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海权论》的影响?马汉的《海权论》有什么意义?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汉海权论思想的影响与运用

一、马汉海权论思想的影响

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被美国史学界称为“海权论的思想家”、“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

事实上,马汉的海权理论不仅使人们从理论上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及其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对于国家命运和世界历史的巨大作用与影响,而且也成为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在制定国策、军事战略尤其是海军发展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与理论基石。马汉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主张美国应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然后控制其他海洋,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部署都受到马汉海权理论的重大影响。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马汉为19世纪末国力迅速膨胀的美国指出了发展道路。正是在他的海权思想的指引下,美国1898年发动美西战争,击败西班牙,牢牢控制了家门口的加勒比海,夺取菲律宾,夺占了关岛,吞并夏威夷等战略要地……美国一步一步地通过对海洋的有效控制,获得全球霸权,走向了世界之巅。

曾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评价说:“英国对于海军理论尚无重要贡献,世界上最标准的海军理论创始于美国的马汉少将。”在马汉海权论的巨大影响下,英国的海军扩建计划得到了坚定的推进。德皇威廉二世对马汉的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德国迅速走上了扩建海军之路,建成了仅次于英国的海军舰队。马汉的海权作品在俄国被奉为经典,沙皇据此迅速重振俄国海军。在马汉海权论的直接影响下,日本形成了大力发展海上力量的举国意志,其海上作战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一跃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马汉的海权论并未能够对当时的中国形成启蒙作用并发挥影响。

马汉海论权思想的运用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主的轴心国和以英美等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所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起点,以日本投降为终结,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3年零8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一)战争背景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发展一直将美国作为假想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加罗林群岛一线,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相邻。在对华态度上,日本一直梦想独占中国,而美国则要求利益均沾。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再次尝到了扩张的好处。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逐步扩大规模,严重威胁西方各国在中国的利益,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益。1937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发现国力持续消耗却完全无法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同时与欧美国家关系恶化,受到经济制裁,于是日本铤而走险计划夺取亚洲的欧美殖民地。

(二)作战经过

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日本海军便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1941年10月18日,主战派东条英机内阁成立。11月26日,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3艘潜艇。此外还有8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只开到北太平洋等候。12月1日御前会议决定向美、英、荷开战。12月7日凌晨,日军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挥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欧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美军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美军地面上几乎所有的飞机都被摧毁,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12艘战列舰和其他舰船被击沉或损坏。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死亡。珍珠港的惨败促使美国举国一致投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英荷等20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

此后,日美两国的大型海上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途岛距美国旧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岛的面积虽不大,仅4.7平方千米,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且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旦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日本在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之后仅仅一个月就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不仅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的一箭之仇(当时日本高级将领中有认为空袭东京的飞机是从中途岛起飞的),还能打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进攻中途岛是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略进攻。中途岛战役开始于1942年6月4日。此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美国海军在此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美军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三)策略运用

太平洋战争除爆发了日美两国大型海上战斗外,同时也导致位于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日后的冷战局势、原子弹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与中国战局的变化,对亚洲与太平洋周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甚巨。从策略运用来看,太平洋战场上日美在实战中的表现各有长短。

偷袭珍珠港,从日本的海军战略而言就是以突袭手段力求在开战初期就一举全歼或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确立起日本的军事优势,并不断对美国实施主动进攻,使其无法积蓄起足够与日本对抗的力量,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而这一战略的风险系数极高,就像一场赌博一样,必须环环相扣,才能制胜,只要中间有一步出现纰漏,必将引发一系列问题,以致影响到战争大局。虽然从表面来看,在珍珠港日军完成了一场成功的突袭。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初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在此后的6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他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美国与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然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军的战略意图没有一件完全实现。事实上,日本偷袭的主要目标——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因而未能被击沉,且在偷袭中日本只炸舰只而没有炸掉船坞,美国海军储存在珍珠港的450万吨重油也未成为攻击的目标,因此美国虽然损失惨重,但仍然保存了相当的反击力量和自我修复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立刻将实力巨大而内部声音不一的强大国家美国有效动员起来,使之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发誓要战胜日本。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珍珠港被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与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开始的。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大型战列舰决战的时代过去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战王牌,海军航空兵作为新的决定性力量登上海战舞台。

从整体来看,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计划最明显的失误是分散部署兵力,联合舰队各部队在相隔很远的距离上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最大限度地集中部署兵力,日军联合舰队的优势被削弱了。此次海战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均在舰炮射程之外,彼此只好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计划的一个重大失误是进攻中途岛本来是诱使敌舰队决战,但是又给航空母舰套上支持占领中途岛的任务,并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中途岛受到攻击以前,敌舰队不会离开其基地。日军侦察搜索计划同样不力。最后导致南云忠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和来回换装鱼雷、炸弹的尴尬局面。日军过高估计了己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情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战场指挥不当,决心多变。美军则通过高效准确的情报系统完全掌握了日军的进攻企图,并及时集结兵力待机;在鱼雷机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