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朝 正文

东汉韩歆是怎样的人?韩歆人物历史评价?

扫码手机浏览

韩歆

韩歆字翁君,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地皇三年(22),汉朝宗室刘縯、刘秀兄弟起兵讨伐王莽。刘氏兄弟是南阳蔡阳(今湖北襄樊东)人,与韩歆算是同乡。韩歆投奔刘氏兄弟麾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之功。刘秀做了皇帝后,封他为扶阳侯。不久,又任命他为尚书令,负责朝廷的日常工作。

在尚书令任上,韩歆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在他的各项功劳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提倡古文经的功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以经学的形式成为汉王朝的官方统治思想。董仲舒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以巩固皇权,开创今文经学。西汉王朝立于学官的《五经》是用当时流传的“今文”(隶书)写的,“五经”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者。正当今文经学垄断教育和学术,在西汉后期达到鼎盛局面的时候,新崛起的古文经学对它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古文经是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为扩建宫殿,毁坏孔子故宅,在孔府住宅墙壁中发现的,有《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这些书是用秦以前的文字写成,所以被称为古文经。不过,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主要还不在于书写文字上的差异,而在于基本观点的不同。古文经偏重于史家的解释,而今文经着眼的却是“挖掘”其中的“微言大义”。西汉有个今文经师解释《书经》上的“尧典”两字就用了十多万字。王莽秉政以后,对今古文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下令将古文经立于学官。然而,在新莽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礼乐分崩,经学一度呈现寥落的局面。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太学生出身的汉光武帝刘秀十分重视经学的复兴。今文经的十四博士很快都立于学官。为了反王莽之所为,取消了古文经学官的资格。但是,这时候的古文经学在朝野已有相当的势力,治古文经的学者迫切要求将古文经立于学官,取得与今文经同等的地位。韩歆适时向刘秀上书,要求将古文的《费氏易》和《左氏春秋》立为博士,结果引起今文经师范升等人的激烈反对,双方互相辩诘,形成了颇为热闹的一场论战。在韩歆的一再坚持下, 《左氏春秋》(即《左传》)终于得立于学官。经过这场辩论,朝野相信古文经的人数逐渐增多,连享有至尊地位的皇帝也对古文经显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变化与韩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建武十三年(37)三月十二日,刘秀擢升在沛郡(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做太守的韩歆为大司徒,官职得到升迁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但韩歆没有想到,侍奉皇帝左右,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韩歆性情梗直,说话没有技巧,直来直去,不知道隐讳,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是如此。这一点,恰恰是刘秀所不能容忍的。

建武十五年,除了卢芳逃入匈奴苟延残喘以外,刘秀次第平定了渔阳的彭宠、秦郡的秦丰、梁地的刘永、齐地的张步、庐江的李宪、天水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对于这一点,刘秀是颇为自得的。一次上朝的时候,刘秀让人给大臣们念公孙述与隗嚣的来往书信。公孙述和隗嚣都是一时豪杰,公孙述称帝,隗嚣称西州大将军,各据一方,对抗东汉王朝十余年,刚刚被刘秀消灭。刘秀很是得意,不时想炫耀一下。可是公孙述和隗嚣,尤其是隗嚣很有才能,也很得人心,他们虽然失败了,可是天下同情他们的人很多。因此韩歆在此时不识时务地说了一句: “亡国之君都很有才能,夏桀和商纣也很有本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秀听了,以为是讽刺自己,不禁勃然大怒。可韩歆却不知收敛,又在皇帝面前,肯定地预言天下将发生重大的饥馑荒年,指天划地,言辞恳切但过于激烈。刘秀一怒之下,在建武十五年(39)正月二十三日罢免了韩歆大司徒的官职,并把他遣返回家乡。

然而,刘秀仍愤愤不平,他越想越气,又派使者送去诏书责备韩歆,言辞十分激烈。韩歆性格刚烈,宁折不弯,竟然在接到诏书后与儿子韩婴一起自杀了。韩歆名重天下,又因为他的努力使古文经重新立于学官,从而受到天下读书人的尊敬和感激。如今他无罪被逼死,人多不服。刘秀为了安抚人心,又追赠钱粮食奠仪,厚葬了韩歆,并不因其死于非命而降低了葬礼的规格。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hanchao/2020078210.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