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淡泊,是历经沧桑后看淡一切得失的豁达,是翻越千山万水后“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更是剔除一切烦恼而海纳百川的智慧。拥有宁静淡泊之心,才能胸怀静气、身心安宁,不为进退滋扰、不为名利所困,不因成功骄傲、不因挫折沮丧,高不孤芳自赏、低不自暴自弃。静而后能安。心不静,则神不定;神不定,则力不聚,自然也就一事无成。只有力戒浮躁,静下来涵养心性、检点得失,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端正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政治坚定、信仰牢固、本领过硬、品德高尚的领导干部;才能在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时,胸怀坦荡、宠辱不惊,在大风大浪中一步步坚实地走下去;才能脚踏实地、踏实工作,讲真话、报实情,扎扎实实为民造福,实实在在让群众满意,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守淡泊之心。淡然看一切,就能出声色而不动,入功利而不迷。当你内心达到最好的恬淡之态,就会获得最大的定力。要在淡泊中修习,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扎实学习、勤于反思,不断提高个人本领。要在淡泊中谋事,沉下心来思考谋划工作,把各方面的情况、因素考虑得更充分一些、周全一些,努力作出更为正确和切合实际的决策。要在淡泊中做事,勤勉务实,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实功夫”,少一些“个人造势”、多一些“润物无声”,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淡泊绝不是消极避世,更不能走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极端,而是志在修身,进而济世。
浩然正气乃干部之魂,廉洁勤政是公仆之本。一身正气,不仅是修身之基,更是齐家治国之基,可以充塞天地,让人肃然起敬。包拯一生为官从政二十余年,从知县做到宰相,一直以凛然不可夺的浩然正气、清正廉洁不畏权贵的鲜明特色,赢得了百姓的真诚拥护和爱戴,老百姓遇到冤屈都想找他伸张正义,被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包青天”。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对领导干部来说,浩然之气不是虚的、空的,而是具体的,就是要始终做到光明正大、刚正不阿、公道正派、堂堂正正,以良好的形象、令人信服的本领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正气充盈,则邪不近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人缺少了正气,就会气短心虚,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领导干部缺少了正气,就会失魂落魄,丢了为官从政的根本,久而久之,就会在权力诱惑和金钱腐蚀下,动摇理想信念、失去党性原则,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既要干净,也要干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正确处理干净和担当的关系,要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莅官之要,曰廉曰勤。”干净是为政之德,干事是履职之要,不廉洁则易坏事,不勤政无以成事。领导干部要做廉洁的“清官”,常思成长历程,珍惜岗位平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谨慎用权,廉洁自持,不敛钱财,自觉锻造防腐拒变的“金刚不坏之身”;要做勤政的“能吏”,发扬担当精神,勤练攻坚本领,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履行好职责。
为官当抑欲。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正常、合理的欲望,是进取之基、动力之源,而负面非分的欲望则是健康之害、人生之祸。一个人欲望太多,而又不加以区别限制,就有可能被欲念蒙蔽心智、冲昏头脑、胡作非为,最后被欲望所毁灭。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列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一个人幸福与否,效用是分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小,则幸福指数越高。很多时候,我们感到不幸福,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得到的太多。在不少领导干部的忏悔书中都不难发现,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是他们走向贪腐的重要原因,在贪欲的支配下丧失理智,直到栽跟头才追悔莫及。多欲则多求,多求则招祸。“天下大福,莫大于无贪欲;天下大祸,莫大于欲无底。”嗜欲如同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满足了这个欲望,又会生出新的欲望。《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领导干部一旦不切实际地去追求过多欲望,就会被贪欲所反噬、被物欲所左右、被权欲所控制、被色欲所征服,最终走上历史的审判台。唯有把欲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才能知足常乐、平安幸福。要学会用理智和智慧管理好自己的欲望,让合理的欲望促进自身成长,实现个人价值。同时,算好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坚决不干得不偿失的事情,珍惜好来之不易的事业和人生。不做欲望的奴隶。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一个人的客观需要总是有限的,要做好加减法,多一点为民务实清廉,少一点个人私欲,不断净化心灵、清心直道,不拿不义之财,不得不当之利,不为不法之事,挺起腰杆向前走。要做好选择题,自觉筑牢思想堤坝,让正确价值追求占据思想阵地、主导思维方式,坚决铲除非分之“欲”存在的土壤,克己为公,公而忘私。
难耐清贫莫为官。方志敏同志在《清贫》一文中写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井冈山朴素的八角楼,还是延安土窑洞,再到西柏坡普通的民居,折射的都是党和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的“清贫”,也正因如此,才让党和人民的感情凝在一起、利益连在一起、生命系在一起。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的生活已经远远超过清贫的标准。我们现在所讲的清贫,不是自命不凡的清高、不是食不果腹的贫困,而是对物欲的一种淡然与淡泊、对信念的一种坚定与执着、对精神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关注物质太多的人,精神上就会缺乏;而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人,表现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简朴,更是精神上的远大、心理上的富足。鸟翼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人一旦沉迷于金钱带来的各种享受,就容易在舒服的日子中渐渐消磨意志、丧失斗志。领导干部只有在物质上耐得住清贫,学会把利益、欲望、享受、得失看作“浮云”,才有可能把余力专注于事业、专心于工作、专诚于未来,勇于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把实干担当刻在心里、甘于把无私奉献融入血脉,哪怕真的在物质上清贫了一些,人生也是幸福和快乐的。与其浊富,宁可清贫。坚守信念是为真志士,不忘宗旨方为好干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共产党人“清贫”的生活态度不能变、亲民爱民的优良作风不能变、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不能变,宁可守着“一箪食,一瓢饮”坦荡从容过日子,也不追求锦衣玉食丢底线。领导干部要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履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使命,自觉做到“甘天下之淡味”,把自己锤炼成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干部。
抵挡住诱惑。人生常常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领导干部身处权力中心,更是免不了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一旦守不住底线,就很容易落入陷阱,无法自拔。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官算是一种高危职业,不仅不能以权谋私,还要处处防备社会诱惑。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苏轼的“苟非吾辈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要求领导干部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抵挡住诱惑,坦坦荡荡为官。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盘踞在墨西拿海峡的女妖塞壬,经过的航船常被她诱人的歌声魅惑以致船毁人亡。女妖的歌声只能在墨西拿海峡听到,但领导干部面对的诱惑则如影随形,伴随着整个从政生涯甚至自己的一生。有些诱惑是赤裸裸直观存在的,有些诱惑是隐藏在温情脉脉的关心关爱之中的,一场饭局、一件小礼物、一次拜访都有可能包含许多内容,如果不善于甄别分析,轻则容易迷失、改变方向,重则使人丧失本性。把好诱惑的“闸门”。人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旦内心的贪念失控,诱惑的力量就会成倍放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锤炼,强化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塑造,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进行品性提纯,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大堤坝”,守住为官做人的底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严守纪律规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自觉在法规制度的范围内行使职权,让自己的脑海里警钟长鸣。
戒奢是干部行使公权力的基本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奢”通常是一种负面的存在,与“奢”连用的词语,如骄奢淫逸、穷奢极欲等,也通常不是什么好词。历史上因奢败家、因奢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才说“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在富莫骄奢,骄奢多自亡”。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是千古常谈和必谈话题,不仅是个人问题,更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纵观历史,生存条件恶劣时,人们往往能够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一旦通过各种努力获得了物质生活的丰饶,却又常常深陷其中,最终走向自我毁灭。事实上,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时,就会谨慎用权,鲜花就会为你绽放;当奉行“人生若朝露,行乐须即时”,就会偏离宗旨,让权力失范,荆棘就会疯长,最后将吞噬你。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本色。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领导干部要树立艰苦奋斗之志,自觉抵制奢靡享乐等不良风气,固守根本、坚守底线,始终保持高尚情操、反对奢靡浪费,切实做到克己奉公。要带头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坚持勤俭办事情,不讲排场、不比阔气。既要艰苦,更要奋斗。
俭朴是一生平安的护身符。“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对个人而言,俭可以养身;对家庭而言,俭可以持家;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俭可以兴政。《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规定:要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列为违反生活纪律的行为,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厉行节俭、崇尚俭朴。简朴是领导干部应该自觉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必须具备的一种从政品格。简朴是拒腐防变的关键,选择了俭朴,也就选择了平安。以俭立身,以奢自败。领导干部俭朴与否,不只是个人小节,也不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祸患常积于忽微,小节不守,终累大德。对物质生活的扭曲追求,是很多落马官员蜕化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从对奢侈享乐的生活艳羡不已,萌发出“要住豪宅、开好车、喝名贵佳酿、过好日子”念头的那一刻起,就亲手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点点毁坏形象、一步步滑入深渊,直到完全引爆炸弹,即便身上贴满了“护身符”,也保不了平安。君子以俭德避难。俭朴可以养心、可以养性,带给我们内心的宁净与从容。领导干部无论掌管多大权力,经手多少资金,思想上都要紧绷俭朴之弦,懂得珍惜物力民力,常思律己之益、常思放纵之害,时刻自我警醒。要始终保持俭朴习惯和劳动本色,不忘艰苦岁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带领群众一块苦、一块干。要严守纪律规矩,特别是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用自己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这句话出自苏轼《六事廉为本赋》,意思是指贪污会毁掉一个人的功业,清廉会成就一个人的德行,告诫官员要祛除贪念、清廉为官。贪是万恶之源,是为官从政的大敌,一个人不论多么勤勉敬业,做出了多少成绩,只要和“贪”沾上了边,就很难善终。革命战争年代,刘青山、张子善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却因为贪污盗窃国家资财,被判处死刑,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后的一件大案要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腐无禁区、无例外,中国共产党内没有特殊党员,更不允许搞将功抵过、以功折罪。当官发财两条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从政经商决然两途,绝对不能得陇望蜀,更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为官不正,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或是把当官作为发财的手段,整天以聚敛钱财为能事,掉进了钱眼里,那就必然要触犯党纪国法,受到法律的严惩,到头来钱财也只是过了个手,最后还是还财于民、还财于公,自己不过是当了一个“临时保管员”,金额多少只是定罪量刑的依据。廉洁从政不吃亏。清正廉洁不仅是组织的要求,也是为官者的人品官德。从底线看,廉洁从政不会出问题;从高线看,廉洁从政才能保持公仆本色,留下政绩名声,而不是恶名骂名。一旦收了别人的钱,就被人抓住了“小辫子”,就得为人家办事,成为提线木偶,自己也没了尊严。“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为官者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这条“金科玉律”,任何时候都要做到谨慎用权、正确用权、依法用权,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民服务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清廉、清白、清正。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公”是为官之本、用权之绳、从政之要。领导干部掌握的是公权力,分配的是公共资源,影响的是公共利益,最忌讳的就是公私不分、损公肥私、以私废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私分明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提倡“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宋代《竹坡诗话》中记载了一个人的公私分明:一天晚上他正在烛光下办公,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吹灭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后才开始看信,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绝不能越雷池半步。过好公私关,为官才能清正廉明。政事万端,惟守“公”而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就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只有一心为公、不偏不倚,把公道正派作为立身之本、为人之德、处事之基,做到用权公道、办事公道、待人公道,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事业观,才能不为私心所缚、不为私欲所扰、不为私利所绊。如果任由私心膨胀,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公私天平发生倾斜,就会丧失党性原则,掉进欲望的陷阱。非我所有,一毫莫取。“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公私之间理应泾渭分明,这是为官从政的朴素逻辑、应有之理。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要分清公务和私事,绝不假借公务之名办理私事,绝不利用公共资源为私事提供便利;要区分公财与私利,宁公而贫,不私而富,自觉在公私财之间拉起“高压线”,划出“警戒线”,不贪不占公家一丝便宜。
为官者不接杂宾。与谁交往、怎么交往本是个人私事,但对领导干部来说,择善而交、择廉而交就绝不是个人私事。普通人交友不慎,吃亏上当也只限于个人;领导干部交错一个朋友,就如同掉进一个陷阱,不仅毁坏个人声誉,还会殃及党和人民的事业。据统计,超过一半的落马官员腐败堕落的重要原因都离不开“交友不慎”。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家里总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每天都有不三不四的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或是经常混迹于各种酒桌饭局,与他人勾肩搭背、拉拉扯扯,那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这就要努力做到“门无杂宾”。择交者不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正直的人交往,是以义相交,如同找到了一面镜子、结识了一位同伴,如水似茶,清清爽爽;与不良之人交往,是以利相交,利在则聚、利尽则散,如同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从事领导工作是有各种戒惧的,面对各种交往对象,要有判断力,“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辨良莠、分好坏,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什么饭都吃、什么酒都喝、什么人都交,远离那些别有用心的钻营之徒,不被一时的阿谀和表象所迷惑。自觉净化朋友圈。领导干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经常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必须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要学会做“加法”,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多与专家学者交朋友,多了解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真话真情,减少决策失误。要学会做“减法”,与那些整天投其所好“会来事”的人、出手阔绰花钱不眨眼的人、开口兄弟闭口哥们儿“江湖气”重的人、整天纸醉金迷颓废消极的人、个性张扬天马行空的人拉开距离、划清界限。
守住底线才能前程无限。底线,是人们对人、事、物所能普遍接受的最低限度、最低要求,是临界值、分界线,如果逾越了底线,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对领导干部来说,底线是高压线,触碰了高压线,轻则伤身,重则要命;底线是生命线,守不住生命线,政治生命肯定要终结;底线是前程线,守住底线才能继续往前走,前程无限,否则就只能“下线”“掉线”。能不能守住底线,不仅是党性坚强的重要检验,更是决定领导干部个人前途命运的关键考验。明底线、守底线是修身正德的必修课。就个人而言,底线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的基本原则;就社会而言,底线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和基本保障。领导干部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什么地方可去、什么地方不能去,要划出应有的底线,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守住底线,恪守党章党规党纪要求,该坚持的原则必须坚持,该得罪的人就不要怕得罪,面对不良风气,敢于亮剑、善于亮剑,不当和稀泥的“瓦匠”,也不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木匠”。守住纪律规矩的底线。对共产党人来说,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是最高标准,而是底线要求;不是高不可及,而是必须遵守。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不讲条件、不打折扣认同党纪党规、遵守党纪党规、维护党纪党规,始终在党规党纪范围内活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不逾矩、不越界、不踩线。既要严格守住“底线”,更要不断追求“高线”,朝着“最优”目标去努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让功名利禄随风而去。“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人的一生要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狭长、最难过的。对待名利,人们的态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名利观影响人生走向。一个人把鲜花、掌声、财富当目标,就难免汲汲营营、拔足艰难,甚至误入歧途;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清、悟透,才会一心干实事、干净做好事。领导职务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把“从政为官”与“功名利禄”画等号,唯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才能用专注的态度、踏实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名利是枷锁,富贵如浮云。功名利禄对任何人来说,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终究不过是身外之物。刻意追求名利,就会被名利所绑架。那些落马被抓的贪官,被名利二字牵住、困住、缚住、绊住,以致陷入功名利禄的陷阱难以自拔,甚至见利忘义、出卖灵魂,走上歧路,最终身败名裂。唯有始终保持一种宁静超然的心态,不断端正己身、完善自我,才能经得起功名利禄的考验,超然于功名利禄之上,成为真正的强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于山。党和人民把领导干部放在领导岗位上,是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是给了领导干部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的平台和机会,不能当作张扬炫耀的资本。必须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情怀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把推动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奋斗目标,多干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事好事,而不能只想戴官帽、只做关系个人利益前途的表面工作。必须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担其责,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历练淬火,干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