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谋略 正文

《尉缭子》的作者是谁?《尉缭子》的军事思想主要观点是什么?

扫码手机浏览

尉缭子》的军事思想

《尉缭子》简介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一般认为作者为战国晚期的尉缭,另一种说法是尉缭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均在魏国担任国尉一职,尉缭亦在秦国担任国尉一职,《尉缭子》一书并非尉缭一人所著,而是从尉缭的曾祖父开始,经四代人编纂才完成的。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收录了《尉缭子》29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4篇。宋代将《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清代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说:“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

现存《尉缭子》共5卷24篇,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威》4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卷二包括《战权》《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5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卷三包括《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6篇,主要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卷四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5篇,主要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尉缭子》的主要思想

(一)战争观

《尉缭子》支持正义战争,认为:“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不义战争。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封建统一,“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但也指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即战争是凶残而危险的,是在政治治国不能正常进行时采取的手段。所以既要“慎战”,又不能“废兵”;既要“备战”,又“不得已用之”。《尉缭子》还认为“兵者,以威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认识到政治是根本,军事是枝干,是政治的发展和表现;认为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因而注重耕战,把发展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商业对战争胜负有重大影响,“市者,所以给战守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同时,又认为军事上的胜利会促进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战胜于外,福产于内”。

(二)治军思想

《尉缭子》认为,法制不但是治国的根本,也是治军的根本。“审法制,明赏罚”是威胜之道;“修号令,明赏罚”,是保证士卒冲锋陷阵的必要手段。所以军队必须首先建立严密的制度,“凡兵,制必先定”,“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强调严明赏罚,“刑上究”,“赏下流”,并制定了诸如联保、军队营区划分、警戒、禁令、战场赏罚规定及将领实施惩罚权限、战斗编组、信号指挥等各种条令。同时,强调法制必须与教化相结合,“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要求“审开塞,守一道”,恩威兼施,思想整治与物质手段相结合,用以达到“治”的目的。

《尉缭子》十分重视将帅的选拔,严厉批评当时“世将”制度,主张“举贤用能”、“贵功养劳”。要求将帅必须为人表率,公正廉明,有牺牲精神,“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与士卒关系要融洽,以使其服从命令,“如四肢应心也”。为此,应废除繁文缛节,“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把“心狂”、“耳聋”、“目盲”视为将帅修养的三大弊端。主张裁减军队,训练精兵;明确提出兵教的目的是“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讲究训练方法,要求从伍抓起,自下而上地逐级合练,由各级之长负责,以赏罚为手段,从实战出发,因人施教,严格训练。

(三)作战指导思想

《尉缭子》认为,作战有三种取胜的方式,即“以道胜”、“以威胜”、“以力胜”。也就是说,不战服人为“道胜”,威慑屈人为“威胜”,战场交锋为“力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胜”是用兵作战取胜的最高境界。因此要重视战争准备,要求在战略决策、选用将领、进攻理论等方面胜过敌人。《尉缭子》较早地提出了先发制人的观点。“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抢先对敌使用谋略,敌人就无法施展能力来应战;抢先对敌人使用武力,敌人就失去了与我对抗的军威士气。所以用兵贵在先发制人,善于运用这一原则,就能战胜敌人;不善于运用这一原则,就不能战胜敌人。《尉缭子》还强调高度灵活地利用客观规律,“战权在乎道之所极”,运用“有者无之,无者有之”策略、“奇正”手段制敌取胜;提出“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略,如“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广而人寡者,则绝其厄”等。

(四)军事辩证法思想

《尉缭子》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求神鬼不如重“人事”,反对“考孤虚,占咸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的迷信做法;提出“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的观点。注重从事物的联系中研究战争;强调认识和运用战争运动的规律;对强弱、攻守、有无、专散、文武等矛盾的对立与转化有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对军事与政治、经济等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某些高于前人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尉缭子》的影响与运用

(一)《尉缭子》的影响

《尉缭子》杂取法、儒、墨、道诸家思想而论兵,在先秦兵书中独具一格,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尉缭子》所谈的战略战术、军队建设、战争指导等问题,虽然不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深刻,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首先,《尉缭子》提出了以经济为基础的战争观。《治本篇》提到,治国的根本在于耕织,“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

其次,《尉缭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战略战术思想。比如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待机而动:“专一则胜,离散则败”、“兵以静固,以专胜”。主张在战争中运用权谋:“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主张在战争中运用“有者无之,无者有之”的虚虚实实的战法,迷惑敌人。尤其是结合战国攻城战的实践,提出了一整套攻、守城邑的谋略,主张攻城要有必胜把握,“战不必胜,不可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第三,《尉缭子》提出了一套极富时代特色的军中赏罚条令。《尉缭子》作为古代兵书,不但在军事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保存了战国时期许多重要的军事条令,这是其他兵书上少见的。《尉缭子》主张以法治军,“赏禄不厚,则民不劝”,要以田禄、爵秩厚赏有功者,使民“非战无所得爵”,做到“赏功养劳”。《尉缭子》主张重罚,认为人民只有“内畏重刑,则外轻敌”,所以主张将战败、投降、临阵逃脱的将士宣布为“国贼”、“军贼”,不仅处以“身戮家残”之刑,还要削其户籍、挖其祖坟、变卖其家属做奴隶。对于不能按时报到和开小差的士卒,以逃亡罪论处。

其四,《尉缭子》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条令。如《分塞令》是营区划分条令,规定各军分塞防守区域及往来通行原则;《经卒令》是战斗编队条令,规定各军特有的军旗标志、士卒的行列单位及不同的行队单位佩戴不同徽章等;《勒卒令》是统一军中指挥号令鼓旗铃的条令,规定了金、鼓、旗、铃等指挥工具的作用和用法;《将令》规定将军统兵受命于国君,只对国君负责,将军在军中具有无上权威,统一指挥全军;《踵军令》是后续部队行动条令,规定后续部队作为接应部队,与大军保持的距离、前进的方向、所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安全、警戒、处置逃兵的原则;《兵教》是军事教练条令,规定了军中“分营居阵”的训练方式及训练中的奖惩制度。《尉缭子》所记载的这些军事条令是我们研究先秦军事制度的宝贵材料。

(二)《尉缭子》的运用

“运用权谋胜敌”的战例:杨延昭以计抗辽威震三关

杨延昭是北宋名将,是杨业之第六子,人称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咸平二年(999年),任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十月,辽军南攻,他率军三千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辽军攻城甚急,他率领军民登城,披甲执械,日夜抗击。时值天寒,气温骤降,他发动众人连夜用水浇城,顿时结冰,滑不可攀,辽军攻城不下,遂撤军南去。他乘势挥军追击,辽军仓皇溃逃,宋军大获全胜。咸平三年(1000年)冬,萧太后不甘心辽军的失败,又派数千轻骑进攻。杨延昭采用诱敌深入、合围聚歼之策,以精锐部队设伏于遂城西50里之羊山,自领少数骑兵从北面向辽军挑战,且战且退,待辽军进入设伏地域后,宋军伏兵突起袭击,大败辽军,他因功升莫州刺史,遂城被时人誉为“铁遂城”,羊山也改为杨山。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和辽帝耶律隆绪趁秋高马肥之时,统30万大军南下攻宋,十一月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境内。宋臣有的主张迁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抗战。宋真宗即命寇准主持抗辽军事。杨延昭全力支持寇准抗战,反对议和,并上书真宗,建议乘辽军孤军深入、人困兵疲之际,命令各地驻军扼守险要,全力歼敌。建议未获答复,他便率领一万多宋军,直逼辽境,大破辽军。次年五月,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副都部署,镇守高阳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霸州市境内)三关达二十余年。杨延昭用兵多谋,骁勇善战,身先士卒,治军有方,号令严明;他能与士卒共甘苦,冬天不戴絮帽,夏天不张伞盖;功劳让给部下,个人绝不自贪;犒赏分给士卒,自己不取分文,深受军民爱戴。近千年来,民间始终把他作为历史上爱国将领的典型来歌颂。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junshi/2020065732.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