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每一封信,都有一个明确、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主题,它带给读者的思考是深远的。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第六封信读后感1
再次打开龙应台女士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突然多了些许滋味,这不同于以往的感受。
文中,安德烈告诉妈妈,他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安德烈认为自己平庸,是较之于自己的父母。他觉得自己很难有父母的成就,又担心平庸的自己让父母失望。他的内心应该是无奈的,甚至是有些沮丧的。可以说,没有一对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觉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优秀于别的孩子的。但是,升学是个严峻的现实,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并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升学需要权衡综合,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接受事实。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在既定的环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最怕的是给自己框框子,我们要勇于去突破。
“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这是龙应台女士的原话,我读着却觉得是那样的酸爽,这也确实是身为人母的我的内心写照。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在慢慢地转身,在慢慢地离我们远去,学会放手,幽雅地转身。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两代人之间,隔着近三十年的距离,这差距或许不亚于隔着牛郎织女的银河吧!
龙应台还写道“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确,孩子的成就与否,并不是作为父母追求的最终目标。身为父母,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感满满的。在若干年以后,她有能力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碰到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我们在敢于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时,也不忘继续发展她的优势,扬长而避短,让她不断地去历练。成长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只要肯努力,总会有进步。
孩子的路还很长,我只愿是那个幸福的守望者,静等花开。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亲爱的安德烈第六封信读后感2
这是我第一读次龙应台的书,感触非常深。
这本书让我找着了知音。也许现在的我们常常被人评价自私,我觉得万分无奈,我只是在追求自由,自由和自私,搭的着边吗?与家长的有些谈话,进行到一半就无法再次继续,因为隔阂太大,现在的我还只是个刚刚稍有成长的人,依旧没有太理性的思想,随性是我的个性,却常常被称作自私,总觉得没人理解我。
现在的我,还没有太多的顾虑,说话或许坦率了些,但我觉得的这并不是自私。可是大多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就该服从于他们,所以小时候爱黏着父母的“跟屁虫”渐渐不见了,他们逐渐变得独立,不愿与父母交谈,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与父母形同陌生人。打开书页,一封信接着一封,仔细描绘着龙应台与安德烈如何拉近母子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书面上写道: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母亲有八分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这是如今典型的一对母子。我们的父母,总爱发掘我们的小秘密,我们做的事总存有疑心,而我们刻意疏离,只喜欢与同龄人交流,做事显得张扬。我们之所以会和父母有如此之大的隔阂,完全因为我们是两代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环境的成长,如果要双方心平气和的谈话,也许像龙教授那样以书信方式,倒是个不错的想法。现代的父母,想尽方法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可是我们奔向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而我们的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不一个时代的人,不一个世界的思想。我们所希望的是父母迁就于我们,而父母希望的是听从于他们,这样,我们的代沟只能是越来越大。假若父母愿意理性的迁就我们,那交谈就容易多了,谈话也许改变不了什么,可它至少给双方搭了一条线,开了一扇窗。
父母总是尝试着在我们的世界里找一条缝隙钻进来,即便我们的共通点不多,这也许就是隔阂中的爱。
亲爱的安德烈第六封信读后感3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然而这样的决定,又有着太多的无奈与苦涩。回想自己,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学会“独立”,可是我却疏忽了,这样的做法是在无形中伤害父母。
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成长真的只是在在独立与放手之间吗?
亲爱的安德烈第六封信读后感4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36封家书。通过写信的方式龙应台重新走进安安的生活,再次进入母亲的角色。生为同代人,不得不为安德烈的成长和生活方式感觉到耳目一新。突然知道原来这就是我们之间,我们国家孩子与外国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毕业后也有自己的目标梦想去追求。
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青年,上学时期不断地为了考试而学习,高考完了上大学就是一个颓废的开始,漫长的颓废又引发后来的迷茫。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毕业了不知该去干什么。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智障状态“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干什么?”可是回答不出个所以然,一直在迷失自己。读后感.而拖延症是我们普遍的病态,得过且过也也变得无所谓,失败也觉得理所当然。这正是目前的我!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痛苦的是你假装在努力改变,以为装装就可以成真。侥幸,早有一天要害死你。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给你的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却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仅仅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好像真的是,因为得出的结论是你没有好好读书,所以你没有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
二十开头,尴尬的年龄,你突然痛苦的发现你的才华不够展现你的个人魅力,不够支撑你的野心。你终于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所以你只好再去读书,去锻炼,去让自己变得优秀。读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还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优秀,为了结交更多有趣的朋友。借此《亲爱的安德烈》共勉!
亲爱的安德烈第六封信读后感5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