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波兰 正文

历史上波兰三次被瓜分是怎么回事?三次瓜分波兰的原因、后果、影响各是什么?

扫码手机浏览

三次瓜分波兰

波兰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族的奴役和侵略。十八世纪后半叶,1772、1793和1795年,波兰三次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给波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瓜分前的波兰

波兰于公元十世纪形成封建国家。经过连年战争和领土变迁,到十六世纪,波兰成为东欧强国。它的疆域北抵波罗的海,南到黑海沿岸,西起奥得河,东迄第聂伯河以东。十七世纪上半叶,其版图达到9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万。从十七世纪中叶起,波兰逐渐趋向衰落,终于沦为强邻争夺的对象。

波兰国势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封建奴隶制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致使经济状况恶化。当时的波兰仍实行着劳役庄园制度。它的劳役庄园制与西欧的粮食市场有密切的关系。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上半叶,西欧的粮食市场行情好,价格高,促使波兰的农业发展,粮食出口增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欧一些国家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起,西欧不少国家粮食已能自给,对粮食的需求减少,粮价下降。波兰的粮食出口也随之减少,农业生产衰退。据统计,十七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10年间,经格但斯克(波兰主要进出口港)出口的谷物下降了25%,谷物生产下降30%。

波兰经济状况的恶化,不仅使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也使部分中小贵族纷纷破产。大贵族、大地主控制着波兰的经济命脉。他们乘机兼并土地,加强农奴制,把广大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从而中断了农民同市场的联系,使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破产,造成城市的衰落。

波兰国势衰落的另一原因是政治制度腐败。波兰从十四世纪开始形成君主制度,但从来没有出现过象西欧和俄国那样强大的王权。后来,君主制逐步为贵族民主制所代替。1573年确立了所谓“自由选王制”的原则,规定国王不是由世袭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国王必须每两年召开一次国会,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得决定诸如宣战、媾和、征兵和征税等重大问题。自由选王制为贵族争权和外国干涉打开了方便之门。自由选王制明文规定,外国人有资格竞选波兰国王。据统计,从1572-1795年的220多年间,共选举了11个国王,其中7个是外国人。

国王的宝座一旦被外国人占据,波兰的政治就更加混乱、腐败。这些外国人虽然当了波兰国王,但波兰的一切内政外交措施却以他们本国利益为转移,根本不维护波兰国家的利益。每次选举,总要出现极为复杂的局面,不仅波兰国内的贵族代表互相角逐,四邻诸国也纷纷插手,为波兰王位继承问题而兵戎相见。各国都力图把波兰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

波兰政治制度的另一弊端是所谓“自由否决权”。随着贵族势力的强大,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大贵族控制了国家。1652年,国会通过了“自由否决权”,即一切议案须经全体议员的同意才能通过,只要一人反对就不能通过。也就是说,人人可以使用否决权,结果什么决议也不能通过。长期以来,波兰国会制定的法案非常之少。在1652-1707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共召开过55次国会,竟有48次没有通过任何决议,往往是议员们各执己见,吵骂一通了事。

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是波兰中央政府瘫痪、国力由盛而衰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波兰在对外战争中无力抵抗他国。波兰与瑞典、土耳其和俄国的多年战争,使国家遭到严重破坏,领土被占领,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波兰复杂的民族构成以及众多的教派也给波兰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时波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波兰人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德意志人和犹太人。波兰人信奉天主教,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而犹太人则信奉他们传统的犹太教。凡此种种都为外国的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机。

波兰的东邻是俄国。早从十七世纪起,沙皇俄国就常常利用乌克兰人民反对波兰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起义,打着维护“民族原则”、“信教自由”、“解放各族人民”的旗号,干涉波兰内政。1700-1721年爆发了俄国和瑞典争霸的“北方战争”。俄国把波兰作为它的重要战场,不断派军队占领波兰的大片领土。波兰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巩固了在北方的地位之后,进一步把魔爪伸向波兰。它用重收买波兰反动大贵族,扶植亲俄势力;唆使部分议员运用自由否决权,以武力威迫波兰国会保留落后的《根本法》①, 并通过了把波兰军队裁减到两万多人的决定(当时俄国却拥有33万军队)。到了奥古斯特三世(1733-1763年在位)时代,波兰军队又减少到1万人以下,防御力量更加削弱。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继承了彼得一世的扩张政策。波兰是沙俄向西扩张的必经之地和最近的战略目标。

波兰的西邻是普鲁士。十七世纪下半叶,普鲁士成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它不断进行对外战争,版图逐渐扩大。1655年,瑞典与波兰战争期间,普鲁士乘机与瑞典联合大破波兰军队。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时代,普鲁士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1740-1748年)侵占了原波兰领土、当时属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地区,成了欧洲强国之一。普鲁士早已垂涎波兰的格但斯克等地区。它想占领这块领土把它的东西两块领土联为一体,而且占有维斯瓦河口控制波兰的对外贸易,并最终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波兰的南邻是奥地利。1515年,奥地利侵占了波兰领土西里西亚,后西里西亚又被普鲁士占领。奥地利不甘心失去西里西亚,而且对波兰南部的其它领土,尤其是加里西亚,也早就怀有野心。

第一次瓜分

1764年4月,叶卡特琳娜二世和弗里德里希二世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明文规定要“维护”波兰的现存制度,必要时向波兰进驻俄普军队。同年,当波兰举行国会选举时,俄国立即派出5万重兵开抵俄波边境,施加压力。结果,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情夫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当选为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登上王位后,站在俄国一边,结成反土耳其的“波俄联盟”,并允许东正教徒出任公职。

第一次瓜分前的波兰,如同一个垂危的病人,没有多大力量抵抗外国的侵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担心,如果让俄国独吞波兰,便不能实现自己对波兰早就怀有的领土野心。因此,普鲁士首先提出与俄奥两国共同瓜分波兰的主张。

1768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打算带着自己草拟的瓜分波兰的计划,首先前往奥地利与奥国皇太子约瑟夫进行密商。奥地利惧怕俄国的扩张威胁自己的安全和利益,有与普结盟共抗俄国的愿望。但是,这次密商由于奥皇玛丽亚·特莱西娅的反对而未能成行。玛·特莱西娅之所以反对普奥接近,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是她的死敌。次年8月下旬,约瑟夫背着母亲前往西里西亚与弗里德里希二世会见。这次会见未达成协议,但使普奥两国关系有所改善。1770年9月上旬,约瑟夫和首相考尼兹前往当时属于普鲁士的摩拉维亚再次与弗里德里希二世会晤,双方达成了瓜分波兰的默契。

弗里德里希二世懂得,如果没有俄国的参加,瓜分波兰是不能成功的。1770年末,他派遣自己的弟弟亨利亲王前往彼得堡。在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同意下,亨利亲王开始草拟瓜分波兰的条文。沙皇俄国早有独吞波兰的野心,只是由于它在俄土战争(1768-1774年)中陷入困境,暂时放弃这个打算,同意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在俄普代表彼得堡密商的同时,普鲁士抢占了波兰西部大波兰①的一部分,并对格但斯克地区虎视眈眈;奥地利也突然侵入波兰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山区。

1771年6月,俄普就瓜分波兰进行正式谈判。翌年2月,俄普两国同意奥地利参加瓜分波兰。1772年5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举行谈判,并于8月5日签署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普鲁士占领除格但斯克(但泽)以外的波莫瑞地区、除托伦市以外的海乌姆诺省、马耳博克省和瓦尔米亚省等波兰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部分大波兰地区以及库雅维地区,共计面积3万6千平方公里,人口58万。俄国占领德维纳河、德鲁齐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大部分白俄罗斯地区,包括里夫兰省、波沃茨克省的北部、维捷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东南部,以及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地区,面积共达9万2千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奥地利占领维斯瓦河和桑河之间的地区(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什省南部),加里西亚的大部分(包括利沃夫、波多利亚和沃伦的一部分),共计面积8万3千平方公里,人口265万。

普鲁士在划定边界时又从波兰夺取了华沙西北的戈普沃地区和库雅维的另一部分。奥地利除了条约规定外,也夺取了波兰的维也伯热和布格河之间的地区。

1772年9月18日,叶卡特琳娜二世以俄普奥三国瓜分者的名义发表宣言,声称瓜分是为了“恢复波兰的和平与秩序”。俄普奥三国在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即1773年4月中旬,逼迫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批准这个瓜分条约。

波兰实行的是议会制度,在国王批准条约之前必须先经国会讨论通过。在俄普奥的胁迫下,1773年5月在华沙召开了波兰国会。为了防范波兰人民的反抗,在国会召开之前,俄普奥三国分别派重兵开进波兰。国会开会那天,三国军队层层包围了国会大厦。俄国驻波兰大使率领普奥两国大使傲慢地进入会场,以霸主姿态监视国会进行。开会之前,俄国大使代表三国对会议进行威胁说,如果有人胆敢反对瓜分条约,那么三国政府将进行报复。会议宣布开始后,全场雅雀无声,没有一个议员上台发言。这时,由俄普奥三国收买的几名议员提议推举臭名昭著的波奸波宁斯基为议长。还没有等到有人附议,波宁斯基就自动走上了议长席。这时一位来自立陶宛的爱国议员雷腾愤怒地高喊:“议长必须由大会选举产生,岂能一人提名就登上议长席!”会场里顿时哗然。“驱逐外国恶魔!”“应忠于波兰民族!”的呼叫声此伏彼起。波宁斯基一看情况不妙,急忙退出会场,溜之大吉。这一天的国会没有作出任何决定就散会了。

第二天,国会继续开会。警戒更加森严,会场入口处站满了荷枪实弹的俄国士兵。非议员一律不准入内,拒绝所有公众旁听。俄普奥三国代表强令到会的议员们表态支持瓜分条约。不少议员退出会场,以示抗议。以雷腾为首的爱国志士喊出了“头可断,血可流,波兰领土不可丢”的庄严口号。在这种情况下,俄普奥三国把国会撇在一边,直接逼迫波兰国王批准了瓜分条约。波兰爱国志士听到这一不幸消息,无不悲愤欲绝。雷腾不忍目睹祖国的灭亡,拔刀自刎。

波兰第一次被瓜分,总共失去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

第二次瓜分

祖国被瓜分的严酷现实唤起了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为了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维护民族独立,1776年,一些爱国议员向国会提出了革除弊政、富国强兵的改革建议。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在领土被瓜分、强敌压境、国事日非的严重形势下,不得不接受大多数议员的改革要求。议员们一致拥护并推选爱国志士安德烈·扎莫伊斯基负责起草改革方案。扎莫伊斯基查阅古今法政文献,参照西欧各国宪法,草拟了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废除“自由选王制”,改行“世袭国王制”;废除“自由否决权”,改行“多数表决制”;废除“农奴制”,改行“自由农民制”;废除贵族特权制度,允许市民参加政权;发展工商业,奖励国际贸易,等等。就这个改革方案的内容来看,基本上适应了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民族独立、削弱大贵族的特权。由于部分波兰大贵族的反对和俄普奥三国的暗中煽动,1780年,波兰国会否决了扎莫伊斯基的改革方案。

1787年,俄国与土耳其又发生战争;同时,普、英、荷、瑞等国准备对俄奥开战。俄普奥三国忙于战争,彼此之间又有矛盾,因而给了波兰一个喘息之机。在西欧,特别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788年9月,在华沙召开了旨在改革的波兰国会①。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惊雷,震撼了波兰大地。以著名爱国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胡果·科翁泰、斯坦尼斯瓦夫·斯塔希茨为首的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爱国主义党”。他们提出要改善农民的地位,变农奴为自由民,使农民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实行货币地租制,取消劳役制;提高市民阶层和中小贵族的地位。显然,爱国主义党企图通过改革运动来削弱国内封建贵族的权力,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从而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在“四年国会”期间,广大爱国志士在国会内外,为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俄普奥的侵略和奴役而斗争。法国革命的胜利,不仅鼓舞了波兰人民的斗争精神,也为波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在广大爱国志士的积极活动下,国会终于通过了1776年扎莫伊斯基的宪法改革方案,拒绝了沙皇俄国要波兰出兵土耳其为俄国助战的要求,并把波兰的国防军增加到10万人。波兰政府还照会各国驻华沙大使,要求俄国尽快从波兰撤军。对此,俄国大使蛮横地回答:“决无意从波兰撤军!”

1790年3月,普鲁士与波兰订立所谓《波普同盟条约》。普鲁士当局“指责”俄国军队赖在波兰不撤走,却只字不提普军的撤离问题。同年年底,普鲁士以所谓补偿普鲁士的关税损失为借口,向波兰提出了割让托伦和格但斯克的要求。在广大爱国志士和人民的强大压力下,波兰政府拒绝了普鲁士的要求。波兰国会于1791年初通过一项《国土完整议案》,表示“今后波兰领土寸土不割”。

同年5月3日,波兰国会经过激烈的辩论,不顾俄普奥的武力威胁,通过了胡果·科翁泰等起草的著名的《五·三宪法》。《五·三宪法》的主要内容是:给各城市选举议员的权利;宣布农奴为自由农民;以天主教为国教,但其他各教派也有传教自由;废除“自由选王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废除“自由否决权”,改行“多数表决制”;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权归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国王及其任命的内阁,司法权归法院;没有国会的同意,国王不得制定法律或与外国缔结条约,但有权指挥全国军队及任命文武大臣。《五·三宪法》的产生,是爱国主义党力图限制大贵族的特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尝试,它为以后波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三宪法》的通过得到波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引起了俄普奥三国政府的强烈不满。1791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声称:“波兰之政制行之百十年而无弊端,今反更张,实属谬举。”沙皇俄国一方面打击改良派,说他们与“法国的雅各宾党人无异”,“其目的无非是夺取政权”;另一方面则用重金收买反对新宪法的波兰大贵族。1792年4月27日,在沙皇政府的策划和庇护下,一小撮大贵族在波俄边境城市塔尔果维采拼凑了一个“塔尔果维采同盟”,发动反对波兰中央政权的叛乱。同年5月,这个同盟认贼作父,引狼入室,以维护国内“秩序”,“保障和平”为名,把俄国的10万大军“请来”,对波兰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曾与波兰订立同盟的普鲁士,不仅拒绝援助,也乘机出兵侵略波兰。

波兰军民奋起抵抗俄普侵略军。开始,他们取得了一些胜利。由于波兰尚未来得及根据《五·三宪法》的决定组织起强大的武装力量,加之俄普军队两边夹击,波兰的武装力量最后还是遭到了失败。

1792年俄普把波兰人民的改革和反抗镇压下去以后,着手策划对波兰进行新的瓜分。当时奥地利已卷入反法战争,无暇东顾,未参加第二次对波兰的瓜分。

1793年1月23日,即第一次瓜分波兰20年以后,俄普两国以防止所谓“雅各宾瘟疫”在波兰扩散为名,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根据这个新的协定,普鲁士攫取了格但斯克、托伦两市,以及琴斯托霍瓦一索哈切夫一佳乌多沃一线以西的大波兰地区的几个省①,腊维奇省的一部分和玛佐夫舍的一部分,共计面积58,30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俄国抢占了德鲁亚一平斯克一兹布鲁齐一线以西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区(包括明斯克)和立陶宛的一部分②,共计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如同第一次瓜分时一样,在沙皇政府的策划下,1793年6月17日在远离改革运动中心华沙的格罗德诺召开波兰国会,以“批准”瓜分条约。俄国大使希维尔斯亲临格罗德诺,一面用金钱收买国会议员,一面派兵包围会场,并威胁道:“在议员未投票承认条约之前,军队不放他们离开会场。”沙俄当局的威胁,激起了议员们的极大愤慨,拒绝投票。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9月23日,俄国大使派兵冲进会场,逮捕了4名议员。这一暴行更激起了波兰国会议员的愤怒。他们质问俄国大使,凭什么理由非法冲进会场逮捕议员?这位大使蛮横地回答:“逮捕即逮捕,何须理由!”会场鸦雀无声,议员们静坐不语,以示抗议。最后俄国大使竟说,诸位沉默,我政府即认为你们已承认条约。亲俄派议长毕亚林斯基马上随声附和,说什么“沉默即表示同意”。宣布全体一致通过条约,国会散会。就这样,在敌人刺刀下的“哑巴会议”,在法律上承认了第二次瓜分波兰条约。这已是9月24日拂晓的事。

第三次瓜分

波兰第二次瓜分后,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命运。在民族危亡之际,一部分进步的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分子开展活动,准备起义。爱国主义的鼓动在城乡劳动人民中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响应。起义的火焰首先在波兰古都一克拉科夫城点燃了。

领导克拉科夫起义的是波兰民族英雄塔代乌什·科希秋什科(1746-1817年)。科希秋什科出生于一个乡村小贵族家庭。1776年他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并以其杰出的军事和组织才能立下赫赫战功,深受美国人民敬佩。1792年,他以将军的身份参加波兰军队的反俄战争,后流亡国外。1794年2月末,科希秋什科从巴黎秘密回到克拉科夫。3月24日,他率领4,200多名波兰骑兵和步兵,在克拉科夫广场庄严宣布举行民族起义,进行“不胜则亡”的宣誓。科希秋什科号召波兰军民奋起驱逐外国占领者,严惩卖国贼,恢复1772年波兰被瓜分前的疆界,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斗争。他强调指出,波兰社会各阶层“在祖国面前,不论其职业、出身如何,也不论是贵族、僧侣、市民、农民,还是犹太人,一律平等。人人都要为祖国效劳”。

科希秋什科率领起义军向华沙进击。沿途人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不断壮大,达4千多人。4月4日,起义军与优势的俄军在克拉科夫以北的腊茨瓦维采附近初次交锋。参加起义的农民志愿军——“镰刀军”①奋勇作战,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总计歼敌3千人,夺得大炮12门,击毙了俄军指挥官,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首战告捷,威震敌胆,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击了俄军的气焰。

起义军从腊茨瓦维采凯旋而归

起义军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起义风暴席卷维斯瓦河两岸。同年4月17日,首都华沙的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在鞋匠扬·基林斯基以及梅耶尔的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经过两天激战,打败了占优势的俄军,华沙宣告解放。

1794年夏,科希秋什科领导的起义开始衰落。其时,除俄军外,普军也从西里西亚向起义军进攻。6月6日,起义军一部在西部城市科齐内被俄普联军打败。6月13日,俄普军队采取一致行动,包围华沙。在腹背受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科希秋什科率领首都军民展开了英勇的保卫战。10月10日,在华沙省的玛契约维采附近的战役中,起义军陷入俄军的重围。浑身血污、多次负伤的科希秋什科率部突围,不幸坠马被俘。11月6日,俄军攻入华沙。8个多月的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了。

科希秋什科领导的爱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波兰第三次被瓜分临近了。在瓜分前夕,普鲁士抢占了克拉科夫;奥地利抢占了桑多米什、卢布林省和海乌姆诺地区以及沃沦地区;沙皇俄国则把涅漫河和布格河流域的波兰领土划入自己的版图。1795年1月,俄国为拉拢奥地利作为自己反对土耳其的盟国,同时也由于奥地利是俄国的宿敌——资产阶级法国的敌人,俄奥背着普鲁士缔结密约,把克拉科夫划给奥地利。

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奥三国经过谈判签订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根据协定,奥地利获得了直至维斯瓦河和布格河交点以南的领土: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①、乌克兰的西部和玛佐夫舍的一部分,共计47,50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俄国把上次瓜分前处于波兰疆界内的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乌克兰、沃伦西部即直到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线为止的领土,共计12万平方公里并入了自己的版图,人口120万。普鲁士夺取了其余的西部领土:波莫瑞西部地区、格但斯克地区、瓦尔米亚、大波兰地区的剩余部分、玛佐夫舍的其余部分和华沙,共计5万5千平方公里,人口100万。

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完毕,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灭亡了。从此以后,波兰人民分别置于俄普奥三国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长达100多年,直至1918年赢得民族独立。在波兰灭亡之后,亡国之君波尼亚托夫斯基于1795年被押送到彼得堡,依靠俄普奥三国的年金,过着被软禁的生活。1796年11月,叶卡特琳娜二世死去,波尼亚托夫斯基被遣送回波兰的格罗德诺。不久,他又回到彼得堡,1798年2月12日,他在那里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在1772、1793和1795年三次瓜分波兰中,沙皇俄国夺取波兰的土地共46万2千多平方公里,约占原波兰国土的62%;普鲁士夺取14万多平方公里,约占20%;奥地利夺取13万平方公里,约占18%。就夺取的土地面积而言,沙俄最多。在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皇俄国起了决定性作用,是瓜分波兰的罪魁。有的历史学家说“奥地利和普鲁士是瓜分波兰的倡议者和主要负责者”,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注释

① 1768年由波兰国会通过,其主要内容是“自由选王制”、“自由否决权”、给贵族以特权、限制国王的权利和给异教徒以平等权。

① 大波兰:波兰历史地名,波兰国家创建时的中心地区,在瓦尔塔河流域,包括现在的波兹南、卡利什、温奇查、谢拉兹、布列斯特一库雅维、伊诺弗洛茨瓦夫等省和多布任地区。

① 此国会到1792年结束,共进行了四年,史称“四年国会”。

① 波兹南省、格涅日诺省、卡利什省、塞拉兹省、伊诺弗洛茨瓦夫省、库雅维一布列斯特省、普沃茨克省、多布任地区。

② 明斯克省、维尔诺省、基辅省、勃茨拉夫省、波多利亚省、沃伦省的东部和里托夫斯克一布列斯特省的一部分。

① 以长把大镰刀为武器而得名。

① 小波兰:波兰历史地名,与大波兰相对而言,在维斯瓦河上游流域,包括现在的克拉科夫省,桑多米什省和卢布林省,三次瓜分前还包括罗斯省。三次瓜分时,该地区一部分被奥地利占领(称为加利西亚),另一部分被俄国占领。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bolan/2020067574.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