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在真实的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愁绪从呢么多戏谑的和上岸的话语中流露出来——-德波。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青春咖啡馆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青春咖啡馆读书心得1
得了莫迪亚诺的几本书好有些日子了,是简送的,先谢谢简。最近迷诗,小说总提不起劲来看。今天下午睡了好长时间,做了好多在醒的边缘挣扎的梦,真正醒的时候,头痛,累。晚饭吃过,想想一定睡不着了,又怕回到梦里,还是找本小说来打发时间。言归正传读书笔记。
好久不写读书笔记,因为迷诗,读书笔记都想写成诗的模样。想想还是试着正常一些,正经点好好写个读书笔记,为《青春咖啡馆》。
薄薄的一本书,132页,按我正常的看书速度,一个多小时就够。我看了三个多小时。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画些喜欢的句子。有些书你读的时候会迫不及待想一直看,不舍得有稍微的停顿,它吸引你不能离开,甚至不能想,更来不及做笔记,比如《百年孤独》。而有些书是让你可以从容一些的读,读读想想,回味一下再继续,比如这一本《青春咖啡馆》。它不疾不徐,你跟着他去看看街上的风景,去看看其他人,和他一起在秋天的徐徐凉风或者绵绵细雨里站一会儿,在二月纷纷的雪里思考一下人生。
他叙述的方式也很特别,几个人分别第一人称述说。一个叫孔岱的咖啡馆,在巴黎。一群年轻人,一群“挥霍”青春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那么自由无拘,活在当下,彼此理解略有牵挂又互不相干涉,不问过去不管将来。蓝眼睛棕发的漂亮女孩露姬颇具神秘色彩的出现。真名叫雅克林娜的露姬是个从小就孤独无人照看的孩子,她渴望被关怀,渴望爱和安全感,可是那个守护她的天使在哪儿呢?她迷上逃跑,流浪,离家出走,日思夜想离开旧生活想要开始新的。
我们也总是这样选择逃开,在没有温暖,在受到伤害的时候。
她逃到塞纳河北岸,人生的北岸,逃离并不幸福的婚姻,逃到孔岱咖啡馆这一群同样迷茫的年轻人中间。遇到情人罗兰,一个不想知道自己是谁,不会再提过去,也许是报纸上刊登的失踪者,一个作家,相信轮回,爱读书,相信黑洞,爱好天文学。罗兰深爱着露姬,并试图消除她心里的恐惧,和她一起勇敢面对过去,和她一起编织远离的美梦。她安静而小心翼翼,大家都喜欢她,并不约而同为她保守秘密,守护着她。包括第二个叙述者,她丈夫雇来寻她的私家侦探。
作者用罗兰的叙述讲他们情投意合,灵犀相通的爱,在一个中心地带或者是边缘地带幸福生活。神奇的叙述中有一种令人着迷温暖的力量,围绕着这一群看似颓废又努力追逐梦想的年轻人。
我们也曾尝试回到过去,可是在久远的回忆里又常常迷失了方向。多年以后,在人生的拳击赛场即使学会了佯攻,可仍然躲不过一记重拳。露姬最终从窗户边跳下,完成了人生最后最成功的一次逃跑。多年后罗兰回到孔岱,那里已经面目全非。尽管现实完全改变,每次我们的脚步都把我们带回到从前,从前,已经逝去,转入永恒的轮回,永恒的想念。
“同样的朱唇,同样的芳香,同样的如瀑布般倾泻的秀发”。
“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有了一个缺憾,一个空白。……”露姬的自杀式逃离(我宁愿想她是吸毒时出现幻觉不幸坠落)是罗兰永恒的痛,只能在永恒的轮回里找到些安慰。
“新的生活……这种想象出来的生活,你讲着讲着,就有大股大股的新鲜空气,从一个很久以来一直让你觉得憋闷的封闭堵塞的地方吹过。一扇窗户忽然打开,百叶窗在风中喀拉喀拉响。你会重新感觉到,你的未来不是梦,它就在你的面前。”
“这种生活出现在你的人生当中,有时就像一块没有路标的广袤无垠的开阔地,在所有的逃逸线和消失的地平线之间,我们更希望设立方位标的基准点,制作某种类型的地籍,好让我们不再有那种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感觉。”
作者在书中有许多充满希望的美好描述,关情关景。更有好多扣动心弦的句子让你不由自主的停下来,仔细想想。原想多抄几句来,最终决定还是你去亲自看吧。看看诺贝尔奖的魅力。
看完了这一本薄薄的书,一个亲切而神奇的声音在问:“你找到你的幸福了吗?”
找到了吗?
青春咖啡馆读书心得2
这几日秋阳正好,我坐在阳台的摇椅上,捧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青春咖啡馆》,心灵在恬静之中慢慢笼罩上一层忧伤。仿佛走近了那个遥远的巴黎,认识了一个叫露姬的女子,从而为她的命运而嗟叹伤感。
莫迪亚诺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被誉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类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文笔纯正、锋利,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巨大反响。
《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描写神奇巴黎和迷失主题的富有魔力的书”,也是莫迪亚诺最令人心碎的作品。书中充满了调查与跟踪,回忆与求证,找不到答案的疑问。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的常客是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围绕着她的离奇失踪,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这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捧读此书,感觉作者毫无保留的在和我交心,他的诚实和信任彻底征服了我。
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作者塑造的露姬这个人物形象。她正面出场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她的认识大部分来自别人的讲述。她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是舞女,她不知道生父是谁,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母亲的情人来供养。她和母亲几乎没有交流,经常孤独地游走在大街上,被警察局记录为流浪少年。期间她结识了不良女友,有过不堪而堕落的经历。她想抛弃过去,脱胎换骨地生活。在和一个男人交往两个月后,她结婚了,丈夫大她14岁。婚姻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丝毫幸福可言。她带着衣服逃离了这个家,和情人罗兰生活在一起。她来到孔岱咖啡馆,以一个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她就是迷失的代表,一直在寻找幸福,而最终,在社会的压力下,她走进窄门,在女友家,从窗户跳了下去。临死时说了一句话:“都准备好了。你尽管去吧。”这是给自己壮胆,却让读者惊悚不已,这个美丽的女子,此时此刻,该是何等的绝望?对她来说,青春并不是消逝,而是迁徙。
帕拉图说:“每个人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如果深入思考,人生也就是一个迷失和寻找的过程,不过每个人的状况不同而已。我喜欢这种侦破加悬疑的路子,也佩服作者精巧的构思,捧书在手,沉醉在文字里,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
青春咖啡馆读书心得3
在孔岱咖啡馆,有一个名叫保龄的人,他记录下几年来光顾咖啡馆顾客的姓名,光临时间,住所地址等信息,并拍照把顾客们的形象记录下来。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很惧怕时光流逝,很容易沉溺于记忆之中的人。每当我翻开相册,看着那一幕幕场景,那一张张人脸,我清晰的感受到时光流逝而去的痕迹,在人的身上,心里,留下了印记。相片总是更容易勾起人的回忆,那些人,有多少年没见过,还能否再见到。更有那些永远无法再触碰,已经永远离去的。但他们在一定意义上一直存在着,存在于相片之中,印刻在记忆里。光阴荏苒,多少人多少往事,都只是化为记忆储存在大脑深处。而又有多少人事物,只是匆匆的过客,甚至在回忆中也难觅安放之处。
我很害怕回忆,虽然我的年纪不大,能够回忆的日日夜夜并没有那么多。但处在当下的心境,那些时光里,回忆给我带来更多的是伤感。每到夜深人静,或触景生情之时,每当我走过一条熟悉的街角,或见到和故人神似的路人时,每当我站在高处远眺城市的车水马龙,或在火车的黄昏看窗外不断倒退的万家灯火时。倾盆而下的回忆将你浸透,难以摆脱,过去的,美好的,悲伤的,向你袭来,那些回忆缠绕在你的身上,无力的挣扎着。却又猛然间把思绪沉溺其中,回到过去,再见那些人,再经历一遍那些事。这感觉是美妙的,也是苦涩的。
回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朋友,你会逃避她吗?亦或者,去拥抱她。
青春咖啡馆读书心得4
在巴黎左岸的一家叫孔岱的咖啡馆里,形色人群汇集到这边,他们大多18到25岁,露姬就是其中的一个。咖啡馆就好像一个公共汽车站台,有一班人会来到这里,也有一班人会从这里启程离开,不同的人群就有不同的“终点站”,他们或平静或焦躁,总之是盼望着自己“目的地”的到来。孔岱里面的顾客也是这样,不排除他们有的人是下错了“站台”、误打误撞地夹带着自己的“青春”来到了这里,不过,他们对于“目的地”的想法从来都没有过差池,他们知道,途经孔岱是为了辗转通往一个叫做“幸福”的目的地。孔岱里面的客人彼此熟识,见到面都会呼兄唤弟,其亲密程度毋庸置疑,甚至有照片和文字记录为证,但是谁也不会猜到,也许就在明天,他们其中的某个人就会忽然消失,以后再也找寻不到,至于去向如何,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就好像在我们忽然回首、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的时候,孔岱咖啡馆就已经易主变成了孔岱亲王皮具店一样。
露姬在的那段时间,多多少少成为过孔岱咖啡馆里的主角,虽然她总是想把自己隐匿起来,一个人坐在最后面的角落里,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名姓,只是半开玩笑地用“露姬”来称呼她。不过,如果这个真名叫雅克琳娜?德朗克的女子在生命终结之前回望过自己的青春的话,那么,她一定不会轻易抹去那块被称呼为“露姬”的时光,因为这条不浅的折痕里面有她飞蛾扑火般对幸福的向往,有她逃离禁锢后的最值得怀念的欢乐,有与孔岱有关的所有人对她毫无缘由的包容,比如那个本是受雇于露姬前夫的私家侦探盖世里竟然在查明露姬婚姻真相的同时,决定隐瞒事实,背叛雇主;比如咖啡店的女老板,在多年以后仍不忘多旧时的客人称赞露姬绝对是她当年最喜爱的一个人,等等。追究这些包容的出发点,其原因或许也是出于对他们本人的青春的庇护——那个“露姬”的称呼,追溯到拉丁词源中是“光明”的意思,人们正是借露姬这片“光明之源”,张扬着自己对于光明(在书中也许可以代指为“幸福”)的追求和寻找。
倘若较起真来,露姬在我们的常规观念里面,还真的不是个好女子,她没有行使过任何终结婚姻的手续就和一个别名叫做米兰的男子同居在外,她还在女伴的带领下吸食毒品,以求带来短暂的麻痹和放松。印象中,传统意义上的书写者,大多都是装扮成批判和鞭挞落后的形象,甚至是带着卫道者的身份,而这次,这个写《青春咖啡馆》的莫迪亚诺显然是走了反路,作家对露姬以及小说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行为都不置可否,甚至于从小说中那温情脉脉、感伤柔情的语言中,似乎还能隐隐地感觉到,作家和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一样,也被这个没有施展任何法术的露姬所俘获了,现实和虚幻中的人物一起集合成队,成了逃离现实、逃向幸福的露姬的同伙和帮凶,只是这样的帮凶并无利可图,他们唯一证词是:我们也曾有过青春、我们也曾渴望过幸福。
在克里希大道上的一家书店里,露姬多次被店主问起过:“您找到了您的幸福了吗?”是的,露姬一直在寻找着她的幸福,无论是阅读《无限之旅》、阅读讲述朝圣香格里拉的《消失的地平线》,还是和米兰一起在无人可寻的、隔离俗世的中立区过着两个人的生活,这些都显示着她对于幸福的强烈追求。可是,到了小说的最后,露姬从窗户口一跃跳下,什么也没留下,有点悲怆地结束掉了自己的生命,那她到底是走进了地狱之门,还是恰恰相反,她已藉此找到了自己幸福的天堂呢?——这就是青春所拥有的、难辨结局的疑问。
小说在叙述上,用六章的篇幅依次选取了矿大学生、私家侦探盖世里、露姬本人、情人罗兰这四者,他们分别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与露姬之间的关系。四个人的叙述,在情节上时有雷同,可这并不是作家在技巧上的笨拙,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观察角度,有自己对于青春的不同认知,也正是这样的“四位一体”,才渐渐让露姬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此外,不同人的自叙还起到了以“答”补“问”的作用,在首章中,露姬怂恿过那个矿大的学生逃离学校,至于对方究竟是如何抉择的,在罗兰的叙述中,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小说的末端,私家侦探盖世里又一次闯入了故事中,这个曾经以猎奇为职业、被露姬的经历感动过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医院的抢救室外,与罗兰一起,对露姬的离去充满悲痛,这小段的插曲则暗示着露姬给他带来的改造是彻底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
或许可以说,《青春咖啡馆》不是一本适合中学生看的书,它会将那些徘徊不定的学生引向“歧路”;当然,更需要强调的是,《青春咖啡馆》该是一本值得途经青春、或者曾经途经过青春的人们去看的书,因为你必会被那些无名之举激起深深共鸣。
青春咖啡馆读书心得5
其实他们一点儿也不清楚她是谁,只叫她露姬,这个轻飘飘,光彩夺目的年轻姑娘,散发着某种既疯狂,又脆弱,又卓绝的气息,她穿着黑色大衣,眼睛里带着秘密,出现在孔岱咖啡馆里。每天坐在固定的角落,不和任何人说话,她默默抽烟,孑然一人,偶尔低头看一会书。咖啡馆里的每个人都对她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因为她像明星一样耀眼,却一语不发,她与生俱来的一种距离与沉默,令人着迷。
六十年代的巴黎,故事在一团迷惑中开始。这应该是小说家莫迪亚诺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开头。
海明威说,巴黎是一场盛宴,用来形容法国六十年代新浪潮电影,大概最恰如其分,真实与荒诞,结合最天真动人的爱情与随心所欲的歌谣,淋漓尽致地去展现生命的自由与美丽。可我怀疑莫迪亚诺是否喜欢这种流动而浪漫的盛宴,因为他在支离破碎的叙事中,采用了四个不同的视角与口吻去讲述露姬微小而短暂的一生。可这些大学生,侦探,露姬本人,作家,却纷纷表达出一种软绵绵的愁绪,令这场盛宴显得有些苦恼,有些无力,甚至令人心碎。咖啡馆的墙上被刻下“永远也别工作”的字样,他笔下的人物们按照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规则,选择了一种迷幻而粗暴的生活方式,毫无节制地享受与游戏人生,在破碎的都市里漫无目的地漂流着。
人们越是急切地想弄明白露姬的身份,这个故事就愈发变得悲凉,最后八卦的人们终于发现,这位神秘动人的女郎原来谁也不是,既不是电影明星也不是富家小姐,甚至连达官贵人的情妇都算不上,他们眼里对她美好生命的揣测纷纷化为泡沫。事实上,露姬只是个可怜的姑娘,一个有家不回的流浪汉,名副其实的都市浪荡儿。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母亲觉得女儿就是当年自己的翻版,对她的生活完全不抱希望。于是,露姬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逃跑,彻夜不归地大街上独自流浪,这座城市的记忆中的模样也变得越来越淡,每一条街道都和她亲密无间,好像很久以前她就一直待在那里,即使街道豁然通向浩瀚天空,宛如在悬崖边上,她也无所畏惧,依然轻松自如地走着,直到抵达峭壁的边缘,她就纵身跳入空中,体验寻觅已久的失重与永恒的消失。这样不顾一切的逃离在露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只有在逃跑的时候,她才是真的她自己,而她也学会了一种新的自我取悦的方式,离开,寻找,再度离开。这种方式让她感到沉醉,而每当她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她总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因为,青春本来就是用来逃避生活,用来挥霍的。
人唯一想不起的东西就是人说话的嗓音,在经历过后的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书中的人物们总能听见那夹带巴黎口音的声音在询问自己:“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多年之后,这句话一点也没有丧失它的亲切与神奇。而这句话才是《青春咖啡馆》的真正核心,一个严肃,悲怆的哲学命题,一个大家都不愿意去面对,也羞于承认的事实:其实他们都找遍了,可压根不知道幸福究竟在哪里。
也许露姬的情人,在遇上眼前这个姑娘时,曾短暂地感受过幸福不受自己惊吓而进入自我内心深处。他是个寻找巴黎“中立地带”的作家,撰写那些弯弯曲曲缠绕在一起的街区,对他而言,露姬的出现让这个街区突然变得明亮开阔起来,仿佛窗户上安装了一盏探照灯,光束将整个街区照成一块一块的,直至人生的尽头。而对于爱着的人来说,被爱的人总显得孤独。露姬,她再度选择了离开,不过这一次是放弃,在她的情人觉得幸福唾手可得的时刻,她从窗边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生。
2007年莫迪亚诺写下这本书,恍若将一桩陈年秘密和盘托出,带着无限的眷恋与感伤,仿佛是为那些青春已经消逝的人们而作。那些人清楚地在里面看到自己当年的面容,曾经的所作所为,在记忆里反复搜罗着关于“露姬”的琐碎细节。像在旧时光中旅行,他们看见广场上有人正在过着可能属于露姬的生活,或者度过可能属于露姬的瞬间,穿梭在这座既美好又糟糕的城市,他们不说豪言壮语,也从来不曾虚情假意过,他们只是不知道上哪儿去寻找这该死的幸福,而他们的生命也永远没有足够的重要性。而这座城市不会泄露他们的秘密,只会把他们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写在街角,在窗户里,在一声叹息中,在嘴角的一丝细纹中。莫迪亚诺的怀旧,仿佛在无休止地寻找一些失去的东西。回顾过往生命里那些桀骜不驯的阶段,人类的青春期就像一个布雷区,生理的无政府状态纷至沓来,永远不肯善罢甘休。别人看到他们拥有的是那么少,而他们从未拥有过而且永远不会拥有的却是那么多。
在大街上寻找幸福的露姬,带着忧伤过后的疲倦,在高楼矗立如幽暗森林的泥泞城市里步履缓慢,走在阴郁的街道上,和面容阴郁的行人擦肩而过,在那儿遇见了她的情人,就算她脆弱不堪一击,他也依然爱着她,他像搂着一副漂泊的灵魂,一具神形涣散的躯体那样,搂着她穿过幽暗的街道与长廊,一路上,他们的脚步为商店和人行道赋予了意义,那条街道和街道尽头的天空依然历历在目。如果可以,就请他们一直这样走下去。
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 读书心得活着读后感500字5篇
★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心得五篇
★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五篇
★ 大一读书心得体会感受文章5篇
★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 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五篇
★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五篇
★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