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朝 正文

东汉杨震是怎样的人?杨震人物历史评价?

扫码手机浏览

杨震

东汉永建元年(126)春, 在弘农郡(治弘农, 今河南灵宝),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自陕县(今河南陕县)向西缓缓行驶。沿途有不少百姓观看,他们听说死者是个冤屈而亡的朝中大臣,人已死了两年,现在才回乡安葬。当这队人马行进到潼关(今陕西潼关)时停了下来,在潼关西边的潼亭附近早已有一大群人在等候,他们中有许多人是朝廷命官,还有一些是远近闻名的儒士,更多的是附近州县的百姓。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为耿直无私的忠臣义士送葬。当人们把用上等木料制成的棺木抬到潼亭安葬的时候,有许多不知名的大鸟从潼亭附近的树上落在灵柩前,正立低头哀鸣。众人都感到惊奇,有人上前抱住大鸟抚摸,只见大鸟眼里涌出泪水,洒落在地上,直至安葬完毕大鸟才飞走,不一会儿便飞得无影无踪。在场的人都被这种从未见过的现象感动了,他们在墓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大鸟的形状,留作纪念。这位眠于潼亭地下、震动了弘农百姓、感动了牲灵的人是谁呢?他就是一直为后人称颂的一代名相杨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于豪门大族。他的高祖杨敞在西汉昭帝时位至丞相,封安平侯,其父杨宝却绝意于仕途,闭门不出,潜心研究《欧阳尚书》,后来召收门徒,传经授业。王莽执政时期,征召杨宝为官,但他坚决不从,四处躲藏,最后逃离家乡,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过。相传杨宝9岁时曾出游华阳山北,见到一只坠落在树下的受伤的黄雀,黄雀已经奄奄一息,被蝼蚁团团围住,杨宝心怀不忍,把它带回家中细心喂养,黄雀伤好后,他将它放飞。在黄雀飞走的当天夜里,有一个身着黄衣的童子前来拜谢杨宝,并赠送四枚白环,说: “您的子孙会位登三公,清白于世,就像这四枚白环一样。”后来杨宝娶妻生子,取名为震。

杨震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悉心学习家传之学《欧阳尚书》。他还向当时最有名望的经学世家桓氏求教,得到了担任章帝、和帝老师的桓郁的指点,成为桓氏之门最有名的弟子。同时杨震还对其它学问进行研究,年纪很轻就明晓经义,博通经籍,成了远近闻名的儒士。步入成年后,杨震长期旅居湖县(今属河南),以教授门徒、传授经学为生。由于家境较贫,他在授课之余常常亲自下地种菜,以供养老母,有时学生同情他替他种植,杨震执意不肯,拔起重种,人们都称他孝贤。久而久之,杨震的名声越来越高,以致传到郡外,他成了诸儒效行的榜样,时人都交口称赞,说他是孔子再世,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汉代关东、关西以函谷关为界,弘农华阴居函谷关之西)。

东汉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和征辟两种制度。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等名目把有名望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征辟是由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及郡守直接征召某人做官。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才有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因此,为了争取被察举和征辟,当时士大夫们颇注意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甚至贿赂官员,也有一些才高名重的人往往推托,以便进一步谋取高官显贵。杨震因为有高才俊德而屡次被征召为官,但他都以有病为由加以推托,专心于教授门徒。许多儒生仰慕杨震,从很远的地方来求教,一时杨氏门生遍及天下。他们不仅从杨震那里学到精深的学问,还学到他高贵的品格。陈留郡(今河南开封)有个儒生叫虞放,他在青年时代慕名向杨震求学,他钦佩杨震博学多才,还十分敬重恩师的人品。后来虞放名高天下,官至尚书、司空,他协助桓帝除掉专横跋扈的外戚梁冀,虞放还与名士李膺一同痛斥干预朝政的宦官,后来在党锢之祸中被宦官迫害致死。虞放一直保持着士大夫的清高气节而名垂青史,他是杨震弟子中著名的一个。

杨震终日与弟子们在一起,其乐融融。许多人劝告杨震年岁不待人,到了应该出去做官的时候了,可是杨震依然不肯出仕,这样过了20多年。后来有一天,杨震正在为学生讲授经籍,有一只冠雀口里衔着三条鳣鱼飞到讲堂前,将鳣鱼丢下便飞走了。有人对杨震说: “这鱼是一种蛇鳝,是公卿大夫衣服的征兆,三条鳣鱼是三公的象征,预示您可以位至三公,先生您从此要发达了。”不久,州郡又来征辟他,杨震这才答应出仕任职,这时他已经50岁了。

杨震踏上官途的时候,东汉王朝已走过了它的稳定阶段。从和帝开始,东汉出现了外戚、宦官集团交替把持朝政的局面,整个封建统治呈现出腐朽景象,奸佞得势,忠良遭害,东汉滑向下坡路。和帝死后,邓太后以和帝长子刘胜有病不愈为名,立自己的幼子刘隆为帝,是为殇帝。殇帝当时才出生百余天,襁褓之中的娃娃连话都不会说,更谈不上处理国事了,其母邓太后临朝听政。八个月后殇帝病死,邓太后与兄长邓骘立清河王之子年仅13岁的刘祐为帝,即安帝,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邓氏外戚执掌朝中大权。邓骘官至大将军,他听说杨震才学兼优便举为茂才,经过四次升迁至荆州刺史,不久又调任东莱(治掖,今山东莱州)太守。

杨震赴东莱郡任职时,路过昌邑(今属山东),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推荐为官的。他在杨震到达昌邑的当天晚上拜见杨震,两人长谈直至深夜。王密临告别时取出十斤黄赠送给杨震以表谢意,杨震不禁有些生气,说道: “我是因为知道你的品行才推荐你的,我清白为官,怎么能接受别人的馈赠呢?我这个老朋友是了解你的,可是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低头回答说: “这是在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正色说: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谁知道呢?”说罢,将黄金掷给王密,王密见杨震拒绝接受,只好惭愧地退出。杨震为官以清廉著称,在他任涿郡(今北京附近)太守时,持身廉正,不受贿赂。有位故友见他没有多少家产便劝他置些家业,留给子孙,杨震不肯,他对故友说: “让后世的人说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名声留给他们,不也是一笔很丰厚的财产吗?”杨震的子孙都食粗茶淡饭,很少见荤,出入则步行,从不奢华,和普通百姓没有两样。

元初四年(117),杨震升任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位列九卿。不久,又任太常,掌管礼仪祭祀,兼选试五经博士。杨震上任前,博士选举多有不实,有的博士是靠拉关系、贿赂官员才被选上的,并无真才实学。杨震上任后,他推荐明经名士陈留人杨纶等五人,这五人都以学问高深、传学有方受到儒士们的称赞。

永宁元年(120),安帝已经26岁,但邓太后不肯还政,更加握紧手中的权力,这样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满。邓太后为了取得公卿大夫们的支持,稳定统治,多次下诏选举贤良方正,明政术、达古今、敢于直谏的贤能之士,特旨拔擢德高望重、年逾花甲的杨震担任司徒。朝中不少官员早就暗中钦佩杨震,邓太后对这个老臣也另眼相看。

这时安帝对邓太后临朝执政的现状大为不满,他经常与乳母王圣、中常侍李闰等商议对策。邓太后见安帝亲近宦官、乳母,便产生了嫌恶之感。而河间王的儿子平原王刘翼温文尔雅,容仪翩翩,深得太后喜爱,被留在京城。这件事引起安帝不安,担心太后有朝一日会废掉自己另立他人,于是他让乳母王圣和中常侍李闰伺察太后脸色,王圣也不断地在安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邓太后的坏话,安帝既愤恨又恐惧,却又无可奈何。

永宁二年,邓太后去世,这对安帝来说,可以实现他亲政的愿望了。虽然素来谨慎的邓氏外戚对安帝亲政没有任何阻挠,但中常侍李闰等人巧设罪名,构陷邓氏。他们诬告邓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先前要废黜安帝,谋立平原王刘翼为帝。这一诬告正中安帝下怀,他将所有邓氏子弟免去官爵,废为庶人,又迫令邓悝、邓弘、邓闾自杀。邓骘应该连坐,但因为不曾参与前谋,只被罢免,遣归原籍,邓氏家产田宅全被抄没。邓骘见家族受辱,无从诉冤,绝食而死。在东汉,高级官吏推荐别人做官,自己成为荐主,被推荐者成为荐主的故吏,故吏与荐主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一旦荐主被罢官,故吏也不能幸免。杨震虽然是由邓骘举荐为官,但因为他为官正直清廉,在朝中享有极高威望,因而没有受到冲击。

邓氏被诛以后,安帝宣布改元建光,并大赦天下,对告发邓氏的李闰等宦官,格外宠信,封他们为列侯。皇后兄弟阎显、阎景也在朝居位,掌管皇宫禁卫。在安帝朝形成宦官、外戚并重的局面,宦官与外戚常常勾结在一起,横行朝野。安帝对乳母王圣更是恩宠有加,王圣的女儿伯荣可以随便出入宫廷,与李闰等人勾结,接受贿赂,甚至干预朝政,谗害大臣。

杨震见王圣母女生活奢侈,恣意为害,不禁深恶痛绝,他向安帝上奏道: “帝王执政以任用贤人为本,治理国家以清除弊端为务。现在奸佞充斥朝廷,皇上应该明察。乳母王圣,自恃奉养过皇上,依仗皇恩,贪婪放纵,而且目无法纪,与李闰勾结,扰乱天下,实在有损我朝形象。恳请皇上能割舍与乳母之情,将王圣驱逐出宫,禁止伯荣出入宫廷。”

杨震的奏疏呈给安帝后,安帝阅完竟然递给王圣看,王圣略微懂些文墨,看完杨震的奏章,恨得咬牙切齿,但表面上装出很委屈的样子,跪在安帝面前哭诉自己被诬告,请求安帝让她出宫。安帝不但没有驱赶王圣出宫的意思,反而怜爱地扶起王圣,好言劝慰。从此,安帝对王圣母女更加恩宠,王圣趾高气扬,伯荣也日益骄淫,照样出入宫廷,毫无顾忌。

当时泗水王刘歙的族孙刘環居住在洛阳,此人从小形迹放荡,生就一副媚骨,想攀附王圣母女,于是与伯荣勾结,后来娶伯荣为妻。伯荣婚后替刘環入宫向安帝乞求封赏,居然得到安帝准许,让刘環袭刘歙曾孙、已故朝阳侯刘护爵位。刘環与刘护的血缘关系已经大为疏远,而且刘护的弟弟刘威尚在,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刘環袭封。刘環不仅破例袭受侯爵,而且入朝为官,官至侍中,伴随皇帝左右。杨震平时就痛恨阿谀奉承的小人,他见王圣母女及女婿愈益得势,深为忧虑,他再次向安帝奏道: “臣听说高祖皇帝曾与群臣约定,不是功臣不能封爵,受封者父亲死后由长子继承,兄长死后由弟弟继承,不能篡改,这已经成为汉朝一项制度。可是皇上让刘環袭封刘护侯爵,没有道理。况且刘環一无功,二无德,只因为作了王圣的女婿便袭封受爵,官至侍中,这不仅违背了祖制,而且会使朝臣哗然,百姓不安。皇上应该为后世作表率,遵循祖制。”杨震的奏疏被王圣一伙扣压,她们母女更加有恃无恐。

有一次,母女二人奉诏到甘陵祭祀陵庙,一路上宦官、卫兵前呼后拥,沿途郡县官员夹道迎送,甚至河间王刘开、清河王刘延平这两位汉室宗王也恭迎王圣母女的车子叩头行礼,真是骄纵一时。又有大臣弹劾王圣,昏馈的安帝执迷不悟,反而加封王圣为野王君。许多朝臣对此无可奈何,只能摇头叹息,当时的廉直大臣以杨震最有名,他屡次劝谏安帝,王圣母女便将杨震视若不共戴天之敌,恨不能马上咒死这个年近七旬的老臣。

杨震性格倔强,敢于直言,不肯向邪恶势力低头,但他并不固执,对于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能够悉心接受。当时居延(今甘肃境内)都尉范邠犯了贪污罪,安帝下诏让杨震与太尉刘恺、司空陈褒、廷尉张皓共同商议如何处置,杨震痛恨赃官,认为应该严惩范邠,不仅要将他治罪,还要禁锢范邠的子孙,不得入朝为官。太尉刘恺提出异议,说范邠的子孙并没有犯罪,不应该殃及他们,建议对范邠的子孙宽大一些。杨震觉得刘恺说的有道理,就听从了刘恺的意见,然后奏报安帝。

延光二年(123)秋,杨震代刘恺为太尉。杨震不仅反对专权横暴,而且不畏显贵。安帝舅父大鸿胪耿宝受中常侍李闰的委托,向杨震推荐李闰的哥哥到太尉府做官,杨震认为李闰哥哥无才无名,不够资格,不肯录用。耿宝再三推荐,并对杨震说: “李常侍向来为皇上所倚重,让您征辟他的哥哥为官,不但我推荐,连皇上都点头同意了,我现在仅仅是传达皇上的命令而已。”杨震正色说道: “如果皇上真的要我征辟他,应该下诏给尚书,由尚书转给我。如今你只是口头传达,我不能从命!”耿宝见杨震执意拒绝,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除了耿宝被拒绝外,皇后之兄阎显也在杨震那里碰了钉子。阎显当时任执金吾,负责皇宫及京师治安,他依仗妹妹位居中宫,在朝中耀武扬威,并不时树立亲信党羽。他向杨震推荐自己的亲信,以便给亲信涂上一层出自名儒之门的色彩,日后好提拔,杨震坚决不同意,阎显只得大恨而归。新上任的司空刘授听说以后,想讨好皇亲国戚,立刻将那两个人迎入司空府,任用为官,不到半个月,两人都被提升,杨震愤愤不平,痛骂刘授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政,东汉政府的官僚机构日益腐朽,封建统治危机暗藏。在安帝统治时期,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四起。京师洛阳连续发生洪涝,河东(治安邑,今山西夏县)、颖川(治阳翟,今河南县)两郡遭到风雹袭击,京师附近地区时而发生地震,其它州郡旱灾、蝗灾几乎接连不断。许多州郡由于灾荒,饥民四处流亡。而这时边疆各地战事频起,在北方,鲜卑族进攻居庸关,攻克雁门、定襄(今山西境内); 在西南,少数民族发生叛乱; 在东北,高句丽停止朝贡并进攻辽东; 在西北,北匈奴势力重新壮大,与车师联合进攻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战事不断扩大,军粮供应发生困难。各地警报连连传至京师,而安帝却置若罔闻,将朝中大事委于宦官、外戚以及王圣母女,为表明自己不忘乳母哺育之恩,安帝下诏为野王君王圣修造宅第,大兴土木。中常侍樊丰、侍中周广、谢恽等人乘机煽风点火,纷纷让安帝指使有关朝臣为自己建造府第,一时震动了朝野上下。

杨震觉得自己是辅佐皇帝的要臣,不能等闲视之,于是上疏安帝: “如今各地灾害不断,百姓困苦,已经无法维持生活,边境战事到现在还没有平息,国家贫穷,难以再筹措足够的钱粮,国家已到了危难之时,而皇上却为满足王圣一个人的私欲,耗费巨资。周广、谢恽本是奸佞小人,他们与樊丰狼狈为奸,这些无耻之徒乘机贪污受贿,为害国家。皇上试想,如果国家财力枯竭,民不聊生,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怨恨久了,就要生反叛之心,到了那时,后悔也晚了。望陛下深思!”奏疏呈上,杨震耐心等待,他希望安帝能够听从良言,改变主意。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杨震的奏疏如同石沉大海。

樊丰、周广等人见安帝不理睬杨震的劝谏,暗中高兴,更加肆无忌惮。樊丰甚至伪造诏书,调集国库里的钱、粮和木材,为自己建造了一套带有花园、池塘的豪华住宅,与王圣府第竞相媲美,耗费钱财无数。

杨震因为多次劝谏安帝而毫无结果,愤闷已极,本想接连上疏,但这时已到了年末,百官忙于庆典,安帝也不再临朝听政,只好作罢。杨震勉强忍到延光三年正月,安帝刚刚临朝,他便再次上疏: “皇上为政清明,国家殷实富足,这样才能使四海之内百姓臣服。可是现在皇上远避贤良,亲近奸臣,致使他们骄纵不法,竞相修造府第,卖弄威福。恳请陛下能够发扬祖宗美德,罢免那些骄奢的奸臣,以杜绝谗言。”杨震虽然陈词恳切,可是安帝却早已对杨震的多次劝谏感到不耐烦,任凭杨震苦口婆心劝说,他始终不理不睬。樊丰、周广等人恨不能马上拔掉杨震这颗眼中钉,但由于杨震在朝野上下的名声和威望,不敢妄然加害,便常常在安帝面前诋毁杨震。日久天长,安帝对杨震逐渐不满,产生罢免杨震之心,但又怕朝臣议论沸腾,只好将气恼撒到他人身上。

河间郡(治乐城,今河北河间)有个名叫赵腾的人上书安帝,陈述时政弊病,安帝顿时怒起,以欺君罔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赵腾逮捕入狱。杨震听说此事,不顾年老体弱,上疏谏争,希望能保全赵腾性命,安帝不从,将赵腾处死并陈尸示众。杨震对安帝的行为不满,一连几天称病不朝。

延光三年(124)春,安帝出游东巡,到泰山祭祀岱宗,并准备驾临孔子故里,朝中文武百官多半随从皇帝东行。因为杨震年岁已高,身体不便,被留在京师处理日常事务,中常侍樊丰主动请求留在宫中。樊丰与几个宦官乘皇帝在外,又开始大修宅第,甚至连死后的墓地都规划好了。杨震派部下高舒审查主管钱、粮和木材的官员,仔细盘问、搜查,查出了樊丰伪造的诏书,交给杨震。杨震心想等安帝东巡回来以后,一定要揭发樊丰的伪诏行为,让皇帝严惩这个逆贼。

樊丰得知,大为恐惧,他知道私拟诏书罪行的严重性,倘若被安帝知道,不但自己难逃罪行,而且会祸及家人,无论安帝怎样宠爱,都不可能宽恕矫诏这一行为。樊丰日夜与几个心腹密谋,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偏巧在安帝东巡回京的时候,太史报告说星象发生逆行变化。东汉信奉谶纬之学,对于星象变异,要罢免三公以消灾解难。樊丰狗急跳墙,决定以此为借口先发制人,构陷杨震。

安帝一行人回到洛阳时,樊丰早已等候在宫外迎接皇帝归来。他对安帝言称现在入宫不太吉利,请安帝先到太学休息。樊丰找了个机会密奏安帝说: “太尉杨震以前袒护逆贼赵腾,因为陛下没有容情,所以心怀不满,私下咒骂皇上,现在应了星变之象,皇上只有先顺从天意,罢免杨震才能入宫。”安帝踌躇了一会儿,有些疑惑地说: “杨震身为名士,位居要职,难道他会做出这样的事吗?”樊丰诡秘地说道: “杨震本来是邓氏故吏,是邓骘推荐他做官的,邓氏被诛,杨震一直怀恨在心,怎么能不应星象呢?”安帝经樊丰这么一说,不禁连连点头,当夜派遣中使前往太尉府收回了太尉印绶,罢免了杨震。

杨震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禀奏安帝就被罢官,他又气又悔,气的是樊丰恶人先告状,悔的是当初查到伪诏没有立刻派人报告安帝,以致安帝听信谗言,自己被无辜罢官。当中使宣读完诏书,杨震用颤抖的双手捧着印绶沉重地说: “人老了,捧不动了。”缓缓地将印绶交上。

杨震被罢免后,闭门谢绝宾客,怕牵累门生、故吏,同时也可以避开奸佞耳目,不致招惹新的祸端。樊丰害怕有朝一日杨震复出,会向安帝说出他私拟伪诏的真相,便千方百计想把杨震挤出洛阳,远离皇上。安帝回到洛阳后,将耿宝提升为大将军。耿宝因为杨震拒绝自己推荐的人,又弹劾自己的亲信周广、谢恽,对杨震一直耿耿于怀,杨震被罢官,他幸灾乐祸。樊丰瞅准了耿宝的心思,便在一旁煽动。耿宝竟然上奏安帝说:“杨震身为罪臣,不但不思悔改过,反而有怨气,终日闭门不出。”安帝信以为真,又下诏将杨震逐出洛阳,遣归故里。

杨震接连遭受不白之冤,使他对安帝已经绝望,皇上如此执迷不悟,他这个直谏的老臣再不会起作用了。杨震回想自己一生,为人正直,从不屈膝权贵,始终保持了士大夫的贞操和气节。在为官20余年中,两袖清风,并没有令后世可以耻笑的地方。只是奸贼依然横行,实在令他痛心,想到这些,他不禁老泪纵横。既然自己无力驱除奸贼,无法抚慰百姓,又有何面目回去见家乡父老呢?杨震决定以死来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奸臣的憎恨,希望能使安帝醒悟。

临行前,他将子孙叫到跟前,一一教诲,嘱咐他们好好做人,不可辱没杨氏门风。杨震动身的时候,在洛阳的门生、故吏都前来送行。当杨震走到洛阳城西几阳亭时,他感慨地对前来告别的子孙和门生、故吏说: “为国而死,是士者的本份。我身居要职,虽然痛恨佞臣邪恶却无力清除,虽然憎恶王圣母女的乱行却无法禁止。我上对不起苍天,下愧于黎民百姓。我还有何脸面活在世上?今天就是我的死日。我死之后,请你们用杂木为棺,单布裹身,不要修坟墓,也不要设祭祠。”说完,杨震饮了一杯毒酒而死,时年70余岁。

对于杨震的死,朝中不少大臣深为惋惜。明帝武安公主之子太仆来历对耿宝、樊丰的行径大为愤慨,他对人说: “耿宝是皇上的舅父,不但不报国恩,反而与奸臣诬奏杨公,伤害忠良,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来历后来与耿宝、周广等人断绝来往。

樊丰等人听说杨震已死,暗中欣喜,总算除掉了眼中钉。可是他们仍不肯罢休,派遣密使到弘农郡,命令弘农太守移良差人前往陕县,阻止杨震灵柩回乡安葬,并让杨震诸子充当苦役,专门传递驿文,杨震的儿子只好将父亲葬在他乡。许多人都知道杨震是蒙冤屈死的,都暗中叹息,还有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杨震死后,王圣母女、樊丰等人更加猖獗,他们与皇后阎氏串通一气,在安帝面前诋毁太子刘保,要求废掉太子,耿宝也连声赞成。糊涂的安帝竟然听从,将自己唯一的儿子刘保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125)三月,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去,阎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阎氏外戚诛除异己,樊丰、周广等人被处死,耿宝遭贬自尽,王圣母女被流放雁门,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几个月后,刘保在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拥立下,除掉阎氏外戚,继承大统,是为顺帝。

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见国家政局已经安定下来,陷害杨震的人已死,便向顺帝上疏,替杨震诉冤,朝中大臣也都称杨震是个难得的忠臣,顺帝决定为杨震平反昭雪。为了慰藉忠魂,顺帝下诏将杨震之子杨牧、杨秉召回洛阳任以郎官,并赐钱百万,以礼改葬杨震,葬于故里华阴潼关的潼亭。安葬那天,由于有五色斑斓、两翅细长的奇异大鸟出现,弘农太守便将这从未见过的怪事禀奏顺帝。顺帝闻讯,更加痛惜杨震,下诏致祭,祭文中称杨震“正直是与,俾匡时政”,命令太守亲自到杨震墓前致祭,以中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祭祀,并建造祭祠,让后世记住杨震功德。由于杨震的墓址在潼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潼关叫做“杨震关”,唐朝著名诗人韦庄在长诗《秦妇吟》中写下了“前年又出杨震关,举头之际见荆山”这样的诗句,如果杨震在九泉之下知道自己流芳千古,也该瞑目了。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hanchao/2020078233.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