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文帝君临天下的第十七年(前164)四月,分齐郡(郡治临淄,今属山东)东部置菑川国(都治剧县,今山东寿光南),封齐王刘肥的后代刘贤为王。菑川后来出了位名人,叫公孙弘。公孙一姓,来源于王公的子孙,如公孙鞅(即商鞅)是卫国君主的后代,故姓“公孙”。公孙弘这一支,是何国君主的后裔,今已难已断言。他的籍贯属于齐国故地,是齐君后裔的可能性大些。不过,到公孙弘时,他的家族早已衰落了。他家里很穷,一贫如洗。公孙弘少好学,长大后在官府谋了份差事,做了狱吏——一个管理监狱的官。后来失职被免。公孙弘无以谋生,便去放猪。
然而,公孙弘不想老干猪倌这份苦差,他渴望功名富贵。于是,已是40多岁的公孙弘苦读起《公羊春秋》来。《公羊春秋》或名《春秋公羊传》,是齐人公羊高著的一部解释《春秋》的书,有时仅称《公羊传》,其特点是崇尚权变、多神秘性。齐人胡毋生精于此书,汉景帝时被征为博士。胡毋生年老后,回到齐地,收徒授业。40有余的公孙弘投奔到胡毋生门下,潜心钻研,学问日进,成为一名颇有点名气的《公羊春秋》学者,就连当朝天子汉武帝也知道有公孙弘这么一个学者,征他为博士。这时,公孙弘已是六旬老翁了。不久,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塞外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族。出使回来,公孙弘汇报了出使经过,武帝很不满意,觉得他是个无能之辈。公孙弘很知趣,托言有病,辞官回了老家。
公孙弘又成了一介平民。
但是,几年后,机遇再一次落到他的头上。
那是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征召天下著名的文人学士去长安,让他们回答武帝提出的问题。菑川国推荐公孙弘去,公孙弘辞谢道: “从前已西去过一趟,因无能而罢归,请另选贤明吧。”但国人觉得没有比公孙弘更佳的人选了,遂竭力推举他。公孙弘无奈,打点行装上路。
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孙弘去太常——掌宗庙礼仪及考选博士的衙门——接受汉武帝的策问。武帝提出的问题是:
1. 天人之道,本乎什么?
2. 吉凶之兆,怎样才能验看?
3. 禹水汤旱,都是出于什么祸咎?
4. 仁义礼智,应怎样设置?
5. 皇统传嗣,功业传承,物变鬼化,天命符瑞,废兴何如?
公孙弘针对皇上提出的问题,挥毫写道:
臣听说上古尧舜时, 不贵官爵封赏而民人向善,不重刑罚而民人不犯罪,是因为以身作则而信任民众; 到了末世贵重官爵封赏而民不善,深刑重罚而奸盗不止,是因为上面的君主不正,对民众不信任。厚赏重刑不足以劝善而禁恶,唯有忠信才能办到这一点。因此,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而任以官职,工作就能干好; 摒弃无用的言论, 事情就有成; 不作无用的器物,赋敛就会节省; 不夺民时,不妨民力,百姓就会富足; 亲贤人远小人,朝廷的威望就能提高; 有功者奖,无功者罚,群臣就会努力进取; 处罚得当,奸邪就会禁止; 赏赐得当,臣子就会效力: 这八条,是治理民众的根本……
公孙弘对其它问题,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参加对策的有100多人,太常评定每人的答卷,公孙弘的卷子被评了个末等。他们的卷子被呈上武帝审阅,年方26岁的汉武帝特别欣赏公孙弘的卷子,擢为第一。武帝召见公孙弘,见公孙弘长得一表人材,更加赏识,拜为博士。
公孙弘又上疏说: “陛下有先圣一样的位子而无先圣那样的名声,有先圣一样的名声而无先圣那样的官吏,因此形势相同而治理起来不同。先世的官吏端正,故民笃诚; 今世的官吏邪恶,故民刻薄。制度有弊就难以施行,命令有错就无人听从。让邪恶的官吏去执行有弊的制度,用错误的命令去管治刻薄的民众,民众怎能受到教化?这是治理起来不同的缘故。臣听说周公旦治理天下,一周年就有起色,三年就有大变,五年便致太平。惟需陛下有志。”武帝看了公孙弘的奏疏,亲笔回复道: “问: 弘称道周公的治绩,弘自己估量一下,与周公相比,谁人贤能?”公孙弘上疏说: “愚臣浅薄,怎敢与周公比!尽管如此,愚心仍能窥见治国理民的前景。虎豹马牛,是不可驾驭的野兽,一旦驯服了,便可以牵引驾驭,唯人是从。臣听说矫正弯木不过日,销金毁石不过月。人对于利害好恶,又怎能拿禽兽木石来比?一周年而有起色,臣还觉得有些迟了。”武帝对他的上疏极感兴趣。
公孙弘终于引起了武帝的重视。
二
汉武帝年轻气盛,好大喜功,雄才大略,乃一代英主。公孙弘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奏言政事,把事情摆开,谈看法却从不下结论,让皇上自己抉择; 当着皇上的面,他从不谏争,尽管他的口才极佳,能言善辩。公孙弘几次做官,娴于理政;他饱读经书,满口仁义道德。汉武帝对公孙弘极为赏识,不到一年,便把他从博士位上提拔为左内史。左内史是京畿北部的地方长官,职权颇重。
公孙弘更加小心谨慎地忠事武帝。
然而,他的圆滑也遭到了一些公卿大臣的指斥。
有个叫汲黯的,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为人刚正不阿,粗犷少礼,不能容人之过,嫉恶如仇,连武帝也都怕他三分。大将军卫青侍从武帝,武帝常蹲在厕所中召见他。但接见汲黯,武帝必衣冠整齐。一次,武帝坐在帐中,没有戴帽子,望见汲黯来言事,慌忙避进幕帷后面,让人批准汲黯的奏疏。公孙弘做左内史时,汲黯是主爵都尉,负责列侯事务,两人官职相同。起初,两人合作得很好,商量妥一桩事,奏告武帝,都由公孙弘先说,汲黯再加以补充、解释,他们奏言的建议多被武帝采纳。公孙弘、汲黯成为好友。一次,公孙弘、汲黯与其他大臣约好一同向皇上奏白一事,届时,公孙弘见武帝龙颜不悦,不赞成他们的建议,遂背约而顺从武帝的旨意。汲黯火了,当堂指斥公孙弘: “齐人多诈而无实话! 当初公孙内史与臣等一起商议此事,如今他却全部背叛了。公孙弘是个奸臣!”武帝问公孙弘有这等事吗?公孙弘道: “了解臣的会认为臣是忠臣,不了解臣的就以为臣是奸臣。”武帝对公孙弘的回答极为满意。
还有一些大臣不时诋毁、指斥公孙弘,其中有些是武帝的宠臣。但武帝不为所动,更加信任公孙弘。
公孙弘做了四年左内史,到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擢他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相,佐丞相掌司法,与丞相、太尉并为“三公”。
汉武帝正在实施他的征伐匈奴的军事计划,为了军事进攻,武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之一,是在朝鲜半岛的北部设立苍海郡,在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以加强边防力量。对此,公孙弘认为是耗费巨资、疲惫中国而去事奉无用之地,奏请罢止。武帝让朱买臣等与公孙弘辩论。
朱买臣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家里很穷,好读书,不治产业,砍柴卖薪为生。他与妻子砍了柴,挑到集市上去卖。他肩上担着柴禾,边走边诵读诗书。妻子让他不要在路上诵读,他的嗓门却更高了。妻子要求离婚,他说: “我50岁当富贵,今已40多了。你苦了很长时间,待我富贵了报答你。”妻子骂道: “像你这样,早晚要饿死沟中,还能富贵?”朱买臣无奈,由她去了。数年后,朱买臣随会稽郡去长安呈送户口、垦田、钱谷增减薄册的官员到了京师,他乘机上书武帝,武帝召见,与语大悦,拜为中大夫,侍从于左右。
朱买臣奉诏,与公孙弘论辩,他指出置苍海、朔方有10条好处,公孙弘连一条也驳不倒。识时务的公孙弘装作彻底折服的样子,对武帝说: “山东粗鄙之人,不知道竟有这么多好处,请罢西南夷、苍海,全力营建朔方。”西南夷是西南的少数民族,武帝试图打通至西南夷的通道。巴蜀一带百姓负担过重,怨气满腹,公孙弘曾奉诏巡视,回奏说西南夷没什么用处,武帝没听他的。这次,他提了个折中方案,罢西南夷、苍海,仅经营朔方。武帝对他的折中方案颇为赞许。
汲黯越来越看不起公孙弘的为人,常常指斥他。一天,他当着公孙弘的面对武帝说: “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甚多。然而,公孙弘却盖布被。这大概是欺世盗名。”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道: “有这回事。九卿与臣要好的,就数汲黯了。今汲黯当面指斥臣,确实击中要害。身列三公而盖布被,的确是沽名钓誉。臣听说管仲相齐桓公,娶三姓女,奢侈超过了国君,齐桓公在他的辅佐下称霸天下,僭拟如天子。晏婴相齐景公,食不兼味,妾不衣丝,齐景公在他的辅佐下也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平易近人。今臣位居御史大夫,盖布被,从九卿直到小吏都没有差异,的确是在沽名钓誉。况且,没有汲黯,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武帝觉得公孙弘受了冤枉,还在谦让,替汲黯说话,更加器重公孙弘。
三
任御史大夫的第三年十一月,公孙弘被擢为丞相。
自萧何以来,做丞相的都是先封侯再拜相,也就是说贵族才能做丞相。公孙弘无爵而破天荒地拜相。武帝颁诏,特封公孙弘为平津侯。拜相而封侯,公孙弘为汉代第一人。公孙弘青云直上,位极人臣,矢志尽职,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他礼贤下士,广延贤人才士,让他们在相府东阁谋议军国大政。他自己更加节俭,饭桌上仅有一盘肉,一碗脱去皮的干饭,剩下的俸禄都拿出来赡养宾客,家无所余。
公孙弘俨然一代贤明宰相。
其实,公孙弘表面上礼贤下士,谦逊大度,但对自己的政敌却睚眦必报,毫不留情。主父偃是遭他报复的人中的一个。
主父偃是临淄(今属山东)人,距公孙弘的老家不远,算得上同乡。他家里很穷,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而成为中大夫,颇受武帝信任。设置朔方郡,便是他出的主意。公孙弘是反对派,结果被朱买臣驳倒。他表面上折服,心中却十分怨恨主父偃,伺机报复。不久,主父偃出任齐相。齐王刘次昌与姊纪翁主通奸,主父偃曾想以女充齐王后宫,被刘次昌的母后拒绝,故怀怨恨。他到齐国后,追究刘次昌乱伦一事,刘次昌惶恐自杀。有人上书揭发主父偃收受贿赂,武帝也觉得齐王自杀可能是主父偃挟迫所致,遂把主父偃投进监狱。主父偃承认收受贿赂确有其事,但没胁迫齐王。武帝想宽赦主父偃,很少谏争的公孙弘这次却谏争道: “齐王自杀,没有后嗣,国除为郡,划归朝廷。主父偃是齐王自杀、齐国被废的首恶。不杀主父偃,无以谢天下!”武帝遂诛主父偃。
大儒董仲舒也横遭公孙弘的陷害。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北)人,自小研读《公羊春秋》,造诣极高。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是在他的建言下登上中国思想的统治舞台的。
公孙弘也是《公羊春秋》学者,但学问不如董仲舒,颇为嫉妒; 董仲舒也瞧不起公孙弘的为人,骂他阿谀奉承,对其不屑一顾。公孙弘便伺机报复、排挤、陷害董仲舒。
一天,辽东的高庙(汉高祖刘邦的祠庙)、长陵高园(汉高祖刘邦的陵园)的宫殿失火,董仲舒在家中推论失火的原因,说是天降灾异。他的草稿打好,还未奏上,被来拜访的公孙弘瞧见偷走了,拿去交给汉武帝。汉武帝让群儒讨论,有个叫吕步舒的,是董仲舒的弟子,不知此文出自师傅之手,斥为胡说八道。武帝遂把董仲舒投进死牢,后来又赦免了他。
公孙弘的阴谋未能得逞。但他不肯善罢甘休。
胶西王刘端,景帝程姬所生,武帝的异母兄,骄姿不法,朝廷派去的国相或被他诬陷,或被他杀害。公孙弘打算把董仲舒派到胶西国去,对汉武帝说: “只有董仲舒可以做胶西王的国相。”武帝遂任命董仲舒为胶西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位大儒,很是礼敬。
公孙弘的阴谋再次失败了。
元狩元年(前122)十一月,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被诛,同党被杀者达数万人。
这时,丞相公孙弘却病倒了,他自以为无功而封侯,位居丞相,应辅佐明主镇抚国家,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今诸侯反叛,是他的失职,死了也推卸不了责任,遂上疏说: “臣听说天下的光明大道有五,通向光明大道的途径有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这是五条光明大道; 仁、知、勇; 这是通向光明大道的三个途径。《礼记·中庸》说: ‘好问接近知,力行接近仁,知耻接近勇;知道这三点,就懂得怎样自治; 懂得怎样自治,然后才知道怎样治人。’没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的。陛下躬行孝悌,取法三王,重建周代的昌明世道,具备文王、武王的德才,招徕四方之士,依才授职,量能任官,以激励百姓,鼓励贤人。臣愚驽,无汗马之功,陛下误擢臣于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跻身三公。臣品行实在不配,而身又患病,恐先像狗马一样填入沟壑了,最终也难报答龙恩。臣乞请归还侯爵,辞去相位,把这把老骨头还给臣,让臣回家,给贤人让路。”武帝下诏慰藉,赐他牛、酒、布帛。数月后,公孙弘身体好了些,便起身处理政务。
第二年三月,公孙弘病死在相任上。
这年,公孙弘年80整。
他死后,儿子公孙度嗣爵,官至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太守。有诏命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县令史成去中央,公孙度强留不遣,被判三年徒刑。到汉平帝时,追封功臣后裔,下诏说: “汉兴以来,股肱大臣,身行节俭,轻财重义,没有像公孙弘那样的。位居丞相,爵为列侯,而盖布被,吃脱皮干饭,俸禄都分施故人宾客,家无所余,可谓降低身位以化民正俗,与那些奢侈而假装俭约以沽名钓誉的人是不同的。”诏令封公孙弘的嫡系后裔为关内侯,食邑3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