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名人物 正文

康有为的人物评价

扫码手机浏览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生于广东南海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从6岁起,即开始读儒家经典之书,19岁时,拜在朱茨琦的门下受业,攻读宋儒书及经书史学等,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1879年,结识了在北京任职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并在其指引下,开始阅读各种新书,接触近代改良思想。同年末,初去香港,选购许多新书译本,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1882年5月,康有为去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南归途中,路经上海,大购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西书,满载而归,从此开始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他如饥似渴地研读西书和报刊,攻读各国历史和游记,从而, “新识深思,妙悟精理,俯读仰思,日新大进”。①中法战争后,开始著书立说,1891年刊行其第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1892年在其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的帮助下撰写《孔子改制考》,1897年刊行。在这些著述中,他合壁中西,掺杂揉合,涉取资产阶级进化论思想,奠定了改良派理论基础。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实际活动。

1895年4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消息传来,轰动京师,辟情激愤,爱国的知识分子发出了一片救亡图存的激烈呼声。康有为痛心疾首,邀请在京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5月2日联名上书请愿(史称“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立法”的主张。强调变法是“立国自强之策”的根本大计,在京城内外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它表明维新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从此,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 登上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同年5月3日,会试发榜,康有为中进士第五名,授工部预衡司主事,但没有就职,仍继续从事变法活动。 5月末,再次上书,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等改革主张。 1个月后,他在第4次上书中,又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建议。数次上书清廷,均被拒绝。清政府中,以西太后为首的掌握实权的封建顽固势力,反对任何改革。于是,转而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寻找支持者,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开办学堂,制造舆论,进行宣传组织活动。

1895年7月,康有为在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称《中外纪闻》),每月一期,由梁启超、汪大燮主持编务。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是改良派创报之开端。 8月,康有为在北京联合翰林侍读学士文廷式、户部主事陈炽等人创立了“强学会”,以《中外纪闻》为其机关报。推举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它得到帝师协办大学士卢部上书翁同和、洋务派军阀官僚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支持。该会每十天集会一次,讨论中国自强之道。康有为在他起草的《强学会叙言》中,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痛陈了守归必遭亡国灭种的惨祸,呼吁爱国人士、洋务派官僚、士大夫、爱国官吏及知识分子变法图强,拯救民族危亡,情词激动,慷慨激昂,感人泪下,颇有影响。

同年10月末,康有为离京南下。11月,于上海成立了强学会。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 申明本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求自强之学。其宗旨为“广人材、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并规定该会的四项任务: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藏书、开博物院。1896年4月,出版《强学报》,由康有为等人担任主编。但不久,强学会的活动,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弹劾。北京强学会被强令封闭, 《中外纪闻》停刊,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亦遭解散和停刊的厄运。

为了继续强学会的未竟事业,1898年1月5日,康有为在北京邀集旅京人士成立粤学会。在他的策动下, “蜀学会”、 “陕学会”、 “闽学会”亦相继在北京建立。同年4月,康有为趁各省举人在京会试之机,发起组织保国会。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设分会。康有为起草《章程》30条,对该会的权限、领导关系、入会手续、会员权力等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申明“本会以国地益割,国权益削,国民益困,思维持振救之, 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它以保国、保教、保种为宗旨:即保全国家之政权土地,保圣教之不失, “为保人民种族之自立,治变法之宜”。保国会第一次大会,与会者二、三百人,康有为登台讲演,痛陈亡国灭种之惨祸,宣传救亡主张。该会已初具资产阶级政党的规模和性质,成为戊戌维新运动中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在其带动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纷纷成立,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康有为及保国会和各种学会的爱国活动,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极端仇视和恶毒攻击。诬蔑他“厚结党徒, 妄冀非分”,“辩言乱政”, “邪说诬民”, “形同叛逆”。但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争取了光绪帝和帝党官僚的支持。在戊戌维新的高潮中,他日夜加紧编篡各国政变考: 《俄彼得政变记》、 《日本政变考》、 《波兰分灭记》等,进呈宫中,敦促光绪帝变法。要求光绪帝以俄国彼得大帝为“心法”,学习彼得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打击反对变法的顽固守旧势力。

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强烈的要求下,1989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正式变法。 6月16日,光绪帝打破清朝皇帝不得召见小臣的“祖宗家法”,特旨召见康有为于颐和园勤政殿。他慷慨陈词,剖析中国被列强瓜分之势,已面临生死存亡之关头,坚定光绪帝变法决心。

戊戌维新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的反对和破坏。先是策划和强迫光绪帝去天津阅兵,乘机将他废黜,以扼杀变法运动。维新派不得不向手握兵权而又曾伪装同情维新运动的袁世凯求援,结果被袁出卖。同年, 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废除新宪法,六君子被害,康有为被迫逃亡日本,维新运动完全破产。

1899年4月,康有为由日本转赴加拿大。7月20日,在加拿大千岛地方与华侨李福基、冯秀石等人正式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其宗旨“专以救皇上,以变法救中国救黄种为主”。申明“凡我四万万同胞,有忠君爱国救种之心者皆可为会中同志”, “凡救驾有功者,布衣可至将相。”他把忠君与救国连在一起,救圣主,就是救中国;救中国必须变法,变法又“非仁圣如皇上不可”。救皇上,救中国,救黄种三位一体,忠君爱国的宗旨和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主张,颇能博得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同情,也蒙蔽了一些有正统观念的人们。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鼓动唐才常组建“自立军”,讨贼勤王。同年8月,唐才常事泄,被张之洞捕杀于武汉。从此,康、梁完全放弃了武装斗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卖国本质,革命已成为不可遏止的时代潮流。但康有为仍坚持其保皇宗旨,拼命地抵制革命,劝说人们“不可行革命,不可谈革命,不可思革命”,并且修改大同“三世”说,从理论上为君主立宪辩护。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还创办了《清议报》、 《新民丛报》、《亚东报》等,拼命地宣传君主立宪,讴歌光绪皇帝,咨意诋毁革命,这种保皇言论,遭到革命派的有力反击和批判,使其反对革命的保皇面目暴露无遗。

1906年9月,清政府为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抵制革命,颁布“预备立宪诏书”,搞了一个立宪骗局,康有为“欢腾喜蹈”,立即响应,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大肆吹捧“预备立宪”是开始“扫除中国四千年之批政”, “从今切近之急务,莫如讲宪政”。①继续抵制和破坏革命。

1911年10月1日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历史前进。但康有为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却“惴惴恐栗”,连写10篇《救亡论》和《共和政体论》等文章,攻击革命,反对共和;提出所谓“虚君共和”的反动主张。

中华民国成立后,康有为以清室遗臣自居,极力丑化共和政体,诬之为祸乱的根源,并投身于复古主义的尊孔大合唱。1912年秋,指使他的门徒在上海发起成立孔教会,翌年出版《不忍》杂志,鼓吹复辟,攻击民主共和制度。1916年9月,亲自上书北京政府,要求“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1917年6月,安徽督军张勋以十三省区盟主的身份,利用调解总统黎元洪和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之间的所谓“府院之争”的名义,率军进入北京, 7月1日拉出清廷逊帝溥仪“登极”,宣布复辟。康有为因参与复辟密谋有功,受命为弼德院副院长,并赏给头品顶戴加恩在紫禁城内赏坐二品肩舆,俨然以迎宣统重归宝位的英雄自居。

复辟丑剧失败后,康有为在全国人民声讨中,仓惶避入美国公使馆,半年不敢出来。但此间他还写了《共和评议》一书,攻击辛亥革命,诋毁民主共和,反革命立场极其顽固。伴随着拥护清逊帝复辟的失败,他在全国上下的一片谴责声中,声名狼藉,失掉了任何政治资本,从此退出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1917年12月,康有为离开美国公使馆,定居上海,建杭州、上海、青岛三处别墅以自娱。1927年3月31日,因食物中毒死于青岛,终年70岁。

注释

① 康有为: 《康南海自编年谱》、 《戊戌变法》(四)第116页。

① 康有为: 《布告百七十余埠会众丁未新年元旦举大庆典告藏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文》, 《民报》第1号。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minguorenwu/2020053137.html

相关文章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