如此,因为在每个读者心中它都有着不同的魅力。
红与黑读后感4
上帝让你遭人嫉恨,是为了保护你的自负。
据说男生必须要读《红与黑》,就像女生一定要读《简爱》一样。如果每个女生心里都有一个简爱,自卑但无比自尊。那么恐怕每个男生心里都有一个于连,怀疑且极度骄傲。《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说祁同伟是于连式人物,这是于连的悲哀也是每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的悲哀。
当红色的理想遭遇黑色的现实,就是每一个于连做出选择的时刻。
于连-索黑尔,一个视拿破仑为偶像的英俊羸弱的少年,从小被哥哥和父亲鄙夷甚至打骂,但身处这样的原生家庭,他内心仍有国王般的骄傲。后来他怀着梦想走进市长的家,却发现自己面对的绝不是一个理想国,也不是一个充满罗马式悲剧英雄的时代。对于于连,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就得受人迫害,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他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在社会最底层沉沦,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向上爬后来成为于连唯一的精神支柱。
但是于连并不像《漂亮朋友》里的杜瓦诺那样面目可憎,也不像类似文学作品里借助女人飞黄腾达的小白脸那样令人厌恶。可能作者司汤达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偏袒和热爱,所以有意无意美化他吧。于连最后没有成功是因为他还是不够坏啊,他还是没办法让自己变得像周围的贵族一样冰冷无情。
哪怕在上流社会的染缸里浸淫很久,哪怕他后来也开始为了利益不顾一切,但他心里还是有高尚和仁慈存在的,良知是他的软肋。小说里他曾对德-瑞纳市长夫人说“我出身卑微,但我并不卑鄙。”;他不止一次为穷人们落下眼泪;他同情囚犯们被剥夺歌唱权利;他不愿意欺骗朋友;他热爱彼拉神父。不管怎样他心里还保留着人的尊严,也正是这一点尊严使他在污垢里仍然是可爱的,在罪恶里依旧是值得同情的。这正是因为于连不够坏,所以他是注定要死的,他的自尊心和无与伦比的骄傲不允许他苟活。
上帝让你遭人嫉恨,是为了保护你的自负。那么,为了你的自负,你愿意像于连一样选择放弃王冠,走上断头台吗。
红与黑读后感5
终于将司汤达的《红与黑》看完了,用的时间几乎可以让我忘记书前的内容,
从最早的慕名看书,到坚持看书,再到被内容吸引而无法自拔的去看书,一本《红与黑》,让我对其产生了三种看书的感受。
慕名看书是因为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次数被本书译者称为现今中国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没有不读的,甚至有学者说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的“红学”。很早就知道此书的我一直想找机会看,但是总是没有实行,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看到此书,可以说我是慕名看书的。
坚持看书。《红与黑》的名声早已远扬,不需要我在这里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声并不带表一切。当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描写十分细腻,对人物的心里、事件的描述,都写的及其详细,作者甚至将生活的一些琐碎的事情的写到了,慢慢的让我有种拖泥带水的感觉,不太想去这看这本书,但是这毕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书的,所以我一定要坚持看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这本书如此之慢的原因了。然而,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在总揽全局后想,就会发现此前让我感到有些拖泥带水的感觉的描写正是这本书的吸引人的地方。
被内容吸引看书是因为看到书的下半部后,我被主人公于连的结局所吸引,我极其想知道于连最后的结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后看结果,但又害怕遗漏中间的一些精彩内容,所以就压制着好奇心一页页的去看。
谈到《红与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书中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维里埃(作者虚构的地方)一个木匠的三个儿子之一。书中描写了一个想要飞黄腾达,但却有着悲惨命运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有着两次的感情经历,通过这两次的感情经历,他找到了真正的爱情,而正是因为这两次的感情经历,让我们的主人公失去了飞黄腾达最好的机会,并且走向了死亡。当于连知道自己的飞黄腾达的机会被德·莱纳夫人破坏之后,他不顾一切的去杀死德·莱纳夫人,他第一位情人,然而当他后来在监狱得知德·莱纳夫人并没有死之后,他离开了德·拉莫尔小姐,他的第二个情人,一位侯爵女儿,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与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爱情,随后他被执行死刑。
读完《红与黑》让我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欧洲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不仅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同时后左右着世俗的权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欧洲贵族的奢华、虚伪、做作。书中让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人心里的描写,几乎细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以描写于连与玛蒂尔德之间的感情更为细腻。
《红与黑》让我看到了自己对欧洲历史的了解的欠缺,在我看书的时候有时就无法了解中所描写的一些史实,或者说影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事件内容,我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可悲自己还是学历史的!
红与黑读后感800字高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