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影响与运用
一、富勒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影响
富勒在军事理论上最杰出的贡献是机械化战争思想,而《装甲战》则是反映这一思想的代表作。但富勒的《装甲战》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几乎无人问津。当时英国的主要军事期刊《步兵》,只是没有附带任何评论地转载了该书的一部分。而在美国陆军军官学校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借阅过这本书的只有6人。西方军界普遍认为,没有经过几年的系统的实践是不能确定坦克部队的编制和战术的。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尤其是经历战争实践的检验后,富勒机械化战争理论价值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认识。
富勒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与演说都是以提倡机械化为主要内容。但直到《战争科学的基础》出版以后,富勒才开始以更加精确的术语和更令人信服的分析使他的机械化战争思想趋于系统化。考察富勒在《装甲战》发表前的几部主要著作可以大略看到他的思想的演进。《战争科学的基础》从军事哲学高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未来战争》解决了机械化部队运用的意义与方法问题;《野战条令(三)讲义》思考研究了具体的战术问题,分析了技术变化给战术带来的影响。《装甲战》是富勒在综合与完善上述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解释其理论的代表作。它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及丰富内容,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思想已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装甲战》深刻揭示了影响和作用于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各主要因素,完整地阐述了机械化战争的实质和意义,分析了其不同于以往战争形式的主要特点。富勒还在书中详细分析研究了战术问题,在作战方式和手段,战术的组织编制与训练、后勤与技术保障、指挥和纪律等各个具体问题上都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他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各种新式武器和新技术给现代作战带来的变化,并且有意识地将各种战斗和战斗支援及保障力量融为一体。在军兵种协同作战及各种技术装备的使用上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富勒从战术需要对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案。如对各种功能的工程机械装备、担负不同任务的坦克及各种口径的火炮等,富勒都从战术要求上提出了设计和运用思想。事实上,这其中的大部分设想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武器装备的运用与发展上得到了实际的印证和肯定。
在研究机械化战争上有许多著名书籍,但没有一本能像《装甲战》那样分析得全面、详细、透彻。富勒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军事天才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装甲战》被苏联军队当作军官的日常读物。在德国,古德里安、隆美尔等著名将领都将之视为战争“圣经”,认真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于德军入侵法国、比利时这一最具代表性的闪击战,许多军事专家认为,德国人的整个进攻都是按富勒的教导进行的。古德里安在战后撰写的《坦克——前进!》一书中提到的德军装甲兵在战前所接受的一些基本作战原则和方法,都能从富勒的《装甲战》一书中找到。在英、美等国,不仅把《装甲战》作为准则使用,而且把它视为一种具有明显实用价值的论述战争的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十分重视对《装甲战》的研究,并认为,该书在核战争条件下仍有重要的战术价值。在《装甲战》出版10年后,西方军界对其评论道:“如果今天要求他(富勒)根据过去10年所取得的经验全面修改这本‘讲义’,那么不会有大量或重大的修改。对‘讲义’只需做一些文字修改和增加一些注释,以适应现时需要”。《装甲战》对机械化战争的每一个方面及发展几乎都没有忽视。这在所有论述机械化战争的书籍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装甲战》的影响和价值不仅反映在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理论与实践中,也深刻地体现在它勇于突破传统、启迪智慧的创造性思想中。
二、富勒机械化战争理论的运用
(一)德国闪击战的理论基础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使用了闪击战,集中大量的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先发制人,实施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对于迅速夺取战争主动权,摧垮对方抵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闪击战不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受到各主要军事强国的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闪击战的诞生与有着“现代坦克战之父”荣誉称号的古德里安及隆美尔、巴顿等杰出将领的实践是分不开的。但这场军事领域的革命在变成现实的进程中,却始终没有离开富勒与他的《装甲战》在理论上的指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英国受到漠视的《装甲战》得到了古德里安等人的青睐。古德里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向军官们介绍了富勒著作的主要思想与内容,他在战后撰写的《坦克—前进!》一书中提到的德军装甲兵在战前所接受的一些基本作战原则和方法,都能够从富勒的《装甲战》中找到答案。富勒及其著作《装甲战》在闪击战形成上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一是“瘫痪战”思想。富勒认识到,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明显的作用是表现在对敌人士气的影响。因此,大量密集地使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其真正企图和目的在于使敌方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是摧毁敌人。“攻击敌人的神经系统,进而瓦解敌指挥官的意志,这比粉碎敌士兵的肉体更为有利。”富勒指出挫伤敌人勇气,就能轻易地使其溃散、秩序混乱、迅速瓦解。而达成此目的有三种手段,即用飞机的威力瓦解敌方民众士气;用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瓦解敌军队的士气;用摩托化游击部队的威力给敌方造成恐怖和混乱。德军在欧洲战场上的闪击战无疑正是这种作战思想的具体实践,从军事上看,特别是在战争初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纵深战”思想。在进攻上,一支部队的战役、战术作用都是与它突入敌防御的深度和活动范围成正比的。富勒认识到在飞机出现于战场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飞机的航行和地面部队的运动是不一致的。因此,必须集中使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以加快地面部队的运动速度,将打击力迅速指向敌纵深。“地面部队运动速度加快了,战争初期的作战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闪击战速度快、变化大,强调动态效应,正是基于“纵深战”的思想。德军1939至1942年间在欧洲的作战行动,隆美尔与美、英军在沙漠上的一系列攻势行动,也大多是靠快速猛烈的纵深攻击战而赢得主动的。
三是“合成部队”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坦克和近距离支援飞机是实施闪击战所需要的最主要的装备,但单靠这些装备本身并不能实施闪击战。闪击战需要有一支比例协调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富勒充分地认识到编组包括坦克、步兵、炮兵、工程兵等战斗及战斗支援与保障力量的机械化部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不仅在理论上对“合成部队”的作战行动进行了研究,而且还亲自担任了这种实验部队的指挥官,进行各种探索性演习。古德里安则最终以其实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古德里安在《装甲兵将领》一书中写道:“我对历史的研究,在英国进行的演习以及我们自己使用武器模型的经验都使我相信,在坦克必须依赖的其他兵器还没有达到坦克的速度和越野性能水平之前,坦克是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因此,需要建立包括所有使坦克充分发挥作用所需的支援兵种在内的装甲师。”这也是对《装甲战》更清晰、完整的注释。
(二)空地协同作战的先导
在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中,飞机始终作为一种完全摩托化兵种来使用。《装甲战》中写道:“瓦解敌人的斗志,这是压倒一切的决定性打击。将来为达此目的,肯定会同时在地面和空中进行这种打击。”与杜黑的“制空权”理论相比,富勒对飞机作用的认识也许更加全面些。他赞同杜黑关于战略上必须夺取制空权,空中攻击的主要目标不是军事设施,而是距离地面部队接触点较远的工业和人口中心的观点,但他更加注重飞机在战役战术领域的作用和意义。富勒指出:“飞机为战争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不管军事思想多么保守,空中力量的出现和广泛运用都必然会使得那些陈旧的武器被淘汰,过时的作战方式和军事思想被新的军事理论代替。
《装甲战》深入地阐述了空地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可以说,它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空地协同战术体系。首先,富勒提出将坦克与飞机合编成一支部队,以使地面力量与空中力量构成一体,利用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它们的战斗效能。他认为,地面机械化与空中摩托化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坦克和飞机是相辅相成的,在今后一段长时间内,在作战中一方如得不到另一方配合,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俯冲轰炸机出现后,坦克与飞机的密切协同比步、坦协同更加重要。这一认识在当代军事世界仍不失其重要价值。
其次,富勒强调空军、防空部队和地面机械化部队紧密协同,实行“三位一体”的作战和指挥。从战术上分析,飞机的弱点不在空中而在地面,飞机是机动性能最强的武器,但在地面难以机动,几乎没有战斗力。飞机的“后方”会遭到敌空袭或地面攻击,在这两种攻击中,第二种攻击可能是致命的。相反,机械化部队容易遭到空中打击,自身难以进行对空防护,但在陆地上具有强大的突击力。富勒指出,以飞机引导、保护及协助坦克作战,以机械化部队和防空部队保障后方机场、补给基地、交通中心的安全,整个作战行动就会像三个主要战斗力量组成的协调机器,运转自如,发挥出强大的整体威力。“三位一体”的作战方法具有反应迅速、灵活多变、易于控制的特点,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前那种主要以运动迟缓、数目庞大的步兵和炮兵力量,按照死板的规定实施作战的战术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蒙哥马利、布莱德雷等军事将领的成功都与这一战术思想紧密相关。
第三,富勒具体分析论述了战役战术行动中,飞机与机械化部队协同的目的和方法。在进攻中,飞机将主要是通过直接击败敌空军,或者通过攻击距离遥远的、敌不得不加以防御的某个指挥中心,把敌空军调离战场,以取得局部制空权;战斗中及时发现敌人,并保持接触,察明运动变化情况;对机械化部队攻击的地区进行详细侦察,力求察明敌配置的各种火炮和反坦克武器,保护进攻部队;尽量靠近进攻前沿地区建立编有防空部队,包括飞机着陆场的反坦克基地。在防御中,空军一般不单独行动,主要用于配合地面部队行动,特别是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机械化部队实施反击;飞机的整个地面系统必须设在两翼安全、不易受攻击的后方,并组织起良好的掩护和保障,以确保飞机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力。
富勒的这些思想观点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创造性,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随着直升机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使作战的立体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终于形成了立体化的战场结构。1959—1973年,美军入侵越南期间共投入直升机3000多架,由此产生了直升机空运机动部队与机械化部队合同作战的立体攻击样式,“锤子与铁砧”以及“蛙跳”式的立体攻击成为越战的一个显著特色。在海湾战争中,美军101空中突击师“蛙跳”270—350公里,垂直包围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创造了远距离空地一体联合攻击的成功战例,展现了空地一体作战的一些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