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六韬》旧题所著,其实它是一部战国晚期的兵书,作者已不可详考,现存六十篇。《六韬》综合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而又自成体系,是一部带综合性的兵书,这是《六韬》一书的基本特点。
《六韬》对军队的编制、装备、训练、通讯、将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论述。
关于军队的编制,《六韬》第一次提出了司令部的组织机构和其分工问题。它认为一个将领,应有七十二个辅佐人员,“将有股肱七十二人”,由其组成一个参谋部,或曰司令部,其作用主要是出谋画策,处理军中巨细事务。这七十二人或为作战筹画,或作气象观察,或搞后勤,或司敌情侦察,各有专司。《六韬》指出军队战时的编队和平时应有不同,战时要把平时的分散部队,结集成集中统一的整体,这就叫“结队”和“编队”。并提出要根据作战的需要和士兵的特点进行编队。
《六韬》极为重视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指出:“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六韬》已认识到想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士兵的勇敢精神固然重要,但精良的武器装备作为其物质手段同样不可或缺,二者互为依存不可缺一:“器械为宝,勇斗为先”,这是对武器与人力关系的比较全面的看法。
关于军事教育训练问题,《六韬》提出要讲究“练士之道”,教育训练的内容应包括“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而由单兵到合成,循序渐进,则是应遵循的教育训练方法。
《六韬》对将领问题极为重视,认为:“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六韬》特别注重将领的选拔,“置将不可不察也。”为此,它提出了具体考察将领的途径:第一,对将领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全面的考察,既知其长,又知其短,不可见其长而忽其短。“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第二,考察将领的“外貌”与“中情”。《六韬》认为一个人的“外貌”易知,“中情”难识,在一般情况下,“外貌”和“中情”往往不相一致,一定要透过“外貌”看其“中情”。
《六韬》论述作战指导思想的篇章最多,有《军势》、《奇兵》、《军略》等三十余篇,内容十分丰富。它提出的作战指导原则主要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六韬》把了解敌人的情况看作是正确指导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不了解敌人的虚实、强弱之形,军队虽人多势众,也必然失败:“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指出“兵胜之术”的关键,在于“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因此《六韬》主张要认真观察敌人的精神状态,“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败在人。”同时“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总之,要“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在详细观察敌人情况的基础上,《六韬》进而主张避开敌人强处,击其薄弱之处。“见利不失,遇时不移”。《六韬》强调在作战中必须善于捉住战机,“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移。失利后时,反受其殃。”认为“犹豫”是丧失战机的致命弱点,“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一兵之道莫过于一”。《六韬》所谓“一”,是指指挥权的统一,兵力的集中,行动的一致。它认为如在作战时做到“一”,就达到了“道”的境地,即符合作战指导规律了。但它也注重兵力的分合变化,指出:“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又说:“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
另外,《六韬》对野战、攻城、反攻、追击、突围等战斗样式的作战原则和方法也作了论述,这些论述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