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朝 正文

匡衡的生平事迹简述?匡衡是怎样的人?匡衡匡衡后来的成就有哪些?

扫码手机浏览

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邹城南)人。匡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从来没出个读书人。匡衡小时候很聪明,想读书求学,父母也希望儿子能读读写写,使匡家出个文化人。但家中一贫如洗,没钱拜师求学。最后,匡衡给人做工挣点钱,作为学费。晚上,他想看书,然家中点不起灯。眼见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心中一动,偷偷地在墙上凿了一个洞,靠邻居家射进来的微弱灯光读书。“凿壁偷光”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就这样,匡衡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诵读了大量文献典籍,特别是精读了儒家经典,年纪轻轻,便以精通《诗经》闻名遐迩,一些儒生编了首歌谣: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说,不要谈论《诗经》了,匡衡要来了; 匡衡讲说《诗经》,逗得人哄堂大笑。

凭借出类拔萃的才学,匡衡被推荐去接受当朝天子汉宣帝的策问——当时叫“对策”,即皇上就军国大事提出若干问题,要各郡县推荐有才学的人一一回答。东海郡推荐了匡衡。匡衡乃饱学之才,遗憾的是答卷不合格式要求,被列为下等,授了个太常掌故的官职,后来调任平原郡(郡治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教官——文学。

匡衡的才学颇为学子推崇,一些儒生上书,盛誉匡衡精通经书,当世无双,后进都想拜他为师,不应让他滞留偏远的平原。宣帝让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考问匡衡。萧、贺都是经学大家,萧望之通晓《诗经》、《论语》、《礼记》,梁丘贺则是著名的《易经》大师。匡衡的回答大令萧、梁叹服,萧望之上疏宣帝,盛赞匡衡学问高深,有大家风度。

然而,宣帝不大喜欢儒术,他推崇的是儒、法并用。皇太子刘奭热衷儒学,遭到宣帝的训斥,若不是看在母后许氏的份上,宣帝就要废黜了他。对于匡衡,宣帝也不看重,尽管萧望之等人盛誉,宣帝也没有重用,把匡衡打发回平原郡,仍旧当教官。皇太子刘奭见到匡衡的答卷,大加称善,不过,父皇在,他没说话的地方,只好看着自己欣赏的人离京而去。

黄龙元年(前49)十二月,43岁的汉宣帝一命呜呼。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元帝。

好儒的元帝君临天下,匡衡的命运有了转机。

不过最先提拔匡衡的还不是元帝,而是史高。

史高是元帝曾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人,爵封乐陵侯,元帝嗣立,史高以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襄理国务。太子太傅萧望之以前将军的身份充任史高的副手。萧望之是名儒,做过元帝的师傅,元帝颇为依重,军国大事多决于萧望之,史高充位而已,心中怨恨。长安县令杨兴对他说: “将军以外戚辅政,贵重天下无二,然而,国务却不专断于将军,这是为什么呢?大司马大将军府,天下莫不仰望,但荐用的官吏都是门客、子弟,将军忽视这事的重要性,不曾想一人窃议,语流天下。富贵在身而士大夫不称誉,如同有名贵的白狐裘衣而反穿着。古人洞悉到这一缺憾,故屈尊折节,千方百计网罗贤人才士。有句名言说: 因贤才难得,故求贤若渴; 因饭食难得,故饥不择食。有的比这还要迫切。平原文学匡衡才能超群,经学绝伦,但朝廷未能重用,沉抑远方。将军若能把他召到门下,学士必定歙然称誉,让他参与国事的讨论,观察他的才干,荐给朝廷,必为栋梁之材。这样,将军声誉日隆,闻名天下。”史高深以为然,把匡衡召到门下,不久便荐举给元帝,元帝早就欣赏匡衡的才学,任用他为郎中,随即擢为博士、给事中。博士是最高学官; 给事中乃加官,加上此衔,便可入侍皇帝。

这时出现日食。古时人把日食视为灾变,认为上天惩诫世人。元帝命群臣直言朝政得失,匡衡上疏说: “天下贪财贱义,好声色,尚侈靡,无廉耻之心,结党营私,纲纪失序。为政之要,是自天子起,严于律己,循礼恭让,好仁善施,上义高节,宽柔和惠,如此,则德化于下,风气可正……”元帝很赞赏匡衡的奏疏,把他擢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元帝热衷儒学,颇改宣帝之政,上疏言事、沽名钓誉者很多。元帝宠爱傅昭仪和傅昭仪生的定陶王刘康,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远不及傅昭仪母子。匡衡上疏,指斥邀功者,规谏元帝端正嫡庶名份。

匡衡做了多年的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数上疏言事; 每逢朝廷议事,匡衡总是引经据典地直言己见。元帝认为他才堪公卿,擢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职司宫殿门户的防卫,是皇上的侍卫长官。

这是建昭元年(前38)的事。

一年后,匡衡被提升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乃三公之一,职司监察。丞相有缺,通常以御史大夫递补。

出任御史大夫的第二年六月,丞相韦玄成病逝。七月,元帝拜匡衡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600户。

第四年,即竟宁元年(前33)五月,元帝一命呜乎。

皇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成帝。

成帝初即位,匡衡上疏,劝诫成帝远声色,勤经学,肃威仪。成帝敬纳。

不曾想,位极人臣的匡衡受到司隶校尉王尊的弹劾。

事情的起因在石显身上。

石显,济南(郡治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年少时犯法,被处以宫刑,成了宦官。元帝君临天下时,石显被委任为中书令,替元帝处理奏疏,极为倚重。石显乃奸邪小人,阳奉阴违,擅政弄权。匡衡嫉恨石显为非作歹,但又畏惧他的权术,不敢得罪他。元帝病亡,石显失去了靠山,匡衡乘机联合御史大夫甄谭奏劾石显,历数其种种罪行。

谁知,他们的奏章刚呈上去,便遭到司隶校尉王尊的奏劾: “匡衡、甄谭二人身为大臣,知道石显专权用事,作威作福,祸害天下,不及时奏白弹劾,反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毫无大臣辅政之义。现在纠劾石显,不自陈不忠之罪,反而宣扬先帝任用奸臣。匡衡、甄谭二人罪至不道!”成帝对曾做过自己师傅的匡衡颇为敬重,诏令王尊不必纠劾。

王尊的纠劾使匡衡羞愧难当,上疏谢罪,推说身体有病,要求辞去相位,告老还乡。成帝诏令: “先生以道德高尚而位及三公,先帝委以国政,朕即位以来仍有劳先生。先生严以律己,勤于政事,朕希望与先生同心同德,共治天下。今司隶校尉王尊妄加诋毁,加害先生,朕很怜悯先生的处境,正要命有关衙门询问先生状况,先生何必疑虑而辞职?这岂不是显示朕不贤明吗?有道是: ‘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先生好自为之,专心养病,强食自爱。”又特赐匡衡酒肉。匡衡稍安,不再提辞职一事。

尽管成帝优遇匡衡,在诏书中责斥了王尊,但公卿大臣多支持王尊。匡衡见状,又不安起来,每有水旱,风雨不时,便上疏辞职,成帝总是下诏挽留。

过了几年,匡衡的儿子匡昌又出了事。

匡昌官为越骑校尉,一次喝醉了酒,妄杀一人,被投进大牢。他的弟弟和部下阴谋劫牢,事泄,匡衡去冠赤足待罪,成帝派人宽慰。

匡昌的事还没了结,匡衡又遭弹劾。

匡衡的封邑在僮县(今安徽泗水东北)乐安乡,有田3100顷,南以闽佰为界。初元元年(前48),临淮郡编制地图,误以闽佰南面的平陵佰为乐安乡的南界,多出400顷。几年后,匡衡封为乐安侯。过了四年,临淮郡再次编制地图,纠正了乐安乡失误的版域,并奏告丞相匡衡。匡衡对他的亲信赵殷说:“主簿陆赐做过奏曹,知晓国界,任命他为集曹掾。”第二年,讨论郡国事,匡衡问赵殷: “陆赐想怎么办?”赵殷说:“陆赐让临淮郡改为平陵佰为界,恐临淮郡不肯改,丞相可让家丞上书。”匡衡没有答应。不久,陆赐责问临淮郡: “按以前的地图,乐安乡南以平陵佰为界,今却以闽佰为界,为什么?”临淮郡遂又改为以平陵佰为界,匡衡派人去乐安,收取多出的400顷地的租子。一些官员上疏弹劾匡衡,说他身为丞相,知道以平陵佰为界是错误的,却贪图钱财,听任临淮郡把正确的版域再改为错误的,收取田租。他们建议查办匡衡,成帝未允,仅把匡衡免为平民。

匡衡做了六年丞相,最后就这样被赶回了老家。

数年后,匡衡病死于故乡。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hanchao/2020078173.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