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子兵法》的影响与运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我国和世界军事史上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专著,被中外学者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我国从战国时代起,《孙子兵法》即广为流传,境内几乎家家藏有孙、吴之书。《史记》中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兵法》十三篇,宋代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习武之人必读的“教科书”。战国后各朝代的兵家名将以《孙子兵法》指导战争者不计其数。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先后有两百多位著名人物、学者对《孙子兵法》注解点评。三国时著名军事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并对此书作了注释。诸葛亮赞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明代的茅元仪高度评价:“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道出了这部著作承前启后的作用。近代,孙中山先生曾评价说:“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毛泽东称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家,并多次引用《孙子兵法》的一些原则来说明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子兵法》多次再版,它不仅对现代军事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已扩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久负盛名。唐初传入日本,18世纪下半叶起传入法、俄、英、德等国,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现在世界上有日、英、法、德、俄等许多语种的《孙子兵法》译本流传,并得到一致高度赞扬。日本尊崇孙武为“百世兵家之师”、“兵圣”,认为《孙子兵法》是科学的、有生命力的、不朽的名著,武经之冠。欧美的军事战略学家对此书更是爱不释手。美国著名战略家柯林斯在其1973年出版的《大战略》中称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并认为孙子的大部分观点在当前环境中仍具有与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目前世界上许多百科全书均为《孙子兵法》撰写条目。很多国家把《孙子兵法》列为军事人员必读之书和军事院校的重要教材。近年来,国外又将《孙子兵法》和现代战争理论、战略作战思想结合起来研究,并向经济、体育等领域扩展。《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宝贵的军事遗产,也是世界军事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作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孙子兵法》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丰富,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上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长期发展的基石,规范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特质及其主导倾向。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有重要意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批判地总结、继承、发展古代军事思想,推陈出新,不仅对国防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发展我国现代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孙子兵法》的运用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吴国西破强楚的一次战役,据说就是由孙武和伍子胥共同指挥的。这场战役不仅充分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知胜思想,也完美地展现了“先胜而后求战”的先胜思想。
(一)战争背景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一个国家,吴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车战。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寿梦便自号吴王,与楚国争夺江淮地区的霸权。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流域重镇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此后近6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和伯嚭为谋士、齐人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操练队伍,使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楚国是南方大国,春秋以来吞并的诸侯国最多,但自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不仅内政腐朽,而且又与周边国家如唐、蔡等国不和。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先后灭掉归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之后,想趁机大举伐楚,但孙武认为楚国实力仍很强,便进言道:“楚国是天下强国,非徐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经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伍子胥也劝吴王道:“人马疲劳,不宜远征。”并献策说:“现今楚国内部不和,我军如用一部人马出击,楚军必定全军出动,等楚军出动后,我军再退回,这样经过几年后,楚军必然疲惫不堪。那个时候,便可考虑大举伐楚。”
吴王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军。当吴军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即派大军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时,吴军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扰楚国达6年之久,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省涡阳县附近)、潜(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等地,致使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楚军将士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蔡国国君蔡昭侯、唐国国君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春,应蔡国之请,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谋伐楚。同年农历四月,晋国又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楚国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经淮道秘密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对楚国实施打击。
(二)作战经过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子常(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挑选三千五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戍(一作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左司马沈尹戍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向令尹子常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尔后与子常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却对子常说:“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夹击,则战功将为沈尹戍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子常一听,觉得有理,于是改变与沈尹戍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戍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子常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至大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子常连败三阵,便想弃军而逃。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子常无奈,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
公元前506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吴军停止后退,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吴军先锋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他对吴王阖闾说:“子常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柏举之战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同意夫概意见。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五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俘虏楚军一半。
渡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今湖北省京山县境),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仓皇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楚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子常(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境)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
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一路向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扑去。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亲信逃走。昭王西逃的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子期率部分精兵赶去保护楚王,子西则率残兵西逃,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吴军攻占郢都后,进行了屠城,到处烧杀抢掠,引起了楚人的仇恨。楚昭王出逃后,先逃到云梦,再逃到郧国,郧公之弟企图谋杀楚昭王,结果楚昭王流亡到随国,方才安定下来。随国收留楚昭王,阖闾命随国交出,但随国因为占卜结果不利而拒绝。申包胥得知伍子胥鞭尸,派人指责伍子胥,并于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春到秦国求救。秦哀公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败吴军于沂,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击败吴军,秦楚联军也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此时,越国乘吴国内空虚发兵进袭吴都,夫概又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地,引兵东归。楚国虽然复国,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三)策略运用
1.知彼知己,先胜后战
楚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但由于连年征战,国力逐渐衰弱,政治腐败,与邻国的关系也日益恶化。吴王想趁机攻打楚国。不过这时,孙武、伍子胥等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通过实施扰楚、疲楚的战略,大量消耗楚国实力,使吴国做到了“先胜而后求战”,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最终待到时机成熟,3万精兵强将千里奔袭,在柏举一举击败楚国20万大军,并乘胜追击,攻占了楚都郢。按常规来看,3万对20万力量相差实在悬殊,难以取胜,但在孙武看来这一战必胜无疑。因为在开战之前,已通过精心筹划、主观努力使敌人由强变弱,使难胜变为易胜。尉缭子评曰:“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2.伐谋伐交,避其锋芒
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3.逆流而上,出其不意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汭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订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战败。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