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

观《半条棉被》有感优秀范文5篇

发布日期:2022-04-07 20:23:52

《半条棉被》是湖南省2019年重点文化项目,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影视素材;已被列入湖南省“光影铸魂”电影党课活动重点推荐片目。今天小编整理了观《半条棉被》有感优秀范文5篇_半条棉被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观《半条棉被》有感1

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有一位年近90高龄的老人朱中雄,他的一生都在盼望三位女红军。他还告诫自己的子辈、孙辈,不论何时,一定要等她们回来。

而这,都是为了实现朱中雄的母亲徐解秀老人的遗愿。

1934年深秋的雨天,一支“陌生”的军队来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深受“过兵”、“过匪”侵扰的村民吓得躲进了家里,不敢出门。瑶族妇女徐解秀也不例外。

她紧锁房门,怀里抱着生病的孩子,大气都不敢出。更“糟糕”的是,三位女战士来到她家屋檐下,避起雨来。

屋外,冷雨绵绵;屋内,寂静无声。徐解秀不断地透过门缝观察着屋外的人。雨越下越大,三位女战士被淋得全身湿透,仍然静静地蹲在门口,偎依着取暖,没有任何打扰村民的意思。

终于,善良的徐解秀忍住内心的挣扎,冒着被清乡团杀头的危险,打开了门……

一段情谊就此结下;延绵近一个世纪的等待,也就此开始……

把三位红军女战士请入家中后,徐解秀拿出家中的种粮给她们充饥,用家中仅有的盐巴冲水,给受伤的女战士消毒。而三位女战士则拿出稀缺药品给徐解秀的孩子治病,修葺徐解秀家漏雨的屋顶,筹钱给村民修补着火的房子……

徐解秀终于知道了三位女战士的身份——“红军”。

她们一起缝补衣服、彻夜长谈……短暂的相处让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直至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沙洲村村民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

分别时,红军女战士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想把行军时一直背着的棉被留给她。徐解秀不肯,一番推让后,红军女战士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并承诺,十年后胜利了,再来兑这半条棉被。

从此,徐解秀留着这半条棉被,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1944年,十年过去了,女红军承诺的时间到了,但她们没有回来……

1949年,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她们还是没有回来……

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过去,她们仍然没有回来……

终于,在第五十个年头,徐解秀等来了一个人!

1984年,《光明日报》记者罗开富决定重走长征路,他来到了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遇到了徐解秀。此时的徐解秀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但50年前的事情她记忆犹新,尤其女红军的那句承诺,深深刻在她的脑海——

“等我们打了胜仗,就回来兑这条棉被!”

徐解秀向罗开富讲述了50年前的往事,她问罗开富:那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我一直在等她们。

罗开富含着热泪,当晚写下《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他希望通过报纸发表,找到这三位女红军。

然而,要让这段“寻情记”拥有圆满结局,实在太难。中央红军长征时,登记了姓名的女战士只有30名,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

历史照片:徐解秀老人向罗开富讲述往事

又一个十年过去,三位女红军战士仍然没有音讯……

1991年,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经历了长征当时仍健在的女红军托罗开富为徐解秀家送去了一床新被子,以纪念这段长征路上的感人往事。

如今,距离“半条棉被”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86年,距离罗开富记者报道这个故事也过去了36年。

虽然三位女红军战士始终没有找到,但我们知道: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她们在我们的心里!

“半条棉被”虽然已经破损不在,但它已经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象征,一直暖着中国共产党人那颗滚烫的初心。

等待缘于情深,根据这段真实往事改编的电影《半条棉被》正在暖心热映。光影艺术,写意还原;重温历史,不忘初心;

观《半条棉被》有感2

那是193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有三名红军女战士来到了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村。他们没有进村,而是敲开了村边一个茅草屋。女房主徐解秀打开了门,看到三个女红军满脸倦意,就把他们让进屋里,并给她们做了晚饭。吃过饭后,徐解秀将她们领到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破席铺着稻草,床上没有被子。三人就带一条被子,她们四人挤在一张床上,合盖一条被子,男主人就睡在草堆里,守护着她们。三个女红军住在这里三天,他们吃饭同桌,睡觉同铺,还帮助徐解秀烧火做饭,还给他们宣传讲解革命的道理。三天后大清早,部队要出发,三个女红军决定把棉被留给徐解秀。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要,三个女红军扔下被子就走。徐解秀抱起被子追了出来,他们在村口让来让去,争执不下。这时一个女红军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剪刀,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并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我们一定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接过半截被子,泪水哗哗流了下来,半天说不出话来。徐解秀嘱咐丈夫,要把红军姐妹送到安全地方,可这一走,丈夫也没了音讯。后来得到消息,徐解秀的丈夫也参加了红军的长征队伍,只是女红军和徐解秀的丈夫至今没有音讯,不知哪场战斗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连个名字也没留下。

后来在邓颖超奶奶的主持下,委托记者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给徐解秀老人送去了一条崭新的棉被,当记者带着棉被来到沙州村的时候,徐解秀老人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爸爸说:“虽然时间过去了80多年,但半条被子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红军视人民如亲人的历史见证,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想念。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但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和奉献,我们也要向他们那样学会关爱别人,学会感恩和分享,这既是读书的目的,更是做人的道理。”

是的,虽然我还不能完全了解那一段历史,但我却深深被“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动了,被三个女红军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动了。她们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天使!我也要向她们那样,给别人带去光亮,带去温暖,带去爱……

观《半条棉被》有感3

“巍巍岳麓、苍苍长岛、恢弘的猴子石跨江大桥、高耸入云的九龙仓和国金中心、繁忙的长沙高铁南站”,观影前我设想过很多个可能的开头,但还是失算了,没有想到电影《半条被子》竟然以一个长镜头带观众们俯览美丽、繁华、现代化的山、水、洲城长沙这样的方式开篇。这样的开场方式,我当时是有疑惑的,直到观影结束后听到一个观众说的话,我似乎瞬间明白了……

“3个女红军的半条被子,找没找到不重要,现在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了,女红军(共产党)的心愿也就是达成了”这位观众说得真对。“为人民谋幸福”是女红军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跨过时间的门槛来个今昔对比,才会真切的感受到“换了人间”的幸福。《半条被子》剧中主角王木兰就是一位长沙姑娘,她见证过战火不断、满目疮痍的旧长沙,经历了结婚当天被打劫抢亲等不堪回首的伤痛。就连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长到天上的楼—天心阁”,也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烧毁,美丽的家乡都成了一片焦土。而今的长沙呢?“她”是智能制造之城,是文化创意之城,是宜居幸福之城,这不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一步步走向发展之路、幸福之路的缩影吗?

值得点赞的是,这部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牵头拍摄的电影《半条被子》,在剧中对长沙山、水、洲、城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宣传,这是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

观影《半条被子》,有人被徐解秀执着等候三个女红军几十年的真情而感动,有人被三个女红军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一半给老百姓的举动而感动,半条被子的故事最温暖的地方就是这“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

在国民党清乡队的反动宣传下,《半条被子》剧中的汝城县沙洲村的瑶族村民最开始对红军是惧怕的,认为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若不是红军严格执行军队纪律,若不是三个女红军救了徐解秀的儿子小武、帮助难产妇阿青接生……那么绝不会有这个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生命、用行动赢得的民心,创造美好的生活。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电影《半条被子》温暖人心的根本所在。

最后,我要为电影的主题曲《半条被子好温暖》叫好,这首歌歌词简练达意,旋律优美动听,高度表达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电影结束了,但“半条被子哟,好温暖。百姓疾苦哟,常挂牵。共产党的大恩情,山高水长爱无边……”的歌声久久在耳边回响!

观《半条棉被》有感4

9月16日下午,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干部职工观看红色电影《半条棉被》。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女战士董秀云留守红军野战医院照看伤员,丈夫老韩长征前留下两人新婚的棉被留作纪念。董秀云决定带着伤员,追寻西行的大部队。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走之前董秀云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

大家看完这部电影,真切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老韩、董秀云这样的革命同志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而且深深地感触到:

一、不管在什么时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在地上放上几个铜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却牢牢刻在每个红军战士的心里。我们党员干部要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常持自警之心,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寓意。徐解秀老人在三位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脚。正如党在长征中蹚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善于学习新技术,勇于尝试新方法。

三、一床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军民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是共产党人为群众共冷暖的初心和使命;房屋被烧,筹钱修建是共产党人为群众解忧愁的决心。“半条棉被”是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心。

四、一个电报,承载着掩护大部队突围的担当精神。电台修好了,收到上级电报指令,掩护大部队突围。实际情况是上级要求接受任务的部队仅剩几个人,其他同志都已经牺牲。几十个伤员勇于担当,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前毫无惧色,最终全部牺牲,为大部队成功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观《半条棉被》有感5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刻画了共产党人时刻心系群众的形象。近日,位于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90多载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诸如“半条被子”的温暖这样的为民爱民之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寻初心之根,涵养家国情怀。在汝城县沙洲村民俗广场,“半条被子”大型雕像矗立中央,鲜红的“半条被子”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了下来。这种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的初心本色,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代代相传,正如“时代楷模”张富清一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崇高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我们更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在坚守初心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问使命之本,勇挑责任重担。“半条被子”的温暖背后,是红军战士将寒冷甚至牺牲留给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当年,红军正是靠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大无畏精神,战胜了沿途的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新的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温暖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才能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杜富国,为了任务敢拼命、为了战友不惜命,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充分彰显了当代军人的非凡担当。真正的共产党员,面对艰难困苦,就要以“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敢啃硬骨头”的拼劲,敢于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自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扬时代之帆,致力伟大实践。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赢得未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守初心、担使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具体体现在干事创业上。当前改革攻坚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愈进愈难而又不进则退的时候,广大党员干部应在感悟“半条被子”的温暖中强化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当好新时代的突击队员。始终保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鼓劲扬帆再出发,真正把使命刻在心上、扛在肩上,不让职责挂空挡,不让承诺放空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努力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立冬文案、史记、西游记观后心得、抖音说说、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秋天句子、心碎、失眠、感悟人生、爱国观后心得、读后、立冬祝福语、朋友圈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