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他的父亲丁綝,字幼春,王莽末年曾做过颍阳尉。刘秀攻击颍阳,久攻不下,丁綝说服县令,一起开门投降刘秀。刘秀十分高兴,厚加赏赐,并任命丁綝为偏将军,随同征伐。丁綝率兵渡河,先后占领河南、陈留、颍川等21县。
建武元年(25),丁綝任河南太守。等到光武帝刘秀封功臣时,命令各位功臣自己讲喜欢哪里,多数人都愿意占有土地肥沃收入丰厚的县,只有丁綝愿意还封本乡。有人对他说: “其他人都要占县,你只求乡,为什么呢?”他说: “过去孙叔敖教训他的儿子,受封一定要请求贫瘠之地。我丁綝能力差,功劳小,得乡亭就知足了。”实际上丁綝不属于刘秀南阳集团,依附刘秀的时间也晚,他自知不可能得到厚封。果然,刘秀批准了他的请求,封他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5000户。后来又徙封陵阳侯。
丁鸿在13岁时,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欧阳尚书》,经三年的学习,丁鸿搞通了深奥的尚书章句,想更精进自己的学问,于是穿着布衣,挑着担子,不远千里出外游学。
早先,丁綝随刘秀征伐时,丁鸿与弟弟丁盛留在家中,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贫寒而艰苦的少年岁月。等到丁綝逝世,按朝廷的规定,丁鸿应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封地。丁鸿向皇帝上书,要求让弟弟袭封,但未得到批准。葬完父亲后,丁鸿将丧衣挂在墓庐之上逃走了。他留下一封信给丁盛说: “我贪恋经书,未能侍奉父亲。少年时代就随经师生活,生不能奉养,死不能供饭,皇天先祖也不会保祐我继承父业。”丁鸿逃到东海以后,遇到老同学鲍骏。鲍骏责怪他说: “兄弟之情,是家事; 袭封受土,是王事。不应以家事废王事。”丁鸿十分惭愧,于是归家受封,并且在家中开门教授经学,一时名声大振,连汉明帝也听说了,认为丁鸿确实是贤德之人。
永平十年(67),明帝下诏征辟丁鸿为侍中。永平十三年(70),兼任射声校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徙封为鲁阳乡侯。
在汉章帝时期,为了论定五经异同,曾召开了一次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白虎观会议。丁鸿与当时的大儒贾逵、桓郁、楼望、成封等一同参加。丁鸿才学高深,论难明确,受到与会诸儒及参加会议的章帝的赞扬。会后,章帝提拔他为少府,管理皇室的财产。
汉和帝即位后,丁鸿改任太常,管理宗庙祭祀。永元四年(92),升为司徒。此时,窦太后临朝听政,外戚窦宪兄弟掌握了中央要害部门。丁鸿借助于出现日食的时机上书说: “我以为日食是外戚擅权的结果,是老天对我们的警告。天下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 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应该改变外戚专政的局面,顺应天意。”丁鸿的奏书递上去十多天以后,和帝任命丁鸿代理太尉兼卫尉,掌管中央禁军,屯兵南北宫。和帝在丁鸿及一批宦官的支持下,夺回了大将军窦宪掌握的政权,窦宪兄弟自杀。
永元六年(94),丁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