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战役
战役背景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间,罗马与非洲北部的迦太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当时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 。在这场延续100多年的战争中,以第二次布匿战争(或称汉尼拔战争) ,最为激烈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汉尼拔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其父哈米尔卡是迦太基著名将领。汉尼拔9岁即离开迦太基,随父亲出征西班牙。他在军营中成长并参加过许多次的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学会了战争艺术的运用。公元前221年,25岁的汉尼拔被任命为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随即,汉尼拔在西班牙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公元前219年,汉尼拔出兵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使罗马大为恼怒,遂于公元前218年3月正式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汉尼拔即以惊人的胆略定下了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从陆地进军意大利的战略。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万步兵、1. 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发,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于9月末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到达北意大利平原。罗马人措手不及,被汉尼拔连续击溃。在敲开意大利的北大门后,汉尼拔继续挥军南下,趋向亚德里亚海岸,以便打击罗马人的后方。
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拔攻占了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城。坎尼是罗马的重要粮仓,如果失去坎尼城,罗马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罗马决心全力夺回。同年8月2日,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汉尼拔与罗马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坎尼会战。这次会战,罗马将所有的部队,即步兵8万,骑兵6000全部投入;迦太基军投入了4万步兵和1. 4万骑兵。从力量对比来看,罗马军占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步兵数量上,而迦太基军则在骑兵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
罗马军的阵势是:步兵在中央,骑兵分在两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整个队形突出深度,其优点在于以重装步兵的强冲击力来突破对方的阵线。罗马执政官瓦罗指挥右翼,另一位执政官鲍鲁斯指挥中路,塞维利阿指挥左翼,每个指挥官都精选1000骑兵作为机动部队,以便必要时出击。
针对瓦罗的战术,汉尼拔把自己的部队列成半月形:左右两翼是主力,由骑兵和重装步兵组成;将步兵突出配置于中央,前弱后强,中央兵力最弱。这样,迦太基军的整体阵形呈“凸”字形,凸面向着敌方。汉尼拔的用意是以突出的步兵引诱罗马军主力集中攻击于此,将其诱入己方阵内,再以两翼的强劲骑兵和重装步兵首先歼灭罗马军的两翼骑兵,然后迂回到敌阵之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汉尼拔亲自指挥中央一路,他的外甥汉诺指挥右翼,他的弟弟玛哥指挥左翼。另外,汉尼拔还精选了3000骑兵放在身旁,作为后备力量。同是时,汉尼拔令500轻装士兵携带长矛、盾和短剑,准备执行假投降任务。汉尼拔还对坎纳的天气规律作了详尽的了解,掌握了中午时分一般有强劲东南风的情况,据此,他将各路方阵面向西北展开,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汉尼拔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敌阵后方的树林里,以便在风起时从后面打击敌人。
迦太基古城遗址
待迦太基军摆阵完毕,罗马军主帅瓦罗针对敌方两翼强,中间弱的阵势,临时将自己的阵势作了一番调整,缩小正面,加大纵深,增强中央方阵的力量,企图以绝对优势一举击垮汉尼拔的中央方阵。这一调整正中汉尼拔的心意,罗马军主力也因缩小了相互间隔而无法灵活战斗。
决战前,双方指挥员骑着马来回鼓励他们的将士。瓦罗要他的将士们牢记堂上的双亲和儿女,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汉尼拔则鼓励他的将士们不要忘记昔日的光荣,要为荣誉而战。
战役经过
坎尼战役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上午9时,军号吹响,双方的步兵发出一片呐喊声,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子弹” ,会战开始了!罗马步兵首先向敌阵中心部分发起攻击,猛攻迦太基军的突出步兵。按照预定方案,迦太基军的中央方阵徐徐收缩,致使左、右、中各个方阵变成了“凹”字形阵势。瓦罗见状,以为敌军方阵已力不能支,遂指挥主力发动更猛烈的攻击。结果,罗马的步兵由两侧向中央汇合进攻,队伍越来越长。此时,迦太基军的500名轻装步兵突然“投降”了罗马军,罗马军收缴了他们手中的长矛和盾牌后,将这些“降兵”安置在阵形后方。瓦罗看到敌军的“降兵” ,又看到敌军的中央方阵正在继续“败退” ,以为这场会战的关键时刻已到,便将预备队全部投入了战斗。汉尼拔是一个掌握战场火候的老手,他见时机成熟,在自己中央方阵被突破之前,命令步兵从侧面出击,使罗马军的中央方阵陷于被动。同时,汉尼拔下令左右翼的步骑一起出击,从两翼包围敌人。汉尼拔左翼的重装骑兵势如破竹,迅速击垮罗马军右翼的骑兵,然后分兵一路迂回敌后,直扑罗马军左翼骑兵的侧后,罗马军的左翼骑兵经不住对方优势骑兵的前后夹击,迅速溃逃。汉尼拔立即向伏兵发出战斗信号,埋伏在树林中的迦太基军队,迅速从后面包抄过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形成了对罗马军的包围之势。罗马人四面受敌,阵势大乱。迦太基骑兵初战得手后,以一部追击逃散的敌方骑兵,余部配合步兵合围罗马步兵。战至中午时分,果然刮起了东南强风,只见黑云滚滚,风沙弥漫,面向东南的罗马步兵被风沙吹得两眼流泪,无法观察敌方行动,而迦太基士兵借助风力,投射出又远又猛的石头和箭矢。罗马步兵虽众,此时已挤成一团,攻无力,退无路,陷入束手待毙的绝境中。与此同时,那500名迦太基“降兵”也趁势作乱,拔出暗藏的短剑从后往前冲杀。这一战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杀到日落,只杀得天昏地暗,阴风惨惨。最后,罗马军几乎全军覆没,5. 4万名将士遗尸疆场,1. 8万名官兵成了迦太基军的俘虏,执政官鲍鲁斯和指挥官塞维利阿战死,只有瓦罗率少数残部逃跑。而迦太基军仅伤亡6000人。
评价
伟大的坎尼会战是西方军事史上的第一个合围之战,也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一个亮点。在这次战役中,汉尼拔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采用两翼包抄等战术,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消灭了大量罗马生力军,沉重打击了罗马。从军事艺术发展史来看,希腊人在马拉松会战时,首先使用“新月形”阵形从两翼卷击波斯人,但遗憾在于没有达成合围,包围作战变成了击溃战。汉尼拔的贡献在于运用骑兵的机动性,封住了退路,达成了合围,以少胜多地创造了西方古代史上最完美的歼灭战典范。罗马人正是从汉尼拔给他们造成的接二连三的失败中才学会重视战略的,也正是罗马人在历史上首先把汉尼拔尊为西方的“战略之父” 。今天,人们回首历史,会发现迦太基和罗马的战争是西方军事艺术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高山之巅屹立着汉尼拔和他的坎尼会战。正如霍尔沃德在《古代剑桥史》中认为这是“汉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时机选择上的无比精确,骑、步兵战术的高度协调,表现出它是古代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军事艺术典范。 ”所以,从后世来看,坎尼会战主要因其出色的战术表现而被人们关注,而对迦太基来说,这场战役在与罗马的对垒中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战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