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朝 正文

东汉徐防是怎样的人?徐防人物历史评价?

扫码手机浏览

徐防

徐防字谒卿,沛国铚县(今安徽临涣)人。其祖父名叫徐宣,在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做过讲学大夫,为六经祭酒之一,享受上卿的俸禄与待遇,曾教过皇帝王莽“易”学方面的知识。其父名叫徐宪,在徐宣的指导下,从小就对“易”学着迷,后来更是潜心研究,成为小有名气的“易”学家。

徐防少年时就跟着父亲、祖父学习文化与“易”学知识,汉明帝永平年初,徐防因才高闻名乡里被选拔入朝做官,授职为郎(官名)。已长大成人的徐防身体健壮,相貌英俊,回答问题清晰且有深度。汉明帝刘庄认为他是个人才,特下诏命将徐防提升为尚书郎。徐防任职中枢机要部门,他处理公务周密严谨,滴水不漏,侍奉过明帝、和帝两位皇帝,从未出现过一点差错。汉和帝时,徐防已升迁至司隶校尉,然后又出任魏郡太守,独立负责一个郡的行政、经济、典狱等事。汉和帝永元十年(88), 徐防先调升入京城出任少府, 又任大司农。徐防通晓纪纲、勤于政事,不管在哪个职任上,都能干出一番政绩。因此在永元十四年,被皇帝封为司空,成为三位宰辅之一。

徐防认为《五经》距当时已较久远,人们对于其中词句所包含的圣哲思想可能理解不了,而今应搞一些分析其章节句读的工作,以使后来的阅读研习者从中受到启发。于是他向皇帝上疏说: “臣闻《诗》、《书》、《礼》、《乐》,是由圣人孔子删改定稿的,而第一位分析章节句读的,则是孔子的学生子夏。以后诸家分析各执己见,互有不同,各存异说。汉朝继承了祸害文化的暴乱秦朝之天下,经典已经废绝,本文多少还残存一点,经百般寻觅查找才凑齐,但却没有了章节句读的分析论述。先皇孝武帝收拾缺遗经文,建立明经射策(考试的一种方法)选士制,设学官,博征精研儒术的学者会于京城,置太学作为研究之场所。孔圣人距先皇光武帝已很久远了,书中隐微的旨意有灭绝的危险,大汉中兴以后,光武帝为恢复圣哲所言之大义,才设立博士14家: 《易》学有施、孟、梁丘贺、京房四家,《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夏侯建三家,《诗》有申公、辕固、韩婴三家,《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两家,《礼》有戴德、戴圣两家。又设甲乙两科,每年选甲科优秀者40人为郎中,乙科优秀者20人为太子舍人,以劝勉人们认真读圣贤之书,从中明确恶与善,进而能够改恶就善。下观太学考博士弟子,应试者都是为了取悦于考官,而不以诸经为业,不研习各家精髓。考官则私相容隐,为投机者取官开了门路。每逢有策试,就屡兴诤讼,议论纷纷,互相指斥我是你非。孔子曾说: ‘述而不作’(意思是: 但述先圣之言,不自制作),又说: ‘吾犹及史之阙文’(意思是: 我治史尚能赶上史官,史官书事,有不知者则缺,以待能者。原文是: ‘吾少时犹及见古史官之阙文,今则无之’),治史坏就坏在有所不知而又不肯阙文。研讨圣贤之作,如今不依据章节句读的分析,妄生异义,穿凿附会,认为遵从先师之教不对,主观臆说却反为得理,轻侮道术,渐成风气。这些决不是先皇诏令选才充实官吏队伍的本意。弥补这些缺陷,忠实于五经原义,承夏商周三代之正道,需专精务本,以儒学为先。臣认为立博士及甲乙策试,应依从名家章节句读分析之说,开考时出50个有难度的题以试考生。解释所用各名家观点多者为上等,引文正确无误者为高论; 如若不按先师的说法,所论的意思自相矛盾者,都算作错误。五经考试各取上等成绩者六人入仕为官,《论语》则不应考了。虽然在这方面的失误,已有较长时间了,但努力去做,或许可能改正。”汉和帝看后,令将奏疏交公卿传阅,大家都认为徐防所言正确,予以支持,于是他的建议遂被采纳。

永元十六年(104),徐防又被拜为司徒。延平元年(106),徐防晋升为三宰辅中位最尊、权最大的太尉,与太傅张禹一起参与总领尚书事,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很受优宠。

同年八月,汉安帝刘祜即位,徐防因拥立新皇帝之大功,被封为龙乡侯,食邑1100户。这年灾异寇贼等祸连续不断,徐防上书自认为是由自己不善治国惹怒了上天的原因,遂被免职,到其封地做食邑者去了。东汉的三公因灾异而被免职之事,就是从徐防开始的。

不久,徐防病逝,他的大儿子徐衡应是食邑与爵位的当然继承人,但徐衡将这些都让与了弟弟徐崇。几年后,徐衡觉得在家也无所事事,遂外出当官去了。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hanchao/2020078232.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