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正文

北方战争是怎么回事?北方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北方战争都有哪些国家参加?

扫码手机浏览

北方战争

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同瑞典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700年开始,到1721年以俄国取胜结束。

沙皇俄国觊觎波罗的海水域由来已久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北部,素以“北欧的地中海”著称,它的东端有芬兰湾和里加湾。波罗的海东岸矿产丰富,盛产粮食和木材。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芬兰人,爱沙人和利沃人。古罗斯国在其西部边界地区兴建了诺夫哥罗得、普斯科夫、波罗茨克等一批商业城市。它们距波罗的海较近,但并不相连。马克思指出:“波罗的海海岸没有哪一部分实际归属过俄罗斯”①。

1240年,罗斯扈从队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下,在涅瓦河沿岸打败瑞典军队,1242年又在楚德湖冰上打败日耳曼骑士,这才开始插足于波罗的海。1492年,伊凡三世在纳洛夫河岸建立伊凡哥罗得城,在芬兰湾沿岸地区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势力。十六世纪初,伊凡四世时期,俄国占领了白海沿岸地区。由于白海出海口不能全年通航,于是伊凡四世在1558年发动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利沃尼亚战争,结果被瑞典、波兰和丹麦等国打败。根据1583年普柳萨停战协定,芬兰湾沿岸包括纳尔瓦、伊凡哥罗得等重要城市都划归瑞典。

从十六世纪中期起,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多次与瑞典兵戎相见。根据1617年斯托尔波沃和约,瑞典占领了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1618—1648年丹麦、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进行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瑞典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占领了波罗的海东岸的全部土地和大部分南岸地区,成了波罗的海沿岸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国。1656年5月,俄国利用波、瑞交战之机,向芬兰湾沿岸地区发起进攻。6月,占领诺特堡、捷尔普特、吉纳堡和科坎加乌兹。8月,向里加逼近。这时,波兰突然调转枪口,准备收复乌克兰。俄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不得不于1661年同瑞典签订卡尔迪斯条约,把战争初期占领的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归还瑞典。直到十七世纪末,波罗的海东岸一直由瑞典控制。

十七世纪末叶,农奴制在西欧一些国家走向崩溃,但在俄国却仍处于发展阶段。沙皇政府为巩固和扩大封建统治,迫切要求掠夺新的领土和劳动力。当时,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从国外大批进口粮食,俄国作为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当时的俄国仍是一个内陆国家,在南方,土耳其占据着黑海北岸及克里木半岛,封锁了俄国到黑海的出路;在西北方,瑞典控制着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堵住了俄国通向波罗的海的道路。随着新兴商人势力的增长,为加速发展对外贸易,俄国亟欲夺取西欧的出海口,彼得一世上台后声言,“水域——这就是俄国所需要的”。这一时期俄国政府奉行的对外政策完全是从俄国地主农奴主阶级和新兴商人势力的利益出发的。

彼得一世开始是沿着费多尔和索菲亚执政时的南下路线,企图夺取黑海出海口。1695—1696年,彼得亲自率军,两次进攻由土耳其属国克里木汗国控制的亚速。1696年,俄军虽一度占领亚速,并没有真正解决黑海出海口的问题。

为了占领刻赤海峡,夺取黑海出海口,1697年1月,俄国政府同波兰、奥地利和威尼斯建立了反土耳其同盟。同年3年9日,俄国政府派“大使团”去西欧考察,彼得一世化名随同出访,企图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同盟。这时,西欧各国正忙于以争夺西班牙殖民地为目的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对俄国纠集的反土同盟不感兴趣;各国对俄国也怀有戒心,担心俄国一旦取代土耳其将会对西欧造成更大的威胁。因此,俄国大使团同荷兰谈判时,荷兰政府拒绝支持俄国进行反土耳其战争。1698年5月,奥地利和威尼斯又决定同土耳其媾和。反土耳其同盟名存实亡。这就为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造成了困难。

与此同时,西欧出现了新的形势:一方面,波兰—萨克森企图夺回利夫兰,丹麦企图夺回斯科尼亚,同瑞典的矛盾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瑞典的同盟国法、英、荷兰等国因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军事上和物资上不能帮助瑞典。这为彼得一世进攻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彼得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从外交、军事两方面进行准备。在外交方面,1698年8月3日彼得在拉瓦同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口头上达成共同反对瑞典的协议。1699年11月11日,在莫斯科附近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奥古斯特二世的代表卡尔洛维奇和帕特古利同俄国签订了反瑞同盟条约。1699年秋,俄国政府还在莫斯科同丹麦大使盖因斯进行了谈判,双方签订了反瑞同盟条约。这样,建立了俄、波、丹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为了麻痹瑞典,彼得接见瑞典使节,再次表示,俄国将遵守俄瑞卡尔迪斯条约,承认芬兰湾属于瑞典,维护俄瑞友好关系。

在军事方面,俄国实行了募兵制,建立俄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陆、海军。1700年,俄国野战军有4万人,丹麦有2万人,波兰有2万5千人。瑞典有14万陆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俄国为了集中兵力对付瑞典,避免两线作战,1700年7月14日同土耳其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同年8月9日,俄土停战。彼得立即把军队调往波罗的海沿岸。8月30日,俄国正式向瑞典宣战。

北方战争的三个主要阶段

从1700年2月到11月,是北方战争的初期阶段,俄军在这一阶段惨遭失败。

北方同盟的俄、波、丹三国仅仅是互相利用,各有自己的打算。因此,在战略部署上,兵力分散,不能采取一致行动。1700年2月,奥古斯特二世首先率领萨克森军队偷袭里加,没有成功。同年3月,丹麦出兵进攻霍尔施坦, 占领了一些要塞。随即,瑞典舰队炮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8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军1万5千余名在丹麦的西兰岛登陆,包围哥本哈根。丹麦军队被迫投降,同瑞典签订了特拉文达利斯克和约,废除俄丹同盟,退出战争。

1700年9月16日至11月9日,3万4千名俄军包围了瑞典要塞纳尔瓦。瑞典驻军只有8千人。俄军数量虽多,但缺乏训练,武器质量低劣,辎重行进缓慢,弹药粮食供应不足,军官指挥不力。纳尔瓦迟迟不能攻克。

11月30日,查理十二率2万3千名援军抵达纳尔瓦地区。瑞军在炮兵攻击的配合下,突破俄军防线。俄国贵族骑兵望风而逃,士兵溃不成军。彼得一世聘用的奥地利军官柯洛阿向瑞军投降。纳尔瓦一战,俄军损失7千多人和145门大炮。瑞军损失约3千人。

在胜利面前,查理十二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俄军已被彻底打败,于是,便调兵南下,进军波兰。然而,彼得一世认为,战争并没有结束,仅仅是开始。

彼得一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进行了军事、工业等各方面的改革。他为了铸造武器,发展军火工业,大力开发乌拉尔矿区,发展冶工业,改变了生铁需从国外进口的局面。同时,还在莫斯科和其他地区开办各种类型的手工工场,生产军需品。1702年,彼得一世开始建立造船厂,筹建波罗的海舰队。经过一年准备,俄军补充了300多门大炮,10个龙骑兵团。在外交上,彼得一世千方百计地拉拢波兰奥古斯特二世,巩固俄、波同盟,避免孤军作战。1701年2月,双方在库尔兰比尔伊镇会晤。彼得一世答应奥古斯特二世派1万5千—2万名俄军到波兰境内作战;在三年内,每年给波兰10万卢布的贷款。双方划分了势力范围,商定战争胜利后,波兰占领利夫兰和爱斯特兰,俄国占领因格里亚和卡累利阿。

1701—1703年,俄军向波罗的海东岸大举进攻,先后侵入利夫兰,攻占诺特堡、尼恩尚茨堡、亚马、科波利亚和马连堡。1703年5月10日,彼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口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奠定了彼得堡的基础。1704年,俄军占领了纳尔瓦、伊凡哥罗得和捷尔普特。

1705年,瑞军占领华沙和克拉科夫。在查理十二的压力下,波兰国会废黜亲俄的奥古斯特二世;另立亲瑞典的斯坦尼斯拉夫·列申斯基为波兰国王。但是,仍有一派贵族支持奥古斯特二世。俄国为了支持奥古斯特二世,决定派俄军进入波兰。同年6月,彼得一世率俄军占领波兰的波罗茨克和库尔兰。不久,俄将缅什科夫公爵等又率俄军进攻格罗的诺。1705年底至1706年初,查理十二率瑞军包围了俄军。这时,已被废黜但仍有一定势力的奥古斯特二世同瑞典进行秘密谈判,决定放弃王位,退出反瑞同盟。至此,北方同盟正式瓦解。彼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命令俄军从波兰撤回。

1707年夏,查理十二率重兵远征俄国。1708年春,瑞典主力部队进入当时波兰所属白俄罗斯境内,占领明斯克和莫吉廖夫。瑞军准备在这里同从里加出发的列文豪普特辎重部队会合,进军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8月5日,查理十二不等列文豪普特部队到来,便离开莫吉廖夫,渡过第聂伯河,直逼莫斯科西南重镇斯摩棱斯克。彼得一世根据谢列麦捷元帅的建议,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命令俄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撤退。当瑞军开到俄国边境线上的斯塔利什村时,查理十二才发现,眼前是一片焦土,村庄全被烧光了。瑞军濒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查理十二被迫放弃进攻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的计划,率领军队返回乌克兰。

彼得一世决定截击列文豪普特辎重部队,1708年9月28日,俄军在白俄罗斯列斯纳亚村与列文豪普特辎重部队相遇。经过激战,俄军伤亡4千余人,瑞军伤亡8千余人,火炮和8千余车辎重全部被俄军缴获。列斯纳亚村战役为俄军夺取波尔塔瓦战役的胜利扫清了道路。

1709年4月25日,瑞典军队开始包围波尔塔瓦。战前,双方对这次战役都做了详尽的部署。彼得一世为置查理十二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惜重金收买波兰亲俄派阿达姆·谢尼西夫斯基支持俄国,又派戈利茨率领俄军围剿在波兰的克拉萨乌率领的瑞典军队,使查理十二得不到波王列申斯基的援助。与此同时,彼得还派出亚速海舰队,用武力威胁土耳其保持中立,防止土耳其出兵帮助瑞典。这次战役,俄国投入正规军4万2千人和72门大炮。彼得一世还在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的地区构筑了6个多面堡。瑞军投入正规军3万人和4门大炮。

1709年 6月27日波尔塔瓦战役

1709年6月27日凌晨2时,瑞军开始向俄军阵地发起进攻。波尔塔瓦战役正式开始。

瑞典步兵分四路纵队,随后是六路骑兵,向俄军阵地猛扑过来。在缅什科夫率领的俄国骑兵攻击下,瑞典骑兵节节败退,步兵陷入了俄国多面堡的交叉火力之中。当天上午10点,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瑞军企图正面突破,把俄军的左右两翼切断。彼得一世率领诺夫哥罗得军团猛烈还击。瑞军溃不成军。一颗炮弹打在受伤国王查理十二的担架上,国王从担架上掉下来,昏了过去。上午11点战斗结束,俄军获得全胜。俄军伤亡4,600人,而瑞军有9,234名官兵被打死,2,874人被俘。俄军占领了查理十二的指挥部,缴获了200万萨克森金币。

6月29日,撤离波尔塔瓦的瑞军开往第聂伯河彼列沃洛奇纳城。6月30日,缅什科夫率领9千人追赶逃跑的瑞军。瑞军疲惫不堪,陷入绝境。列文豪普特和克列伊茨特将军率1万5千余人向俄军投降。查理十二和马泽普带领少数随从渡河逃往土耳其。波尔塔瓦战役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瑞军的优势。

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丹麦向瑞典宣战,奥古斯特二世在俄国的支持下,又被拥为波兰国王,重新恢复了俄、波、丹同盟。不久,普鲁士也加入了这一同盟。

1710年,俄军先后占领里加、彼尔诺夫、埃兹耶利岛、列维里(塔林)、维堡和凯克斯果尔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在波罗的海沿岸所占领的地区。这引起了英、法、荷等国的不安。查理十二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竭力鼓动土耳其反对俄国。1710年11月,土耳其在查理十二的怂恿和英、法的支持下,向俄国宣战。彼得一世不顾长期战争的消耗,开辟第二战场。1711年春,俄军开始进行普鲁特远征。双方在摩尔多瓦首府雅西附近的普鲁特河畔相遇。7月9日,土耳其军队向俄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俄军几乎全军覆没。彼得一世为巩固已占领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迅速派副外交大臣沙菲洛夫去土耳其谈判求和。7月12日,双方签订普鲁特和约,规定俄国把亚速及其附近地区归还土耳其,拆除塔干洛格和第聂伯河上的要塞,让查理十二安全通过俄国回国。

俄土普鲁特和约签订后,俄军把主攻方向集中到了芬兰,企图逐步把战场推进到瑞典本土上去。在1712—1714年期间,俄军先后占领赫尔辛福斯(今赫尔辛基)、亚波、瓦扎和涅伊什洛特城堡,还占领了芬兰南部和波的尼亚湾的重要据点,夺得进攻瑞典的重要基地。瑞典军队被迫撤出芬兰。

1714年夏,俄国舰队由彼得堡驰向亚波,增援在芬兰湾沿岸的俄国地面部队。行至芬兰汉果乌得半岛东海岸,与瓦特兰格率领的瑞典舰队遭遇,开始了汉果乌得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彼得一世利用瓦特兰格兵力分散的错误,充分发挥俄国帆桨快艇的优势,依靠划桨迅速接近瑞典舰队。瑞典大型舰队因无风而丧失了机动能力,遭到惨败。俄军在汉果乌得战役的胜利为其占领芬兰创造了有利条件。

汉果乌得战役后,彼得一世极力破坏法瑞同盟,以进一步置瑞典于困境。1717年8月,俄、法、普三国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规定法国不再向瑞典提供军事和其他物资援助。这项条约使瑞典失去了同盟国法国。军事上的失利和外交上的孤立使瑞典被迫同意与俄国谈判。1718年5月,俄、瑞双方在阿兰群岛开始和谈,拟定了和约草案。同年年底,查理十二在挪威的腓特烈汉姆包围战中被人杀死,由他的妹妹耳里卡·埃累沃诺腊继承王位。新女王在英国的支持下拒绝和谈,俄瑞谈判中断。

俄国在波罗的海不断扩张势力,引起英国极大的不安。它希望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保持势力均衡,维护自己在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最高仲裁者的地位。1719年8月和1720年2月,英国和瑞典签订条约,规定英国对瑞典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瑞典夺回被俄国占领的领土。1719—1721年,英国分舰队由海军上将诺利斯率领,每年都到波罗的海向俄国施加压力。但由于商业上的利益,英国并没有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阻止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扩张,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有效的军事行动帮助瑞典。俄国看出英国只是虚张声势,便得寸进尺,步步紧逼。1720年7月,5千名俄军在驻有英国分舰队的格林汗登陆,摧毁了瑞典沿岸设施。7月27日,俄国舰队在克琅加姆岛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缴获瑞军4艘三桅巡洋舰、104门大炮,俘虏407名官兵。与此同时,俄国展开外交攻势,公开邀请瑞典王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霍尔施坦公爵到彼得堡访问,答应把彼得一世的妹妹嫁给他,以此影响瑞典的对俄政策。瑞典政府深感继续同英国“合作”,只能是拖延战争和丧失领土。而俄国的两个盟国——丹麦和波兰已先后同瑞典签订了和约,退出战争。这种国际形势,加上连年战争使俄瑞两国都精疲力尽,于是两国重新恢复了几度中断的谈判。

尼斯塔德和约

1721年4月至8月,俄瑞双方在芬兰尼斯塔德城举行和谈。和谈一开始,俄国就向瑞典施加军事压力,以迫使瑞典屈服,满足自己的领土要求。这年夏天, 5千名俄军在瑞典沿海登陆,摧毁工厂13座,缴获小船40只和大量军用物资,造成直逼斯德哥尔摩的态势。8月30日,俄瑞两国签订尼斯塔德和约,宣告持续21年之久的北方战争结束。和约满足了俄国的领土要求:利夫兰、爱斯特兰、因格里亚、部分卡累利阿连同维堡区都划归俄国。和约规定,俄国在条约换文4周之内尽量提前从芬兰撤军,将芬兰归还给瑞典;“沙皇陛下及其后嗣对于所归还的芬兰大公国领土永远不再有任何权利,也不得以任何名义或借口提出任何要求”。俄国把芬兰归还瑞典的这项规定完全是一纸空文。1809年9月,沙皇政府撕毁条约,占领了芬兰的全部领土。

和约规定,保障利夫兰、爱斯特兰和厄塞尔岛上全体居民在瑞典统治时享有的各种特权、习俗和权利。在划归俄国土地内,对宗教信仰不作任何强制……但今后信仰东正教有同样的自由,不受任何干涉。事实上,沙皇政府为了对兼并的新地区加强统治,强制人们信奉东正教。此外,在和约中还规定,双方互换战俘,两国商人自由贸易等等。

尼斯塔德和约使俄国得以确保自由出入波罗的海,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巩固了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所占领的阵地。1721年10月22日,参政院为表彰彼得在对外扩张中的所谓“赫赫战功”,尊奉彼得一世为皇帝,授予他“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的称号。从此,沙皇俄国正式改称为俄罗斯帝国。

北方战争的胜利是彼得一世对内剥削人民,对外武装侵略得来的。彼得一世曾说,“金钱是战争的动脉”。北方战争的全部重担都落在人民的肩上,在战争期间,各种苛捐杂税和人头税增加将近4倍。数以万计的青年农奴被征入伍,死于战场。战争期间,人民起义此伏彼起。仅在1705—1708年的3年间,就连续爆发了阿斯特拉罕、布拉文和巴什基尔人(巴什基里亚人)起义。

马克思在评价彼得一世发动北方战争时深刻指出:“持续21年之久的对瑞典战争,几乎占据了彼得大帝的全部军事生涯。无论是从这次战争的目的、结局,还是从它的持续时间来考虑,我们都可以公正地把它称为‘彼得大帝的战争’。他的全部事业都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①。彼得在北方战争中的胜利,使俄国跨进欧洲大国的行列。从此以后,沙皇俄国凭借其大国地位,不断地干预欧洲事务,进一步向外扩张。

注释

①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第15页。

① 《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第17页。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lszmzy/2020067562.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