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富而不骄
人们都知道,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丘,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这“七十二贤人”中,颜回、子路、子贡等十来个弟子,是他最得意的门生,总是跟随在他的左右。但人们未必知道,这里边的子贡原来还是个大富豪。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孔子实行的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就是不论贵贱贤愚都要给以教育。
“子贡”是他的字。他姓端木,名赐,公元前526年出生在卫国,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一面学习,一面经商,一面从政。
关于他怎样经商致富,史籍中的记载不多,只说到他“家累千金”。但从字里行间和其他人的一些注释当中,还是可以看出一点线索。
《史记·仲尼弟子传》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宋朝人裴骃(yīn)在给这段文字作的《集解》中解释说,“废举”就是贮藏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什么货物贱了,他就把它贮藏起来,价格涨了以后,再把它卖出去。这就是说,他很善于掌握价格的发展趋势,因此能够作到贱买贵卖,从中渔利。他还善于掌握各地的货物差价,因而能够把货物从贱的地方买来,再转运到贵的地方卖掉。这就是他得以经商致富的秘诀。
子贡就是在谈论学业的时候,也有时用经商来比喻。有一次,他问孔子:
“如果我有一块美玉,我是用漂亮的盒子把它收藏起来呢,还是等待好价钱卖掉它呢?”
孔子高兴地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说:当然要等有好价钱的时候卖掉它了。我就是一个等待好价钱出卖的人。“待价而沽”即源于此。
根据史料记载,子贡经常往返于曹国与鲁国之间,贩运各种货物。同时,他的政务活动,对于他了解各地的行情也是很有益处的。为了帮助老师孔子实现保护鲁国的目的,子贡曾经多次往返于鲁国、齐国、吴国、越国与晋国这五个诸侯间,纵横捭阖,斡旋调解,威胁恫吓,终于保住了弱小的鲁国。这些政治活动,对于他掌握各国的经济情报,也是很有好处的。
他还担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
子贡不仅富有,政治上的成绩也很骄人的,但他并不盛气凌人,也不敢骄傲。他曾对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怎么样?就是说,他的心里,还是时时在警惕自己的骄傲的。
他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是日蚀。有了过失,大家都能看得到。而如果你改正了过失,大家就都很敬仰你了。”
孔子曾问子贡:“你与颜回比,谁更强一些?”
子贡答道:“我怎敢与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从中知道十件事。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从中知道两件事。”
原宪,非常贫穷。原宪家那土筑的墙上,长满了茅草;用草编成的屋门,用一根桑树枝作门轴;把没底的瓦罐筑到墙里,就算是窗户,再用破布堵上挡风雨;屋顶是漏的,屋地是湿的。要知道,那时人们是在地上坐在地上睡的!子贡听说原宪有病了,便特意在外面套上比较朴素的衣服,到他家里探望他。子贡的车,在原宪家的小巷里都走不开。没想到,原宪对子贡却很是傲慢。当子贡问他是不是有病了的时候,原宪冷冷地说:
“我听说,无财叫作贫,学不能用才叫作病。我没有病,而只是贫。”
子贡面带愧色的退了回来。
子贡的富有,对孔子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各国诸侯嫌贫爱富,所以他们对子贡都另眼相看。子贡到哪个国家去,那里的君王都与他“分庭抗礼”,就是用平等的礼节来接待他,他去办事就比较容易。救鲁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孔子对子贡也是有一定的评价的。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先生觉得赐是怎样的人?”“赐”是子贡自称。
孔子说:“女器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是一个人才。“器”,就是可以成器的意思。“女”是“汝”,就是你的意思,是第二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