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识分子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叫“诸子百家”。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儒家学派在孔丘以后发生分裂,到战国中期孟轲成为代表人物。孟轲宣扬“仁义”,提倡“仁政”,主张“法先王”,恢复周代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他认为古代比当代好,要人们 “遵先王之制,守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孟轲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他的主张和儒家针锋相对。他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这是抹煞阶级界限的抽象的人类之爱。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聃,反映他思想的书叫《老子》,又叫《道德经》。庄周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中心人物,代表他思想的书是《庄子》。道家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他们的“厌世”思想则表明奴隶主失掉政权后的绝望。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一套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和手法。“法”指严刑峻法,“术”指帝王驭下之术。“势”指由帝王独掌权力所造成的威势。法家思想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百家争鸣”所反映的思想文化,奠定了我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