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掌握幽默中的大学问
在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一句幽默话,一个风趣故事,能使人笑逐颜开,疲劳顿消。幽默虽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倘若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因此,正确掌握幽默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变得尤为重要。
在细微处寻找幽默
近来人们常说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学问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想自我调侃或讽喻他人,也可以大胆运用“细节”法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细节”法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对问题或事件的推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漏洞,特别是从反面去发现一些细微的漏洞,然后把那些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细节”法的特点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引申成现实,尽管最后并不一定能防止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一个名叫王强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90岁吗?”
医生检查了王强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王强说:“40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
“天哪,那你还要活到90岁干什么?”
本来病人的期待是戒烟、戒酒和少亲近女人能得到医生肯定的评价,结果却恰恰相反,医生反而把这“烟、酒、女人”当成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90岁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上述的种种嗜好,即使活到90岁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这个事例中,医生就是运用了“细节”法,从病人没有任何有关“烟、酒、女人”的嗜好这个细节提炼出“没有爱好,生命就没有意义”这一个观点,并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细节”法还可以通过从事件的反面发现细微的漏洞来制造幽默。
有一天,萧伯纳收到英国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信中说,如果他俩结合,生个孩子,那对后代将是好事,“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多么美妙啊!”
在回信中,萧伯纳表示受宠若惊,但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好意。
他说:“那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那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透了。”
女舞蹈家信中写到如果他们两个人结合,所生的孩子会同时具有他们两人的优点,而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产生这种结果的几率本来就不大。萧伯纳则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法,从反面钻空子,把另一种也是很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立论的出发点,让对方的期待落空,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女舞蹈家想法的孩子气和荒诞性。在这里,萧伯纳幽默地把自我调侃和讽喻他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偷换概念获得幽默
幽默的思维并不完全是实用型的、理智型的,它主要是情感型的。而情感与理性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二者对于普通思维可以是破坏性的东西,但对于幽默感则可能是建设性的成分。
先听听这段对话:
老师:今天我们来教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3个,结果怎样?
学生:结果嘛,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愚蠢的,因为偷换了概念。老师讲的“结果怎样”的含义很明显是指还剩下多少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他的苹果所造成的后果的人事关系上去。
从幽默感的形成来说,好就好在能利用概念转移或偷换。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发现这段对话的设计者的匠心。他本可以让教师问“还剩多少”,然而“剩下”这个概念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很难转移,于是他改用了含义弹性比较大的“结果”一词,这就便于孩子把减去的“结果”偷偷转化为拿苹果的“结果”。
这一类幽默感的构成,其功力就在于偷偷地无声无息地把概念的内涵作大幅度的转移。有一条规律是:偷换得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强烈。
再来看这样几个例子:
虎子:你说踢足球和打冰球比较,哪个门难守?
阿杰:我说什么也没有后门难守。
这是把“球门”这个具体的有形的“门”,一下子转移到无形的、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门”上去了。
“先生,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
“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5分钟以后,你准会到达的。”
人家问的是如何正常地到达医院,并没有涉及受伤了被送到医院去,可是回答却扯到只要故意违反交通规则就会受伤,而受伤的结果自然是被送到医院,回答虽然仍然是到医院,却完全违背了上文的本义。
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讲得通。这有点像是胡闹,甚至愚蠢,但却很幽默。
概念被偷换得越是离谱,所引起的预期失落、意外的震惊越强。概念之间的差距掩盖得越是隐秘,发现越是自然,接受性也越大。
在许多幽默故事中,趣味的奇特和思维的深刻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主要给人以趣味的满足,有时则主要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最重要的还是幽默的奇趣,因为它是使幽默之所以成为幽默的因素。
顾客:我在这儿站了半个多小时了。
服务员:我已经在这儿站了三十多年了。
这个意味本来是比较深刻的,但由于缺乏概念之间的巧妙联系,因而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看起来像是一种赌气,并没有幽默。服务员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从恼怒中解脱出来。
再看看相反的另一段对话:
编辑:你的稿子我看了,艺术上不够成熟。
作者:那就把它当儿童文学发表吧!
这时作者如果赌气或者谦虚一下,就会造成尴尬或沉闷的氛围,而他利用概念转移法则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这样回答不但有趣味,而且又有丰富的意味让对方去慢慢品味。因为被偷换了的“儿童文学”的概念,不但有含蓄自谦之意,而且有豁达大度之气概。
学会用幽默表达
在生活中,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难免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加以指责。指责需要幽默,幽默能使指责传达出我们的善意。生活中,当双方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的时候,如果有理的一方能撇开严肃的态度,以幽默的语言对无理一方施加掩藏锋芒的暗示性责备,那就既能正确无误地表达出责备之意,又能达到不伤害别人的目的。因为,对方在受到责备的时候不仅仅会感受到责备的内容,对他们来说责备的形式有时候是更重要的因素,采用幽默的方式将责备之意传达给对方,能给对方一种相对较好的感觉,使对方更容易面对错误,接受谴责。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米饭里的沙子一粒一粒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上。服务员看了不好意思地说:“沙子不少吧?”顾客笑笑,点点头说:“是啊,不过还是有一点米的。”
上面故事中,顾客没有直接批评米饭的质量不好,而是拿服务员说的“沙子不少吧”大做文章,幽默地说出“饭里除了沙子也有一点米”的意思,通过先肯定后转折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沙子过多的不满,这样就显得非常的委婉,既责备了饭馆服务员,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尽管幽默很多时候会用于揭露弊端、批评错误,但它绝没有锋芒毕露,相反的它总是和颜悦色地指出人们的缺点,让人们在笑声里看到自己或他人的错误,使之顿悟而悔改。
一天,有个调皮的小男孩来到村口的理发店,要求理发师为他刮胡子。
理发师请他在椅子上坐下来,并在他脸上涂了肥皂水,便去跟别人闲聊去了。
那个男孩等得不耐烦了,叫了起来:“理发师,你什么时候才替我刮胡子?”
“我在等你的胡子长出来呢!”理发师答应着说。
上面这个故事中,理发师没有直接严厉责备小男孩的胡闹,也没有把他拒之门外,而是运用含而不露的幽默技巧和小男孩开了一个玩笑,使小男孩在幽默轻松的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在生活中,如果带上一些幽默的色彩,指责也可以表达善意。
妙用敌意幽默
敌意幽默是一种通过表面上表达敌意或者不满,而达到实际上表达赞美、认同的一种幽默手法。这种幽默因其表达的问题和表达的方式的敏感性而不易运用,而且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人,那么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还有可能引起误会,造成不愉快。
事实上有关幽默力量本身的许多矛盾之处,都显示我们只有对所爱、所关心的人运用时,才能使敌意的幽默得到有效运用,并产生好的结果。这种敌意的幽默常常以女性为对象。
公司里的职员有时开玩笑说到太太们的奢侈。一个说:“就算皮包里层是捕蝇纸做的,我太太的钱也不可能留在皮包里。”另一个说:“我太太她承认她喜欢花钱,但是叫我不要用‘奢侈’这个字眼来说她,另找个新字好了。”
这类幽默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很损人。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职员其实都很爱自己的太太,并且以她们为荣,他们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自己的太太比别的妇女穿着更好,更具魅力。他们以太太的奢侈为幽默的素材来表示对太太的爱和以她为荣,并且以此代替直白的夸耀。或者你也可以这样说:
“我们的孩子也应该和我们从前一样去学习性知识——从厕所墙壁上。”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妙语,能帮助他人了解并接受你话中的含意——“有性教育总比错误的性知识来得好。”
敌意幽默的效果在于使他人能集中注意力听你说话,记住你所说的,并且也能使谈话活泼进行,便于意见的表达。
不过,运用敌意幽默一定要谨慎。有时候,我们需要用到一些理智的思考,但还是很容易流于残忍和刻薄。而且更有甚者,敌意幽默表面所带有的轻微的侮辱也极易刺伤他人的心,使人陷入焦虑之中。
也有人善于恰当把握敌意幽默并有效运用它。例如格鲁丘·马克思称得州人为“他妈的北佬”,使得州人听了哈哈大笑,因为他深谙敌意幽默之道。但是即使是此中老手,偶尔也会有失败的时候,并因此造成听者极不愉快。所以,敌意幽默要尽量少用,初学幽默者更要慎用。
要幽默讲究时机
言语交际的失败大多与滥用幽默有关。滥用幽默不光使自己陷入尴尬和困境,而且导致别人轻视你,使你丧失人格价值。在众人的目光中,喋喋不休者仿佛如小丑一样可笑,故作幽默者更胜过小丑。因而我们运用幽默时,千万要注意时机和场合。
英格兰人常说:尽管幽默力量很重要,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时机恰当的时候,你就去用它。
西方4月1日的愚人节,是捉弄人的节日。这一天,如果一个足不出户的小伙子突然接到姑娘约会的电话;一个姑娘突然接到不是父母的父母来信;一个人到澡堂洗澡,衣服不翼而飞;一个学生去上课,教室里却空无一人。谁都想在这无所顾忌的节日里高高兴兴地捉弄别人,而被捉弄的人发觉上当后也为实实在在地被人捉弄而高兴。
愚人节,一个人在街上散步,突然背后传来吆喝:“请让开,便桶来了!”他急忙闪开,一辆自行车匆匆而过,上面是一个小伙子带着个漂亮姑娘。
如果上述事情不是发生在愚人节,而是发生在其他的时候,可能不但收不到幽默的效果,还会使他们觉得无聊,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可见,幽默不是随时都可以抛洒的,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幽默要讲究时机。
幽默,也要讲究场合。如果你仅仅把讲究时机作为幽默语言的准则,那就太狭隘了,因为要想成功地使用幽默,在讲究时机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大环境。毫无疑问,讲究场合,才能把幽默运用得更加恰如其分。
在发生重大事件的严肃场合,或者在葬礼上,不合时宜的幽默话语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怨恨。
朋友正为失去亲人而伤心,你对在灵前落泪的朋友说:“去世的那位先生一定是个个性强硬的人,你看,他现在从头到脚都是僵硬的。”这番幽默几乎可以肯定会受到痛斥。
在庄重的社交活动中,任何戏谑的话语都可能招来非议,在庄重场合,如果你幽默起来没边没际,太过夸张,为追求效果而手舞足蹈、脱离自己的平常个性,也会让人反感,人家会觉得你虚伪浮躁,不够稳重。这会严重影响你的个人形象。
要幽默注意对象
曾经不止一位幽默理论家这样告诫我们:观察对方的个性、好恶和心情,乃是成功施展幽默的窍门。的确,俗语说:“一种米养百样人。”社会每个成员的性格、心理、教养都不尽相同,意趣更为千差万别,假如你对幽默参与者的个性不够了解,那么你苦心经营的幽默必会报废不少。
因此,在社会交际中,要视对象的不同,注意把握分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一些关于盲人的幽默,对于真正的盲人就不适宜了。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环境、对象和氛围,采用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出恰当的幽默。
在图书馆门口,有一位男士开门让一位女士进来。
“如果你因为我是女的,所以开门让我进来,那就算了吧!”她说。
“不,夫人,”他回答,“我为您开门,是出于尊重你是个长者。”
所谓顾及听众,当然不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而是幽默作为交际的艺术天经地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幽默的群体性和共娱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又由于群体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能够娱乐甲的一句话,可能在乙听来是侮辱。如果你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强调自我的兴致和偏爱,丝毫不放弃个人的思路,那么,你的幽默将黯然无光。有关种族的幽默是最微妙、最难处理的。当你和一群人都是流着共同祖先的血液时,说说种族的幽默可能会减轻每个人心头的负担;但当一群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种族时,使用涉及种族的幽默则会有很大的危险性。
注意对象,了解对象,才容易找到合适的幽默话题;适应对方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分而治之,是现代幽默的最为完美的战术。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真正的幽默家首先要愿意接受他人的信息。当他人幽默地发表意见时,你有义务报以微笑,而不是冷言冷语来泼他一头冷水。因为,幽默并非某一个人的特权,它是整个社会的财富。笑具有传染性,为他人捧场,你的合作态度会得到由衷的感谢,只要气氛活跃了,该你施展幽默时,也会一路绿灯。
把握好幽默的尺度
培养起一定的幽默感并不是很难,但是要做到能够恰当地把握好幽默的尺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分的幽默往往会使人产生古怪的感觉,尤其面对刚开始交往的人,你滔滔不绝,笑话连篇,表现出很风趣、很有才华的样子,只会让人反感,使人觉得你过于油嘴滑舌、轻飘虚伪,喜好卖弄自己。
凡事均要讲适度,幽默亦如此。在生活中,适时适地运用幽默,才能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亲密。这在那些旨在纠正他人的幽默技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里就幽默的使用提出三个忠告。
首先是:幽默勿以讥刺他人为乐事。
苛刻的幽默很容易陷入残忍,使他人受到伤害、陷于焦虑之中。通常,讥讽、攻击、责怪他人的幽默,也能引人发笑,但是它却常常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使本应欢乐的场面变得十分难堪。
一位中学教师到某地出差时,拎了一兜香蕉去看望一个多年未见、新近升为副处长的老同学。老同学心宽体胖,雍容富态,开门见是同窗好友,一边让进屋,一边指着他手中的提兜戏谑道:“你何时落魄到走门子了?本处长清正廉明,拒绝歪风邪气腐蚀贿赂。”一句讥讽的调侃,使教师自尊心受了伤,他顿生反感,扭头就走了。
显而易见,幽默既不等同于一般的嘲笑、讥讽,也不是为笑而笑,轻佻造作地贫嘴耍滑。幽默是修养的体现,它与中伤截然不同。幽默笑谈是美德,恶语中伤是丑行。真正好的幽默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严肃和趣味间的平衡,它以一种古怪的方式激发出来,却经常表现出心灵的慷慨仁慈。
带有嘲讽意味的幽默极易冒攻击他人的危险,而有所收获的机会又很小,下面就有一个例子:
某饭店服务员小王不爱刮胡子,多次被批评,但积习难改,于是主管找他谈话。这位主管劈头就问道:“小王,想一想,你身上最锋利的是什么呀?”小王愣了一下,掏出水果刀说:“就这把水果刀了。”经理摇头:“不见得,我看倒是你的胡子。”小王不解:“为什么?”“因为它的穿透力特别强。”(潜台词:你的脸皮特别厚。)小王反应过来以后,脸气得通红。
由于讥讽幽默的严重负效应,我们在使用幽默对别人进行批评时就要进行严格的推敲,以免使接受者产生被嘲笑、被捉弄的感觉。
第二个忠告是:恶作剧有时可以产生幽默效果,但使用时要注意分寸。
恶作剧在乍见之下,似乎并不是什么犯罪的事,但只要分析其潜在意识,就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憎恶及攻击性的心理,有时回想自己所做过的恶作剧难免冷汗直流。
有一次,一个男士在某位女同事的抽屉内悄悄地放进了一只死耗子。或许他只是想跟她开开玩笑,但结果那位女同事受到这突然的惊吓后,从此精神变得过度紧张,心情也变得长期抑郁。
过火的恶作剧很伤人。所以,恶作剧一定要限于天真无邪的玩笑才行,也只有如此才不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善意的恶作剧,幽默情趣很浓,自然能给平淡的生活带来清新的空气,让人开心;但捉弄人的不怀好意的恶作剧,不但令人生厌,而且影响人际关系。
好莱坞有一批专爱捉弄人的演员,开起玩笑来无所顾忌,令人瞠目结舌。时常有人用装有火药的雪茄请朋友抽,吓得对方魂飞魄散,这样的恶作剧虽然能让他们在紧张繁乱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放肆地大笑一场,却使被戏弄的对象十分不快。
笑有愉悦功能,也有惩罚功能。嘲讽的笑是典型的惩罚的笑,而恶作剧的笑正是惩罚的笑的一种形态。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恶作剧就是平时压抑的情感与欲望得到了发泄。
第三个忠告是:幽默可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前提是要把握好幽默的投资量。一句幽默的妙语可以为沟通带来契机和轻松的气氛,但是川流不息的妙语、笑语、警句、讽喻,却只能阻塞沟通。因为“幽默轰炸”通常都会导致思维紧张,使人不知如何是好。试问有谁能不间断地承受强烈的幽默呢?
幽默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在我们运用时机、地点乃至言词不当时,都可能伤害别人的自尊与情感。如果幽默不能为人酿出欢娱,却强加给人怨愤、痛苦,这是令人遗憾惋惜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怎样避开幽默的禁区。
幽默的社会心理价值并不意味着它的普遍随意性,幽默的文化功用也不说明它具备了万能的效应。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是一片风光旖旎的雷区,任何轻率、莽撞的行为都将饱尝苦果,使潇洒轻松走向它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