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他出身于南阳的名门望族,南阳李氏世代经商,富甲一方。李通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哀、平衰世和王莽篡汉的前后,当时皇帝昏庸,外戚窃权,贪污腐化,日甚一日。李通内心感到极度的苦闷,尽管他的父亲李守是新朝的宗卿师,位尊禄厚,锦衣玉食,而且有美妙的前途在等待着他。入仕后,李通被任命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改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巫县(今四川巫山东)县丞。他看到王莽朝政腐败,不愿为王氏卖命,自请免归,回到南阳老家。
李通的父亲李守曾在国师刘歆门下做过事,通晓星历图谶之学。他常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人事凶吉,把这门神秘的学问和社会动向、民心所归联系起来,编造了一个谶云: “刘氏当兴,李氏为辅。”这是老百姓怀念汉室的心愿和他本人对新莽朝廷极端不满的产物。与其说是天意,不如说是人心的反映。李通深受父亲的影响,总想有朝一日成为复兴汉室的辅弼大臣。地皇三年(22),在下江、新市农民造反,南阳骚动的情况下,李通的堂兄弟李轶找上门来了,他正是为起事而来找李通商议的。他对李通说: “四方扰乱,新室必亡,汉朝将兴。南阳刘氏宗室,只有刘伯升兄弟能举大事。我们同他一起干吧。”李通笑笑说: “我也是这个想法。”李通、李轶兄弟俩就打算到舂陵(今湖北枣阳东)去见刘縯。
刚巧刘秀运谷子到宛县(今河南南阳)去卖。李通得知后,叫李轶马上到宛县街上去找刘秀。刘秀正在街市上卖谷,李轶把刘秀拉到僻静处,把李守“刘氏当兴、李氏为辅”的谶言告诉他。刘秀心一动,可是,在外面商议这种事太危险了。刘秀和李轶约定时间,来到李通家。李通正卧病在床,听说刘秀前来,不顾病体,立即起来迎接,他紧握刘秀双手,畅谈竟日。李通提起谶言的事,希望他兄弟俩领导大家起事。刘秀开始不敢承当,后听说李通的父亲李守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又想起刘縯早在结交豪杰、准备起事,新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才决定同李氏兄弟共图大事。商议结果,决定由李通在立秋考试材官、骑士的日子,伺机杀掉南阳郡守、都尉,率众起义。刘秀和李轶则回到舂陵,策动刘縯举兵接应。
刘秀回到舂陵,把李通的计划告诉哥哥刘縯,刘縯当即表示同意。刘縯把当地的豪杰士绅都找来,鼓动说: “王莽暴虐,百姓无法生存。又逢连年旱灾,饥民遍地,兵革四起。这正是天亡王莽、复高祖之业、定万年大计之时啊!”豪杰们大都是刘氏宗室,都以恢复汉室为己任,纷纷赞同。刘縯策划的计划是这样的: 邓晨在新野起事,刘秀与李通、李轶在宛县起事,刘縯自己则在舂陵率领宗室子弟起事。
李通原定于立秋起事杀南阳守令的计划,因事泄而失败。李通不得不逃亡。王莽听说宗卿师李守的儿子造反,立即下令诛杀当时在长安的李守全家,同时传令南阳郡守杀李通一门宗族共64人,然后又在宛市焚尸扬灰示众。李通怀着和王莽誓不两立的刻骨仇恨和满腔悲愤,去投奔刘氏兄弟。
刘縯、刘秀在舂陵的起兵,却取得了成功。他们有经验,交游广,见识多,懂得仅靠刘氏宗室有限的兵力,是不可能对抗王莽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的。王莽把造反的农民看成是一群成不了气候的乌合之众,而对南阳刘氏宗室的起事却感到十分惶恐,原因就在于他知道这些人有政治经验,有组织才能,也有号召力。千百万农民的心,现在正向着刘氏皇族。一旦他们同农民军结合起来,就成为威胁新莽王朝的可怕力量。刘、刘秀同样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舂陵起兵后不久,他们就派人去与新市、平林军联络。劝说和联络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新市、平林将领接受了刘氏兄弟的建议,他们也需要借助“刘”字旗号壮大自己。两支队伍联合起来,战斗力大大增强,接连取得胜利。大军攻占棘阳县(今河南新野东北)后,在宛县起事中失败而逃亡的李轶等人,闻讯都赶来棘阳,和刘氏兄弟会见。李通阖家被杀,激起义军的极大仇恨。刘縯决心攻打宛县,扩大战果,同时也为李通报仇雪恨。
失败会使人谨慎,胜利了就会大意。进攻宛县时,起义军在宛县南面37里和前来镇压的王莽官军碰上了。王莽军由甄阜、梁丘赐率领,他们早有准备,义军则思想准备不足。当时正是大雾天,激战的双方谁也看不清谁,义军仓卒应战,结果大败。刘秀在乱军之中单身一人骑马突围。半路上,他看见三妹刘伯姬也在逃命。伯姬和刘秀的感情很深,刘秀赶忙把妹妹拉上了马,两人共骑一匹马逃命,没跑多远,又看见二姐刘元(邓晨妻)拖着三个失魂落魄的女儿也在逃命。刘秀急忙大叫:“快过来上马!”一匹马已经骑了两个大人,如何再骑得上四个人?刘元不顾一切喊道: “文叔,快走吧! 望你早建大功! 不要顾我们了,不然全没命了!”王莽的追兵正杀来,刘秀和刘伯姬兄妹二人忍住悲痛,冲出重围而去。二姐刘元母女都被王莽军杀了。这次战斗,刘秀的二哥刘仲和宗族几十个人也都死在乱军之中。战斗失利,刘縯、刘秀不得不收集残兵,退保棘阳。
气焰嚣张的王莽军对起义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甄阜、梁丘赐把辎重粮食留在蓝乡(今河南泌阳西),率领十万精兵轻装前进,南渡潢淳水(即黄水,源出湖北麻城黄土、白沙两山间,东流入河南境),到达泚水(即泌水,源出河南泌阳东铜山,西南流至湖北襄阳入白河)河边,在两河之间空地上扎下大营,毁掉退路上的桥渠,表示决心消灭这伙“反贼”。在严重的军事威胁面前,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化和动摇。新市、平林兵的将领显示了胜即骄、败即馁的弱点,准备一散了事。如果他们真的散伙,刘縯的舂陵兵势必孤掌难鸣,在阵势强大的王莽军前必败无疑。局势非常严重,刘縯、刘秀兄弟二人寝食不安。正在这时,起义军中忽然来了一个人,给他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来人说: “下江兵已经到了宜秋(今河南唐县西南)了。我们联合起来,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刘縯哥儿俩一看,原来是李通。刘秀挺高兴地说: “这就好了! 你怎么到了这儿?”李通说: “我从家里逃出来,四面奔波。听说你们在这儿很为难,棘阳也许守不住,刚巧下江兵到了宜秋,我才赶了来。下江兵的首领王常了不起,你们去请他帮助,他准肯出力的。”事不宜迟,刘縯抓住机会,马上带着刘秀和李通亲自到下江军大营去见王常。
刘縯等三人亲自到了宜秋,说是要会见下江的一位贤明的将军,共同商议大事,成丹、张卬推王常接见他们三人。刘縯等人把合作对敌的好处讲给王常听,表示事成之后决不独享胜利成果。王常是倾向于汉家宗室的农民领袖,一心向往刘氏复兴,当即表示愿为刘氏兄弟所用。刘縯、刘秀、李通想不到说合竟能如此顺利,随即高兴地告别王常回营。可是,成丹、张卬却不同意王常的意见,他们说: “大丈夫既然起事,就当各自为主,何必受制于他人?”王常耐心地说服他们: “百姓思念汉家已非一日。民之所思,天之所与。举大事当顺民心、合天意。我辈只是以布衣之身相聚草泽之中,如果勉强恃勇,为所欲为,即使得了天下,也会失掉的。南阳刘氏,均是王公之才,有深谋远虑,与之合并,必能成功。”王常在下江兵中威望很高,这番话又有说服力,成丹、张卬也就不再坚持。在王常率领下,下江兵和刘氏兄弟的汉兵以及新市、平林兵会合了。下江兵的到来,打消了新市、平林将领散伙的念头。一支面临散伙危险的起义军,在李通和刘氏兄弟的努力下,不仅得以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壮大了力量。
地皇三年(22)十二月寒冬腊月的一个夜晚,重振士气的义军在刘氏兄弟和李通等人的指挥下,一举袭击并占领了兰乡,夺取了敌人的全部辎重。甄阜、梁丘赐自从上次打胜仗后,骄傲轻敌,做梦也没有想到曾为他们大败的义军会重振旗鼓,反攻过来。他们惊魂未定,又在次年正月被义军打败,军队被歼二万多人,甄阜、梁丘赐也在这次战役中丧身。王莽闻讯大惊,再派严尤、陈茂率大军进据宛县,准备与义军再战。刘縯等义军将领也陈兵誓师,要和王莽军决战。刘縯下令,烧光积聚的粮草,打碎烧饭的釜甑,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王莽军再战。严尤、陈茂指挥新莽军东进,与义军相遇於淯阳(今河南南阳北)城下。义军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一场恶战,杀得王莽军丢盔卸甲,斩首三千余。严尤、陈茂顾不得收拾残兵败将,拚命逃到宛县城,不敢露面。王莽得到官军失利的消息,又惊又怒,立即悬赏捉拿刘縯,告示说,能捉到刘縯者,赐食邑五万户,赏黄金十万斤,封上公。王莽又叫官署和全国乡亭在衙门旁边画上刘縯的图像,每天早上令兵士用箭射之,以泄其忿。王莽的愚蠢行动,只表明他的穷途末路,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中,起兵于舂陵的刘氏兄弟是一支最不能忽视和低估的军事力量。正如李通所料想的那样,不论在领导水平、组织才能还是在社会影响上,他们都是其他反抗力量所不能比的。
二
义军发展到十几万,虽然声势浩大,却只是几个独立部分的聚合。形势的发展,军事的需要,必须有统率全军的主将。将领们也都感到必须有个首领,不能老是几个部分的凑合。只有形成为集团型的军事力量,才能给王莽政权以更大的打击。但在“头”的人选问题上,农民军又受到汉王朝皇权思想的严重影响。他们自发而朴素地认为,起义军的首领只能由刘氏子孙担当。汉王朝二百多年封建宗法统治的影响,对新莽的仇恨,对汉朝复兴的希望,使这时的农民领袖们失去了秦末农民起义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概和理想。绿林军将领们都主张立刘氏宗室为领导,但在立谁的问题上,却有争论。南阳的舂陵军和下江的王常主张立刘縯。以功劳和能力而言,刘最有资格当首领,但在义军中占优势的是新市、平林将领们,他们竭力反对刘縯而主张立更始将军刘玄做皇帝。刘玄也是汉朝宗室,跟刘縯、刘秀是平辈的。他因为犯了法,王莽的官府要抓他,就投奔了平林军。平林军的首领陈牧和廖湛利用这个破落贵族的幌子,把他作为一个首领,称更始将军。这会儿平林军的首领和新市军的王匡、王凤、朱鲔他们商量了一下,又拉拢了下江军的张卬,准备让更始将军刘玄做个挂名皇帝。
双方力量的对比,是帝王人选坚强的后盾,功劳很大的刘虽然也进行了争论,但对专横的新市、平林将领无异于对牛弹琴,他失败了,刘玄终于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地皇四年(23)二月,绿林军在淯水边临时堆设坛场,举行刘玄登基礼。刘玄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如此轻易地做了皇帝,兴奋和胆怯的双重心情支配了他。他站在高出地面几丈的坛上,面南而立,举首望去,只见坛下排列成阵的密密麻麻的将士,虽说是春寒料峭的二月,他还是紧张得冷汗直流。按照规矩,新皇帝登基,总要讲几句话,但他手直发抖,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李通等人目睹了刘玄的这副惨相,又好气又好笑,但毕竟不敢说什么。登基礼结束后,刘玄发布大赦令,改年号为“更始”,国号仍称汉,封族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王凤封为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的人封为九卿,各带“将军”之号。李通的首义之功不可没,被封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刘秀仅任为太常偏将军,他连印绶都没有,找到一枚“定武侯家丞印”,权宜充数,佩带入朝。
更始政权建立之后,挥军北上,向王莽统治的腹心地区进兵。更始元年(23)三月,刘縯、刘秀兄弟在昆阳之战中一举击溃了号称“百万”的王莽军队的主力。昆阳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王莽军大败于昆阳的消息传出后,天下震动,各地豪强乘机而起,杀郡守而自称将军者不可胜数。许多人用汉朝年号,以待刘玄的诏命。新莽朝实际已成为一个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的朝廷。三个月以后,王莽就在长安被割了脑袋。建立大功的刘氏兄弟,对无功而居尊位的更始帝刘玄是潜在的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新市、平林将领的怂恿之下,刘玄终于下令杀了刘縯。他既然杀了刘縯,还想杀刘秀,想不到刘秀听到了消息,特地从父城(今河南平顶山西北)飞马赶来,向刘玄请罪。刘縯的部属前去迎接,表示哀悼,刘秀却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口口声声只说自己有罪,更不提一句自己在昆阳之战中的功劳。他草草地埋葬了刘縯,也不为刘縯服丧,饮食、言笑同平时一样。刘玄确信刘秀不会谋反,放心之余反倒觉得过意不去,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刘秀的心事瞒得住刘玄,可瞒不过李通。李通和刘秀兄弟自起兵以来患难与共,交情非比寻常,刘縯的死对他刺激很大,尤其刘縯是死在“自己人”手里,这不仅使他伤心,也使他寒心。他真诚地宽慰刘秀节哀。但是李通的堂弟李轶是刘玄的亲信,李松又官拜丞相,刘秀不敢向他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过,时间一长,日久见人心,刘秀发现李通和他的堂弟们不一样,还是以前的李通,对他是一片真心,于是也在他面前吐露一些想法,把李通当成了知音。当刘秀以河北监军的名义,脱离牢笼,离开更始帝独立发展的时候,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妹妹刘伯姬,他把妹妹郑重地托付给了李通。
到了长安以后,李通官拜大将军,封西平王。可是此时的更始政权已经危机四伏。李通对刘玄早已失望透顶,寻机找了个镇守荆州的差使,离开了刘玄。离开了虎狼之地,李通便正式娶刘伯姬为妻,成了刘秀的妹夫,关系又进了一层。
三
建武元年(25),刘秀在据有河北的地盘和掌握一支可观的军事力量之后,即位做了皇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称帝后,李通欢欣鼓舞,立即响应,被刘秀任命为卫尉,刘伯姬被封为宁平公主。李通于是离开荆州来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刘秀见到妹妹、妹夫,自有一番亲热。建武二年(26),刘秀又擢升李通为大司农,掌握全国财政,爵封固始侯。刘秀对李通是信任不疑的,每当他亲自率兵出征的时候,总是让李通留守京城,镇抚百姓。李通也没有辜负刘秀的重托,他修宫室,起学官,为东汉王朝走上正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武五年(29)春,李通接替王梁任前将军。建武六年(30)夏,李通奉命指挥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位将军率军进击汉中。公孙述派兵来救,李通率军迎击,大破敌军。
建武七年(31),中原大地,北自幽燕,南至荆襄,都成为刘秀的天下。李通认为自己身为外戚,又手握重兵,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于是上书要求退休。刘秀看了李通的上书,很不以为然,他下诏让群臣商议。李通为人谦和,又功高爵显,得到群臣的一致拥戴,大司徒侯霸率领群臣商议来商议去,一致认为不能让李通告病还家,他们说: “王莽篡汉的时候,天下危急。李通怀有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筹划复兴汉朝的大业。他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功业,功德海内皆知。李通因为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只能让他居职疗疾,至于回归封国,万万不可。”群臣之言正合刘秀之意,他一面让李通安心养病,一面于当年五月任命李通为大司空。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刘秀把行政事务交给三公处理,功臣一般不许参予政事,以后政事归尚书台,连三公也不干政了。只有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和固始侯李通三个人例外,刘秀经常让他们和三公九卿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恩宠特别深厚。建武十二年(36),李通上疏辞官,刘秀诏准。建武十三年(37),蜀地平定,天下一统,刘秀大封功臣。固始侯李通和胶东侯贾复一样,封地是六个县,列功臣之首,太傅高密侯邓禹虽然也是刘秀的布衣之交,关系亲密,但封地只有四个县,在李通之下。有司奏请分封皇子,刘秀感念李通的首义之功,即日封李通的小儿子李雄为召陵侯。刘秀每次驾临南阳,总是专门派遣使者以太牢之礼祭祀李通的父亲的坟墓,以表示对李氏家族的敬意。
建武十八年(42),李通病逝。刘秀和皇后阴丽华亲临吊唁并送葬。汉明帝即位以后,每到南阳祭祖,总是特地让南阳李氏与刘氏宗室一起见驾,恩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