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初元年(107)初冬的一天,京师洛阳。突然,由宫中奔出一骑,骑者纵马扬鞭,向郊外疾驰而去。
十分钟后,在座落于洛阳郊外的监狱——若庐的一间大厅里,宫中使者手捧圣旨,朗声读道: “免去庞参的刑罚,以特派使者的身份前往三辅地区(今陕西西安一带)督导各军。”一直跪在地上、身着囚衣的囚徒慢慢抬起头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欣慰,终于遇上了明主; 他欣慰,终于又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了。这位庞参究竟是什么人?一个在狱之人为什么忽然受到如此器重?
一
庞参,字仲达,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庞参自幼聪颖,而且特别喜欢读书,诵经读史,无一不能,并常常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语惊四座,在当时有“奇才”之称。他还有远大的抱负,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庞参的才华和雄心壮志为其步入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偶然的机会,河南尹庞奋了解到庞参的才华,大为惊叹,认为他是国家急需的栋梁,于是就把他举荐为孝廉。当年,庞参被拜为左校令。
在天子脚下的洛阳,高官贵族云集,一个小小的左校令,根本不起眼。可是,这些权贵们很快就领教了这个芝麻官的厉害。左校令这个官职,别看官不大,可是个肥差,它督率刑徒负责宗庙、宫室、陵园、道路等一系列土木工程,稍微通融一下,就能捞到大量好处。偏偏庞参秉性忠正,办事认真,从不循私,从而切断了许多权贵的财路,令他们大为恼火。后来,权贵们就利用庞参在工作中的一个小失误,大做文章,使庞参判刑坐狱。
庞参虽身在监狱,但仍时刻关心着国事,分析当前的形势,同时他仍怀有强烈的自信: 总有一天,他会复出,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目前需要的是等待,等待……
命运的转机恰恰就在这种自信的等待中悄悄降临了。
永初元年(107),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羌族起义。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过着游牧生活。王莽末年以后,羌人大量拥入塞内,散布在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等郡,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从事农业生产的日益增多。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鉴于当地羌族与汉人杂处易发生矛盾,设置了护羌校尉,管理羌族诸部落,并陆续迁羌族各部到陇西、天水、扶风诸郡(今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为了隔断内迁的羌族部落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的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又在大、小榆谷(今青海西宁一带)、龙耆(今青海海晏)等地建立屯田区,长期驻守屯垦。一段时间内,这种屯田防遏的办法,抑制了羌族烧当诸部的掠夺活动,羌族势力日见削弱,西北一时安宁。从汉和帝开始,由于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汉羌关系日见紧张。和帝永元元年(89),烧当羌豪东号之子麻奴随父亲归附汉朝,居于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这些居住在郡县的羌人受到郡县官吏和汉族豪强的欺凌、奴役,十分不满。
安帝永初元年(107),由于西域都护任尚在西域为政苛刻,引起了西域各国的联合反对与攻打。任尚上书求救。邓太后一方面连忙派遣郎中梁慬为西域副校尉,率兵五千,驰援任尚; 一方面召集朝中大臣商讨对西域的方针策略。大臣们一致认为朝廷新遭变故,而西域又路途遥远,音讯难通,不如放弃西域。邓太后为稳定国内局势,也不愿大动干戈,于是决定撤回西域都护和在柳中屯田的士卒,同时命骑都尉王弘征发金城、陇西(今甘肃临洮)、汉阳(今甘肃天水西北)等地的羌骑西去迎接。郡县政府急如星火,强迫发遣。羌人不知道此行只是撤退,而认为可能就留在西域开垦荒田,不再回来,于是行到酒泉时纷纷逃散。各郡县就派兵阻截追捕,并乘机虏掠抢夺,焚烧羌人的庐舍村落,致使各地羌人逃亡流离,最后被迫起而反抗。原先归顺的麻奴乘机而起,联合先零与钟羌等部落,截断了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
羌族起义的爆发震惊了东汉统治者,邓太后连忙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率军五万前去讨伐。然而出师不利。永初二年(108)春,邓骘率部刚刚抵达汉阳,钟羌部落数千人突然袭击,在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以西大败邓骘军,杀死汉军一千余人。同年冬季,邓骘又命任尚、从事中郎司马钧率军队向羌军发动反击,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南)跟滇零部落等数万人会战。结果汉军大败,被杀八千多人。东汉政府主力受挫,对羌人无法控制。先零羌首领滇零乘势在北地(今宁夏灵武西南)称帝。
边疆多事的同时,国内也灾害不断,地震、水灾、风暴、冰雹相继而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困苦,民怨沸腾。
内外交困,弄得东汉政府焦头烂额。正在狱中的庞参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之后,写了一份意见书,让他的儿子庞俊代为上奏。庞参认为: “现在西州流民暴乱,混战不已,损耗极大,而现在又派大军远征,沿途征兵征赋,百姓的精力全都消耗在供给军需方面,农田里的活儿全都荒了。这样下去,他们怎么能承受得了呢?臣认为,与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远征千里,不如暂时停止攻击,等待敌人衰败。为今之计,应该让车骑将军邓骘加紧操练军队,而命征西校尉任尚督导凉州军民迁往三辅地区,减轻赋役和田税,使百姓勤于劳作。这一切都是为了养精蓄锐,然后伺机抓住对方的懈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能成功。”
庞参的建议上奏以后,邓太后让群臣讨论,大臣们有的虽不赞成放弃凉州,但对庞参的策略表示赞赏,自然他们也就有了重新起用庞参之意。当时的御史中丞樊准上疏说: “前左校令庞参,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是当世奇才。只不过因为犯了一点小小的罪过,至今仍在狱中,而现在西北边患日紧,正是国家用人的时候,像庞参这样的人才,应该发挥他的作用。恳请太后赦免庞参,派他到边防去,他一定会竭力尽忠,而且众人亦知我朝爱惜人才,势必军威、国威大振,边患被平定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邓太后采纳了樊准的建议,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不久,邓太后下令把车骑将军邓骘调回洛阳,只留任尚驻屯汉阳,负责各军调度。尽管邓骘此行败绩累累,但邓太后仍把他加封为大将军,还派掌管藩属事务的大鸿胪亲自去迎接。京都贵族权臣,为了讨好太后,也都出迎。一时间,邓骘声势显赫,震动京师。
而此时的庞参,正孤独地疾驰在前往三辅的官道上,去迎接新的挑战。这次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二
形势似乎变得对东汉政府越来越不利了。
滇零在北地称帝后,召集羌族的其他一些部落,共同与东汉政府作对。他们切断陇西交通要道,劫掠三辅地区,并向南侵入益州,杀死了汉中(今陕西南郑)郡守董炳,当煎部落和勒姐部落联军攻陷破羌县(今青海湟源)、钟羌部落攻陷临洮县(今甘肃岷县),生擒南部都尉,这一切都给了东汉王朝进一步的打击,东汉军队也变得越来越没有战斗力了。永初三年(109)春,东汉政府派骑都尉任仁率领军队去增援三辅,但每次出战都被羌军击败。
东汉政府还继续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影响,地震、干旱、雨灾,严重危及了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到处发生饥荒。永初三年(109)三月,京师洛阳也发生了饥馑,以至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为解决国库空虚问题,东汉政府竟规定: 百姓或官员缴纳钱财或粮食达到某一标准时,可以分等级授官封侯。
更为糟糕的是,与东汉北部接壤的南匈奴乘机起兵,向东汉进攻,这对于东汉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正是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庞参又一次提出了暂时放弃西北、迁边民入内地的建议。在给邓骘的信中,庞参分析道:“近几年来羌人占据陇西,日渐强盛,他们向百姓征发壮丁,索取财物,百姓已不堪忍受,现在我们汉军来了,仍要向他们征调,这就使百姓们陷入了羌人统治和汉军征调的双重苦难。退一步讲,如果从三辅地区征调粮食运往千里之外的武都(今甘肃成县)以西诸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而且路途险恶,一旦出事,就会半途而废,还得再向百姓征发。而现在百姓已经竭尽全力了,还能再向谁求救呢?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 名义上是远救金城,实际上增加了三辅地区的困难,三辅的困难又转而加重金城的危险。我以前提出过放弃西域的建议,被士大夫们所耻笑。其实我们仅仅就是为了贪图一些不毛之地,想统治一些不开化的羌人,劳师救远,可是占据了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所带来的只不过是一些祸乱。大力谋求开拓疆土,对于国家的安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往往着重发展内部,对于外利不大追求;着重关心人民生活的富足,而不贪恋广阔的国土。三辅地区原野广阔,人烟稀少,以前的废旧县城,还能居住。现在我们应该把边郡的那些流民迁到三辅地区,实行军屯,休养生息,这样既能巩固边防,又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同时还解决了军费问题。”
庞参的分析透彻且直指要害,深深打动了邓骘及部分公卿。邓骘此时也恰好有放弃凉州、集中全力对付北方的南匈奴的想法。于是在一次会议上,他把庞参的建议交给大家审议。邓骘解释说: “现在好像有两件破衣服,牺牲一件去补另一件,至少还有一件完好,要不然,两件全都破烂。”结果大家初步同意了庞参和邓骘的意见。但是不久以后,在一次更高级的会议上,否定了这个意见。一些大臣认为西北地区是先帝历尽万般艰苦才得到的,不能因节省开支而舍弃它。而且西羌民变更像一个恶疮,如不治疗,将会使肌肤不断溃烂,没有止境。
庞参的建议虽然没有得到认可,但他也是为了东汉王朝的安危着想,忠心可敬。不久,庞参被任命为汉阳太守。
三
早在上任之前,庞参就听说汉阳郡有一位著名的隐士任棠,该人学问渊博,道行高尚,但从来不愿做官,以前的历任太守都想方设法请任棠出仕,任棠都是一概拒绝,而只是隐居在一座青山脚下,以种田读书为乐。
庞参立志要在任上有一番作为,所以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前去拜访任棠。
任棠起先闭门谢客,庞参再三请求,说明了来意,任棠才打开门,但并不让庞参进屋。只见任棠一声不吭,在屋门前放了一大棵薤,一盆水,然后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中。
庞参的随从们认为任棠太无礼,见了太守大人也不行礼,正想发作。庞参摆手制止了他们,沉思了一会儿,说: “你们怎么能知道任棠先生的深意呢,他这是告诉我在汉阳为官的方法啊。你们看,这一大棵薤分明是暗示我对付地方豪强族宗,不要让他们为非作歹; 这一盆水,是告诫我为官要清,以廉服人; 一老一小坐在门中,是告诉我多注意人民生活的困苦,抚恤老人和孤儿。”众人一听,齐声赞叹。任棠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庞参朝任棠一拜,说: “多谢先生指点!”然后,率众而返。
果然,庞参在任期间,打击地方豪强,体察百姓冤苦,恩威并用,以德服人,受到百姓的爱戴。
汉阳地处甘肃东部,有大量的羌族人居住在这里,为庞参进一步了解羌族的生活情况等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庞参任职期间也能较好地调解羌汉纠纷,使人民安居乐业。
好像命中注定庞参要和羌族拴在一起,正当他兢兢业业于汉阳的职守时,一个让他直接面对羌人的机会突然降临。
安帝元初元年(114),庞参被任命为护羌校尉。
由于庞参利用做汉阳太守时积累的经验,对于羌人采取了恩威并济的怀柔政策,因此羌人很感激他。元初二年(115),烧当羌首领号多率部众投降。庞参送他前往首都洛阳,朝见皇帝。东汉政府把号多封为侯爵,并发给侯爵印信。庞参把护羌校尉府从张掖迁回令居(今甘肃永登),河西走廓从而畅通。
这时,在北地称帝的先零羌首领滇零已于安帝永初六年(112)去世,他的儿子零昌继位,继续骚扰西北。安帝元初二年(115)秋,东汉政府任命司马钧为代理征西将军,率军队八千余人,进攻北地,同时又命庞参率领投降的烧当羌和一部分胡人的混合部队七千多人与司马钧配合,东西夹击北地。
庞参率军挺进到勇士(今甘肃兰州东)以东,被西羌将军杜季贡击败。由于不能在约定日期抵达战场,庞参就宣称有病,引军撤退。司马钧孤军深入,由于部下违令,被先零羌军诱歼,损失惨重。这次行动宣告失败。
事后,东汉政府以庞参欺君误国之罪,免去护羌校尉之职,逮捕入狱。校书郎中马融认为: “现在边疆羌人反叛,造成巨大祸害。皇上怜惜百姓涂炭,派大军前往平定,不惜一切代价。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一次失败就降罪于诸将士,这样就会使国家失去许多栋梁之材。从前,晋国的荀林父虽然在与楚国的战争中被打败了,但是晋侯并没有怪罪他,所以以后晋国能吞并赤狄的领土,秦国的孟明视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但秦穆公仍让他官复原职,是故以后秦国能称霸于关西。前护羌校尉庞参,文武兼备,智略弘远,既有义勇果毅之节,兼以博雅深谋之姿。皇上应该师法古君,宽宏大度,这样将士们就会更加尽忠报国。”安帝若有醒悟,遂下旨赦免庞参。后来,庞参被任命为辽东太守,顺帝永建元年(126),又升为度辽将军。
四
顺帝永建四年(129),庞参被调入京师洛阳,拜为大鸿胪,掌管藩属事务。当时的尚书仆射虞诩认为庞参有宰相能力,于是向皇帝推荐。顺帝又把庞参提升为太尉,录尚书事。
尽管在官场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庞参的秉性仍没有改变多少。在当时的三公之中,唯有庞参最为忠正耿直,因而招致了许多人的忌恨。他们捕风捉影,在皇帝面前不断说庞参的坏话,使得顺帝渐渐疏远了庞参。正好,庞参所做的一件事犯了皇帝的大忌,司隶看准风向,提出弹劾。至于犯了什么忌,史无明文。
这时,正逢各郡和各封国举荐的“茂才”和“孝廉”齐聚洛阳,参加最后评选。太尉作为审查人员必须参加,而庞参因正被弹劾,为避嫌,就声称有病,没有出席。上计掾段恭听到这个消息,就上疏给顺帝说: “臣自己亲耳听到,道路上的行人,田间农夫,甚至从事纺织的妇人,都说: ‘太尉庞参,竭忠尽节,以一颗忠正赤胆之心报效皇上,只因为好说实话,不肯昧着良心,于是孤立于众多奸佞之徒之中,处于被中伤的位置。’臣以为,以皇上圣明,不应该再发生奸佞小人谗毁忠臣的事。听信谗言,冤屈忠良乃是国君的一大诫。国家依靠贤能,才能治理,君王依靠忠臣,才能安全。而今,天下都庆幸陛下有庞参这样贤能和忠心的辅佐,但愿陛下能信任他,使国家永远昌盛繁荣。”
顺帝读了奏章以后,如梦方醒。于是立即派侍从宦官(小黄门)去问候庞参的病情,遂后又派御医诊治,并赏赐了许多美酒。
庞参对国事尽忠尽力,不料家中发生变故。原来,庞参先后娶了两位夫人。前妻在生下一个男孩后不久病逝,庞参于是又娶了第二位夫人。后妻非常讨厌前妻的孩子,找个机会就把那孩子投到水井里淹死了,这就成了许多素日对庞参不满的人攻击他的借口。洛阳令祝良,与庞参素有仇隙。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抓到了弹劾庞参的把柄,于是火速率领吏卒闯入太尉府,审查庞参,然后向皇帝上书弹劾。此时正逢天变灾异,于是庞参就被免去了太尉之职。
而有关衙门却认为,祝良一个小小的洛阳令,竟然不事先向皇上报告,强行闯入太尉府,污辱宰相,目无君上和国法,于是就把祝良关进了监狱。幸好这位祝良平时也是清正廉洁之人,颇受百姓爱戴,他们联名上书,请求赦免祝良。不久,祝良被官复原职。
阳嘉四年(135),庞参再次被拜为太尉,但这时他年事已高,而且不久又身患重病,遂于第二年即永和元年(136)冬,被免去官职。不久,庞参病逝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