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1月18日,为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新秩序,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历时达半年之久的和平会议。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会议产生了国际联盟,并对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5个战败国分别缔结了《凡尔赛和约》、《圣日耳曼和约》、《纳伊和约》、《特里亚农和约》及《色佛尔和约》。根据这些和约所确立的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和新秩序,就被称为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是几个战胜的协约国列强妥协分赃的产物,它对战败国实行了骇人听闻的制裁和掠夺,给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套上了新的枷锁,还把矛头指向苏维埃俄国和各国革命运动。巴黎和会在世界现代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也是污秽的一页。
列强的分赃计划
1918年11月11日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与德国外交大臣埃尔茨伯格为团长的求和代表团,在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福煦元帅乘坐的列车上,签订了停战协定。这场历时4年零3个月、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的帝国主义战争宣告结束。
贡比涅停战协定为期36天,其间德国曾5次请求缔结和约,都遭到拒绝。停战协定不得不一再延长。表面上的原因是协约国要等待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到来。实际上,却是因为协约国集团内部就缔结对德和约的条件,在预备性谈判中一直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各怀鬼胎,勾心斗角,都想在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多分一些赃物,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的掠夺野心并抑制对手。
法国虽然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但已跃居第一号陆军强国。鉴于普法战争的耻辱和大战中成为进攻目标的教训,法国害怕德国东山再起,尽量想方设法削弱和肢解德国,以便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它的具体目标是:收复失地(即普法战争中割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把边界推到莱茵河,索取巨额赔款,大量裁减德国军备,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它对土耳其在中近东的领土甚至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也怀有领土野心,并且力图插足和控制中欧和东南欧。法国这项分赃计划的执行者,就是具有丰富外交和政治斗争经验、外号为“倒阁能手”和“老虎”的总理克利孟梭。
英国带着分赃计划出席和会的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生意人和滑头政客”劳合·乔治。根据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英国不愿德国被肢解或过分孱弱,以利于同法国抗衡和制约苏俄。但英国又要大大削弱德国的竞争能力,剥夺其全部殖民地和绝大部分军舰及商船,以利于巩固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它想利用日本与美国抗衡,也支持意大利和巴尔干国家拆法国的台。
美国在大战中发了横财,从债务国变为债权国,集中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经济实力陡然增长,使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大大增强,并一跃称雄于世界舞台。为进一步扩大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首先要抑制英法,办法是:一、保持一个拥有一定实力的德国,使它成为在欧洲抗衡英法的力量;二、大力鼓吹并迫使英法承认贸易、航行自由等原则,以便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进英法的地盘,逐步排挤英法的原有势力。其次要削弱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势力,办法是:一、争取它所主张的“门户开放”原则获得国际承认;二、以协约国的集体名义接管德国在华权益,以排除日本独占的企图,使美国自己取得染指的机会。再次是建立国际联盟,把国际联盟纳入和约内容,以便利用自己支配下的国联来控制世界,并通过国联的处置,分得殖民地。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并在和会上兜售的纲领,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早在1918年1月8日演说中提出的“十四点”原则①。美国上述的各项考虑大都是这“十四点”原则的体现。威尔逊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不惜远涉重洋,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到巴黎,这是美国建国以后总统第一次参加大型国际会议,也是出席和会的唯一的国家元首。
意大利的打算是独霸亚得里亚海,把过去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领土和战时英法意俄瓜分土耳其密约中所允诺给意大利的领土,并入自己的版图,还要进占巴尔干,首先是阜姆港。它在和会上虽然也跻身于强国之列,毕竟实力不够,力难从心。意大利派遣了以总理奥兰多为首的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
日本的主要目标在远东,即:使强占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合法化,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获得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加罗林、马绍尔、马利亚纳群岛。日本代表团是由西园寺公望侯爵、牧野男爵、新田子爵等组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上述掠夺野心是互相冲突,矛盾重重的。
协约国对和会的操纵和控制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和紧张的筹备,1919年1月18日,规模空前的巴黎和会终于在法国外交部大厅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有:英、美、法、日、意、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海地、秘鲁、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乌拉圭、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今南斯拉夫)、希腊、中国、暹罗(今泰国)、汉志、利比里亚、以及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南非;此外还有印度。①代表达1,000多名,其中全权代表只有70人。
和会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强权政治的原则:
第一,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出席会议的国家分为4类:第1类是“享有整体利益”的国家。即会议的组织者和操纵者美、英、法、日、意5个国家,可以参加一切会议;第2类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战国,包括比利时、中国、巴西、希腊、印度、英国几个自治领、危地马拉、海地、汉志、洪都拉斯、古巴、利比里亚、巴拿马、尼加拉瓜、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暹罗、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可以出席与他们有关问题的会议;第3类是与德、奥等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其中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乌拉圭,其代表只能在讨论涉及本国问题时才允许出席;第4类是中立国和即将成立的国家,它们可以在5个大国中的某一国的邀请下,就直接有关的问题发言。会议把苏维埃俄国排除在外,德奥等战败国也不允许出席。
巴黎和会会场
其次,代表名额也是不平等的:第1类国家可以派5名代表;比利时、巴西、塞尔维亚可以派3名,其余国家只能派2名或1名。
第三,和会把会议分为3种:最高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和全体会议,以便列强操纵。为了保证会议按几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愿进行,和会成立了由5国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会议”,即最高会议,它操纵了和会进程和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十人会议”成员是:美国的威尔逊和兰辛、法国的克利孟梭和毕松、英国的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意大利的奥兰多和索尼诺,以及日本的牧野男爵和新田子爵。克利孟梭赤裸裸地说:“只有5大强国先行决定了一切重大问题,然后才走进会场。”这充分暴露列强主宰国际事务的本质。全体会议选举克利孟梭为大会主席,兰辛、劳合·乔治、奥兰多和西园寺公望为副主席。
在和会进行过程中,他们仍然感到“十人会议”对于解决分赃问题很不方便,又成立了由美、英、法、意首脑组成的“四巨头会议”和5国外长组成的“五人会议”。即使在“四巨头会议”中,奥兰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配角而已。威尔逊、克利孟梭、劳合·乔治才是和会真正的主角,他们操纵了和会的一切大权。至于全体会议,在长达半年的会期里只开过7次,而且都不过是走过场。
会议一开始,就在程序问题上争吵起来。第一天,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发表开幕演说,要求首先制裁战争祸首、肢解德国。威尔逊则主张以“十四点”为原则,先制订《国际联盟盟约》和建立国联。劳合·乔治提议先讨论殖民地问题;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竟闹得不可开交。
建立国际联盟
建立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各国人民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浩劫后,渴望和平,期望能建立一个保障和平的国际机构。几个战胜国首脑正是迎合这种愿望,想把自己装扮成和平卫士,而威尔逊则显得特别起劲。
建立国际组织的方案有好几个。法国的方案是由劳动部长里昂·布乔亚为首的政府特别委员会起草的。其要点是规定德国不得加入国际组织,设立国际军队和参谋本部,以达到由陆军首强法国来控制这支国际军队,从而控制这个国际组织的目的。以菲利莫尔勋爵为首的英国委员会也拟订过一个方案。它设计的国际联盟实际只是几个大国的仲裁机构,目的是要协助英国进行殖民统治。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为首的一批人也拟订了一个草案。它准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规定全体成员国互相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原则,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案提出只要取得国联会员国3/4的同意,便可以修改这些国家的组成及其边界。这显然是要削弱英法,并通过国联,取得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以这个草案为蓝本作了修改后,威尔逊提出了一个新的国际联盟草案,称为巴黎方案。该方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定把德国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委任统治。各方在国联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威尔逊主张首先讨论国联问题。他坚持国联盟约应与和约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所有国家都具有约束力,遭到英法的坚决反对。“十人会议”对此进行了长达4天的争论,未获结果。最后才达成妥协:决定国联问题与其他问题同时平行讨论。为了起草《国联盟约》,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以其住地被称为“克利容饭店委员会”,威尔逊亲任主席。
列强在关于萨尔的归属和关于海上自由是否应列入《国联盟约》等问题上争执激烈,相持不下。法国要求取得原德国领土萨尔,以补偿战争中的损失。美国则害怕法国取得萨尔丰富的煤矿后,会在欧洲变得过分强大。英国反对在《国联盟约》中列入海上自由条款,以维护自己的海军优势和贸易地位。美国则力图以海上自由为名,向世界海洋扩张。这些争执都牵涉到这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矛盾尖锐,难以调和。但是威尔逊在和会上的地位,由于国内反对派势力的增长而遭到削弱。反对派特别攻击威尔逊搞国际联盟,是违反华盛顿不要干预欧洲事务的遗训,背弃了门罗主义传统,使威尔逊处境窘迫。
为了不给反对派以口实,威尔逊力图在《国联盟约》中加上关于门罗主义与《国联盟约》不相抵触的一条说明。英法看准了威尔逊的弱点,不予同意,并以此为手段,迫使威尔逊在萨尔及海上自由问题上让步,终于达成了一笔政治交易。
4月14日,克利孟梭表示:法国可以同意把关于门罗主义的说明列入《国联盟约》,要求美国也同意把萨尔交法国委任统治。威尔逊被迫同意。同时,英美也达成妥协,美国保证放弃海上军备竞争,以换取英国支持在《盟约》和萨尔问题上对自己的支持。
这样,英法才最后接受了《国联盟约》草案。在这场交易中,英法得到的是实惠,而美国得到的只是《国联盟约》一纸空文。劳合·乔治和克利孟梭利用了威尔逊贪图虚名和对国际联盟不顾一切的追求,玩弄手段,把他戏弄于股掌之中。4月28日,《国联盟约》在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
《盟约》规定:凡参加对德作战的国家及新成立的国家,均为国联创始国;战时13个中立国被接收为会员国,其它国家则须大会2/3的票数通过,并经行政院一致同意方可加入。国联的权力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会议及行政院。美、英、法、意、日为常任理事国,还有4个可更换的非常任理事国。
《盟约》还确定了殖民地委任统治制。委任统治分为3类:第1类是原属于土耳其的阿拉伯地区,因较为发达,可“暂被承认为独立国之程度”,受委任统治国指导;第2类是中非和东非地区,在短期内不赋予独立之诺言,委任统治国必须负地方行政之责;第3类是西南非洲和南太平洋一些岛屿,委任统治国可视作本国领土的一部分。国联把上述地区交给英国、法国、比利时、日本和英国自治领,但未规定委任统治的期限。美国又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因此,美国尽管为国联的创立煞费苦心,到头来却毫无收获。不仅没有捞到殖民地,连成立后的国联也被英法所控制,因为根据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1票,这样仅英国与自治领就拥有6票,当时美国根本不能控制其他国家,行政院由9国代表组成,其中包括5名常任理事国(英、法、意、日、美)和4名非常任理事国,美国也不能操纵。因此在1919年7月,当威尔逊带着以巨大代价和全力以赴换来的《国联盟约》回到国内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讽刺、谴责和反对之声,“对他不满的人士”形成了一个反威尔逊的广泛联盟。1919年11月19日,美国参议院以53:38的多数拒绝批准和约。
国际联盟并没有成为“和平的工具”,相反,它是一个强盗的联盟。列宁指出:“这个臭名远扬的‘国际联盟’,它企图瓜分管理各国家的权利,企图分割世界”①。它的作用只是巩固了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体系,成为镇压各国革命运动和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
苛刻的对德和约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的一个主要议题。和会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最激烈的角斗。列强像几头恶狼一样,为分食一头倒下的野兽而相互撕咬。
法国想夺得最大最肥的一块肉,把边界推移到莱茵河,在左岸成立一个依附于法国的莱茵共和国;夺取萨尔地区,利用洛林的铁和萨尔的煤构成一个工业基地;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但泽在内的大波兰,既用它来箝制德国,又用它来牵制苏俄。英美怕法国过分强大,反对法国的过分要求,他们不同意法国占领莱茵区,也不让法国在萨尔享有行政统治权,最多只能享有对煤矿的一定开采权。3月25日,劳合·乔治提出了一个备忘录,即著名的《枫丹白露文件》,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他认为,即便把德国削弱到1个五等国的程度,也无济于事。“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备忘录提出莱茵区仍属德国,但要非军事化;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法国对萨尔煤矿享有10年开采权;波兰得到但泽走廊。
关于赔款问题,原已由澳大利亚总理休斯担任主席的专门委员会,拟定赔款总额是4,800亿金马克,但法国要求6,000亿至8,000亿金马克。劳合·乔治在备忘录里则认为法国提出的数字是“疯狂的幻想”。他坚持主张赔偿“只能由参加过战争的那一代人负担”,赔款数额应与德国的支付能力相适应。在赔款的分配上,他提出法国得到50%,英国30%,其他国家20%。英国出席和会的代表、著名经济专家凯恩斯则认为,德国的赔偿不应超过500亿金马克。
美国唯恐把德国这只下金蛋的母鸡勒死,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杀鸡取卵,主张赔款数额要少一点。美国代表提出的赔款总额为2,280亿金马克。美国更反对英法把偿还美国的债款和赔款问题联系在一起。
法国对《枫丹白露文件》强烈不满。克利孟梭反唇相讥说,如果英国宽宏大量的话,应在殖民地和海洋方面给予德国补偿。法国坚持它应享有赔款份额的58%,英国为25%。威尔逊则建议折衷,法国为56%,英国为28%。
会议从这个房间吵到那个房间。威尔逊、克利孟梭都一度以回国或退出会议相挟。经过幕后交易,同时迫于英美联合阵线,法国才同意达成妥协。4月25日,以勃洛克道夫-兰道为首的德国代表团被召到巴黎,领取和约的初步文本。
但德国并不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它知道协约国内部矛盾重重。代表团临行前,德国政府召开一系列会议,准备对协约国的方案进行讨价还价,尤其不愿意承认德国是战争元凶。勃洛克道夫-兰道说:“有人要求我们承认是战争的唯一祸首,如果我本人这样承认,那是撒谎”。5月12日,政府部长谢尔曼对在柏林街头举行反和约示威的群众演说:“让那些想要签署这样和约的手趁早烂掉吧。”5月29日,勃洛克道夫-兰道向和会提出了反提案,主要内容是:德国同意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坚决要求加入国联;放弃阿尔萨斯—洛林,但要举行公民投票;愿将波兹南的大部分归还波兰;同意将殖民地交给国联,但德国应享有委任统治权;答应缴纳1,000亿金马克的赔款;对战争责任问题要成立“公开委员会”调查。
6月16日协约国对德国作出答复,对原文本略作改动,主要改动仅仅是:法国放弃对萨尔区实行政治统治,任命5名专员负责行政管理;在上西里西亚举行公民投票。克利孟梭强调,对于“今天这一条约文本,要么完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6月21日,德国政府通知准备签署和约,但不承认应负战争罪责。克利孟梭答复说,和会不接受任何修改和保留,德国只能签字或者拒绝签字。6月23日,德国国会通过了无条件签署和约的决议。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48年前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地方,举行了对德和约正式签字议式。《凡尔赛和约》由此得名。
《凡尔赛和约》是十分苛刻的,主要内容有: 1.疆界问题;2.限制军备;3.赔款;4.殖民地问题。
关于德国的疆界,《和约》规定德国应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但行政管理权属国联,为期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河的右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马尔梅迪、欧本及毛莱斯纳地区归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的一部分归丹麦;西普鲁士的大部、东普鲁士的一部分、波兹南及波美拉尼亚某些地区交给波兰;但泽为自由市,但泽所属地区交国联管制;上西里西亚南部的古尔琴地区划给捷克。这样,德国便丧失了原有领土的1/8和人口的1/10。
《凡尔赛和约》签字
关于限制军备问题,《和约》明确规定:解散德军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步兵不应超过7个师,骑兵不超过3个师),其中军官不得多于4,000人;禁止拥有空军、海军航空兵及使用飞船、坦克和重炮、毒气;各类海军舰只不超过36艘(包括装甲舰6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鱼雷舰各12艘),不得配备主力舰,禁止德国拥有潜艇。设立3个国际监察委员会,督察和约军事条款的实施。
关于赔款问题,《和约》规定成立特别的赔偿委员会,在1924年5月1日前确定应在30年内付清的总额(后来确定的赔款总额为1,300亿金马克)。1921年5月1日前,德国应以黄金、船只、商品和有价证券交付200亿金马克。此外,德国还应交付全部1,600吨级以上的商船、一半1,000吨级以上的商船、1/4的渔船、1/5的内河船只;5年内德国还应为协约国建造20万吨商船;德国须在10年内向法、意、比分别提供14,000万吨、7,700万吨和800万吨煤,及牲口、机器,颜料等化工产品。
按照和约,德国交出全部殖民地,并按委任统治原则交给有关国家:东非的坦噶尼喀归英国,卢旺达一布隆迪归比利时,基翁格归葡萄牙,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所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亚交给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归新西兰,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则由日本委任统治。
《凡尔赛和约》是一项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是取得胜利的强盗和掠夺者强加给战败的强盗和掠夺者的不平等条约,真正受害的是德国人民。所以列宁指出:“这个和约比我们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更野蛮、更带有强制性。”①“《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是一个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②
策划武装干涉苏俄和匈牙利革命的大本营
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锁链,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惶恐不安。他们企图建立起“一道防疫带”,阻止革命的蔓延,还策划行动,要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于摇篮之中。
早在签订停战协定的第二天,协约国总司令部参谋总部就制订了“消灭布尔什维主义”的计划。这个计划预定要出动24个师(其中法国5个师、英国7个师、希腊10个师、意大利2个师。),以加强在北方、在彼得格勒方面和其它地区业已开始的反苏军事行动,并假道罗马尼亚和黑海对乌克兰进行武装干涉。
到1918年底,大批的武装干涉军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威登陆。协约国海军侵入波罗的海的苏俄领海。但这时协约国干涉军的主攻方向是俄国南方地区。11月底,法军陆战队在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和诺沃罗西斯克登陆。武装干涉者还通过黑海,把军队和援助白卫分子的物资源源运到俄国南方。这样便出现了协约国列强对苏维埃俄国进行公开武装干涉的时期。于是在巴黎和会上,如何干涉苏俄也成了一个重要议题。在商讨和会议程时,威尔逊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全面讨论同俄国的关系问题。”福煦元帅在和会的预备会上,赤裸裸地建议向苏俄发动进攻。帝国主义对扼杀苏维埃政权是完全一致的,但在策略手段上却有分歧。在1919年1月16日的“十人会议”上,劳合·乔治提出了3种解决俄国问题的办法:武装干涉、封锁和试图达成协议。但他估计到前两种办法前景不妙,因此最好是先谈判。美国支持这种意见。法国却不同意,而主张武装干涉。意大利外长索尼诺干脆要求组织一支反苏志愿部队。当时,苏维埃俄国的革命正处于凯歌行进的时期。武装干涉者的前几次侵犯在和会开幕时已被打退,红军在各条战线转入反攻。红军节节胜利的消息,打乱了干涉者们的部署。
作为缓兵之计,“十人会议”于是决定委托威尔逊邀请在俄国交战的各方派代表,出席关于恢复俄国和平问题的会议。1919年1月22日,各报刊登了威尔逊的呼吁书。为了缩小影响,会议准备在黑海海峡中的马尔马拉海僻静的王子岛召开。但协约国并没有诚意,威尔逊的呼吁书根本不列收件人的姓名,苏维埃政府没有收到“十人会议”直接发出的正式呼吁书。尽管如此,真诚渴望和平的苏维埃政府仍同意派代表出席会议,并准备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承认战前的债务和偿付利息,提供某些租让权,条件是必须从苏俄境内撤走一切外国军队。这一行动揭穿了帝国主义假和平、真干涉的伎俩,使他们陷于被动局面。所以威尔逊说:“他们这一行动蓄意使人难堪。”协约国最后借口俄国各反革命政府拒绝同布尔什维克会谈,使王子岛会议流产。
和会操纵者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根据威尔逊的建议,派遣以美国出席和会代表威·蒲立特为首的特别代表团前往苏俄进行活动,名义上是代表英美两国,了解谈判的条件,实际上是为了猎取情报,赢得武装干涉的时间。2月底蒲立特向苏俄政府提出了8项谈判条件①。
为了摆脱战争,争取喘息时机,列宁原则上同意这些条件,但对每一条又都提出了若干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如第2条改为:“俄国境内所有事实上存在的政府在辖区内保持政权,但人民自愿更换政府的情况例外。”第8条改为:“一切外国军队应一律撤出俄国,对各个反苏政府的一切军事援助应予停止。”另外关于承认旧债问题,改为“应由旧俄所属各国平均分摊”等等。苏俄代表与蒲立特终于草签了一项有关停战的预备性条约。当蒲立特把这项条约草案带回巴黎后,高尔察克已经向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进攻。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出尔反尔,竟否认曾委托蒲立特去签订任何条约。
巴黎和会不但积极策划反对苏维埃俄国,而且也是策动武装干涉匈牙利革命的总指挥部①。
早在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的前几天,即1919年3月19日,协约国通过其驻匈军事代表威克斯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求匈牙利驻东线军队后撤大约100公里,空出来的地方由罗马尼亚军队及协约国联军占领。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忙于分赃的帝国主义首领们对此惊慌失措。巴黎和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所谓的“匈牙利问题”;协约国总部也下令禁止同匈牙利贸易,实行经济封锁。3月27日,出席和会的美国代表团在讨论匈牙利问题的会议上提出了3个方案:(1)英、法、美、意军直接占领匈牙利;(2)在罗马尼亚、捷克和塞尔维亚军的协助下组织对匈牙利的武装干涉; (3)在匈牙利右派社会党人协助下准备反革命政变。讨论这个方案时,法国代表赞成第一个方案;英美赞同第二个方案, 并把它同第三方案结合起来。但是, 这一计划没有立即实施。 4月4日, 他们先派遣以史末资将军为首的“和平使团”前往布达佩斯,向匈牙利共和国领导人库恩·贝拉递交一份照会,要求匈牙利红军撤至协约国1918年11月13日划定的分界线。
4月16日,罗马尼亚军发动进攻,开始了武装干涉。参加进攻的还有法国、捷克和塞尔维亚的军队。6月,匈牙利红军切断了罗马尼亚和捷克军的战线,反攻取得胜利。6月16日,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宣告诞生。6月8日和13日,克利孟梭代表巴黎和会向匈牙利政府两次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匈牙利红军停止进攻,并撤退到1918年11月13日停战协定规定的分界线内。作为交换条件,保证让罗马尼亚军也撤到蒂萨河以东,并邀请匈牙利政府参加巴黎和会。通牒威胁说:“如果从6月14日中午起,4天之内没有接到
确实执行这一决定的消息,各国认为有权派遣军队或采取其他措施。”
6月19日,匈牙利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改良主义者占多数的情况下接受了克利孟梭的最后通牒。匈牙利红军后撤了,克利孟梭却背信弃义地让罗马尼亚军继续留在匈牙利境内。
此时,武装干涉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匈牙利:在南面有法军3个师、塞尔维亚军3个师;在东方,有罗军6个师;在北部有捷军4个师。7月5日,巴黎和会作出了进一步武装干涉匈牙利革命的决议。在协约国的武装干涉下,双方军事力量过于悬殊,加上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的叛卖和匈牙利共产党指导方针上的失误,8月初,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终于被颠复。
围绕中国山东问题的斗争
中国作为参战国,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但只被列为“享有局部利益”的第2类国家。中国派出的代表有5人(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可是只准有2人同时出席会议,他们的任务只是“申述自己的情况和理由”。即使在讨论山东问题时,也总共只被邀请参加过3次会。
按理,巴黎和会应无条件地把战败的德国占据我国山东的一切权益归还中国。和会在讨论殖民地分配问题时,日本代表牧野竟无理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交给日本,并搬出1915年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和1917年日本与英、法、俄、意签订的秘密协定等,作为根据。中日代表在会上辨论的消息传到中国,舆论哗然,全国人民纷纷致电中国代表,要他们坚持主张,不得退让。在国内舆论的声援下,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7项希望条件: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退外国邮局和有线、无线电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在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但这两个提案,均被操纵和会的“十人会议”以与和会无关为理由,予以拒绝。在1919年1月27日和28日的会议上,王正廷和顾维均据理力争,要求归还山东,在日本压力下,北洋政府外交次长曹汝霖却说此举纯属王、顾2人的“擅自行动”,以讨好日本。4月,和会继续讨论山东问题。在4月22日、29日和30日的3次4国首脑会议上,就决定了山东问题的命运。中国代表被拒之门外,连会议记录也不让看。
英法两国支持日本的蛮横要求。美国在会议开始时为了贯彻“门户开放”原则,并出于与日本在远东利益上的矛盾,建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和会接收,由“国际共管”。日本反对,并且以拒绝加入国联和签署和约相威胁。在这个关键时刻,威尔逊为了使国联不至垮台,旋即转变态度,讨好日本,再也不提山东交国联共管。美国的做法,充分暴露出威尔逊所鼓吹的“公正”“正义”的本质。连兰辛也出于私人的不满说,威尔逊的做法“出卖了一个伟大的原则”。1919年4月30日,“三巨头”召开最后一次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只邀请日本代表参加,而把中国代表拒之门外。
会议把炮制出来的解决山东问题的方案写进了《凡尔赛和约》第156条至158条。条文规定:根据1898年中德条约及关于山东省的其他一切协定,德国所获的胶州地区、铁路、矿山、工厂、海底电缆和一切附属之权利,“均为日本获得并继续为其所有,”甚至连各种档案、文书均应移交日本。这是一个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决定。
中国代表向“三巨头”会议提出抗议,并声明“对该项条款有保留之义务”,但北洋军阀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作出了丧权辱国的决定,密电中国代表签字。消息传开,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巴黎和会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决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点燃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导火线。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对奥、匈、保、土和约的签订
《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协约国相继与其它几个战败国签订和约。在讨论这些和约时,协约国列强之间也是矛盾尖锐,特别是在瓜分土耳其领土问题上,冲突激烈。
法国在多瑙河和巴尔干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支持罗马尼亚、波兰、塞尔维亚、捷克的领土要求,企望由这些国家组成亲法政治集团。英美反对法国势力的扩大。英国力图把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领土割让给在它控制下的希腊。意大利则企图分得一份丰厚的“土耳其遗产”,要求盟国履行秘密协定①中许下的诺言,甚至要求得到连密约中也未作规定的阜姆(里耶卡)港。1919年4月底,在意大利的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后,以奥兰多为首的代表团离开和会回到罗马以示抗议,但无人理睬,后来又不请自回。
对奥和约是在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的,故称《圣日耳曼和约》。和约确认奥匈帝国的解体,禁止德奥合并,承认匈、波、捷、塞等国的独立和疆界。它把原属奥匈的南斯拉夫人地区划给意大利和塞尔维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归捷克;布科维纳、德兰西瓦尼亚划给罗马尼亚;南提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岛划给意大利,阜姆成为自由港。和约规定:奥地利必须废除强迫征兵制,陆军不得超过3万人,不得拥有空军和海军舰队,只允许在多瑙河上保留3艘小舰。战争赔款的数额和交付期限授权由赔偿委员会决定。
1919年11月27日,在巴黎近郊纳伊签订对保加利亚的和约。和约确认南多布罗加并入罗马尼亚,将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保加利亚因而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军队被限定为2万人,赔款数额为22亿5千万金法郎,分37年偿付。另在6个月内向塞、罗、希3国交付7万多头牲口, 5年内供给塞5万吨煤。
由于匈牙利在1919年爆发革命,直至1920年6月4日,协约国才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与匈牙利资产阶级政府签订和约。它规定:匈牙利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给捷克;德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奇卡和巴纳特西部归塞尔维亚;布根兰德留给奥地利。匈牙利陆军限为3万5千人,并承担原奥匈帝国的一半赔款。
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与土耳其苏丹政府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签订和约。《色佛尔和约》规定,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脱离土耳其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的独立;除伊斯坦布尔城及郊区之外,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划归希腊;基里基亚以及安纳托里亚南部几个州划归法国,东部一部分划归亚美尼亚,东南部划归“自治”的库尔德斯坦。和约还规定了一些苛刻的奴役性条款,例如: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各国商船和军舰开放,由实际上主要从属于英国的国际的海峡委员会监督,土耳其无权过问,英法等国对土耳其继续保持领事裁判权,并对土耳其财政施加监督。和约还规定土耳其军队不得超过5万人,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海军只能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舰。这份苛刻的和约是凡尔赛体系中最带有奴役性的一个条约,不仅使土耳其丧失了4/5的领土,而且几乎丧失了独立和全部主权,但由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政府,始终拒绝承认《色佛尔和约》。
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体系
由《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几个和约构成的凡尔赛体系,仅仅是几个战胜的大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激烈较量之后达成的暂时妥协而己。它是极不稳固的,连克利孟梭的助手塔迪厄也承认:“这次和约同所有其他和约一样,仅仅是,而且不能不是战争的继续”。靠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来的“新秩序”,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加深了各种矛盾。
首先,几个和约对战败国都具有肆无忌惮的掠夺和奴役性质,深化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这些和约不仅分割了德、奥等国的领土,还把它们抢劫一空,甚至剥夺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德国之所以在和约上签字,完全是被迫和强制的。《凡尔赛和约》墨迹未干,德国就寻找借口不履行和约条款。希特勒正是利用复仇主义情绪和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把德国引向法西斯主义和发动战争的道路。
其次,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主要捞到好处的是法、英、日,而美国得到的只是《国联盟约》一纸空文,并未捞到实惠。美国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它重整旗鼓,不久便发起华盛顿会议,与英日在远东进行争夺;在欧洲则加紧扶植德国,以对抗英法。此外,意大利对分赃不匀十分不满,英法之间在欧洲的矛盾也在上升。这就使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第三,深化了帝国主义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和会把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领土以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重新瓜分,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套上了新的殖民枷锁。和会无视中国人民的主权,把中国的山东省私相授与。这一切都加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也必然会加强他们的反抗。
此外,这一体系是敌视苏维埃俄国的,它也加深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凡尔赛体系内部的这些矛盾告诉我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必然要发生新的冲突,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走向新的高涨,因此,凡尔赛体系是极不稳固的。
所以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整个地球上受奴役的7/10的居民已经忍无可忍了,他们渴望有人发动斗争,使这些国家都开始发生动摇。”①凡尔赛体系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注释
① 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要点为:1.“公开外交”;2.“海上贸易和通航自由”;3.“消除国际贸易障碍”;4.“裁减军备”; 5.“公正解决一切殖民地争端”;6.“德国退出它所占有的一切领土,解决有关俄国的各项问题。”7.“解放并恢复比利时”;8.“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9.“修正意大利边界”;10.“奥匈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享有自治权”;11.“德军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保证塞尔维亚拥有出海口”; 12.“达达尼尔海峡对各国船只开放”; 13.“凡波兰人居住的领土均应属于波兰,并拥有出海口”;14.“建立国际联盟”。
① 印度当时不是英国的自治领,属英国政府印度部管辖。印度出席和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印度部大臣门德枢。
① 《列宁全集》第30卷,第408页。
① 《列宁全集》第30卷,第248页。
② 《列宁全集》第31卷,第291页。
① 这些条件是:
1、各战场停止军事行动。
2、所有事实上存在的政府仍驻留在原来的辖区内。
3、苏俄同海外联系所必须的铁路、港口应遵守国际铁路及欧洲其他港口的现行规则。
4、保证各协约国臣民享有自由进入苏维埃残国的权利和充分的安全。
5、赦免双方全部政治犯,曾站在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全部俄国人也应享有充分自由。
6、恢复苏俄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但在苏维埃俄国主权得到应有尊重的条件下,须保
证在俄国各阶级中平等分配协约国提供的援助。
7、有关俄国对协约国债务等问题,均应在恢复和平后另行研究。
8、一俟俄国军队超员部分复员,多余武器交出或销毁后,一切协约国军队应撤离俄国。
① 参见本书《1919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一文。
① 指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签订的《伦敦秘密协定》。
① 《列宁全集》第31卷,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