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湛字惠公,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出身于经学世家。他的九世祖伏胜,字子贱,就是经学史上著名的济南伏生,因口授今文《尚书》闻名于世。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汉武帝时到东武教书,后来就在这里安居下来,繁衍子孙。伏湛的父亲伏理,生活于汉武帝时期,也是当世名儒,治《齐诗》,曾经做过汉成帝的老师,官至高密太傅。
伏湛为人忠厚孝敬,少年时代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的弟子有几百人。汉成帝时,按当时的任子制度,成为博士弟子。经过五次迁转,到王莽当政时期,担任绣衣执法,属于检举奸邪的职务。
更始政权建立后,伏湛任平原太守(郡治平原,今山东平原南)。这时天人战乱,人民惊扰,而伏湛仍悠闲自得,照常教授经学。他对妻子儿女们说: “如发生灾荒,国君都要裁减伙食。现在人民饥饿,我们如何能独享饱食?”于是改用粗粮为食,将俸禄周济乡里贫穷百姓。投奔伏氏的亲戚宾朋有一百多家。当时伏湛有一个部下很有力气,计谋为伏湛起兵。伏湛憎恶其扰乱人心,立即将其逮捕斩首示众,并告示百姓。于是人民心安,郡内平静。正是由于伏湛的努力,在两汉之际的战乱中,平原郡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因为伏湛是当世名儒,汉室旧臣,将其调往中央政府任职。先任命为尚书,负责参考西汉旧章制定国家法制。此时大司徒邓禹率军西征关中,刘秀很欣赏伏湛的才能,拜其为司直,代行大司徒的职务。刘秀亲征时,伏湛一般留守洛阳,总管中央各部门的事务。建武三年(27),伏湛代替邓禹为大司徒,封为阳都侯。伏湛成为宰相,是与当时光武帝的政治方针有关的。一方面,用伏湛代替邓禹,是用文官代替武将为重臣,是为了让国家政治由战争转入和平轨道运行所必须的。另一方面,借重伏湛学术、人品上的声望来争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东汉政权的支持。
这时,彭宠在渔阳反叛,刘秀想亲自领兵征讨,伏湛上疏谏诤说: “我听说周文王受天命征伐五国,一定先询问百姓意见,然后同大臣们讨论,还要占卜吉凶,再决定战事。所以制定的计划都能实行,占卜都逢吉卦,打仗都能胜利。陛下您在天下战乱不堪时受天命为帝,恢复祖宗旧业,歼灭割据势力,基本上平定了天下。不过,现在由于战争连年,天下饥荒,连京师的粮食也不足。渔阳边远之地。陛下舍近务远,四方百姓会疑怪,这是臣所困惑的。希望陛下首先以中原为念,安辑人民,休养生息。”刘秀听从了伏湛的劝阻,没有亲征。
当时有个叫徐異卿的聚众在平原郡富平县造反,刘秀派军围攻,不能奏效。徐異卿扬言说: “愿意降于司徒伏公。”刘秀知道伏湛在山东一带人心所向,派伏湛立即到平原,徐異卿见到伏湛后果然投降。
伏湛即使在很繁忙的情况下,行为举止也符合礼仪。他认为礼教是政化的首要任务,于是建议天下实行乡饮酒礼。
建武三年(27)冬天,刘秀率军征讨张步,留伏湛居守。在按礼仪规定的时日在高庙实行祭祀时,河南尹、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按汉代法律,在宗庙中喧哗、争论是要治罪的。伏湛没有处理,事后也没有汇报给刘秀,为此被罢免了职务。
建武六年(30),伏湛被封为不其侯,食邑3600户。建武十三年(37)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