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

战国策的读后感800字范文

发布日期:2022-04-07 08:51:20

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战国策观后感,欢迎查阅!

战国策观后感1

《战国策》读后感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观后感2

读完《战国策》,真觉得这本书主要有阴谋与YY两种文章内容组成。一部分讲上等谋士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巧舌如簧,搬弄是非,引诱唆使诸侯互殴,致生民涂炭百姓遭殃;二部分则为二三流说客做白日梦的纯YY之作,牵引附会、生搬硬造甚至胡编乱造一些“世事”,臆想自己或伪托同类怎样左右逢源舌尖齿利,在各个诸侯王之间随意来去、指点江山、游刃有余、得意满志、意气风发的样子,似乎那些诸侯王大将军一个个都是猪脑鼠胆、怯弱昏庸,都趴伏在地聆听自己高谈阔论、指教训斥,而自己则高深莫测、无往不胜,玩弄天下诸侯、宇宙苍生于股掌之间,不亦乐乎?何其快哉!

哈哈,这就是书毒,阴谋与YY,毒毙多少后世书生,骗到多少幼稚文人。总以为当政者是心地善良的,是可以从谏如流的、是可以当面训斥的,只要你能说出一些道理,当面骂他们,他们还高兴地奖赏你。你有道理有见解,但不一定就有说出的机会;说出了,不一定就有人听;有人听了,不一定有人用;有人用了,不一定就会奖赏你,你敢面刺欺君,杀你倒很有可能,当然会给你戴上意想不到的罪名。殊不知,光鲜笑脸的背后是怎样的丑恶与阴谋,枝繁叶茂的地表下有多少血肉尸骸。唉,到现在,阴谋与YY,仍到处可见。义正辞严的谎话,冠冕堂皇的假牙。

战国策观后感3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总也买不到《战国策》的全本,所以感觉读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总感觉这本书要读一读,毕竟是点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瑰宝。没办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战国策》每天读一节。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这是《战国策》中东周策,第二节。里面的计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战国时期,秦国之强大,如果美国现在在世界的地位。那么尽管宜阳兵强马壮,但是与强秦居全国之力来攻占宜阳,想比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无论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阳必失。在这种情况之下避秦之锋芒才是上策。所以在秦攻占一样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诱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阳得到煮枣,景翠得珠宝,还感恩与周。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这种策略,虽与战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为战略的极其有用的补充。

战国策观后感4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战国策观后感5

《战国策》是上好的历史性散文合集。有的以辞锋见长,比如《赵策·赵太后新用事》;有的靠情节取胜,比如《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有的以哲思为能,比如《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有的通篇闪耀人性的光辉,比如《齐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令我五体膜拜的,是《楚策》中的《庄辛谓楚襄王》。

庄辛,战国时期楚国策士。在国厦将倾之际,挺身直谏;于社稷临危之时,力挽狂澜。

《战国策》的所有篇章,都将第一句话默认为题。

所以,“庄辛谓楚襄王”是后人强加的题目,并非出自作者之手。

若由我出题,则极简,只为四字——《明士庄辛》。

一、庄辛之“明”,在“明人”,更在“明己”。

篇章伊始,庄辛便 直面楚襄王,指出其淫逸骄奢必将导致国政破败。若论看透楚襄王,还有哪一位楚国策士,能像庄辛一样将楚王透视得如此明白?

人噤声之际,又有谁能像庄辛一样,明知不可为,却偏不敢忘自己“楚臣”之份,敢于挺身而谏,且直言不讳?

又有哪一位臣子,能够在楚襄王罔听诤言之时,也决不僭越“臣”之本份半步,而决然隐退?

当谏则谏,当止则止。当退则退。

儒家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道家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庄辛一人,兼具儒道两家精神。

二、庄辛之“明”,在“明德”。

庄辛隐退,楚国大败于秦国。楚王被迫流亡。

楚王重新征召庄辛。

庄辛只有一字,“诺。”

“诺”,即“好”。

一字千金。

千钧国难悬于一发之际,君子一字,催人泪下值千金。

在轻轻的一“诺”里,庄辛将楚王带给自己的所有过往不堪,摒弃得云淡风轻。

这一“诺”,既是楚国大士之“诺”,更是社稷重臣之诺。

为国家,为江山,庄辛视此为“德”。

此时的庄辛,不言一字怨愤,不见一丝骄矜。反而极尽鼓舞颓丧的襄王: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得意时便妄形,失败时便气馁的楚王,何其有幸!

三、庄辛之“明”,在明“术”。

即便在自己被襄王视为唯一救命稻草之时,庄辛也力求自己对楚王的建言能够“缓而不失骤,柔而不失刚”。

庄辛之辞术,在譬喻。

蜻蜓不能居安思危,卒为蝼蚁所食。

黄雀不能居安思危,坠于公子之手

天鹅,白天游于江河,夜晚被烹于钟鼎。

蔡圣侯耽溺声色犬马,被系以朱丝。

一系列的比喻,由小及大,由物至人,由外而内,步步紧逼,直抵楚王内心!

所以,“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用以执圭而授之庄辛……”

千古庄辛!

明士庄辛!

庄辛之明,明亮而不眩目刺眼;

庄辛之明,明白而不皎皎易污;

庄辛之明,明快却又骤缓有度。

战国策的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展望2021、带图说说、八一建军节、今日立春、失恋句子、爱情伤感说说、签名、冬天、伤感、暗恋、学生会心得体会、西游记阅读感悟、电影个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