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公问对》简介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相传是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所撰,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一般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是深通兵法韬略,熟悉唐太宗、李靖事迹的隐士根据唐、李论兵言论汇编而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为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之一。
《李卫公问对》以《孙子兵法》为线索,结合当时的战争实践,对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战争规律,开创了史论结合进行兵法研究的先河,并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
《李卫公问对》的主要思想
现存《李卫公问对》共分上、中、下三卷,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98条次。全书涉及的军事问题比较广泛,既有对历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和评述,又有对古代兵法的诠释和发挥;既讲训练,又讲作战;既讨论治军,又讨论用人;既有对古代军制的追述,又有对兵学源流的考辨,但主要内容是讲训练和作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心围绕着“奇正”论述问题。
(一)“奇正多变”的战争指导
“奇”与“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自从《老子》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后,《孙子兵法》提出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的观点,其他各兵家都对奇、正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李卫公问对》进一步充实了奇、正的内容,认为奇、正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例如,它认为,对敌进行政治声讨是正,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公开出兵是正,奇袭是奇;主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是正,助攻方向或次要防御方向是奇;前进为正,后退为奇;等等。此外还提出了“正亦胜,奇亦胜”的思想。对《孙子兵法》提出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李卫公问对》认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是正,无处不是奇。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运用奇、正,只要运用得巧妙,用正兵也能胜,用奇兵也能胜。这是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的新的发展。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制胜论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己方,而不让己方受制于敌方。《李卫公问对》提出的奇正、虚实、攻守等,都是为了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也可以说,《李卫公问对》的整套战略战术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设计的。客观地说,这种“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并非首创,在《孙子兵法》等兵书中都有反映,但都没有《李卫公问对》强调得这么突出。
《李卫公问对》还从“奇正”与“虚实”的关系中,引申出运用“避实击虚”的手段,达到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目的。《李卫公问对》指出,如果奇正变化运用得当,就可以改变敌人的虚实部署,使我军始终能以己之实,击敌之虚;以己之虚,避敌之实,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战争的胜利。同样,如果把“治力之术”运用得好,也能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即将本来无懈可击的敌军,通过我军将领正确运用“治力之术”,即“以诱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以治待乱,以守待攻”等手段,使敌人落入圈套,变成急躁冒进、轻举妄动、懈怠松弛、混乱无章、远道来攻的饥饿疲惫之众,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我军则因此而处于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的主动状态。这样,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取得战争的胜利。
《李卫公问对》还认为,在进攻或防御中,也可通过运用“隐真示假”的手段,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即“守之法,要在示敌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敌以有余”,因而使敌人不知其所攻,不知其所守,不该攻的攻了,不该守的守了;应该攻的没有攻,反而去守了;应该守的没有守,反而去攻了。这样我军就能处处避免被动而稳操战争的主动权了。《李卫公问对》在这些方面都发展了前人关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制胜理论。
(三)“教得其道”的治军论
《李卫公问对》主张从实战的需要出发训练部队,达到在战斗中“斗乱而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绝而不离,却而不散”。它重视训练方法,认为“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训练的方法要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兵训练到小分队训练,再引阵法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育训练还要区分对象,对少数民族士兵要训练弓马骑射之技能,对汉族士兵则要训练强弓劲弩的使用之法。对将领还要进行“奇正”、“虚实”及其运用等兵学理论的教育。唐太宗甚至还让李靖亲自给诸将教授这些内容。
此外,该书对古代阵法布列、军事制度、兵学源流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它从理论和实践上考辨八阵,认为八阵是古代的一种阵法,由五阵推演而成。其队形又可根据战场的地形分布列为方、圆、曲、直、锐五种基本形态。这种考辨也是很有价值的。
(四)朴素辩证法思想
《李卫公问对》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不可只归结为单纯的一个原因,“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它还认为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强弱、优势、主客都处在变化之中,“‘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它注重人事、反对迷信,指出“后世庸将泥于术数,是以多败”,“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但是,它又不主张废弃阴阳术数,认为这是“使贪使愚”的诡道之术。
《李卫公问对》的影响与运用
(一)《李卫公问对》的影响
《李卫公问对》是一部内容丰富、立论新颖、影响较大的古代兵学名著,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卫公问对》进一步对《孙子兵法》的很多观点进行了阐发和演绎,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中,成为武科必读之书。宋代戴少望在其《将鉴论断》中称道它:“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郑瑗在《井观琐言》中也断言:“《问对》之书虽伪,然必出于有学识谋略者之手。”清朝俞正燮《癸巳存稿》也认为:“《卫公问答》,语极审详,真大将言也。”清朝纪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这的确均是合乎实际情况的评价,其书多有创见,乃是目前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李卫公问对》还流传到日本和西方国家,对弘扬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李卫公问对》的运用
运用奇正多变的战例:霍邑之战
在《李卫公问对》卷中,唐太宗和李靖都认为“霍邑之战”是运用奇正多变获得成功的战例。此战发生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是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八月,与宋老生所率隋军战于霍邑(今山西霍县)。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各率数十骑抵城下辱骂宋老生,以激其出战;并将所从士卒分成十余队,自城东南向西南佯动,示作安营攻城之势;同时令后军急进。宋老生有勇无谋,以为李军兵少,被激之下便率军三万自东、南两门出击。李建成领左军于城东,李世民领右军于城南。李渊与李建成初战不利,向后退却,李建成落马(后被救起)。宋老生前出至离城一里多处列阵进攻。李世民乘机率军攻击宋老生军的后尾暴露之处,李渊、李建成乘势反击,宋老生军腹背受敌。宋老生兵败被擒后为唐军所杀。
李靖针对唐太宗的问话而评论此战时说,陛下以正义之师击败宋老生的不义之师,是以正击奇;李建成坠马,却是为奇兵;宋老生军被诱后恃勇急进而暴露了尾部,是其将正兵变为奇兵;陛下挥军击其后是以正兵击奇兵。如果不是陛下把正兵变为奇兵,把奇兵变为正兵,怎么能取胜呢?所以霍邑之战的取胜,是陛下善于运用奇正变化已经达到神奇顶级境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