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东问题
近东问题即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东方问题。所谓“东方”是欧洲人对奥斯曼帝国①统治下的近东(含巴尔干)的泛称。东方问题这一术语最早是在神圣同盟的最后一次外交会议,即1822年10月的维罗纳会议上出现的。当时与会的列强代表都谴责希腊起义,以这是“东方问题”为借口,拒绝会见请求援助的希腊代表,但东方问题的起源却要追溯到十八世纪末。
东方问题是当奥斯曼帝国衰败时,随着沙皇俄国和欧洲列强“对土耳其怎么办”②而出现的复杂的国际问题,直至二十世纪初结束。在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这一问题不仅是中近东外交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欧洲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东问题的产生
奥斯曼帝国是依靠数百年军事扩张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苏莱曼一世在位时(1520—1566年),它的势力达到顶峰,形成了横跨欧、亚、非三洲,包括今天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素丹集世俗和宗教权力于一身,残酷的军事封建统治使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孕育着种种无法克服的严重危机。1683年,奥斯曼大军包围维也纳时,遭到波兰和奥地利联军的沉重打击而惨败。这一失败表明它的对外扩张已达极限。奥斯曼帝国从此国力疲敝,军事上一蹶不振。根据1699年签订的卡洛维茨条约,其欧洲属地开始被逐步分割。从十七世纪后半叶起,奥斯曼帝国迅速地衰落下去。
到十八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病入膏肓。西方列强纷纷跑到帝国争权夺利,这突出表现在领事裁判权问题上,在以前,领事裁判权是素丹以单边形式颁发的一种证书,所有条款只有在颁发它的素丹在位期间才生效,丝毫无损帝国的主权。然而,由于帝国的衰败,领事裁判权各条款已变成奴役和掠夺它的工具。1740年,法国获得的领事裁判权条款已是永久性的特权条约,法国不仅获得了治外法权,同时还取得了通过帝国领土和俄国进行陆路和海路通商的权利。1774年,在库楚克·凯纳吉签订的俄土和约使俄国取得了在黑海通商航行等特惠权利。
当奥斯曼帝国日渐解体时,英、法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却迅速地发展起来。十八世纪初,俄国经过彼得一世改革,也逐渐成为欧洲的强国之一。
奥斯曼帝国位于西欧通往东方的战略要道上,特别是君士坦丁堡处在欧、亚大陆的交接点,建于扼守地中海与黑海通路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连接,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出外的唯一通道。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成为欧洲列强的必争之地。因为谁控制了这个地区,谁就夺得了对欧洲侧翼的控制权,从而在整个欧洲占有优势。
占领君士坦丁堡是俄国对外政策始终不变的方针。早在十五世纪,伊凡三世就企图占领该城。1756—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利用欧洲国家的矛盾,在1768年秋挑起对土耳其战争。1774年7月战争结束后,俄国取得了黑海北岸及北高加索卡巴尔达等大片领土,其商船可以自由航行黑海和出入博斯普鲁斯及达达尼尔两海峡。在俄国的高压下,土耳其被迫同意克里木汗国独立,俄国为最后兼并这一汗国迈出了第一步。八十年代,英、法卷入美国独立战争无暇东顾,叶卡特琳娜二世在1782年9月又抛出了同奥地利合伙瓜分土耳其的“希腊计划”。该计划企图建立在俄国的保护之下的希腊帝国。希腊帝国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包括色雷斯、马其顿、保加利亚、希腊北部和阿尔巴尼亚,由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次孙作君主;同时还拟在俄、奥之间的比萨拉比亚、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建立同样受俄国保护的达基亚王国,由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宠臣波将金作国王。这一计划还规定,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割让给奥地利,以换取它对俄国的支持。
为了按照希腊计划肢解土耳其,俄国在1783年宣布合并克里木汗国,1787年8月,再次挑起俄土战争。次年2月,奥地利也对土宣战。1790年底至1791年初,苏沃洛夫指挥俄军在伊兹梅尔大败土军,俄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引起了西欧的极度不安。俄国在黑海地区建立霸权,将首先威胁到已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东方的商业利益。1790年7月,英国小威廉·庇特内阁以帮助奥地利恢复对比利时的统治为条件,促使奥退出对土战争;英国政府还以战争对俄国进行威胁,要求俄国接受由英充当俄土谈判的调停人,立即在恢复原状的条件下实现媾和。被俄国拒绝后,英国组成了一支有36艘主力舰的舰队,海军进入战备状态,英驻彼得堡大使也奉命准备了对俄的最后通牒,与此同时,普鲁士宣布总动员,随时准备进军格但斯克和托龙尼。俄国这时在近东的对手已不单纯是土耳其,而是欧洲各列强。这样,便出现了第一次以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为目的的近东危机。①
小威廉·庇特阻止俄国向东方扩张的政策遭到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反对派认为,同俄国关系破裂将会严重危害获利巨大的英、俄波罗的海贸易。小威廉·庇特政府提出的战争拨款法案在议会里只得到微不足道的多数。在这种情况下,英政府不得不取消已准备好的最后通牒,并解除了海军的战备状态。1791年12月29日,俄土签订《雅西和约》,俄国将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库班的整个黑海北岸地区划入自己版图,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木。俄国虽没能实现希腊计划,但却实现了称霸黑海的目的。
第一次近东危机以英国的失败和俄国的胜利而结束,它标志着近东问题的形成。
俄国向巴尔干和黑海两海峡扩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当革命风暴暂时平息的时候,一定要出现同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直存在着的‘东方问题’。”②十八世纪末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刚刚过去,俄国凭借它当时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又挑起新的近东危机。
1821年,希腊爆发了反抗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俄国为与英国竞争,便在解放希腊正教徒的幌子下,支持这一起义,但当1822年组成希腊民族政府,起义日益清楚地表现出它反对正统的君主的革命性质时,俄国立即反对。英国及时利用了这一时机,1823年3月25日,英外交国务大臣乔治·坎宁宣布承认希腊起义的合法性。英国政府的态度使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防止英国独占希腊的问题。
1826年,英国派威灵顿公爵出使彼得堡,尼古拉一世拒绝英国对俄土调解,同时向土提出关于多瑙河诸公国及塞尔维亚自治的最后通牒。沙俄政府同威灵顿签署关于希腊问题的《彼得堡议定书》。议定书规定素丹是希腊的最高宗主,但希腊保留自己的政府和法律。如果土耳其破坏这一规定,俄、英则共同迫使其执行。彼得堡议定书签订后,暂时缓和了俄、英矛盾。沙皇政府进而在1826年10月7日迫使土耳其签订了《阿克尔曼协定》。土不仅被迫接受了最后通牒的内容,而且给予俄国通过土耳其水域的权利。
俄英彼得堡议定书是背着法国订立的。法国政府对此十分不满。1827年7月6日,俄、英、法三国以该议定书为基础,签订了《伦敦公约》,决定三国舰队开往土水域。10月20日,三国联合舰队在那瓦里诺海湾几乎全歼土耳其舰队。土立即宣布同三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废除阿克尔曼协定。英法不愿过分削弱土耳其,使俄国在黑海的势力得到加强,在那瓦里诺战役之后退出联合。1828年4月,俄国以土单方废除阿克尔曼协定为借口,向土宣战。次年8月20日,俄军占领阿德里安堡,直逼君士坦丁堡。9月14日,俄、土签订《阿德里安堡条约》。条约规定,把多瑙河口和附近岛屿,以及库班河口以南的黑海东岸大片土地划归俄国;土耳其承认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对俄国及其他外国商船开放;土耳其还向俄国赔款1千万荷兰盾;承认希腊独立,给予塞尔维亚、瓦拉几亚、摩尔多瓦自治权。
俄国对土战争的胜利虽然未能实现占领君士坦丁堡、控制两海峡的目的,却大大加强了在巴尔干的地位,迫使土在某种程度依附俄国,1833年埃及同土耳其发生战争。俄国趁机将舰队开进博斯普鲁斯海峡,并派陆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城郊。土在埃及猛烈进攻下,不得不接受俄国的援助。土耳其素丹马赫穆德二世当时说:“当一个人落水看见面前有一条蛇的时候,为了不致淹死,他甚至也会去抓住那条蛇的。”俄国的“援助”使土付出沉重的代价。1833年7月,俄、土签订期限为8年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双方宣布互相承担军事保护的义务。土为了俄国的利益,对外国军舰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不允许任何一艘军舰以任何借口进入这个地区。这样,俄国把黑海变成了俄国的内湖,实际上已控制了两海峡。
安吉阿尔一斯凯莱西条约使俄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迅速地恶化了。英国这时已完成了工业革命,迫不及待地要打开近东及中东的市场,故竭力削弱俄国在土耳其的优势地位。俄英对抗使近东问题又急剧尖锐起来。英国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以欧洲列强加入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的方式来剥夺俄国的特权。俄国为了离间英法关系,使今后在扩张中不致遭到英法的联合对抗,同意了英国的要求。1840年7月15日,英、俄、普、奥4国背着法国秘密缔结了《伦敦公约》,规定土耳其的安全和独立由订约国集体保护。法国对此向英国提出抗议。梯也尔质问英国驻法大使里维尔一林顿说:“我一向是拥护法英同盟的,你们为什么破坏这一同盟呢?”然而,英法关系并未因此而分裂,双方都有继续维护和加强两国同盟的愿望。
1841年7月13日,英、俄、普、奥、法签订了新的《伦敦公约》,强调在和平时期,海峡对各国军舰均不开放。海峡问题要由在黑海没有领海权的多边国家协议解决,这使俄国丢掉了已到手的特权。英国实现了废除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的目的,逐渐取代了俄国在土耳其的优势地位。
俄英争霸和七十年代后期的近东危机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暂时转移了列强对近东问题的注意力,但这一问题在它们的欧洲政策中并没因此而消失。近东问题仍是俄、英外交的基本问题之一。1848年革命失败后,它又开始成为欧洲列强注意的中心。
1853年1月9日,尼古拉一世在招待外交使团的晚会上找到英国大使塞穆尔,就俄英共同瓜分土耳其进行谈判。尼古拉一世说:“现在我把你当作朋友和君子一样……如果我们,即我和英国能取得协议,那未别的对我都无关紧要。”他明确表示:英、法、希腊都不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关于俄国,他说:“我也同样愿意保证不在那里插足,当然是指作为主人。至于作为临时保护者,则是另外一回事,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情势迫使我占领君士坦丁堡。”尼古拉一世认为土耳其已是一个无法挽救的“病人”,他提出了俄英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具体方案: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属俄国,干地亚(克里特岛)、埃及属于英国。在此之后,尼古拉一世于1月14日、2月20日和21日又3次召见塞穆尔,敦促英国接受俄国的提议。
出于俄国预料,英国外交大臣约翰·罗塞尔很快作出了完全拒绝的答复,因为英国同样想把君士坦丁堡和海峡地带据为己有。尼古拉一世错误地认为英国同法国矛盾重重,不会联合起来反对俄国。这样,英国不会和俄国单独作战。1853年1月,俄国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向土提出签订条约,强迫土耳其承认俄国不仅有权保护东正教会,而且有权保护土耳其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这一要求当即遭到了拒绝。俄国以此为借口同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在7月2日渡过普鲁特河,占领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近东问题又出现了新的严重危机。
土耳其得到英、法支持,态度十分强硬,在10月9日提出,限令俄军在18天内撤出两公国,俄国拒绝这一要求后,向土耳其宣战,克里木战争爆发①。11月底,俄军在黑海南岸的锡诺普港消灭了土耳其舰队,取得了黑海制海权,严重地威胁到西欧的根本利益。1854年初,英法联合舰队开进黑海,并在3月下旬向俄国正式宣战。
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军遭到惨败。1856年3月底,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俄国不得在黑海继续保持舰队,不得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设防,放弃对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的保护,交出比萨拉比亚部分地区和多瑙河口,以及卡斯城。巴黎和约还规定各列强共同保护土耳其的独立和完整,任何外国军舰都不得通过两海峡。除巴黎和约之外,英、法、奥地利还缔结了单独条约。条约规定,凡破坏土耳其领土完整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认为是促成战争的口实。巴黎和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俄国南下政策的成果几乎全部丧失。俄国从欧洲的霸权顶峰上跌落下来,它的对外政策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挫折。
俄国战败后仍没有放弃占领君士坦丁堡、夺取两海峡的既定计划,但由于内外交困,力不从心,不得不调整对外扩张政策。在欧洲,暂时由进攻改为采取守势,积蓄力量,准备卷土重来。1870年10月,俄国利用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开始摆脱巴黎和约中的各种限制性条款。俄首相哥尔查科夫向欧洲各国发出的紧急公报中指出:巴黎和约各条款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已被各国所破坏。因此,俄国也不能再受和约中有碍其领土安全的各项条款的约束。尽管英国坚决反对,但1871年初的伦敦会议仍使俄国重新取得了在黑海保有舰队,并在黑海沿岸地区建造兵工厂的权利。
1875年夏,土耳其西北部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先后爆发了黑塞哥维那及波斯尼亚人民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起义得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黑山)等地人民的支持,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俄国利用这一形势,打出援助斯拉夫民族的旗号,加速向巴尔干扩张。英国经过18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对东方市场的依赖与日俱增,对俄国的行动很快作出反应,极力加强自己在巴尔干的地位,这就使近东问题在七十年代又出现了新的危机。
锡诺普海战
1876年4月,保加利亚爆发人民起义,遭到土耳其当局的残酷镇压。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同盟,在6—7月先后向土宣战。俄国表面上支持巴尔干人民抗土斗争,私下却同奥匈帝国进行秘密谈判,策划瓜分巴尔干的势力范围。1876年7月,俄奥达成口头协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奥匈帝国同意俄国向土耳其扩张,在未来的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国的外交活动引起英国的不安。1876年11月9日,迪斯累里首相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日益加剧的近东危机。12月1日,英、奥匈、德、法、俄和意大利大使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会议。会议同意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自治;保加利亚将分为两部分:东部以图尔诺沃为首都,西部以索非亚为首都;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也将获得小部分领土。但是,这一计划遭到土耳其的反对,君士坦丁堡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1877年1月15日,俄国和奥匈秘密签订《布达佩斯公约》。公约重申1876年7月俄国与奥匈帝国口头协议的内容。2月,俄国驻英国大使舒瓦洛夫与英国外交大臣达比签署议定书,要求土耳其接受改革方案。3月31日,参加1876年12月君士坦丁堡会议的6国签订《伦敦议定书》,敦促土耳其进行改革,军队复员。4月9日,土耳其政府宣布,这个议定书侵犯了土耳其的国家尊严,是对土内政的干涉,予以坚决拒绝。24日,俄国以土拒绝伦敦议定书为理由,对土宣战。俄军迅速进入罗马尼亚境内,强渡多瑙河;经过3次普列文会战后,俄军越过巴尔干山脉,在1878年1月20日摧毁了土军最重要的阿德里安堡防线,进入君士坦丁堡的外围。31日,土被迫签订停战协定,开始媾和谈判。
看到俄国就要把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捞到手,欧洲列强自然不能坐视不顾。 2月8日,英国地中海舰队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出现在马尔马拉海海面,并于15日停泊在普临塞兹群岛。俄国也不示弱,派军队占领了距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圣斯特芬诺。英国提出严厉警告,如果俄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就同俄国断绝外交关系,奥匈政府也声明,如果君士坦丁堡被俄国占领,它将召回驻彼得堡的大使。俄军战线长,补给十分困难,部队没有冬装,同时疾病蔓延,战斗力日渐衰减,俄国只得放弃占领君士坦丁堡的打算,在圣斯特芬诺同土耳其签订了初步和约。根据和约,从多瑙河到爱琴海,从黑海到奥赫利德湖,将建立一个包括有全部马其顿的保加利亚公国。该公国对土耳其负有纳贡义务,名义上是一个有自己政府和军队的独立国家,实际却处在俄国控制和保护之下。由于保加利亚公国的边界距君士坦丁堡极近,土耳其首都和两海峡都处于俄国的直接威胁下,大大加强了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
英国和奥匈强烈反对这一和约。英国议会通过拨600万英镑军费专款的决议,颁布征召后备军的命令,并派军队在马尔他岛登陆。奥匈帝国立即开始陆军动员,在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军事威胁下,俄国被迫同意召开新的国际会议,修改圣斯特芬诺和约。
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德、奥匈、英、俄、法、意和土耳其7国代表参加会议,由俾斯麦任主席。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希腊的代表虽参加会议,却被剥夺了表决权。会议在7月13日签订了《柏林条约》,条约决定将俄国原计划建立的保加利亚公国分成三部分:一、保加利亚国只限于多瑙河以南和巴尔干山脉以北,使其面积从原拟建的16万3千平方公里减至6万3千平方公里。这样就可以使其远离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大大削弱俄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二、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名为东鲁美尼亚的土耳其自治省;三、成立土耳其的马其顿省。条约还规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为独立国家,但需继续负担土耳其的部分债务,在修建铁路线或对外贸易等方面继续受土耳其的控制。柏林条约重申了1871年伦敦会议关于封闭海峡的决定,俄国企图使两海峡只对俄国军舰开放,而对其他各国封闭的目的未能实现,但是,俄国却获得了卡尔斯、巴统、阿达罕和比萨拉比亚的部分领土。此外,英国获得了塞浦路斯、奥匈帝国获得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公正、和平”的幌子下,欧洲列强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土耳其的一部分属地瓜分了。
柏林条约使欧洲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土耳其的势力得到明显的加强。1881年,土耳其素丹在西欧列强的压力下,发布了《穆哈利姆敕令》,同意英、法、德、奥匈和意大利等债权国组织奥斯曼国债管理局。这一掠夺性的管理局有权掌握土耳其烟草和食盐的专卖权、酒税、印花税与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渔业税,以及君士坦丁堡、阿德里安堡和布尔萨的蚕丝捐。敕令还规定,土耳其的军队和警察可由列强调动,协助强行征收捐税。这一敕令使列强对土耳其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强了,奥斯曼国债管理局成立后,食盐的专卖收入增加了1.5倍,蚕丝捐的收入增加4倍,渔业捐的收入增加2.5倍。外贸、矿山、银行、通讯等陆续落到了外国资本家手中。西欧列强为了长期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所谓“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原则”的招牌下,企图延长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的寿命。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剧,使近东问题在相对缓和的形势下孕育着更加严重的危机。
亚美尼亚事件和十九世纪末的近东危机
十九世纪末,近东问题又开始突出出来。九十年代初期,居住在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人民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894年8月,大批亚美尼亚起义者在萨松遭到血腥镇压。事情发生后,英国立即以保护亚美尼亚为名干涉土耳其内政。英国的真实目的是企图以此恢复自己在土耳其的优势地位,削弱土对德、俄等国日益增长的依赖,特别是迫使土答应由英国来占领埃及。英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勋爵最初认为,土耳其并不是依靠它自己的生存能力而存在,而是由于列强的意志而存在的。因为列强认为,维持土耳其的存在是避免列强瓜分土耳其遗产而发生纠纷的一种手段。但当1895年夏,即他出任英国首相时,他认为维持现状已不可能,应把瓜分土耳其遗产提上日程。
1896年8月26日,亚美尼亚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银行大厦。根据阿卜杜尔—哈米德素丹的指示,土耳其政府对亚美尼亚人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屠杀。英国舰队立即从马耳他岛驶入地中海东部,并在10月20日向西欧列强发出照会,提议用强制手段迫使土接受大国提出的改革方案,要求对土采取集体行动。
英国的目的一旦得逞,将会有效地控制两海峡,堵塞南俄的贸易通道。俄国坚决拒绝英国的建议,并表示:俄国决不允许英国在海峡地区站住脚。11月30日,俄国驻土耳其大使涅利多夫制定了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计划。按照这一计划,俄国的舰队和陆战队要经常处于戒备状态,应比其他大国的海军更早地到达博斯普鲁斯。为此,需将3万军队从敖德萨运往博斯普鲁斯,突袭登陆,造成占领海峡大门的既成事实。这一计划很快被尼古拉二世批准,然而,组建不久的黑海舰队远不是英国的对手,为了同英国抗争,首先要得到法国的支持。
法国对俄国怀有戒心,拒绝给予支持。12月12日,法国在回复英国10月21日照会的声明中,提出了同意讨论英国提出的土耳其改革方案的条件:保持土耳其的领土完整;不许6大国对土耳其实行共管;不许6大国中任何一方采取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法国的这一声明不仅是对英国,而且也是对俄国涅利多夫计划的间接答复。1896年底至1897年,法国外长阿诺托多次宣称,在俄国同其他国家由于海峡问题引起的冲突中,法国绝不承担义务,俄国不要在法国会给予军援方面抱有幻想。法国的态度使俄国不敢贸然行动,涅利多夫的计划变成了一张废纸。1896年底,英、德、俄、法、奥匈和意大利的共同干预使亚美尼亚事件渐渐平息下来。1894—1896年的近东问题没有酿成更大的危机。
在出现亚美尼亚问题的同时,1896年夏,土耳其控制下的克里特岛希腊居民开始起义,起义得到希腊的支持。希腊战舰开往克里特海域,陆战队支援起义者,起义者宣布同“希腊人的祖国”希腊合并,拒绝列强提出的克里特岛享有自治权的建议。 3月13日,得到英国支持的希腊宣布总动员,并在4月17日向土耳其发动进攻。在德国的支持下,土耳其向希腊宣战,希土战争爆发。兵力占极大优势的土耳其很快打败了希腊。这时,英、俄等列强出面调停,要求土耳其作出让步,实行停战。1898年,希腊乔治亲王受法、俄、英、意4国委托出任克里特岛专员,该岛获得了广泛的自治权。
在九十年代的近东危机中,俄国和它的老对手奥匈帝国开始靠拢。对奥匈帝国来说,由于英德矛盾尖锐使它在未来同俄国的冲突中不可能得到英国的支持;德国和意大利也反对奥匈同俄国作战,竭力主张两国就有争议的巴尔干问题进行协商,尽快就划分势力范围达成协议。此外,奥匈帝国国内民族矛盾尖锐,自顾不暇,无力同俄国对抗。对俄国来说,为保证西伯利亚铁路如期完工,加强在亚洲同英国和日本竞争的实力,不愿在巴尔干陷得太深。1897年4月,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和外交大臣戈鲁霍夫斯基访问彼得堡,受到极其热烈的接待。5月,两国签订了俄奥协定:两国约定在巴尔干维持现状;当巴尔干半岛可能出现领土变动时,应在考虑到双方利益的前提下达成协议。两国还确定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具有“全欧洲的性质”,不应成为两国之间单独协议的对象;双方同意封锁海峡是保证俄国安全的原则。这一协定虽没有消除两国争夺巴尔干的根本分歧,但反映了两国势均力敌的相持状态。这一暂时的平静局面一直维持到1908年。
近东问题的结束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与此同时,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侵略集团已先后形成。这使得它们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干戈不息。土耳其和巴尔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重要地区,近东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危机,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十世纪初,土耳其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占农村人口5%的地主占有全国65.5%的耕地,广大农民却只占有极少的土地,其中约有8%的农民是没有土地的雇农。在城市,外国资本的残酷掠夺使城市经济畸形地发展着,土耳其几乎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土耳其的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使其被列强瓜分的危险迫在眉睫。
俄奥两国相互勾结,加速推行瓜分土耳其的政策。1908年9月15日,俄奥两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和艾伦塔尔在摩拉维亚的布赫劳城堡会晤,并缔结了一项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交换条件,奥匈帝国则同意俄国军舰自由出入黑海海峡。10月5日,奥地利皇帝宣布把自己的主权扩大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次日,宣布局部军事动员,迅速兼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帝国同时还宣布:这一行动是得到俄国政府的同意下进行的。奥匈帝国的突然行动使俄国措手不及,俄国的原来打算也落了空。10月7日,伊兹沃尔斯基向记者发表谈话,否认曾答应艾伦塔尔,同意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动。10月8日,俄国政府提出,奥匈帝国的行动违反柏林条约,应由这个国际条约的参加国对此讨论,被奥匈帝国拒绝。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帝国。1909年3月,它向俄国等国发出措词极为严厉的照会,要求俄国立即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否则战争将一触即发。俄国由于没有作好战争准备,不得不在3月下旬承认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兼并。
俄国虽然在波斯尼亚危机中遭到失败,但它并没放弃夺取两海峡的企图。1911年9月意土战争爆发后,俄国立即加紧行动,企图尽快实现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的目的。因为意土战争爆发前,俄国已同意大利签订协定,意大利对俄国在黑海海峡的立场“表示理解”,并“持善意态度”;俄国对意大利在北非的黎波里等地的扩张也同样“持善意态度”。双方还决定加强配合,共同抵制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进一步扩张。10月12日,俄国驻土耳其大使恰雷科夫根据沙皇政府的指示,向土提出俄土协定的草案。其内容是俄国准备放弃它在亚洲土耳其北部和东北部修筑铁路的特权,换取俄国军舰通过海峡的权利。俄国这一露骨要求不仅遭到德国的反对,而且也遭到英法的反对,其野心未能实现。
1912年初,土耳其在意土战争中战败,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①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国家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反土耳其力量的联合。同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了同盟条约,5月和8月,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先后加入,形成了反土耳其的巴尔干国家同盟。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维护在土耳其的利益,反对这一同盟,全力支持土耳其;俄国为了把这一同盟变成反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工具,扩大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则支持这一同盟。
1912年10月,巴尔干同盟各国不顾俄国和欧洲列强的阻挡,向土宣战,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战争开始后不久,巴尔干同盟各国军队很快占领了欧洲土耳其的大部分属地。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保加利亚军队直捣君士坦丁堡。这时,俄国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紧急行动起来,为瓜分土耳其遗产而剑拔驽张。协约国内部的矛盾开始清楚地暴露出来,英法两国各派3艘大型军舰开往达达尼尔海峡,俄国黑海舰队也处于战备状态。沙皇政府甚至授权俄国驻土大使,可以直接调遣任何数量的军舰开往博斯普鲁斯海峡,不必经过军部的批准。
1912年11月3日,土耳其在保加利亚军队向君士坦丁堡节节进逼的情况下提出求和。12月中旬,土耳其和巴尔干同盟各国代表在伦敦召开和会,欧洲6强国大使会议也同时举行。在谈判的过程中,亲德的青年土耳其党在1913年1月23日发动政变,成立了由马赫穆德·谢夫凯特帕夏为首的新政府。德国支持新政府拒绝巴尔干同盟提出的要求, 2月3日重新开战。在巴尔干同盟的强大攻势下,土被迫再次求和,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和约》。战胜国几乎得到了欧洲土耳其的全部属地。土耳其对巴尔干各族人民残酷统治的历史结束了。
然而,巴尔干同盟毕竟是为进行反土战争而建立的君主国联盟,随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胜利结束,帝国主义的分裂政策使巴尔干同盟各国的矛盾日趋尖锐。1913年6月30日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这一战争是为争夺原土耳其属地马其顿而进行的王朝战争。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和罗马尼亚为一方,得到俄国的支持;保加利亚为一方,得到奥匈帝国的支持。实际上这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巴尔干的斗争。 1个月后,遭到失败的保加利亚要求媾和。 8月10日,交战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被迫交出了它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占领的土地。马其顿大部分归塞尔维亚,希腊得到马其顿南部、色雷斯和克里特岛,罗马尼亚得到南多布鲁甲。土耳其趁机收回了它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阿德里安堡。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巴尔干同盟解体。这为帝国主义列强干涉巴尔干事务,加紧在这一地区争霸敞开大门,巴尔干成了欧洲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两次巴尔干战争后,英、德、俄、奥匈等国争夺黑海海峡的斗争日益尖锐。它们争霸欧洲的第一步就是要控制它的侧翼,因而帝国主义各国在近东问题的上的矛盾再度激化。为此,各国加紧扩军备战。1905—1914年,德国军费由9.28亿马克增至32.44亿马克;英国由12.57亿马克增至16.4亿马克,俄国由10.63亿马克增至18.34亿马克。到1914年,德国陆军人数达82万人,俄国陆军则已增至130万人。1914年夏,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终于在巴尔干地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引起了革命。1917年11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近东问题的主角之一沙皇俄国被彻底推翻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苏维埃俄国即颁布了《和平法令》,呼吁交战国立即签订和约,终止战争,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1921年,苏维埃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友好条约,放弃沙皇俄国在土耳其的特权,宣布将沙皇吞并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阿尔特温(面积1万7千平方公里,人口50万)归还给土耳其。1922年,苏俄明确提出海峡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无论平时和战时都不准任何军舰通过海峡,只有商船才有充分的航行自由。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以土耳其军官穆斯塔法·凯末尔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苏俄和土耳其工农群众的支持下,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者,废除了奴役土耳其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胜利。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独立的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彻底灭亡。土耳其共和国宣布海峡地区实行非军事化,废除帝国主义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所有商业特权。这样,始于十八世纪末的近东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注释
① 奥斯曼帝国是中世纪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国家,因创建者奥斯曼一世(1259—1326年)得名。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页。
① 近东危机也被称作东方危机。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5页。
① 参见《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二分册《克里木战争》一文。
① 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