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一)以摧毁敌人意志为目标的作战行动
富勒在论述作战问题时指出:“战略的目的是以武力而不是用文字来维护一种政治主张。这通常以作战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摧毁物质力量,而是在精神上压倒敌人。”他认为,“作战的最终目标在于歼灭敌人”是一种有害的观点,这种观点否定了战争的真正目的,即建立更加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理论强调大量使用步兵,因为在军事史上,兵力多的军队是战争中最有破坏力的军队。而要实现战争的真正目的,就必须终止使用破坏性手段。也就是说,“战争必须逐步由武力争斗发展到智谋与士气斗争的阶段,换言之,指挥艺术必须基本上代替暴力,用瓦解士气或精神上的打击,代替武力争斗或肉体的攻击”。
那么,如何攻击敌人的意志,瓦解其士气和斗志呢?富勒指出,必须实行机械化战争的新理论,即用飞机的威力瓦解敌方民众士气,用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瓦解敌军的士气,以及用摩托化游击部队的威力给敌方造成恐怖和混乱。富勒对具体的作战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即利用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击力,使之突然出现在敌人的防御区内,直接攻击敌人的各级指挥部,包围它们或者打散它们。也就是说,攻击敌人的神经系统,进而瓦解敌人指挥官的意志,这比粉碎敌士兵的肉体更为有利。与此同时,集中各种空中作战力量,以轰炸机在敌人的补给地点和道路中心去进行轰炸。在这些行动获得成功后,对敌军防线展开猛烈进攻,而在敌军防线被突破以后迅速转入追击。
(二)机械化部队必须充分利用情报
富勒认为,情报是战斗的基础,情报工作随着参战部队的特点、武器装备、进攻和防护的手段等因素而变化。由于机械化部队越野能力强,运动速度快,能在较宽的正面和更大的纵深实施机动,能在夜色掩护下迅速改变其位置。这使情报的收集相对比较困难。为此,富勒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情报收集的原则:在收集情报时,一是必须了解山坡、地面、河岸、丛林等地形条件,应了解哪些地区便于坦克机动,哪些地区不利于坦克机动,哪些地区坦克完全不能机动;二是应及时报告敌人运动的情报,以便能充分利用这种情报,这是由机动力的增强、情报的有效期缩短所决定的;三是要区分情报,要特别重视否定性情报,因为它往往比矛盾重重的肯定性情报更为重要。
关于情报的收集问题,富勒认为,在机械化作战时代,从战俘和缴获的文件获取情报的军事价值已大大降低,情报应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侦察。在侦察的手段上,应在传统的骑兵和步兵巡逻侦察的基础上,增加飞机、固定侦察气球、汽车、摩托车、装甲车和坦克等的手段。在侦察的范围上,也应由过去的外层战略侦察和内层战术侦察,拓展为纵深战略范围、前沿防护范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广泛的战术范围。不同的范围将由不同的侦察手段完成。纵深战略范围的侦察由飞机实施,前沿防护范围的侦察由坦克、骑兵和步兵实施,两者之间战术范围的侦察由汽车和装甲车实施。第三种范围的侦察极其重要。侦察必须多种手段交替运用,不间断地进行,必须昼夜保持侦察。在作战中,每个部队都负有侦察的任务,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侦察速度慢、侦察工序烦琐等不足。为此,富勒提出了机械化作战时应将所有地图画成许多方格,并标有代码和特别标明是否适于坦克的运动。他还认为,由于侦察和反侦察,以及真假情报同时并存,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计谋和策略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部队运动速度越快,将军的头脑必须更加灵敏。如同实力强大一样,足智多谋也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三)充分发挥机动装甲的防护作用
机械化部队用于战场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堑壕掩护防御部队的方式,将被装甲防护所代替。装甲不仅可用于掩护防守者,也可掩护进攻者,这种防御是使用铁丝网防御思想的一种发展。为了阻止和击毁战斗车辆,将用地雷场代替铁丝网,用坚固据点网代替堑壕。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防护行动将直接影响和改变作战结果。富勒指出:“在机械化战争中,机动装甲的防护作用超过了静止的地形,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运动速度提高了疏开配置的作用。过去进攻者必须由运动状态转入停止状态才能战斗,现在如同在海上的舰只那样,行进间就能战斗。”
由于机械化给突袭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因此在地区战争没有明确受到威胁的前线,全面防护和局部防护将日益重要。富勒还指出:“徒步步兵作战的中心思想是加强进攻力量,但机械化战争却相反。防护的作用,不论是在装甲部队作战中,还是在筑垒地区和防御部署中都将日益明显。”
富勒指出,防护在不同样式的作战行动中有不同的要求:①进攻作战中的防护。应正确选择适合配置武器的地形;适当配置炮兵;反坦克武器应配置在有利于击退敌人攻击的地点;坦克应集中在利于开展进攻的地点。②运动中的防护。应该选择小型纵队,以梯次队形或成箭头队形,或成方角队形行进,一旦受大批敌人攻击,应组织防御,等待增援。③前卫的防护。前卫作为防护圈的一个强大环节,可采取装甲车在前头,其后是侦察和搜索坦克部队的前卫,以及战斗和侦察坦克的本队,最后是反坦克联队的部署方式。④侧卫的防护。在地区作战中,侧卫的编成应与前卫相似,可随时指定它担负前卫任务。其行动与前卫相同,即抗击敌人的进攻,或进攻敌人的翼侧,阻止敌人突入己方部队。⑤后卫的防护。部队撤退时。其后卫的掩护行动与部队前进时前卫行动相同,但不能将后卫作为特遣部队。后卫的队形可采取“漏斗状队形”,外层配置摩托化游击部队,尽可能保持与敌接触,以便迟滞其行进。⑥部队驻守时的防护。警戒部队的配置应有利于保卫驻守部队,一般配置在足够远的距离,以使驻守部队有时间准备对付来袭的敌人。在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作战中,警戒部队必须准备对付装甲部队的攻击,由于装甲部队的进攻将使用快速机动车辆,所以警戒线必须设在更远的距离上,并准备击退敌坦克的攻击。
(四)以机动战为核心的部队进攻
如果说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战争初期阶段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在坦克装甲车辆登上战争舞台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已经发生重大的改变,机动开始成为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的最重要的因素。富勒指出,在机械化战争中,一旦发现敌人,就应当把整个进攻理论放在精心研究有关攻势行动和警戒力量的地形以及双方越过该地形所需的时间上。富勒认为进攻的原则并不随着武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它会引起条件的变化,而条件的变化都会要求军事原则应用的变更。在机械化条件下,进攻一方在选择进攻地域时,应尽可能选择在如进攻不成,可由该地区退回反坦克堡垒,或退入隘路,即翼侧没有反坦克障碍物的地区。在机械化战争中,由于机动力的提高,部队在增强了突然性、加快了作战进程的同时,也增大了指挥控制的难度。因此,机械化部队实施的进攻作战,必须在加快指挥节奏的同时,建立并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以应付各种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
富勒认为,进攻目标一般应选在一个地区,目标可以有多个,但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彼此必须相互联系。而是否实施进攻将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取决于进攻地区的地形、进攻的目标以及进攻的部署;二是取决于限制敌机动的能力;三是取决于对部队的控制能力。当机械化部队实施决定性进攻时,必须首先抓住敌人或减弱其机动力,限制其行动。其进攻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反坦克基地向前机动;第二阶段是占领阵地,并迫使敌人改变计划,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第三阶段是将敌人赶入一个不利的地区;第四阶段是向前移动反坦克阵地,并将已攻克的地区移交给占领军。富勒认为,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线式防御将为地区防御取代,因此,他重点分析了进攻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的问题。
(五)正确的作战艺术取决于攻防行动的紧密结合
富勒指出:“作战艺术有赖于进攻和防御之紧密结合,犹如建筑大厦少不了砖和水泥一样。由于防御是不甚壮观的作战样式,往往被人忽视,和平时期尤其如此。但是,防御对于正确的进攻行动正如弓对于箭一样是不可缺的。”他又指出:“正确的作战艺术取决于攻防行动的紧密结合,换言之,作战的胜负取决于两者结合的有效程度。几乎也可以说,搞好攻防结合就胜利,搞不好攻防结合就失败。”
据此,富勒在探讨机械化部队的攻防问题时认为,一方面,必须采取机动进攻行动。机动战的秘诀在于,打算进攻时,必须首先考虑进攻的因素。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决定性进攻时,必须首先抓住敌人,或者减弱其机动力,从而限制其行动自由;决定性进击点将是灵活的,其目的不是占有一个位置,而且要在一个地区内机动;进攻的正面并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直线,而是呈箭头或弯月状,它围成一块半圆形地区,其底线可在必要时由一支独立部队加以封锁;进攻的方法是建立一个自我保护的行动基地,从这个基地投入攻击力量;进攻的纵深与补给能力成正比;在机动性等进攻中,还必须掌握强大的预备队,以应付意外的情况。
另一方面,富勒认为:“防御是进攻的基础,适时的防御是胜利的基本保证。”人们终归既要有剑又要有盾。在机械化战争中,这个盾就是野战中的反坦克基地,围攻中的反坦克地带。富勒认为防御阵地的选择取决于作战的目的。即为进攻行动提供基地、彻底阻止敌方的进攻行动、暂时阻止敌方的进攻行动。关于防御的准备,关键在于发现敌人,并合理地利用人工的和天然的障碍物。防御的组织取决于土质的特性和天然障碍物,其中重要的通道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防御组织应包括一个反坦克工事体系和一支位于后方、能对敌明显暴露的翼侧实施机动反击的部队,以便在敌人企图迂回反坦克工事时打击其侧后方。防御地区内部各防御分队之间的翼侧,应与可能遭到攻击的前沿成斜角而不是垂直配置;应善于采取诱敌进攻,即防御的一方把对方诱到有利于歼敌之地加以攻击。
机械化战争也会出现持久防御,但这种防御是使进攻部队陷入一个组织严密的战术网,如果对方突破了战术网,又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更广阔的战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