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国对中亚三汗国的吞并
中亚细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从帖木儿帝国在十六世纪初灭亡以后经历长期的封建分裂, 到十九世纪初形成布哈拉、希瓦和浩罕3个汗国鼎立的局面。这一地区统称土尔克斯坦, 相当于现在苏联境内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4个加盟共和国地区。
十九世纪前期, 中亚3汗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城市繁荣, 各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这个地区在政治上重新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加强。可是, 沙皇俄国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大举入侵破坏了土尔克斯坦经济和政治的正常发展, 把它变为俄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在当时英俄两国争夺亚洲霸权的历史背景下,沙俄正是通过吞并中亚3汗国建立起威胁英属印度的军事基地。
俄国的中亚政策及其实质
十九世纪初, 布哈拉汗国以泽拉夫善河谷为基地, 控制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 人口约250万, 主要是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希瓦汗国位于咸海以南阿姆河下游的绿洲上, 国力强盛时还控制土库曼人的游牧地区,人口约80万,主要是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浩罕汗国以费尔干纳盆地为基地, 控制塔什干绿洲和锡尔河下游等地,人口约300万,主要是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
沙皇政府吞并中亚的野心由来已久。1716—1717年,彼得一世从阿斯特拉罕派出6,655人的大军远征希瓦失败,全军覆没。此后,彼得一世把眼光集中到哈萨克草原,指出这里才是通向中亚各国的“关键和大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沙皇政府把沿额尔齐斯河构筑的几个侵略据点加以连接,建成了从鄂木斯克到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的西伯利亚堡垒线。三十至五十年代,它又沿乌拉尔河而上修建了奥伦堡堡垒线,并继续向东延伸与西伯利亚堡垒线联结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东起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北沿鄂木斯克、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特洛依茨克,西止里海北岸的弧形堡垒线,对哈萨克草原构成3面包围的形势。
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沙俄以堡垒为基地,对哈萨克草原实行蚕食。沙俄的侵略激起哈萨克人民的不断反抗。直到1847年,沙俄侵略者把盖涅萨尔领导的武装起义镇压下去,才控制了哈萨克斯坦,打开了进入土尔克斯坦的大门。
1838年,英国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并于翌年8月占领了喀布尔。彼得堡获息,沙皇尼古拉一世便命令奥伦堡总督彼罗夫斯基出兵远征希瓦。1839年11月,彼罗夫斯基率领5千多人的军队,征用哈萨克克人的1万5千只骆驼运送给养,匆匆踏上征途。可是,荒原冬天的严寒和暴风雪冻死了骆驼和马匹,兵员损失一半,仓惶撤回。1840年6月,彼罗夫斯基回到奥伦堡后卸去总督职务。英国方面,也由于阿富汗人激烈反抗,被迫于1842年把军队撤回印度。
1847年,俄军在巴尔喀什湖东南强行建立科帕尔堡,在锡尔河口附近建立赖姆堡。1853年,重新任奥伦堡总督的彼罗夫斯基带领2千多军队,配备火炮,溯锡尔河上行,经过22天的围攻,攻陷浩罕的阿克麦切特堡。旋即在该地建立彼罗夫斯克堡垒(今克孜尔—奥尔达)。接着, 又在锡尔河下游构筑堡垒, 连接成锡尔河堡垒线。1854年, 西西伯利亚的沙俄侵略军从科帕尔南下渡伊犁河, 强行建立了维尔内堡(今阿拉木图), 连接成新西伯利亚堡垒线。
1854年, 按照尼古拉一世谕示设立的中亚军事问题特别委员会, 提出把锡尔河堡垒线和新西伯利亚堡垒线向前延伸、在锡尔河畔合围。沙皇马上予以批准。然而, 此时俄国陷在克里木战争中, 这一计划无法实行。
1856年3月, 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被英法打败之后签订《巴黎和约》, 妄图独占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的野心遭受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 沙俄的侵略矛头转向东方, 它认为加紧向中亚扩张是向宿敌英国实行报复的好办法。俄国驻伦敦使馆武官伊格纳切夫(他因在英国军备展览会上偷窃新式步枪子弹被当场抓住,遭英方驱逐回到彼得堡)当时提出, 必须“占领阿姆河, 让俄国的武装船只沿这条河开辟航运。这样一来, 即便不是在实际上, 也会在政治上和商业上从这个方向威胁大英帝国。”1858年5—12月,伊格纳切夫奉命率领使团从奥伦堡出发到希瓦和布哈拉访问, 收集了大量情报, 主张沙皇政府尽快吞并中亚。
1858年, 沙皇政府与奥伦堡总督卡捷宁、西西伯利亚总督加斯弗尔德和高加索部队司令巴里亚丁斯基研究了3路进兵中亚的计划, 首先是进攻浩罕汗国的塔什干。有10万人口的塔什干位于浩罕西北, 不仅是中亚的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是进入浩罕、布哈拉汗国的门户,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奥伦堡总督卡捷宁指出:“无论是我们对中亚地区影响的确立或是锡尔河防线本身的稳固,都取决于此举。”亚历山大二世审阅了卡捷宁的呈文,在上面批道:“我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同时指出要暂缓实行。因为俄国内部面临革命形势; 在高加索, 它与土耳其、伊朗关系紧张; 在远东,它要利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在中国趁火打劫。这时,沙皇政府只限于用小规模的出击来打通伸向中亚的交通线,尽量避免刺激英国。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资产阶级力图扩大市场,获取新的原料产地。当时,棉纺织业是俄国的主要工业部门,迫切需要大量进口棉花。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向俄国输出的棉花在1861—1862年减少到原来的1/6。棉花价格急剧上涨,1864年比1860年提高了4倍。棉纺织工业因缺乏棉花出现了危机,不少企业倒闭。俄国资产阶级把中亚看作原棉的廉价供应地,力图从这里寻找出路。从中亚运往俄国的棉花,1861年为15万2千普特,1862年增加到40万5千普特,1864年已高达70万4千普特。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沙皇政府加紧吞并中亚,保证有更多的原棉供应俄国棉纺织业。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缺乏同欧洲列强竞争的经济力量,因此,它主要依靠武力夺取市场和原料产地。
俄国资产阶级报刊为沙皇政府侵略中亚制造舆论。《俄罗斯通报》发表格麦斯特尔的文章鼓吹,由于美国出口停滞,政府必须放弃“等待时机的方针”,应采取“强制手段”来确立“对浩罕的文明化影响并加速消灭希瓦的抢掠和无政府状态”。同莫斯科商业集团有密切联系的保守派报纸《莫斯科公报》赞成夺取中亚,认为借此可重振俄国的声威。自由派的《呼声》杂志甚至号召仿效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的做法,用暴力和恐怖手段“把里海变成俄国的内湖”。
沙皇政府认为,殖民掠夺和对外扩张可以缓和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农奴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加强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从1858至1863年,它就不断为大举进攻中亚进行紧张的准备。
攻占塔什干
从1864年起,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沙皇政府的变化。农奴制改革期间出现的革命形势没有转变成革命。1861—1863年的农民运动被镇压下去。1863年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的民族起义, 在沙皇政府的镇压下也以失败告终。1863年沙俄摆脱了外交上的孤立, 同普鲁士接近起来。1864年5月21日,俄军攻下高加索山民最后一个堡垒。高加索战争结束了。1863年6月7日, 在沙俄武装进攻和外交讹诈的压力下, 中国的清政府终于答应沙俄割占巴尔喀什湖东南领土的要求, 并于翌年10月7日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1年, 奥伦堡总督贝扎克曾提出吞并中亚的具体方案, 即逐步把堡垒线联结起来, 占领土尔克斯坦和塔什干城。1863年,在贝扎克的默许下, 切尔尼亚耶夫上校带兵占领锡尔河边浩罕的苏扎克堡, 宣布该堡垒及周围居民“归俄国保护”。7月7日陆军大臣米留金将此事通知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哥尔查科夫在7月16日答复米留金说: “切尔尼亚耶夫上校不需要特别花销和牺牲而取得成功的行动, 使我们接近了预定的目的。”
沙皇政府认为, 把锡尔河堡垒线和新西伯利亚堡垒线联结起来的时机已到。1863年12月20日, 沙皇亚历的大二世向米留金下达命令: “随着1864年的来临, 即行着手按贝扎克海军上将的意见: 从锡尔河上的朱列克经苏扎克到奥里耶—阿塔, 进而沿喀喇套山脉将奥伦堡前哨线和西伯利亚前哨线联结起来……以便日后使边界从奥里耶—阿塔穿越奇姆肯特而推至阿雷斯河。”
1864年初, 切尔尼亚耶夫上校率领2,500的部队由维尔内出发,6月4日占领了奥里耶—阿塔。接着,维辽夫金上校率另1,200人的部队由彼罗夫斯克出发,6月12日夺取了土尔克斯坦城。9月2日,切尔尼亚耶夫的部队进入交通要冲奇姆肯特城。
沙皇政府拟定的特锡尔河堡垒线和新西伯利亚堡垒线联结计划完成后,切尔尼亚耶夫于9月27日率1,550人的部队,带12门大炮向塔什干进发。10月2日,俄军猛攻塔什干城失利,部队死伤78人,于10月7日撤回奇姆肯特。切尔尼亚耶夫的行动虽遭挫折,但它体现了1858年沙皇政府确定的进军意图。沙皇政府为安抚切尔尼亚耶夫,迅速向他提供经费,同时把他统率的兵员总数扩充到1万5千人。
从1864年秋,俄国吞并中亚3汗国的军事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11月21日,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向欧洲列强递交了沙皇政府的《公告》。《公告》把俄国对中亚的侵略活动解释成是被迫采取的。《公告》说:“俄国在中亚的地位,如同一切与半开化的、没有稳定社会组织的游荡民族接壤的文明国家的处境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边境安全和商业往来的利益,永远要求更文明的国家对那些以野蛮和狂暴扰人的邻居拥有一定的统治权。”《公告》虚伪地声称,奇姆肯特的堡垒线是俄国推进的“地理极限”,“在这个极限面前,我们必须停止”。因为与俄国为邻的,是“有稳定社会组织的3个汗国了”。在没有达到“边疆安全”以前,必须征服“没有一定社会组织的邻人”,直至有一条“安全而又富饶”的边界为止。
《公告》最后以美国、法国、荷兰和英国等文明国家的殖民政策作为历史例证,要求各资本主义列强,特别是英国,对俄国在中亚的所作所为不要干涉。
1865年春天,切尔尼亚耶夫根据沙皇政府的命令率军再次进攻塔什干,撕下了《公告》中所谓“地理极限”的骗人外衣。经过两天的炮轰,俄军于4月22日占领位于奇尔奇克河上的尼亚兹别克堡垒。他们把奇尔奇克河向塔什干供水的两条渠道引开,切断了塔什干居民的水源。这时, 浩罕汗国的摄政王阿利姆库尔亲自率领6千人马, 带着40门大炮从浩罕开来支援塔什干。
浩罕军队到达后, 塔什干的守城部队达到3万人。可是, 这支军队缺乏训练和组织, 武器装备也很落后。5月9日, 阿利姆库尔指挥塔什干保卫部队击退了2千名俄军的第一次进攻。近郊居民从7岁的小孩到70岁的老人, 为了庆祝胜利给穿铠甲的战士们送来了菜饭、饮料和水果。俄军稍加整顿后再次发动进攻。在激烈的混战中, 阿利姆库尔受了重伤, 不久死亡。中亚军队倚仗围绕塔什干约24公里的城墙固守。切尔尼亚耶夫于6月14—15日夜间率所部攻入城中。6月15和16日, 一直进行着街垒战。在城墙的工事上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每栋民房都经过白刃战方才易手。推进到城内的俄军炮兵, 奉命用炮火摧毁了顽强抵抗的街头堡垒。
俄军占领塔什干城以后, 切尔尼亚耶夫企图从该城居民得到一份正式文件, 借以表明他们是自愿臣服于沙皇政府的。切尔尼亚耶夫起初向一些头面人物提出要求, 但被拒绝, 结果这些人遭到逮捕, 最后是由赞成臣服俄国的最高法官拟出相应的声明, 让塔什干的长老及其他知名人士盖印。塔什干这个中亚最大的城市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中。
征服布哈拉和希瓦, 灭亡浩罕
1866年俄军从塔什干向布哈拉汗国进发, 5月24日攻占了布哈拉和浩罕两汗国之间的战略要地霍占(今列宁纳巴德), 10月2日占领乌拉秋别, 10月18日占领治扎克。
1867年7月11日, 亚历山大二世下令设置以塔什干为首府的土尔克斯坦总督管辖区, 下辖锡尔河省和巴尔喀什湖东南的七河省。任命陆军部办公厅主任考夫曼为首任总督,授予他广泛的军政和外交大权,以加快吞并中亚的步伐,确保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殖民统治。当地居民对沙俄侵略者深恶痛绝。同年11月13日,考夫曼向米留金报告他视察塔什干等地的情况时写道:穆斯林们“表现出那样的冷酷矜持、那样漠不关心,甚至藐视最高政权的代表……我终于确信,这里人心不附,确实不喜欢俄国政权和准备摆脱俄国的统治。”为了进一步征服中亚,考夫曼在1868年1月强迫浩罕签订一项“商务协定”,把浩罕变为俄国的附属国,俄国商人在汗国获得随意居留及建立商栈的权利,在捐税方面享有与穆斯林同等的待遇。接着,考夫曼便向彼得堡报告说:今后的任务是进攻布哈拉汗国。亚历山大二世亲笔批复:“我完全赞同。”
1868年4月30日考夫曼亲率大军向撒马尔罕进发。5月1日,俄军渡过泽拉夫善河击败布哈拉的军队。翌日,俄军开进撒马尔罕。考夫曼向沙皇报告:“中亚最古老最著名的城市、以其历史荣誉而自豪的伊斯兰教中心撒马尔罕不发一弹就陷落了。”5月17日,俄军占领卡塔库尔干。6月3日,考夫曼率领步骑2千多人的军队,带着20多门炮继续西进至泽拉布腊克高地,同布哈拉埃米尔(君主)穆扎法尔统率的主力军进行了决战。布哈拉埃米尔的6千御林军死伤过半,被俄军击溃。
当考夫曼和布哈拉埃米尔双方集中兵力在泽拉布腊克会战的前夕,撒马尔罕城中正酝酿着反俄大起义。6月1日,沙赫里夏勃兹的伯克(小封建主)们带部队从南边来到撒马尔罕城郊支援起义者,促成了起义的爆发。总共只有658人的俄国驻军,同俄国商人一起撤至撒马尔罕的禁城固守。在6月1日和2日,起义者和沙赫里夏勃兹部队不断猛攻禁城,从邻近的屋顶向被围者射击,放火烧毁禁城大门,甚至几次冲进禁城。俄军死伤达150人。6月3日,沙赫里夏勃兹人得知埃米尔的主力军败北,匆忙撤走。撒马尔罕的市民和城郊农民对禁城的围攻延续至6月7日。7天的战斗, 俄军伤亡达180人。
6月8日, 考夫曼回师撒马尔罕,对撒马尔罕居民肆意屠杀,甚至老人和儿童也不能幸免。著名的大巴扎(市场)和清真寺被焚毁。考夫曼听任士兵任意劫掠3天。兵营里开设集市, 收买士兵掠得的物品。“文明国家”的假面具揭开, 侵略强盗的真相毕露。
泽拉布腊克会战和撒马尔罕起义失败后, 考夫曼和布哈拉埃米尔于1868年6月23日签署协定: 布哈拉汗国承认俄国的保护,丧失了独立同外国进行外交联系的权利; 承认撒马尔罕和卡塔库尔干地区并入俄国; 交付50万银卢布的赔款。布哈拉沦为沙俄的附属国。
俄国在征服浩罕和布哈拉汗国的同时, 积极准备进攻希瓦汗国。1869年,俄军占领里海东岸的克拉斯诺沃次克湾,并以此为基地向东侵犯。这样, 沙俄从东、北、西3面完成了对希瓦汗国的包围。
1870年1月18日, 考夫曼致函希瓦汗, 催促答应俄方提出的臣服要求, 并且威胁说:“任何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如得不到答复,我将亲手去取得它。”4月14日, 他收到希瓦人的复函: 对俄军占领克拉斯诺沃次克提出抗议, “希望俄国沙皇勿热衷于在上帝所赐予他的帝国领地之外进行扩张, 勿贪求别国领土”, 拒绝向沙皇屈服。
1871年1月, 在陆军部召开的外里海边区事务会议上, 考夫曼提出加快进攻希瓦汗国。同年10月29日, 米留金在一份报告上批道:“迟早免不了要远征希瓦的”,应当及早做好各项准备。
1871年3月, 亚历山大二世批准考夫曼远征希瓦的计划: 由土尔克斯坦军区、奥伦堡军区和高加索军区3方面同时向希瓦发兵,并指定考夫曼担任总指挥官。当年6月, 沙俄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暂时推迟了对希瓦的围攻。
1873年2月, 亚历山大二世发布马上进军夺取希瓦的命令,
考夫曼率领4,600人的部队从塔什干出发,维辽夫金将军率奥伦堡部队3,400人从恩巴堡出发,马尔阔佐夫上校和洛马金上校率高加索部队4,300人分别从克拉斯诺沃次克和曼格什拉克出发,合击希瓦。除马尔阔佐夫率领的部队未能通过无水荒漠而折回克拉斯诺沃次克外,其余3路大军于1873年5月下旬迫近希瓦城。此时,希瓦发生政变。希瓦汗穆罕默德·拉希姆二世逃往土库曼草原。希瓦城一片混乱, 无法组织抵抗, 被俄军轻取。
1873年6月1日, 俄军俘获穆罕默德·拉希姆二世。考夫曼向他提出, 只要他答应俄方提出的条件, 就可以保住他的汗位。8月12日, 俄国和希瓦签订的和约规定: 希瓦汗无权独立进行外交活动, 同邻国的交往必须通过土尔克斯坦总督进行; 阿姆河右岸的希瓦领土并入俄国;保证俄国商人在希瓦有自由经商和免税的特权; 缴纳220万银卢布的赔款。从此, 希瓦汗国沦为沙俄的附属国。
沙俄在征服布哈拉和希瓦两汗国的过程中, 还把浩罕汗国的一部分领土连同塔什干、霍占等城市直接夺为己有。浩罕汗胡多雅尔甘当沙皇走卒, 拱手让出领土, 丧失许多财源, 乃向费尔干纳居民残酷榨取各种赋税来补偿不足。1875年7月, 费尔干纳各城爆发人民起义。胡多雅尔无力对付起义, 向考夫曼求援:“尽快派俄国军队带大炮到浩罕城来, 以免起义者的阴谋得逞。”考夫曼立即派出4千人的俄军前往镇压。当地人民对于“叛教的汗”及其亲信的仇恨迅速转到俄国人身上。起义者对俄军宣布了“圣战”。人民群众为自己祖国的独立不屈不挠地坚持了半年多的抗俄斗争, 一度攻入俄国占据的原属浩罕的土地, 包围霍占城,切断塔什干城的对外交通。1875年底至1876年初, 沙俄侵略军占领了包括浩罕、纳曼干、安集延和马尔格兰等城在内的整个浩罕领土。斯科别列夫率领的沙俄侵略军用大炮摧毁起义者的根据地安集延城, 2万多人被埋葬在废墟下。
1876年2月19日, 沙皇政府宣布取消浩罕汗国, 设置费尔干纳省。双手沾满中亚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斯科别列夫将军被任命为省长。
1873年俄军进攻希瓦期间, 掳掠土库曼人的约穆德部, 遭到激烈反抗。希瓦城陷以后, 考夫曼在7月18日命令一股俄军,“立即进逼位于哈扎瓦特运河及其支流附近的村庄,彻底毁灭约穆德人的村庄及其家园,没收他们的畜群和财产。”“这次征讨男女老幼概不饶命,把他们全杀死。”俄军冲进村庄,逢人就砍,连儿童老人都斩尽杀绝。几天工夫,就有16个村庄被毁。
中亚三汗国被吞并后,沙俄加快了对土库曼的侵略。1877年春天,俄军侵占了通向阿哈尔绿洲的门户克孜勒—阿尔瓦特。1879年1月,洛马金率部3千多人远征土库曼人的帖克部。他们在帖克人的格奥克—帖彼城堡下面遭到反击,死伤450余人。洛马金向沙皇政府报告:“帖克人实行了完全够得上最好的欧洲军队所能作到的抵抗,真是出乎意料。”
1880年2月,沙皇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必须吞并土库曼地区,把高加索和土尔克斯坦连成一片。沙皇在召见斯科别列夫将军时指出:“已经确定了的计划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得变动,也不得后退一步,因为这对于欧洲和亚洲都会成为我们软弱的表示,也会鼓励我们的敌手更加狂妄,而且可能使俄国所受损失比全部远征都大得无法估量。”沙皇任命斯科别列夫为外里海部队的指挥官,把这支部队扩充到1万1千人。当年,沙俄抢修了从里海东岸伸入阿哈尔绿洲的军用铁路,并给部队运来大批装备和给养。1880年12月23日,斯科别列夫开始围攻格奥克—帖彼城堡。城中2万5千帖克人进行殊死抵抗。次年1月城陷,被俄军杀害者计约14,500人。
1881年5月,沙皇政府宣布把里海东岸的新征服地正式并入俄国,建立了外里海省。
1884年1月,麦尔夫绿洲的土库曼部落在沙俄武力威胁下投降。沙皇政府又宣布设置麦尔夫州,隶属外里海省。
沙俄在土尔克斯坦的军事殖民统治
沙皇政府用暴力征服中亚,占领了富饶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广大地区, 建立以塔什干为首府的土尔克斯坦总督管辖区, 下辖锡尔河、费尔干纳、撒马尔罕、七河和外里海5个省, 控制着名存实亡的布哈拉和希瓦两汗国。
战争结束后, 土尔克斯坦依然被看作是一个“军事地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塔什干, 城内“不仅有军事堡垒, 不仅有很多门前闪耀着刺刀和大炮的兵营, 而且大部分的官吏都是军人, 大部分机关是军事机关, 集会是军人的集会, 俱乐部、图书馆和学校也都是军用的。甚至在这里的教堂也是军用的……无论走到那里, 都可看到, 除了士兵、军官、将军以及他们的妻子和儿女之外, 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人, 非军人在这里不知不觉地淹没在占绝大多数的军人之中”。
沙俄依靠军事手段来维持殖民统治。只要土著居民稍微表现出一点不满情绪, 马上便会遭到血腥镇压。若是某地发现一具被打死的俄罗斯人的尸体, 附近的村落便会被烧光。斯科别列夫凶恶地说:“在亚洲, 和平的长久与短暂是与你对敌人的屠杀直接成正比的, 我认为这确是一条定理。对他们打击得越凶狠, 他们就安分得越长久。”
继军事暴行之后, 是更加可怕的经济压榨。由于俄国当局的殖民政策, 对当地居民的捐税增加了三、四倍, 而在某些场合下竟增加15倍。居民不断大量死亡。例如, 有一个地方, 在俄罗斯人来到之前, 有45个村落956所房屋, 经过推行殖民化政策20年后, 只剩下36个村落817所房屋, 其中225所房屋已无人居住。
为满足俄国对廉价棉花的需求, 土尔克斯坦植棉地区从1886年的13,200公顷增加到1914年的597,200公顷。沦为附属国的希瓦汗国也不例外, 1885年出产皮棉5万普特, 1910年增加到60万普特。种植粮食的耕地大量减少。土尔克斯坦过去粮食自给自足,这时不得不从俄国输入。同时, 土尔克斯坦成了倾销俄国粗劣工业产品的市场。
沙皇政府还把掠夺的所谓“剩余土地”分给俄罗斯移民和哥萨克,培植军事殖民统治的社会支柱。在农奴制废除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在沙皇政府的鼓励下纷纷涌来占据中亚的肥沃土地,而土著民族则被迫迁到贫瘠的地方去。以七河省为例,1883年俄罗斯移民和哥萨克为2,500人,1903年增加到9万5千人,1911年激增到17万5千人。1914年,七河哥萨克军就拥有土地70万俄亩。
中亚各族人民饱受宗教压迫和民族压迫。穆斯林各民族皆被歧视为信仰“异教”的“异族”。沙俄殖民当局肆意摧残他们的民族文化,封闭他们的学校,强行推行“俄罗斯化”政策。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沙俄用武力吞并中亚3汗国的结果,就是把土尔克斯坦变成俄国“最纯粹的殖民地”①。在这里,俄国资本主义纯粹的殖民地掠夺与沙皇制度对异族的军事封建压迫交织在一起,并且以最野蛮、最残忍的形式表现出来。
注释
① 《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