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朝 正文

东汉鲁恭是怎样的人?鲁恭人物历史评价?

扫码手机浏览

鲁恭

有一年,黄河流域闹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席卷了各县的庄稼,竟唯独不入中牟县(今属河南)。时人惊异之余,认为这是县令鲁恭的仁德感动了天地。当然,这可能是个杜撰的故事。但事出有因: 鲁恭是一位倍受吏民称誉的好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建武七年(31),他出生在一个百官之家。他的家世不同寻常,可溯及战国时期的鲁顷公。鲁国被楚国灭亡以后,鲁国宗室被迫离开曲阜(今山东),南迁到下邑(今安徽砀山)。从此,这些人便以鲁为姓,以寄托对故国的哀思。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鲁氏家族世世代代担任二千石的大官。汉昭帝修建平陵的时候,把全国各地的达官贵人、富家大户迁到平陵附近,下邑鲁氏也奉命迁居平陵。

鲁恭的祖父鲁匡,是王莽的一员得力干将。王莽推行全方位的改革,鲁匡协助王莽,制定了五均六篼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鲁匡很会玩弄权术,号称王莽的“智囊”。

西汉灭亡后,刘秀重建汉家政权,鲁恭的父亲投奔刘秀,后来出任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太守。不幸的是,他在建武十九年(43)病逝了。这一年,鲁恭年仅12岁,弟弟鲁丕才7岁。幼年丧父对他们来说打击太大了,哥俩日夜号哭不绝。不幸之中的大幸是鲁恭有一个坚强的母亲。鲁母没有接受郡中吏民的任何馈赠,带着两个儿子千里迢迢地回到老家平陵。鲁氏兄弟年纪虽小,但知书达礼,乡里的父老都对他们另眼相看。

三年过去了,鲁恭服丧期满。他辞别家乡父老到京城洛阳,到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去读书。

当时的太学生在校学习,校规很严。他们必须按严格的礼仪行事,穿方领的衣服,走路走方步。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广筑学舍讲舍,给太学生们很宽敞的宿舍,白天可以接待宾客,晚上可以留客住宿。鲁母就带着小儿子鲁丕来到太学,与鲁恭住在一起,照顾儿子的日常起居。鲁氏兄弟少年早熟,又有母亲的严格管教,他们学习《鲁诗》,闭户诵读,不和人交往,因此学问进步很快,受到了太学师生们的一致称赞。遇到疑难问题,太学生们都争着向他们请教、讨论。

鲁氏兄弟的名声传到当朝太尉赵熹那里。赵熹对这两个勤奋的少年很是赞赏。为了鼓励他们求学,逢年过节赵熹总是派儿子送酒和粮食到太学,慰问鲁氏兄弟,但鲁氏兄弟从来都是婉言谢绝。

学问既成,鲁母带着鲁氏兄弟回到了家乡。

鲁恭觉得自己身为兄长,有责任先成就弟弟。回乡后就以有病为借口,闭门谢客,不去做官。郡里多次礼聘他,都被他谢绝了。母亲强迫他入仕,他难违母命,不得已走出家门,却来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教授弟子,仍然没有入仕。一直到汉章帝即位后,弟弟鲁丕被举为方正,他才应召做了名郡吏。这时赵熹已经官拜太傅,他听说后认为鲁恭担任郡吏实在是大材小用,就征辟他到太傅府为官。

建初四年(79),汉章帝刘炟在北宫白虎观召集儒生,讲论五经异同,以正经义。出席这次盛会的都是当世名儒,鲁恭也是其中之一。

白虎观会议之后,赵熹再次举荐鲁恭,鲁恭遂被任命为中牟(今属河南)县令。

鲁恭在中牟,用礼义谦让教化百姓,即使是诉讼案件,也从不用刑。

中牟有乡民许伯等人争夺田产,各持一端状告到县里,官司一打就是十几年,中牟县令换了好几任,就是判决不了。鲁恭上任伊始,许伯等人又到衙门来告状。鲁恭仔细问明了情况,不禁摇头叹息,他没有立即判决,而是先问了各人的年龄,众人有报40的,有报60的,鲁恭听了叹息良久,他对众人说: “若是官司再打十几年,真不知有几位能见到结果啊,下官要请教各位乡亲,花了十几年来争这点田产,究竟值还是不值?”众人没想到新县令会这样说,不禁都愣了。接着,鲁恭又讲了一番谦让友爱的道理,并且说邻里之间更应该团结互助。鲁恭是太学生出身,又曾教授儒家经典,说话自然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众人听了都沉默不语。想想往日只思他人过,不念自己非,今日方知自己目光短浅,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示田产可以让给他人,这场官司不打了。鲁恭趁热打铁,说: “你们既然知道谦让,事情就好办了。依我看,地也不用分了,大家一起种,岂不更好?”众人一起称善,于是都辞别鲁恭,回乡了。一场多年未决的官司就这样被鲁恭化解了。

后来,有一个亭长的仆人借了别人的牛不肯归还,牛主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见亭长,勒令他立即还牛,亭长不肯。鲁恭叹息说: “这都是我教化不够的后果呀。”于是准备辞官回乡。手下的官吏见县令要走,纷纷跪下哭着挽留。别人就都责备那个亭长,埋怨他因为自己的过失要让百姓失去这样一个百年不遇的好县令,实在不可原谅。亭长这时也很后悔,赶快把牛归还原主,然后到县里向鲁恭请罪,鲁恭因为他知错能改,也没有惩办他。从此,中牟的官吏、百姓没有一个人再对鲁恭有丝毫的不敬。

建初七年(82),天下虫灾严重。中牟的邻县全部遭了灾,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庄稼被虫子咬得不成样子。然而,中牟全县就像有神灵保佑一样,竟没有一只蝗虫飞进境内。中牟的地界与邻县犬牙交错。出现了这样一幅奇观: 县界那边,邻县的庄稼被害虫糟蹋得不成样子,县界这边中牟的庄稼喜获丰收。

蝗虫不入中牟的奇闻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开了,最后传到河南尹袁安那里。袁安以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就派仁恕掾肥亲前往中牟察访。肥亲来到中牟之后,在鲁恭的陪同下视察全县。有一天,肥亲走累了,在路边的桑树下坐着休息。

这时,一只美丽的野鸡飞了过来,落在桑树旁,竟然不畏惧生人。肥亲很是惊奇,问旁边玩耍的一个小孩,说: “你为什么不去逮住它呀?”小孩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这只野鸡快要做妈妈了,我不能逮。”肥亲听了为之动容,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对鲁恭说: “我这次来中牟,就是为了访察你的政绩。虫不犯境,是一异; 化及鸟兽是二异; 小孩有仁义之心是三异。有此三异,我若是久留,徒然打扰贤明的县令罢了。”肥亲告别了鲁恭,回到洛阳,把在中牟的所见所闻报告了袁安。袁安叹息良久。

这一年,天降祥瑞,中牟县衙中长出了熹禾。河南尹袁安上奏皇帝,皇帝刘炟也甚为惊异。正好皇帝下诏让百官举荐贤良方正。鲁恭举荐了中牟名士王方。汉章帝立即召见,对王方特加优礼,礼节与三公九卿所举荐的人员一般无二。王方后官至侍中。鲁恭在任三年,河南尹考察官员的政绩,鲁恭作为特别优异的官员上奏朝廷。正当朝廷准备对鲁恭委以重任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幸去世。鲁恭是一个大孝子,家门遭此不幸,他立即辞职回家为母亲服孝。他这么一走,上至东汉朝廷,下至中牟官吏、百姓都很思念。

鲁恭服孝期一满,朝廷立即任命他为侍御史。

章和二年(88),汉章帝驾崩,皇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尊皇后窦氏为皇太后。汉和帝即位的时候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主政,窦太后的哥哥窦宪执掌大权,窦宪的几个弟弟也都做了大官。窦家一门的威风谁也比不上。于是窦宪的胆子越来越大,连皇室都乡侯刘畅也被他杀了。窦宪开始还想抵赖,后来在尚书韩棱等人的追查下,真相大白,窦宪才低头认罪。正好,南单于上书,说是北匈奴遭到了饥荒又发生内乱,请朝庭出兵北伐。窦宪就借着这个机会,禀明太后要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窦宪毕竟是太后的亲哥哥,窦太后居然就同意了。章和二年(88)十月,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兵讨伐北匈奴。

三公九卿闻讯后一起到皇宫上书劝阻,以为北匈奴早巳不侵犯边塞,现在无缘无故劳师远征,白白损耗国库,只不过企图在万里之外建立功勋,根本不是为国家着想。奏章不断呈上,毫无反应。许多大臣怕触怒太后,不敢坚持了,而司空任隗和司徒袁安却一直坚持原则,不肯屈服。身为侍御史的鲁恭是任隗和袁安二人强有力的支持者。鲁恭上书说: “我们国家,新有大忧(章帝驾崩),陛下正在守丧期间,老百姓心怀不安。夏、秋、冬三个季节,已没有听到御驾出巡时警卫喝道的声音了,莫不由衷想念。盼望得到的得不到,却要在春天盛季,大举兴兵去对付匈奴,使天下震动。”

他不顾身家性命安危,把矛头直指窦宪: “而今,北匈奴被鲜卑部落击破,逃遁到遥远史候河以西,距离中国边塞数千里,竟打算乘他们虚弱,利用他们的疲惫予以追击,这不是仁义行为。现在全国不过刚刚动员,各种物资已经不足。上下互相逼迫,人民穷苦,已到极点。臣僚和人民,都认为不可以讨伐北匈奴。陛下为什么为了赎窦宪一个人的死罪,而毁弃千万人的生命,不考虑别人说的话?”

奏章呈上之后,朝中大臣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不过窦太后虽然没有采纳,也没有怪罪于他。

鲁恭的这次上书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是此后,每当遇到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他还是上书直陈利害,无所避讳。

鲁恭不久改任《鲁诗》博士,专事教授《鲁诗》,门生弟子如云。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侍中,深受和帝的信任。和帝经常召见鲁恭,向他询问政务的得失,赏赐和礼遇超过一般大臣。

不久,鲁恭被擢升为乐安(今山东博兴)相。当地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郡县官吏寝食不宁。鲁恭到任以后,采用悬赏招降的办法,并乘机派兵围剿,一举消灭了叛匪,安定了局势。

永元九年(97),鲁恭被调回中央,任议郎之职。本年八月,和帝大宴群臣于章台,特别下诏让小黄门引导鲁恭到御前,以示器重。当天夜里,和帝就拜鲁恭为侍中,慰劳有加。这年冬天,鲁恭又被擢升为光禄勋。

永元十三年(101)十二月,鲁恭被擢升为司徒,成为三公之一。永元十五年(103),和帝南巡,拜鲁恭的儿子鲁抚为郎中,赐给鲁恭御马,以示恩宠。当时鲁恭的弟弟鲁丕官拜侍中,兄弟父子三人同在朝中为官,一时传为美谈。永元十六年(104)七月四日,族弟鲁炳犯法,鲁恭受到牵连被免职。

过了两年,和帝病死,汉殇帝即位,临朝听政的邓太后又启用鲁恭为长乐卫尉。到安帝永初元年(107)五月三日,鲁恭再次出任司徒。鲁恭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邓太后,对一项不合理的制度提出异议。这事的起因是这样: 和帝永元十五年(103)颁布了一项诏令,命各郡国在夏至日开始审理轻微罪犯。各州郡长官闻风而动,把断案的时间定在盛夏。这样一来就贻误了农时,且官吏们在审理过程中牵扯进很多人,今日传呼这个,明天盘问那个,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鲁恭上书,请求推迟审理的时间,他说: “依照旧制,立秋之日才开始审理轻刑罪犯,永元十五年(103)之后,提前到孟夏(四月),于是刺史、太守就名正言顺地在盛夏之时,对在田地忙碌辛苦的农民,传讯、拘捕、审问,对上冒犯天时,对下伤害农业。《月令》上说案件的处理应与时气、天理相谐合,不能贻误农时。故对于罪行轻微的犯人,罪名一旦确定,不要长期囚禁,应该立即判决。臣愚昧地认为,而今实行的孟夏决狱的制度应该照此修改,判决的日期应以立秋为限,不能在立秋之前。”

对此,大臣们看法不一,邓太后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下诏让公卿大臣们讨论此事,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

鲁恭又上书对重刑死罪犯的审判提出建议。他说: “孝章皇帝制订法令,每年冬至之前,所有诉讼,应全部结案。有些奸恶的官吏,于十一月间捕获被控死刑的被告时,不管他是不是冤枉,往往立即诛杀。等到发现新的证据,已经无法改正了。因此臣建议,对于死刑重罪,可以延长到十二月底判决。”

鲁恭的观点在大臣中占了上风,邓太后全部照准了鲁恭的建议。

汉安帝永初三年(109)三月十二日,鲁恭年老体弱,被解除司徒之职。

永初六年(112),鲁恭在家中去世,享年81岁。

鲁恭死后,两个儿子鲁谦和鲁抚都被任命为郎官。长子鲁谦官至陇西太守,政绩颇佳。次子鲁抚官至太仆,追随汉献帝西迁长安,和司徒王允同谋诛杀董卓,后与王允一起遇害。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hanchao/2020078216.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