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平原上,郑国渠的南岸,有个莲勺县(今陕西蒲城南),县城市集上,多有相面算卦之人。在他们的摊前,常有一男儿旁观。天长日久,这男儿颇晓个中奥妙,相面先生卜相时,他时常自以为是地指点一二。相面先生很赞赏他的才智,对他父亲说: “这孩子很聪明,应引导他读些经书。”
这个男儿姓张名禹,字子文,祖籍河内郡轵县(今河南济源东南),到他父亲这代,徙家莲勺。
张禹渐渐长大了,父亲便送他去长安(今陕西西安)求学。
长安帝都,名家荟萃。张禹拜在施讎门下。施讎,字长卿,沛郡(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是名闻天下的《易》学家,《汉书·儒林传》中有他的传。张禹是通过少府(主管皇帝私人钱财的九卿之一)梁丘贺而列施讎门墙的。梁丘贺也是著名的《易》学家。师从施讎研习了一段时期的《易》学之后,张禹又拜大名鼎鼎的王吉、庸生为师,研习《论语》。王吉是琅琊(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庸生乃胶东(国治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人,皆精于《论语》。在名家的指点下,聪明好学的张禹学问日进,也渐渐有了些名气,一些官宦子弟拜他为师,诵习《易》、《论语》。年轻的张禹成了授业解惑的教师。
张禹的声望日高,不久被推荐为郡文学。
张禹精辟的讲授,大令诸学生折服,一些儒生纷纷上书,称誉张禹才堪大用。
当朝天子汉宣帝刘询,为一代明君,在他微贱时,曾在张禹的故乡莲勺游玩过,见众儒称道张禹,便命太子太傅萧望之考核张禹的才学。
萧望之乃儒学宗师,在《诗经》、《论语》、《礼记》上,造诣颇深。他一丝不苟地考问张禹,张禹对答如流。萧望之赞叹,奏告宣帝,说张禹明习经学,有宗师风范,可试以职事。
谁知,奏疏呈上后,如泥牛入海。
宣帝不用张禹,是有原因的,他不喜欢儒学。这位君主始终认为治国应杂用儒、法; 在儒、法中,他又格外推重法治。皇太子刘奭倡言儒术,遭他训斥。对于张禹,尽管众人称誉,但他却不喜欢。
张禹见皇上不用自己,无可奈何地回左冯翊继续做郡文学去了。
二三年后,宣帝一命呜呼,皇太子刘奭即位,是为元帝。
元帝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 尊崇儒学。儒学大兴,儒士崛起。萧望之既是名儒,又是元帝的师傅,大受元帝倚重。他屡荐儒士出任朝官,推行儒术治国。
张禹的命运有了转机,被征为博士。博士秩比六百石,以经书教授,是官秩最高的教官。他这次升迁,可能也是萧望之引荐的。
不久,元帝立儿子刘骜为皇太子。博士郑宽中精通《尚书》,自成一家,被元帝选为刘骜的授读师傅。郑宽中多次称誉张禹擅长《论语》,元帝遂命张禹担任刘骜《论语》课的教授。张禹加官光禄大夫,有了议论国政的资格。过了几年,出为东平国(国治今山东东平东)内史。东平王刘宇,乃宣帝的公孙伃所生。内史佐诸侯王掌民政。
张禹在东平国做了十几年的内史。
久任不迁,说明元帝也不大看重他。
竟宁元年(前33)秋七月,43岁的元帝驾崩,皇太子刘骜承嗣大位,是为成帝。
张禹做过成帝的授读师傅,成帝念张禹教授之恩,刚即位便下昭征他回京,赐爵关内侯,食邑600户,升官为光禄大夫、给事中、领尚书事。给事中是加官,加上此官衔便可侍从于皇帝左右; 尚书掌图籍、章奏,自汉武帝以后,领尚书事便执掌国家政务。
张禹成了执政大臣,权重朝野。
但是,在他之上还有位权臣,此人姓王名凤,是成帝的母舅。王凤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身份辅政,成帝乃昏庸君主,军国大权悉委王凤,王凤独擅朝政。
张禹与王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屡屡上书称疾引退。成帝下昭宽慰,赐他黄金100斤,张禹无奈,不再辞职,但在处理国务上,始终惟王凤的马首是赡,不敢有二。
王凤对张禹的行为颇为满意。
河平四年(前25)四月,丞相王商被免职。按照惯例,御史大夫王忠应出任丞相。然而,在权臣王凤的授意下,张禹被拜为丞相,封安昌侯。
做了丞相的张禹阿附顺从王凤,任职六年,碌碌无为,《汉书·张禹传》记张禹仕宦生涯中最辉煌的这段仅仅说:“为相六岁,鸿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只字未提他任相六年的治绩。
鸿嘉元年(前20)年老体弱的张禹上疏辞职,成帝下诏挽留,张禹一再恳求,成帝诏准,赐他安车驷马,黄金100斤,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奉朝请,位特进,见礼如丞相,置属吏五人,益封400户。
张禹结束了他30多年的仕宦生涯。
张禹为人谨慎稳重,明哲保身。他贪图钱财,富贵后,大买田地至400顷,都是泾水、渭水流域的膏腴之地。张禹喜好音乐、女色,在他豪华的府第中,歌舞管弦不绝。
眼看寿将终尽,张禹开始自己张罗身后事。他看中了昭帝平陵附近的一处地,想在那里修建坟墓,上疏奏请,成帝诏准。那地方有处衙门——肥牛亭,是个负责接待行旅和治安的机构。成帝命肥牛亭移往别处。曲阳侯王根以为不可,上疏谏争说: “此地正当孝昭皇帝平陵寝庙所藏衣冠出游之道,禹为师傅,不思退避,而求衣冠出游之道,拆迁官亭,实不应该。孔子有言: ‘赐爱其羊,我爱其礼。’应改赐张禹别地。”王根是王凤的同父异母弟,成帝的舅舅,但成帝不大敬重他。王根言辞虽然恳切,成帝还是不理,终把那块地方赐给了张禹。王根心怀不满,嫉恨张禹,屡加诋毁,但成帝对张禹的宠爱不衰。张禹每病,成帝都前去探视; 国家每有大政,成帝总是征询张禹的意见。
因争墓地他得罪了王氏外戚,虽有皇上的宠幸,张禹还是忐忑不安。
不久,权臣王凤死去,但王氏权势仍坚如磐石。未央宫前的龙位上虽坐着刘氏天子,朝政大权却操在王氏外戚手中。
一部分官吏对王氏外戚擅权强烈不满,借日蚀、地震等自然界变异来指斥王氏祸国殃民。昏庸的成帝害怕上天惩诫他,有些动心,但一时还拿不定主意,遂驾临张禹家,屏退左右,问张禹如何看待天变,张禹因坟地一事得罪了王根,惶恐不安,正想伺机讨好王氏外戚,遂道: “春秋242年间,日蚀30多次,地震5次,有的说是诸侯相侵伐,有的则云咎在夷狄内犯。灾异这事玄奥难见,故圣人罕言天命,不语怪神。性命、天道,孔子弟子就未曾听老师讲过,那些孤陋寡闻的腐儒又怎能知道?陛下匡正政事以应天命,与臣下同心,就合乎经义了。晚学后进,妄言惑众,不足为信,应以经术为准。”成帝深以为然,不再怀疑王氏外戚。王根等王氏外戚听说后,十分感激张禹,王根亲去张府拜谢。
成帝死后,张禹又谨事哀帝。
建平二年(前5),张禹寿终正寝于家。
张禹有四子一女,他爱女甚于子,女远嫁张掖(郡治觻得,今甘肃张掖西北)太守萧咸。在张禹的恳请下,成帝把萧咸调任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太守。张禹长子张宏,官至太常,列位九卿。他的另外三个儿子也皆靠着父亲的权势跻身官场。
张禹仕宦多年没什么可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学术上却颇有建树。
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论语》传至汉初,形成三种不同的版本: 《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三种版本的篇目、文字都有差异。张禹师从王吉、庸生研习《论语》,以《鲁论语》为根据,杂采《齐论语》,编篡成一个本子,叫《张侯论》。
张禹贵为丞相,他的本子影响很大,众儒编了首歌谣:“欲为《论》,念张文。”此后,《张侯论》大为盛行,其余各种版本逐渐不传。汉灵帝时镌刻的著名的《熹平石经》,《论语》部分用的就是《张侯论》。遗传迄今的《论语》,也是《张侯论》。
在《论语》的传播上,张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