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正文

赎罪日之战

扫码手机浏览

赎罪日之战

战役背景

1967年的“六日之战” ,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更为严重,所以,阿拉伯国家一心想收复失地,报仇雪恨。1973年6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亲自前往大马士革,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会谈,决定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共同对付以色列。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作战计划。

阿萨德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这一天发起进攻。“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军营中,前沿仅有少量士兵。埃、叙就选择了这一天发起了突袭。

战役经过

10月6日下午,埃及、叙利亚分别从西、北两线向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

在西线,10月6日14时,埃及出动作战飞机200余架,超低空飞临西奈半岛上空,对岛上以军指挥所、兵力集结地、机场、通信枢纽等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突然的空中打击,与此同时,埃军还集中2000门火炮对以军的前沿阵地实施集中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埃海军还出动舰艇,控制了蒂朗海峡和曼德海峡。经过空中突击和地面炮火准备,埃军地面部队5个步兵师的先头部队8000人,在空军、防空军的掩护和支援下,乘水陆装甲车和橡皮舟发起渡河进攻作战。登岸之后,迅即在堤坡上开辟通道,攀登河堤,摧毁了以军前沿的许多火力点,有力地掩护工程兵部队应用水泵及水龙头冲刷沙堤。仅用了9个小时的时间,埃军便在沙堤上打开了60个缺口,架设了10座浮桥和50个门桥,从而保证了运送埃军主力能够迅速渡河,一举突破被以军号称为“铜墙铁壁”的巴列夫防线,并向运河东岸推进了3到4千米。仅在头24个小时,埃军第2、第3军团的第1梯队部队便全部渡过运河,解放了坎塔腊和夏特两镇;两天内便将以军3个装甲旅大部歼灭;战争的第3天,以军组织3个装甲旅进行3次反击作战,均被埃军击溃,全歼其孤军冒进的190装甲旅,并给另两个装甲旅以重创。到10月9日埃军进抵运河东岸的兵力,已增至6个师,控制了沿运河东岸100余千米、纵深约10千米的地区,击毁以军坦克约300辆,置以军于被动的境地。

在北线,10月6日14时,叙利亚军队第1梯队3个步兵师,在空军和防空部队的掩护与支援下,分兵3路向戈兰高地以军阵地发动突然攻势,并迅速突破了以军防线。被以色列喻为“国家的眼睛”的赫尔蒙山哨所,被叙军空降部队夺占,以军战略要点库奈特腊被叙军包围。翌日,叙军又投入2个装甲师,其先头部队推进至约旦河布诺特亚利夫桥和阿里克桥以东,相距以色列本土仅有数公里。同时,以军在纳法赫的戈兰前线指挥部也遭到叙军的攻击。

到10月9日,叙利亚军队全线突破了“六日之战”停火线,北路攻占了老头山和马萨达;中路攻占了库奈特腊,并推进到叙、以边境附近;南路夺占了法拉斯,收复菲格,将以军1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大部歼灭。

面对叙军猛烈攻势,以军被迫仓促应战,并按照先北后西,避免两线作战,重点用兵,逐次转移的作战方针,迅速动员预备役人员,扩充部队,并从纵深抽调兵力,进行部署调整,以加强北线兵力,准备组织反击并转入反攻。至9日,北线以军兵力增至22个旅、约10万人。

在北线,10月10日,由于埃军依照原定的作战计划,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行动,转入巩固即得阵地,西线出现了战斗间歇,为以军在北线集中力量,组织力量进行反击提供了有利时机。以军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从西线抽调部分空军力量,支援地面部队转入反攻,向叙利亚军队的坦克和防空导弹阵地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其空军力量还对叙利亚的后方城市与军事目标实施大规模的空袭,迫使叙军部分后撤防空导弹部队,用以保卫其首都大马士革等城市的空中安全。至10月12日,以军越过“六日之战”停火线约20~30千米,攻占了贝特,萨萨和叙利亚的战略要地纳塞吉一线,直接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13日,叙军虽然在伊拉克、约旦、摩洛哥参战部队的支援下,阻止了以军地面部队的继续进攻,但己方已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以军在北线夺得并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并从14日起向西线转移兵力,使其在西线的兵力增到23个旅。

在西线,埃军从10月10日转入巩固阵地之后,于13日再次千米进攻,并向前推了7~8千米,占领了新的进攻出发地域。14日,埃军以3~4个师的兵力,在1000辆坦克的引导下,向喻特米亚、吉迪、米特拉3个山隘口发动攻势。以军针对埃军的进攻,也投入了800辆坦克进行反击作战,并使用战斗机和直升机实施反坦克作战,以有力地支援地面部队战斗,展开了一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规模空前的坦克大会战。经过数小时的激烈交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由于脱离了西岸空军的掩护,损失坦克200余辆,被迫撤回原进攻出发地域。

至10月15日,西线以军开始乘胜实施反击作战,当日夜以1个师的兵力,向埃及运河西岸实施大纵深的穿插突击,并获得成功。

在西线,10月16日,以色列将3个旅群投入西奈半岛,向埃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和坦克战。与此同时,以军派出一支特遣部队在大苦湖以北的德维斯瓦附近之埃军第2、第3军团接合部,乘隙突入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阵地,并摧毁了埃军几个防空导弹阵地,同时迅即组织5个旅的兵力,在空军的掩护和支援下,源源不断地渡过运河西进。对于突入运河西岸的作战行动,埃军判断失误,认为是以军小股部队的骚扰行动,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以军摧毁了埃军大量的防空导弹阵地,以空军可以自由地在运河西岸实施轮番轰击,以地面部队在西岸转向南部发动攻势时,埃军方才开始察觉,但已经陷入了被动的地位。10月22日,埃、以双方宣布停火,但以军仍乘势发展战果,到23日已进抵苏伊士城以南地域,夺占了阿达比亚港,切断了开罗通向苏伊士城的公路,对埃军第3军团和苏伊士城构成了合围的态势。24日,埃、以双方正式停火。

在北线,叙利亚和以色列双方于第2阶段末期形成对峙以后,以军于10月22日后以1个伞兵旅,攻占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 — —老头山。在这一阶段中,叙军虽然也多次组织反突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已无济于事,双方仍处于军事对峙状态。24日,叙、以双方也正式宣布实行停火。

评价

赎罪日之战,是一场现代化的、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影响深远,被军事界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战争。埃军的突然袭击及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成功地强渡运河,一举突破“巴列夫防线” ;以军乘隙挥军西渡运河、向埃军大纵深大胆穿插突击,以及快速动员体制的巨大作用;新式武器装备的广泛应用和试验,以及战争中所显示出的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方法的变革等,都为世人所瞩目。

尤其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方面,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美、苏两国的先进战术导弹、坦克、飞机、电子设备,并利用美、苏侦察卫星所提供的军事情报和战场情报,中东战场成为美苏两国新式武器装备的试验场。这不仅显示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方法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对人的作用(即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推动武器装备朝着精确制导化方向发展,并在战争中得到有力的检验,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lszmzy/2020066339.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