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变法
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想进行改革。这一年的春天,他出游各地,考察形势。他去北方勘察了中山的边境,走到了房子县,顺便抵达代,又到北边的无穷和西部的黄河边,登上黄华山。然后,他召见大臣楼缓,谈起先王未完的帝业、赵国局势和改革的打算,他说道:“如今中山位于我国的心腹之地,北边有燕,东边有胡,西部又邻近林胡、楼烦、秦、韩的边界,而我国却无强兵守护,这样下去会断送江山的,怎么办?凡是要立下惊世骇俗的功名的,一定会被谴责为背离时风世俗。我打算改穿胡服。”楼缓认为武灵王的主意不错,但遭到群臣的反对。
武灵王认为要想取得群臣的拥护,必须首先得到在群臣中有影响力的元老重臣的支持。一次,先王肃侯宠信的重臣肥义正在武灵王身旁待坐,武灵王便向他求教:“先王简子、襄子的功业就在于谋取胡、翟的利益。为人臣子的,懂得孝悌长幼顺从明理才会得到信任,能够建立有益于百姓君主的功业才会发迹显达,这两条是作为臣子的本分。如今我想踵迹先王襄子的步武,向胡、翟之地开疆拓土,只怕终生看不到为民忠君的贤臣。我如改穿胡服,必然会使我国强盛敌国衰弱,这样做花费的气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大,可以不极尽百姓的辛劳而继续完成先王的大业。凡是立下惊世骇俗的功业的,就得承受违背时风世俗的谴责。而今我要用胡服骑射来训导百姓,而举世之人定然会批评我,怎么办才好呢?”肥义却听出了话里的压力,他似乎想作个为民忠君的贤臣,便鼓励道:“为臣听说做事举棋不定就不会成功,犹疑不决就不会得到好评。大王既然抱定承受世俗谴责的念头,就不要考虑天下的讥议了。讲论大德的人不取媚于世俗,成就大业的人不求教于民众。从前舜为有苗而舞蹈,禹光膀子进入裸国,他们并非为了纵欲欢心,而是专心致力于讲论大德而期望成就大业。愚者对成功的事也无从理解,而智者在事情发生以前就已了如指掌。大王何必犹疑不决。”武灵王说道:“我不是对改穿胡服犹疑不决,而是担心天下之人笑话我。狂人高兴的事,智者感到可怜;愚人讥笑的事,贤者却详加审察。世间如有人顺从我,改穿胡服的功效就未可限量了。即使举世之人全都笑话我,我也一定要占领胡地中山。”
取得了重臣肥义的支持后,武灵王决定亲自穿上胡服,朝见群臣。为了减少阻力,武灵王又派王鍱传话给自己的叔父公子成,希望他也带头穿上胡服。未料公子成不赞成武灵王的主张,他对王鍱振振有词表示反对,说:“臣已经听说大王穿胡服之事。为臣不佞,染病卧床,未能奔走效力时时晋见。既然大王有令,为臣斗胆略述愚忠。臣听说中国是聪明睿智之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货聚集的地方,是圣贤教化的地方,是施行仁义的地方,是实践诗书礼乐的地方,是试验杰出技艺的地方,是远方国民前来参观的地方,是蛮夷甘愿效法的地方。如今大王置此不顾,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岂不是改变古来的教化、更动古人的方式、违背民众的心理?况且可能激怒学习中国的人,使他们远离中国。所以为臣请大王认真决断。”
王鍱回来把公子成的意见报告给武灵王,武灵王便借探病之机,亲自登公子成家门作说服工作。他结合各国实例,讲述了服饰、礼俗的实用性和圣人为利民富国而因地制宜、因事制法和“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的实际情况,讲述了自己意在改革风俗、富国强兵、继承先王基业和向中山报仇雪恨,公子成终于受了感动,转而拥护改革。武灵王马上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便穿上了胡服上朝。武灵王这才正式颁布了改穿胡服的政令。
但是,政令下达后,赵文、赵造、周裙(zhào)、赵俊等一些大臣还是劝谏武灵王不要改穿胡服。武灵王便费尽周折开导他们:“先王们的风俗都不一样,效法哪一个老方式?帝王们的礼法互不承袭,遵循哪一位的礼法?伏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到了夏、商、周时代,又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规政令各自怎么合适就怎么制订,衣服器械各自如何方便就如何制造。因此,礼法不必只有一种方式,方便国家也不一定要泥古。圣人出现时,不因袭前朝也可称王;夏、殷衰亡时,未变更礼法也会灭亡。既然如此,那么反古革新未可厚非,因循守旧无须赞赏。而且,如果说穿奇装异服的其心淫邪,那么邹、鲁好长缨,就该没有高风亮节了;如果说风俗僻陋之地的人不开化,那么吴、越地远俗陋,就该没有俊才高士了。更何况,圣人认为利于身体的叫服饰,便于行事的叫礼法。进退的礼节,衣服的创制,都是用来统一平民的,不是用来品评贤人的。所以平民随着风俗而浮沉,而贤者却与变革而同在。有句话说的好:‘靠书本驾车的,不能尽晓马的脾性;拿古法治今的,不能通晓事物的变化。’因循守旧的功绩,不足以惊世骇俗;食古不化的学问,治理不了今天。你们都想不到这些呀。”赵文等都哑口无言。于是,胡服骑射便在赵国全境推行开来。
胡服骑射的直接结果便是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中山在赵军的进攻下连连败北,赵惠文王三年(前296)终为赵国所灭。
(《史记·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