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这诗句出自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咏史》。这里的“佞臣”,指的是西汉成帝时的大奸相——安昌侯张禹。时隔一百多年以后,东汉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位同名同姓的宰执之臣,其忠正清廉,有口皆碑。他就是东汉中期曾两度被拜为太尉的安乡侯张禹。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今河北邢台)人。
说起张禹的家世,与光武帝刘秀还有些亲戚关系。他的祖父张况的一个本家姐姐是刘秀的祖父刘回的妻子。刘秀的父亲刘钦做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南)县令时,张况经常去南顿看望他,刘秀还隐约记得这位远亲。
不久,王莽末年的农民起义爆发了,两家来往中断。后来,更始皇帝封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渡河北,镇慰州郡。身为县令的张况前来认亲,刘秀大喜,并把张况留在军中。随着刘秀的势力在河北的扩展,张况先是被任命为元氏(今河北元氏)县令,后又被升为涿郡(今河北涿县)太守。此时张况已年近80,白发苍苍,无法担任繁重的政务,于是就向刘秀告老还乡。后来刘秀派人询问张况的家庭生活状况,知道生活很艰难,就又让张况做了常山关(今河北石家庄西南)长,以养家糊口。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河北的局势仍不稳定,义军的分支仍到处攻城夺寨。一天,一支叫大枪的义军进攻常山,张况不听劝阻,亲自出城迎战,身亡。刘秀知道后,非常伤心。
此时,张禹的父亲张歆身为一县之长,为报父仇,他弃官不做。东汉王朝建立后,张歆因其博学和刚正,被任命为淮阳(今河南淮阳)相。淮阳是当时被封的王国之一,张歆任职期间,由于淮阳王刚刚受封,初到新地方,他的幕僚宾客们也就大肆放纵,鱼肉百姓,为所欲为。张歆竭力劝阻,他们充耳不闻,偏偏这位淮阳王也只听其幕僚们的一面之辞,致使淮阳一片混乱。张歆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一次,一位幕僚犯了法,张歆着手办理,淮阳王竟把幕僚藏在宫中。张歆为了国法的尊严,亲带校尉到宫中搜捕,予以正法。这下可惹恼了淮阳王,他以谗言报告皇帝,把张歆贬为县令。后来,张歆死在任上。
张禹自幼受父亲的熏陶,懂得了许多为政为臣之道,并立志沿着父亲的道路走下去。张歆死后,下属和同僚们敬仰他的忠正,给张禹家送来了价值百万的钱财,都被张禹退了回去。张禹决心以俭行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他还把祖传的田宅送给了伯父,只身一人到洛阳去求学,拜当时的经学博士桓荣为师,学习《尚书》。由于刻苦努力,进步很快。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谈吐,敦厚的性格,使张禹在京城中小有名气,其抱负实现的机会也随之而来了。
汉明帝永平八年(65),张禹被举荐为孝廉,正式踏上了仕途。
十余年后,汉章帝君临天下时,张禹被任命为扬州刺史。扬州为东汉的12个行政州之一,辖6郡92县、邑和侯国,大体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大部和浙江、福建、江西,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行政区。接到任命后,张禹心花怒放,觉得这下可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了,立刻收拾行装,驱车前往。
这日,张禹的车队到了长江边,长江稍起风浪。他正要换乘船只渡江,只见随从们齐刷刷的跪倒在地,恳求张禹不要过江。张禹忙问何事。原来,长江一带有这么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吴国大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吴大将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把勾践杀了,不要留后患,而夫差受奸臣调唆,不听,反而迁罪于伍子胥,逼他自刎,然后把尸体投入长江中。也许是上天为伍子胥的忠心所感动,其尸体竟然浮在江面上。夫差听说后,知道自己错了,率群臣到江边祭祀,后来还为伍子胥修了庙。以后,每逢有大风大浪起,人们就认为这是伍子胥在江中的冤屈的神灵在发作,这时就不宜渡江,否则有生命危险。张禹听罢,不以为然,说道: “伍子胥果真在天有灵,就应该知道我是为百姓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怎么还会来害我呢?”说完从容登船渡江。
张禹在扬州任刺史期间,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巡行郡邑,察访民情,平反冤屈。大江南北,山区田野,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上至豪强望族,文人学士,下至乡野村民,都是他察访的对象。属吏百姓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平易近人的清官,一时间,称颂之声不绝于耳,扬州辖区也显示出一派升平景象。
章帝元和二年(85),张禹转任兖州(今山东西南部)刺史,同样留下了清正的美名。
三年后,张禹升迁做了下邳(今江苏邳县)相。下邳境内有个地方叫蒲阳坡,是一片湖沼,宽20里,绵延100多里。在这片湖沼东岸,有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这里本来是良田万顷,由于战争以致长年荒废。张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为这是个天然粮仓,值得开发。于是,张禹让衙吏们四处张贴告示,招徕游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灌渠,这一招果然奏效,不到一个月就开垦出数百顷良田。然后,张禹又实行政府借贷粮种的办法,督率百姓耕种,并身先士卒,在田间劳作。第二年,这片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土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邻近的贫民听说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拥来,原来冷落的蒲阳坡,一时云集上千户,热闹得像个集市。张禹又指导他们把剩下的荒地开垦出来,收成达数百万斗,不仅解决了贫民的生活问题,官府的收入也大大增加。
同时,张禹还注意执法的公正。功曹史戴闰,是已故太尉的属官。凭着这个关系,戴闰在境内有很大的影响,自然其行为上也有些放纵,一般官吏也不敢过问。但是张禹却毫不畏惧。有一次,戴闰到各县邑视察工作,纵容随从们到处索要财物,竟达好几车,以致地方不满,民怨沸腾。张禹亦感到很气愤,直接找戴闰查问此事。戴闰以为这没有什么,就如实招出来了。谁知张禹立刻把脸一沉,命他上交所有搜刮来的财物,并亲自到监狱听候发落。最后,戴闰被免去了官职。那些本来以为张禹会碰钉子,等着看笑话的大小官吏,震动很大,嚣张的行为也有所收敛。而张禹此举换来的是更多的赞扬。
张禹以不断的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抱负,而历史也不断地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和帝刘肇即位以后,于永元六年(94)把张禹调入京师洛阳,拜为大司农; 十二年(100),又拜张禹为太尉。由于张禹敦厚忠正而又博学多才,和帝就以礼待之,对张禹的劝告也大多听从。永元十五年(103)九月,和帝要南巡去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祀祖,把留守洛阳的大小事务一并交给张禹。张禹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疏忽,同时,张禹还时刻关注着和帝的南巡,随时让驿马打探,回报。这一天,驿马来报,说和帝在祖祠会见宗室旧族以后,打算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张禹听后,非常焦急,认为南行太危险,星夜派驿马去劝阻。这时,和帝的军队已经到了汉江,离江陵已不远了,但得到张禹的劝说后,还是下旨返回。回到洛阳以后,和帝对张禹的忠心大加赞扬并赏赐了许多财物。
元兴元年(105),和帝去逝。刚出生仅100多天、尚在襁褓之中的刘隆在邓皇后的怀抱中登基做了皇帝,是为汉殇帝。邓皇后也升称邓太后,主持朝政。第二年,立年号为延平元年(106),张禹又被提升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临朝听政,恐大臣们不服,就以殇帝幼小需人照顾为理由,让德高望重的张禹住在宫中,共商国策,五天才回家一次。从此,张禹有了特殊的地位,每次上朝的时候,他不再位在三公之列,而是由邓太后另赐专座。而张禹虽在高位,却并不因此而恃权跋扈,而仍关心着平民百姓的疾苦。他认为,皇室的广成、上林两处苑囿,占地太多,应该把一部分空地让贫民开垦。邓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也更加敬重他。
这年八月,殇帝不幸早天。为了继续把持朝政,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了他们的同意,然后连夜把刘祜接入宫中。这一年,刘祜才13岁,是为汉安帝。这时,张禹因为年事已高,而且身体有疾,上疏请求告退。而邓太后以为,这次又迎立了一个小皇帝,仍需要像张禹这样的朝中重臣来辅佐,就没有答应张禹的请求,并派御医给张禹治病。
安帝永初元年(107),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有功,奖励有关大臣。张禹被封为安乡侯,赏食邑1200户。这一年,对于东汉王朝来说,并不是一个如意之年。西北羌族人民揭竿而起,边疆不宁,而国内亦是灾害相继: 18个郡国发生了地震,41个郡国发生了水灾,28个郡国遭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并因此而造成了人心浮动。太尉徐防、司空尹勤为此而相继引咎辞职。张禹也深感不安,再次上疏请求辞职,太后不许,并再次拜他为太尉。
永初四年(110),邓太后的母亲新野君阴氏病重。太后亲自前往探望,文武百官也只得跟随,如此一来,就更加兴师动众,而且这一去数日不还。张禹等诸大臣感到不安,上奏道:“太后离宫访行,安全是极为重要的。所到之处必须事先进行清理,加强警卫,以防备非常。现在太后以忠孝探亲,自在情理之中,然而这么长时间离宫在外,让人感到不安全,亦让天下人有所议论。为宗庙社稷考虑,为全国臣民着想,太后还是回宫吧。”这时,新野君的病还没好,太后不肯回去,张禹等再三请求,陈述厉害关系,太后才最终听从,起驾回宫。
永初五年(111),张禹因病告退,被免去太尉之职。七年(113),病逝于家中,安帝派使者到其家中祭吊,以后又准许张禹的大儿子张盛袭安乡侯,拜二儿张曜为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