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辩证法思想
(一)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性
《孙子兵法》中,辩证法内容极为丰富,孙子运用它把战争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操作对策揭示得淋漓尽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孙子反对只有片面、局部的了解就妄下论断,而主张对战争进行正反两面、全局性的思考。在他的辩证法中,多次出现二元的对立统一概念,战与和、势与事、君与将、彼与己、胜与负、治与乱、奇与正、虚与实、攻与守、迂与直、分与合、人与物、生与死、信与疑、屈与伸、行与止、利与害、表与里、文与武、速与久、刚与柔、攻与守、众与寡、先与后、强与弱、劳与逸、内因与外因、战争与建设等。
(二)认清世界永恒变化的发展性
孙子具有朴素辩证的发展观,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像流动的水,时刻处于动势之中,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战争也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变化着。他还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军队的士气是“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战争需要的物资和进行的时机也在不断变化着,“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总之,战争及与战争相关联的事物,一切皆变。“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要因敌变化,灵活以对。
(三)重视人积极能动的创造性
孙子非常重视战争中人的能动性,主张通过人的积极作为来改变战场的形势与敌我的力量对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通过我方人为设置相应的环境来促进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使敌方由优势转为劣势,为己方的胜利铺平道路。孙子在分析取胜的客观条件时还谈道:“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是需要一定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