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谋略 正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扫码手机浏览

现存的唐代兵书主要有《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太白阴经》、《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以及《长短经》中的《兵权》等。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多次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集中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的军事思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内容作了概述:“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这一概括提纲挈领,基本上符合其思想要旨。尤其是奇、正问题,《李卫公问对》在理论上有所贡献:1.进一步充实了“奇”、“正”的内容。在他看来,“奇”、“正”的范畴是相当广泛的。如对敌人进行政治声讨是“正”,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公开出兵是“正”,奇袭是“奇”;主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是“正”,助攻方向或次要防御方向是“奇”;前进为“正”,后退为“奇”等等。2.提出了“正亦胜,奇亦胜”的思想。《孙子》中说:“凡战,以正合,以奇胜”。而《李卫公问对》说:“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其思想比《孙子》更为全面。3.提出“奇正相交”的思想。《李卫公问对》认为,“奇正相交,循环无穷”,因此,它要求“奇正皆得”,不要“正而无奇”,“奇而无正”。4.把“奇”、“正”同“虚”、“实”联系起来。同《孙子》单纯讲“虚”、“实”不同,《李卫公问对》把奇、正和虚、实联系起来,说:“奇正者,可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5.把奇、正同分、合联系起来。《李卫公问对》所谓的分、合,也是指兵力的集中和分散问题。它认为分、合和奇、正是相互联系的,“兵散,则以合为奇;合,则以散为奇”。

在攻守问题上,《李卫公问对》提出了这样一些思想:1.攻守“同归于胜”。它说:“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这里明确说明,防御也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攻守是处于敌我双方之中的,“攻守一法,敌与我分为二事。若我事得,则敌事败;敌事得,则我事败。得失成败,彼我之事分焉。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因此,它认为不能把攻守分割开来,“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不惟二其事,抑又二其官”。这就是说,如果“攻不知守,守不知攻”,则不仅把攻守看成是相互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分割为两种不同的目的性,这就违背了“同归乎胜”的原则。2.对《孙子》中“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作了新的解释。曹操曾对此有过解释,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他主要是从力量的“不足”和“有余”来解释攻、守关系。《李卫公问对》则认为:‘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便谓不足为弱,有余为强,盖不悟攻守之法也”。书中认为《孙子》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说:“敌未可胜,则我且自守;待敌可胜,则攻之耳,非以强弱为辞也”。这里从敌方的情况来说明攻守问题,也就是说,当“敌未可用”,即使我“力有余”,也不应攻,而应守;如“敌可胜”,即使我“力不足”,也应攻而不可守。3.强调攻防的转化。这一思想,《李卫公问对》是通过对主、客这一对概念的论述而体现的。所谓“主”,即指自己防御的一方;“客”,即指主动进攻的一方。它提出:“变客为主,变主为客”,即变进攻为防御,变防御为进攻的思想。

除此而外,《李卫公问对》在治军思想和作战指导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junshi/20200340.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